![]() | 三通橋原位于福州市臺江區中亭街以西的小河上,建于清嘉慶十一年(西元1806年),石構,拱橋,二墩三孔,不等跨,墩船形,長36.70米,寬3.10米,跨長30米,橋梁石板有“嘉慶丙寅年仲秋吉旦造”題刻。三通橋于1992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利嘉集團中亭街項目拆遷時,于深夜用大型施工鏟車將其鏟斷一孔。此事見……[詳細] |
![]() | 七穿井位于福州市鼓樓區井樓門,水井圓形,直徑4.10米,深8.40米。井面蓋四塊大石條,在石條夾縫間鑿七個井口,故名七穿井。但是民間傳說里與臨水夫人斬殺蛇妖投入井中,再起塔鎮壓,故訛名“七星井”。現井邊尚存有二塊唐末五代雕刻的石塔剎,民間稱之“石燭”,可能是古代開元寺的遺存。現蓋有七星井廟亭(七星井臨水宮),面積有30……[詳細] |
![]() | 陳若霖墓位于倉山區蓋山鎮北園山頭嶺東麓,為清乾隆年間進士、曾任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刑部尚書的陳若霖墓地。原有墓亭、牌坊、翁仲、石獸等,在文革中均被毀。1983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政府撥款重修,將墓室封閉。墓坐西向東,偏南20度,如意形。墓為三合土夯筑,三層墓埕。面寬約14米,深33米。封土內五室并列,陳……[詳細] |
![]() | 光祿坊黃任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樓區光祿坊早題巷西側的早題巷4號(早題巷舊1號),原為明代詩、書、畫名家許甌香“墨齋”舊址;黃任為許甌香外甥,少時讀書其中,清雍正九年(1731年)從政歸后,仍住此處,予以重修。原占地面積815平方米(現僅存200多平方米)。正座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七柱。西側披榭朝南,矮屋三椽,庭前環植蘭……[詳細] |
![]() | 九峰摩崖石刻位于晉安區九峰山九峰寺后,共有四段石刻,均為楷書,其中有兩段清代儒商魏杰的題刻。魏杰詩刻為南向,楷書,縱9行,字徑10厘米。文:山號彌尼存,九峰環侍似兒孫。朝朝相見歷相識,喜地歡天只不言。一十年前到此間,樵火毀名山。而今八十頹然老,笑看佛又還。拙夫魏杰,光緒元年歲次乙亥秋游九峰魏杰榜書亦南向。楷書,縱3行,……[詳細] |
![]() | 汶石大王廟在福州北峰日溪鄉汶石村邊。現廟宇為清代建筑,始建未詳。廟坐北向南,土木結構,面寬16.6米,進深24米。廟宇由大殿、天并、戲臺、左右廂樓等組成。大殿面闊四間,進深三間,穿斗式木構架,雙坡屋頂,兩邊設風火墻,內設佛龕。大殿前面置天井。戲臺建在門樓至天井之間,長7.1米,寬6.2衛米,高近2米;四邊裝飾精巧,刻有……[詳細] |
![]() | 玉屏山莊位于倉山區蓋山鄉陽岐下村,為清代邳州知州、詩人葉大莊的故居。環玉屏山而建,占地面積1萬多平方米,規模宏大。原有20多座房屋,有魚池假山,具有園林風貌。葉大莊死后,家道敗落,山莊被分割,一些房子己毀壞,部分房屋己改建。現保存最完整的是山南的游氏家(木材商人,為馮宅游氏大厝主人游樂雍后裔)。該屋為磚木結構,由門廊、……[詳細] |
![]() | 趙新墓位于倉山區建新鎮勞光村下店自然村的九龍山,墓占地面積約350平方米,坐西北向東南。墓丘平面呈“風”字形,三合土夯筑,雙重護墻,三級墓坪,面寬12米,進深28米。弧頂封土堆前立青石墓碑,高0.85米,寬1.27米,上刻楷體:“江夏,清誥授榮祿大夫二品頂戴、陜西督糧道詹事府左春坊左贊善、翰林院檢討又銘趙公、偕配梁夫人……[詳細] |
![]() | 林浦殘橋位于倉山區城門鎮林浦邵岐村,又名“林浦斷橋”,俗稱“三門橋”,建于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石構平梁橋,南北走向,兩墩,三孔不等跨,已圮一孔。殘橋全長22米,面寬2.8米。橋本體橋面石梁上刻:“紹興三年戊申作,都管斡林康、林元鈞泊諸勸首等”,楷書,字徑0.15米;引橋橋面石梁上刻:“林應見舍小梁三條,林應郎舍……[詳細] |
![]() | 獅山瑞跡寺白佛位于倉山區城門鎮獅山村九曲山,據宋梁克家《三山志》記載白佛始鑿于唐大中六年(852),又名雷劈觀音,為巖石上浮雕.高1.36米,寬0.60米,南偏東15度。其前建有長方形石亭,面寬2.93米,進深1.5米,高2.3米。石門額上陰刻“雷劈觀音古跡,天啟丙宣年季春”。白佛附屬于瑞跡寺。1983年8月被確定為市……[詳細] |
![]() | 城門山石刻造像位于倉山區城門鎮城門村城門山巔飛來石,西南面500米為城門中心小學。該造像系于一塊風動石下的礎石上鑿造佛龕,龕內有地藏王、泗州文佛、侍者等四尊浮雕造像,地藏結跏趺坐于蓮座,手秉禪杖,高0.74米,寬0.41米,泗洲文佛高0.71米,寬0.34米,侍者高0.61米,0.19米。兩邊鐫刻“紹興壬午(1162)……[詳細] |
![]() | 懷安五帝廟位于倉山區建新鎮的懷安半島,為供奉福州民間傳統信仰的五帝(張元伯、鐘仕秀、劉元達、史文業、趙公明)的祠廟。建筑坐西朝東,占地面積約為608平方米,內有戲臺、天井、鐘鼓樓(龕樓)、正堂、后殿、側院等。大門為牌樓式,上有卷書;戲臺歇山頂;正座封火墻二坡頂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構架,部分構件為明代遺跡,面闊三間,進深五柱……[詳細] |
![]() | 七星橋位于倉山區蓋山鎮郭宅村,建于宋代,石構二墩三孔平梁橋。東西走向,橫跨白湖河。長33.5米。面寬3.6米,不等跨,已淤塞一孔。墩呈長方形。橋面每孔用4根石梁鋪成,其中一根石梁上有“天圣十年”(1032)題刻,橋面現已改造為水泥并拓寬。橋面上設四角亭,木構,單檐歇山頂,80年代改為水泥亭,供三位國公(地方神)。橋欄已……[詳細] |
![]() | 獅山林尚書家廟位于倉山區城門鎮林浦獅山村,又名宮保祠,系明代南京兵部尚書林瀚建造的家族祠堂,為閩中望族林氏家族“三代五尚書”、“七科八進士”的紀念物。建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重修,1987年再次重修。廟為木結構,坐東北向西南,由門樓、廂房、戲臺、回廊、大廳、天井組成,占地669平方米。……[詳細] |
![]() | 江南橋位于倉山區中洲島與南臺島倉前路之間的閩江南港,又稱“倉前橋”、“中洲橋”,宋代為浮橋,元初建木橋,屢建屢毀。清乾隆年間,福清人何際逑兄弟捐資及集資建石橋。石構平梁橋,南北走向,長約108米,八墩九孔,等跨。船形墩。1930年橋面改為鋼筋混凝土。1971年再次改建,加寬2米,增高4米,于中洲上建旱橋,將江南橋與萬壽……[詳細] |
![]() | 午橋位于倉山區蓋山鎮上岐村河浦上,始建于宋元祐四年(1089)。石構平梁,橋長34米,面寬3.52米,南北走向。四墩、五孔,不等跨,南北已淤塞二孔,現存兩墩三孔。橋面現由四段五塊石板鋪成,中間橋墩部分傾斜。橋墩船形,上部疊澀出挑五層,石梁鋪架其上。望柱上有銘文“黃卅八娘”等題刻,其他大部分均漫漫不清。北側橋欄板由6塊欄……[詳細] |
![]() | 洪塘張經祠位于倉山區建新鎮洪塘社區,為祭祀明代抗倭名將張經的祠堂。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清嘉慶元年(1796)重修。總占地592平方米,由大廳、回廊、文昌閣、庭院等組成。大廳雙坡頂,抬梁穿斗式減柱木構架,面闊三間,進深七柱,四周游廊。左右廂房被改建為磚混結構,封火墻也已改造。該祠堂1949年后曾被占為糧食加……[詳細] |
![]() | 濂江書院位于倉山區城門鎮林浦濂江村泰山宮東,又稱文昌宮。始建年間不詳,相傳朱熹曾在此講學,并題有“文明氣象”四字,占地764平方米。現為清代建筑。書院坐南向北,木結構,單檐歇山頂。角檐翹脊,上飾灰塑卷草,下施角魚。木結構,穿斗式構架。雙層樓房面闊三間,進深五柱。上層樓前及兩側設樓廊,右側辟為朱子祠,樓前有小庭院,石砌地……[詳細] |
![]() | 西湖“重立潘敏惠福文襄浚湖河二碑記”碑位于西湖內西南角、大夢山景區內,立于清道光元年十二月(1821)。碑花崗巖石質,高270厘米,寬117厘米,厚24厘米,碑額篆書為“重立潘敏惠福文襄浚湖河二碑記”,下刻清乾隆年間潘思榘撰《重浚福州西湖碑記》、福康安撰《重浚福州會城湖河告成碑記》,及道光年間重立碑時增加的吳榮光跋語。……[詳細] |
![]() | 魏杰故居原位于福州鼓樓區東門塔頭街,坐北朝南,三面圍墻,共四進,第四進早己倒坍,只留一片空地。“鶴山草廬”面積1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四面圍墻。主座建筑祠廳辟左、中、右三門,大門六扇。入門,三面環廊,廊下天井,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穿斗式木構架,雙坡屋頂,斗拱、掛洛、檐、楣雕畫精美,是奉祀魏杰生父富友之祠廳,帝建……[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