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吳石塔位于秀嶼區東埔鎮東吳村,創建于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仿木樓,閣式石塔,七級八角,通高21.54米,底層每邊長2.11米,底層正門向東偏北8度,各層對錯開門,底層門兩旁雕刻武士,每層各面均設龕置佛像。各層塔門額刻有“祝圣偉望”、“古剎嘉馨”、“海上鰲峰”和建塔紀年等文字。石塔須彌座束腰浮雕鳥獸圖案,均為精美……[詳細] |
![]() | 平海衛城隍廟位于平海鎮平海村西北530米,創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清康熙間復界后重建,祀的城隍神像為清康熙年間塑的近年又依舊制重修,保持清初風格,坐北向南,通寬26米,通進深61.6米,總面積1601.6平方米。為二進廊院式建筑,依次有山門、天井、正殿、后殿組成,以兩廊連為一體,大門前兩旁有方形鐘鼓樓,正殿面闊……[詳細] |
![]() | 秀嶼青峰巖摩崖石刻位于東莊鎮秀嶼村。明代在此建園亭時所刻,共有12處,詩刻“盤陀一片石,埋光海水濱,跌坐窺明月,空山有幾人。”刻分5行,每行4字,楷書,署款小字為“佘翔”題“飛云洞”三大字橫刻,楷書。下款為“林琨章書”“食霞”石刻二大字,字徑0.63米,“天風海濤”署款為“宋趙汝愚書”,無署款的崖刻有“試劍”“釣磯”“……[詳細] |
![]() | 莆禧天妃宮位于北岸山亭鄉莆禧村北門自然村,創建于宋紹熙三年(1292),初名“崇福夫人廟”,明洪武二十年(1387)重修,莆禧城建城時,改名“天妃宮”,二進廊枋式建筑布局。坐東南朝西北,通面闊14.42米,通進深22.98米,建筑占地面積416.15平方米。中軸線上主要建筑由前大埕、前殿、前天井、中殿、后天井、正殿組成……[詳細] |
![]() | 莆禧城隍廟原名鯉江廟,位于北岸山亭鄉莆禧村,據傳宋末二帝避雨廟中,晾黃袍于廟中神座,故有“御賜黃袍”之稱。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重修鯉江廟,改為莆禧城隍廟。清康熙年間復界后又重修,二進廊院式建筑布局。坐北朝南,通面闊12.45米,通進深24.8米,建筑面積331.5平方米,為二進廊院式建筑,由大門、前天井、中殿、后……[詳細] |
![]() | 莆禧城墻位于北岸山亭鄉莆禧村。明洪武二十年(1387)為防倭而筑千戶所成。嘉靖二十三年(1544),莆禧軍民在興化衛中所千戶白仁、分巡姚鳳翔率領下于此擊敗倭寇,俘敵14人。嘉靖四十一年,倭寇圍城50余日終被戚家軍圍殲。城以條石砌筑,三面臨海,遙對湄洲島,北面靠陸,原城長2300米,高7米,基寬5米,頂寬2.9米,城門、……[詳細] |
![]() | 嵩山寺觀音殿位于秀嶼區東莊鎮嵩山上。創建于宋大觀元年(1107),現存為清代建筑,面寬九間,進深二間,單檐硬山頂木石結構。寺中保存清代石碑一通,元至正九年石碣一塊。附屬文物寺院藏有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刻字的陳靖姑古樟木神像,陸秀夫衣冠冢墓道碑,清郭尚先書撰的《莆田醴泉象山書院碑記》和手書的“書林”、“藝苑”門額,山……[詳細] |
![]() | 平海天后宮位于平海鎮平海村東至自然村平海天后宮(國家級文保)創建于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是全世界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宮殿式原構媽祖行宮,是世界第一座媽祖分靈廟。平海天后宮用108根大杉木柱、支、頂、承、拉、純土木結構的古建筑,俗稱“百柱宮”!肮ぷ中汀辈季,“霸王拳”構造,更體現出她的獨特和原構造型,經中國高……[詳細] |
![]() | 鵝尾山神石園景區位于湄洲島的最南端,是距今一億三千多年時間風化形成的獨特奇景,被地質專家稱為世界罕見的海蝕地貌。公園因其形似鵝尾、巖石奇特而得名。這里眾多的奇石神形俱佳、形象生動、引人入勝,蘊含美麗動人的媽祖傳說和豐富的地質科普知識。神石園的景觀由“金山坳”、“洞里洞外”、“海門”、“獅子山”和“神石岡”五部分組成,分……[詳細] |
![]() | 湄洲媽祖祖廟位于秀嶼區湄洲鎮宮下村東北面。湄洲媽祖祖廟最早建于宋雍熙四年(987)。后世經過不斷擴建修茸,至天圣年間(1023—1032),已初具規模。1966年,湄洲媽祖祖廟陸續遭到破壞,只剩下圣父母祠(佑德祠)和中軍殿。1978年,林聰治等人率領眾鄉親進行大規模的媽祖祖廟重修工作。湄洲媽祖祖廟是世界所有媽祖廟之祖,……[詳細] |
![]() | 賢良港天后祖祠AA ![]() 賢良港天后祖祠位于福建省莆田秀嶼區忠門鎮,與湄洲島媽祖祖廟遙遙相望。賢良港又名“黃螺港”,今名港里村,原為莆田縣忠門鎮所轄,現為湄洲灣北岸山亭鄉所轄。賢良港天后祖祠里供奉的是媽祖父母神像和宋代“異人妝塑”的媽祖神像,以及媽祖列祖列宗的牌位。據《天后志》記載,媽祖曾祖父“保吉公棄官隱居賢良港”。位于湄洲島一水之隔的大陸岸……[詳細] |
![]() | 南日島南日島是莆田市第一大島,最近的距石城7海里。自古是軍事要地,島上風景秀麗,有許多名勝古跡,人文豐厚。民國二十六年(即1937年)十月三十日,南日島務局長官薩福榛撰寫《南日島志》。從島上的沿革、形勢、屬島、勝跡、交通、氣候、物產、戶口、氏族、民俗、宗教等方面,作了簡要的記錄;旧戏从沉四先諐u自然與人文概況。該書為……[詳細] |
![]() | 秀嶼區市政公園秀嶼區市政公園位于秀嶼區政府辦公樓前,府前路、府江路、府西路的交叉地段,占地總面積96493平方米。其中景觀規劃面積71491平方米;主要廣場面積18732平方米;水系面積12307平方米;綠化面積40452平方米,綠化率達54.7%。公園區內設有人工湖、笏石特色的城市雕塑、文化長廊、球場、老年活動場所、……[詳細] |
![]() | 天云洞風景區AA ![]() 天云洞風景區天云洞風景區位于秀嶼區埭頭鎮境內的大蚶山東南部。天云洞四周巖群砌迭,虬松遍野,四時山茶爛漫,異草叢生,以峰奇、石怪、洞幽、林秀、徑幽稱奇于興化大地。莆仙的四大祈夢勝地“春莆禧、夏天云、秋仙女、冬九鯉”,其中“夏天云”就是指天云洞。春夏之交,云霧繚繞,巖峰隱約,亭榭依稀,山嵐奇幻,人在云幔之中,儼若置身仙境![詳細] |
![]() | 九龍山白云洞九龍山白云洞位于秀嶼區東嶠鎮渚林村境內,主峰海拔79米,北面大蚶山之余脈綿延至此,有九座小山丘依次突起,形若巨龍蜿蜒,九龍山因此得名。白云洞環境清幽,空氣清新,涼風拂面,是個旅游避暑的好地方。九龍山白云洞有宋代三大建筑——普濟庵、林氏大宗祠(追遠祠)以及林氏大墓均坐落九龍山南麓。九龍山山上還有白云洞、昭明殿……[詳細] |
![]() | 元龜寺元龜寺坐落在秀嶼區東嶠鎮下嶼村南側的紅嶼,是廣化寺下屬寺院。寺背靠滿山樹林的金蓮山,面朝一望無際的鹽灘。金蓮山草木茂盛,鳥語花香,四周海灘環繞,氣候濕潤,空氣清新。元龜寺創建于清代乾隆戊子年(公元1768年),由出家廣化寺的善和禪師創建,奉祀釋迦牟尼、觀音等佛像。曾經擁有十多人僧眾,因歷史原因致寺院夷為平地。于1……[詳細] |
![]() | ;鬯赂;鬯挛挥谛銕Z區埭頭鎮英田村前埔的塔山上,山原名羲山,因眾多奇巖疊起,形似燈塔,故名塔山。山下有三個石洞,洞內有明朝的三尊石佛,自古以來就有善男信女膜拜。寺內有西靈宮、鳳云宮、東西塔、三寶殿、觀音殿、天王殿、玉皇殿、日月亭、湄靈宮等16座建筑物,奉祀有媽祖、元貴大人、如來佛、彌來佛、李寶等神像,形成多教一體規模。……[詳細] |
![]() | 媽祖宮媽祖宮位于秀嶼區東嶠鎮鷺峰山下的坐厝媽祖宮。宮分上下兩宮,分別創建元、明年代,宮邊有一對“神仙足”,宮內有出于名家之手的“宇宙傳音律,乾坤炳濯靈”楹聯一對和“應感”大匾額一塊等文物古跡。相傳,此宮由闊口陳姓遷至坐厝所創建(1278年,陳文龍叔侄反元保宋失敗,陳姓四散逃命,有一支派系逃到坐厝隱居)。……[詳細] |
![]() | 東仙紫霄洞東仙紫霄洞位于秀嶼區山亭鄉東仙村的普陀山上,與湄洲島隔海相望。普陀山間怪石磊磊,山麓有兩塊巨石當路夾峙,宛如兩扇大門,左扇有石刻楷書“望仙門”三字。過了石門,就到了山腰的紫霄洞。洞前有一株古榕長在石頭上,十幾條裸根探石而入,從石縫里掙脫而出的軀干卻枝繁葉茂,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紫霄洞又名仙公洞,建于宋太平興國……[詳細] |
![]() | 莆禧古城位于忠門半島南端,離市區約38公里,與湄洲島隔海相望。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明代抗倭遺址。現存古城墻長1335米,東北兩座城門保存完好,西南城墻地段存有古城基遺址。城內宮廟年代久遠。有城隍廟、天妃宮等古跡。城外有八卦井和戚繼光石像。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莆禧古地名“浮日!,明洪武二十年(13……[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