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鄭僑墓位于永泰縣梧桐鎮潼關村大洋自然村。陵墓左右寬約60米,前后深約70米,墓周約200多米,依山砌筑六層,錯落有致。每層前后有5米或10米寬平面,層層間有紅磚階級登上,底層48級,其余各層或10級或5米,第三層層壁上鐫刻宋光宗贊鄭僑語云:“朝野臣僚能如僑之愛民,則天下安矣。”由此起分左右兩邊上下,頂層墓碑曰:“宋太……[詳細] |
![]() | 匯豐銀行福州分行舊址位于倉山區梅塢路57號某樓盤院內(原為匯豐弄1號),建于清同治年間。時為匯豐銀行在福州所設分理處,現存辦公樓為二層(帶地下室)磚木結構、殖民地柱廊式建筑。2009年修復,現為倉山區文化館。2013年1月作為“煙臺山近代建筑群”的一部分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清同治六年(1867年)匯豐銀行在福州設分……[詳細] |
![]() | 在福州的書院當中,嚴復書院是比較特別的一家。由于和嚴復翰墨館、生平館融為一體,這間書院也因此帶有了專業博物館的性質。書院門口有一副對聯“國士法書存大雅,閩王舊苑動新聲”,說的是嚴復書院的身世與現在——書院所在位置,曾是古時閩王妃子的寢宮;如今它成為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流的載體,集中展示嚴復譯著的原印版本、嚴復的書法真……[詳細] |
![]() | 林應亮故居林應亮故居原為林春澤手建,嘉靖13年毀于大火。后林春澤長子林應亮在原址上重建。人稱林應亮故居為“中衙”,是一座典型的明朝官家府第建筑。……[詳細] |
![]() | 新店古城遺址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新店鎮古城村。遺址占地約15萬平方米,經多次考古發掘,東城墻殘長287米、北城墻長約310米,西城墻長約280米,南城墻只發現拐角部分。西城墻外發現有寬約8.8米的護城河。城墻為黃褐色夯土,夯窩直徑4至5厘米、夯層厚約12厘米,為圓束狀叢夯。城內和護城河底出土1235片(件)陶片,其中……[詳細] |
![]() | 高峰書院遺址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壽山鄉石牌村。始建于宋代,近代荒圯。1996年發現,2003年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顯示整個書院遺址占地面積約16000平方米。高峰書院為宋理學大儒黃榦講道著書和歸隱之所。黃榦一生致力于普及理學和整理朱熹文集,其死后就停柩于高峰書院,后安葬于高峰書院西南側的庖犧谷。……[詳細] |
![]() | 黃干墓即黃榦墓,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壽山鄉江南竹村。始建于南宋,清光緒九年(1883年)重修。墓外觀平面呈“風”字形,坐東向西,原為三合土結構,墓碑楷書“宋大儒黃公勉齋墓”,墳前墓埕四層。2003年其后人斥資將墓改建為大理石結構,并對墓園進行擴建,建山門,設碑廊,周以圍墻。黃榦為宋代理學大師朱熹的門生兼女婿,據載:朱……[詳細] |
![]() | 高應松故居原系南宋愛國忠烈高應松故居,現存建筑為明清建筑,1999年重修。宅第坐北向南,平面呈長方形,總占地面積達899平方米。土木結構,共三進,前有影壁、門樓,大門門額書“樞密第”。第一進僅存建筑基礎,第二、三進完好,均為面闊七間、進深七柱,穿斗式木構架,懸山式屋頂。第三進后有花壇一座,傳有高應松親身種植古榕一株。……[詳細] |
![]() | 陳修園墓位于福建省福州長樂市江田鎮溪湄村。始建于清嘉慶八年(1803年),1981年修繕,占地面積126平方米,坐東南向西北。墓為三合土構筑,墓臺、墓圈和墓埕為石板砌筑,墓臺上立墓碑,兩邊分立獅子柱。墓丘石構,平面呈“風”字形,進深6米,面闊4.5米,前有供桌、墓屏。供桌上立墓碑,高1.96米,寬2.8米,上刻:江田清……[詳細] |
![]() | 謝肇淛墓位于福州城南35公里處長樂市營前鎮下洋村大象山麓,占地195平方米。明崇禎十年(1637)修建。墓坐東向西,背倚大象山,面向閩江,兩側小丘,前有溪水縈繞,周圍果樹成林。墓埕地面為三合土和石板鋪筑,封土夯筑。墓埕寬8.4米,墓埕至墓室深13.7米。封土前有祭臺,臺上建碑亭,內立一墓碑,高1.96米,寬0.90米,……[詳細] |
![]() | 連江光復會舊址即吳氏宗祠,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東湖鎮東塘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間,面積808平方米,坐南朝北,由門廳、天井、主廳、后天井、神殿組成。主廳硬山頂,穿斗式構架,面闊3間,進深5柱。現宗祠也辟作吳適紀念館(黃花崗生還義士)。清末,連江縣透堡、朱山、崗下等地秘密組織反清王朝的“廣福會”。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詳細] |
![]() | “旗峰林公祠”位于林春澤故居南側,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祀明程番知府林春澤、子林應亮、孫如楚。為三進院落,各進均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穿斗扛梁式木構架,歇山頂,建筑面積389平方米。正門上方石刻橫匾“旗峰林公祠”,橫匾上方是石刻直匾“奉旨祀典”。進大門為一進門頭房,上懸掛有皇帝冊封的“鄉賢祠”。……[詳細] |
![]() | 義窯窯址位于閩清縣東橋鎮西南。窯址范圍自義窯村至安仁村一帶,綿延十幾個山頭,占地面積53300平方米。是福建省宋、元時期燒制青白瓷的大窯址。1958年發現,1983年、1987年復查,已發現數十處燒制瓷器的窯爐為依山而建的龍窯,長度達70米,寬2.5米,呈35度坡,用窯磚和廢匣缽砌成。采集到的標本有匣缽、支柱、墊餅等窯……[詳細] |
![]() | 八都合龍橋位于閩清縣省璜鄉省璜村,是一座建筑壯觀、融交通休閑于一體的古代亭橋。橋長53米,寬3.2米,兩岸砌石作墩,兩端各架圓木,鱗次櫛比。東端鋪石階8級,西端左右各鋪石階31級,均有扶手欄桿。橋面鋪設有色地磚,兩旁用46根立柱分里外兩行,構成11個亭架,每架有4根立柱,用橫枋、額枋貫串而成。亭頂有5個亭翼蓋以青瓦,亭……[詳細] |
![]() | 方壺巖位于永泰縣盤谷鄉水尾村,因山勢巖形如茗壺狀而得名。方壺巖正座由圣君殿、觀音殿、伽蘭殿、佛堂、文昌閣、書齋樓、禪房、避雨亭、牌坊等建筑組成,均為民間做法,石木結構,歇山屋頂組合。坡度較緩,與北方明清建筑不同。牌坊門前有一對石獅,造型古樸,風化嚴重,據說為宋代原物。方壺寺后有石徑可登山,巖小巧如假山,山上洞窟相連,奇……[詳細] |
![]() | 陶江石塔舊名塔林,俗稱雁塔。位于閩侯縣尚干鎮塔林山(又稱珠山)之巔。八角七層實心花崗巖建造,高約10米,座寬3.2米,臺基為雙層須彌座承托,頂有五輪塔剎。每層刻一至三尊盤坐蓮臺佛像,轉角有大力士肩負塔身,其間鐫刻雙龍戲珠、丹鳳朝陽、花草、飛天及古獸。雕工古拙,龍身短腳粗、頭小角簡、尾少分歧,可能是宋代以前古龍形態。此塔……[詳細] |
![]() | 江繼蕓墓位于平潭縣北厝鎮田美村東南。墓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坐東向西,石結構,呈如意形,三合土封頂,三級墓埕,占地約1240平方米。墓前西側分立石仲翁、石馬、石虎、石羊各一對,陰刻石質橫匾一塊,文曰:“欽賜祭葬”,立墓前中間。墓前100米處原建有石構“忠烈坊”一座,毀于“文革-”,現只剩牌坊座。1987年重……[詳細] |
![]() | 定海白礁水下沉船遺址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筱埕鎮定海村。上世紀70年代以來,定海村附近村民在尾仔嶼、大埕渣、青嶼、白礁等島嶼附近海域,曾不斷打撈出大批文物。1990年中國水下考古與澳大利亞首次合作在連江定海進行。澳方參加人員先后有保羅·克拉克、吉米·格林、塞麗;中方參加人員有水下考古學習班栗建安、吳春明、林果等人。出土……[詳細] |
![]() | 陳第墓在連江縣浦口鎮官嶺村戈沃山中,墓前方約六華里處,有神道碑、碑額刻雙龍戲珠圖案,碑座正面是一只鹿的浮雕。碑正中陰刻楷書:“明一齋陳先生墓道”,下款是:“嶺東友人黃琮題、浙東門人徐亮立。”墓純三合土筑,如意形,墓位正中鐫刻“明一齋陳先生墓”,上款:“向丁坐癸天啟癸亥”,下款:“友人黃琮,門人徐亮造。”1991年公布為……[詳細] |
![]() | 螺洲奎光閣位于倉山區螺洲鎮店前村陳氏宗祠東側,又名文昌閣。始建于明代中葉,原為螺洲陳氏族長為祝愿子弟們文運亨通、金榜題名而建的崇祀魁星神的場所,后改名“奎光閣”,作為陳氏家族子弟課讀之所,是古代螺洲地區著名的四大書齋之一。建筑坐東北向西南,占地面積364平方米。前后兩進,由門墻、插屏門、前天井、前回廊、前殿、中天井、中……[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