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深圳市旅游

深圳市景點介紹

  黃氏宗祠位于深圳市寶安區新安鎮上合村。創建于明代,后歷經重修,為四進三開間三天井的建筑群體。進深41.3米、面寬10米,中堂上署“敦穆堂”,旁設黃姑婆神位。頭進與中堂間設有紀念深圳黃氏始祖、晉代南粵孝子黃舒的石牌坊,牌坊名為“孝行流芳”,以石結構為主,輔以木、瓦構件,為四柱三間三樓式,通高6.5米、面寬6米,正面對聯為:“西晉倫常南粵土,六年廬墓一生心”,背面聯為:“名開子輿當日里,孝傳司馬一朝人”,“孝行流芳”是深圳僅存的黃舒牌坊。整……[詳細]
  劉起龍墓 位于深圳市龍崗區大鵬鎮城龍頭山南坡。此墓原在大鵬鎮大坑上村雞爬地,1984年因廣東大亞灣核電站基建施工而遷移至此。 墓面建筑呈凸字形,用打制精致的花崗巖石結砌,分為墓道、墓堂、祭臺、享堂和墓冢5部分。全墓長9.5米、享堂寬5米、祭臺寬4米、墓堂寬6.5米。墓頂雕鑿日光云紋,上有楷書陰刻“欽賜祭葬”4個大字。墓碑高2.02米、寬1.16米、厚0.3米,上刻二龍戲珠及蔓草花紋。內嵌青石碑高0.6米、寬0.46米。楷書陰刻 “皇清……[詳細]
  賴太母劉老夫人墓位于深圳市龍崗區大鵬鎮鵬城沙井坑石地。修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賴太母劉夫人是廣東水師提督賴恩爵的祖母,浙江定海鎮總兵賴云臺及福建水師提督賴信揚的母親。全墓用打制精致的花崗巖石砌成,平面呈凸字形,墓面建筑保存完好。分為墓道、墓堂、享堂和墓冢4部分。墓全長9米,墓碑高1.52米、寬0.9米、厚0.4米。碑文為楷書陰刻:“皇清誥封正二品夫人賴太母劉老夫人墓道光十九年歲次已亥嘉平月吉旦安葬”以及祀男浙江定海鎮總兵英揚……[詳細]
  賴恩爵墓 原位于深圳市龍崗區大鵬鎮大坑山雞爬地,清光緒三年(1877年)遷至王母王岐塘。 墓上建筑呈凸字形,以花崗石結砌。全墓分為墓冢、享堂、祭臺、墓堂和墓道5部分,面積為1432平方米。墓頂浮雕龍戲珠,其下為“峋山遺愛”石匾。墓碑浮雕花紋,中嵌黑色板巖字碑,高0.55米、寬0.39米,碑文為楷書陰刻:光緒三年歲次丁丑孟春月下浣吉旦遷葬;皇清誥授振威將軍提督廣東全省水師軍門、顯考諱恩爵、謚武昭德卿賴公府君之墓以及立碑子孫之名字。墓堂上……[詳細]
  文應麟墓 位于深圳市寶安區馬山頭村鲇魚溪,建于元代,清光緒年間重修,1992年由香港、深圳兩地文族后人修復。墓規模較大,用花崗巖石砌筑而成。墓堂寬6米,進深9米,墓碑高1米,上刻“元義士應麟文公墓”。文應麟是愛國義士,文天祥從孫,抗元失敗后,隱居于福永鳳凰巖一帶。他性格豪爽,為人正直,曾建望煙樓,凡見沒有炊煙的農戶則救濟之;其美德廣為流傳,被譽為“義士”。……[詳細]
  疊石山遺址位于深圳市南山區茶光村南面。年代為周代。遺址分布于疊石山的東坡與北坡。面積約3萬平方米。1987年發現,同年發掘330平方米。發現干欄式建筑遺跡1處,有49個柱洞;灰坑1個。出土遺物豐富,包括有陶器、石器、銅器和鐵器。陶器以泥質陶為主,燒造火候很高,器種有甕、罐、尊、盒、碗、豆、簋、壺、缽、瓿、鼎、器座、支腳等,紋飾有方格紋、回形紋、夔紋、重圈紋、圈點紋、篦點紋及少量三角紋、米字紋,有部分原始瓷器。一些陶器口沿或圈足內可見刻劃……[詳細]
  大梅沙遺址位于深圳市鹽田區大梅沙村前海灣沙堤上。年代為新石器時代中期與周代。1980年發現,其后于1992年、1993年兩次發掘共2405平方米。遺址Ⅰ區(沙堤中部)為新石器時代中期,有兩個文化層,發現有灶坑遺跡。出土陶器有夾砂與泥質兩種,器種有釜、罐、碗、豆、器座、支腳等,紋飾以繩紋為主,還有劃紋、葉脈紋、水波紋、貝印紋、指甲紋、附加堆紋等。石器有斧、錛、刀、拍、礪石等。T11③層的木炭標本經碳十四測定年代為距今6250年。Ⅱ區(沙堤……[詳細]
  小梅沙遺址位于深圳市鹽田區小梅沙渡假村東北面。年代為新石器時代中期。1980年發現并試掘,發掘面積60平方米。遺址第三層為文化層,出土陶器有夾砂陶和泥質彩陶,燒造火候低,陶器紋飾有繩紋、貝劃紋、刻劃水波紋,彩陶器有圈足盤,器胎夾均勻的細砂,器表打磨后上灰白色陶衣,再繪赭紅色彩,以浪花、線條、鏤孔組成圖案,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平。石器為打制的燧石石器,用間接打擊法兩面加工制成,器形較小。……[詳細]
  咸頭嶺遺址位于深圳市龍崗區大鵬鎮咸頭嶺村。年代為新石器時代中期。1981年發現,1985年、1989年及1997年三次發掘共1241.5平方米。遺址面積1萬多平方米。發現有房基柱洞、紅燒土堆積、灰坑出土等遺跡。出土遺物有陶器、石器。陶器以夾砂陶為主,少量泥質橙黃陶和白陶,紋飾以繩紋為多,貝劃紋、貝印紋次之,還有劃紋、弦紋、葉脈紋、編織紋、附加堆紋及彩繪等,器類有釜、罐、圈足盤、盆、缽、碗、豆、杯、筒形杯、器座等。既有圜底器、圈足器,也出……[詳細]
  大黃沙遺址位于深圳市龍崗區葵涌鎮海邊沙堤上。年代為新石器時代中期。遺址面積約1萬平方米。1981年發現,其后于1988年5~6月、1989年6~7月由深圳市博物館兩次進行發掘,共182平方米。文化堆積厚達2.8米。遺址的3、4、5文化層出土陶器、石器。陶器有夾砂與泥質兩類,火候不高,器種有釜、罐、盆、盤、碗、缽、器座、支座等,以彩陶盤、碗為特色,器身用寬帶、直線、波浪、點狀、曲線、弧線、三角等組成圖案,陶器的紋樣還有繩紋、劃紋、貝劃紋、……[詳細]
  向南村遺址位于深圳市南山區蛇口半島的連島沙堤上,現已辟為街區。年代為商時期。遺址面積約1萬平方米。1996年發掘1030平方米。文化層最厚1.6米。部分堆積含蚌殼。遺跡有紅燒土及一堆石塊,大致成圓形。遺物有陶器、石器和骨、角器。陶器以夾砂陶為多數,少量泥質陶,器類有釜、罐、尊、缽、盆、盤、器座、紡輪、網墜等,圜底器與圈足器較多,少量凹底器,紋飾有繩紋、方格紋、長方格紋、葉脈紋、曲折紋、多種云雷紋、復線方格紋及復線方格凸點紋,還有葉脈與方……[詳細]
  鐵仔山古墓群: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寶安區西鄉街道臣田社區鐵仔山南坡。1983年以來,文物考古工作者曾先后在鐵仔山南坡腳下搶救發掘了漢至明清時期的各類古墓葬130多座,發現“熹平四年”(公元175年)的東漢墓,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2000年1月22日開始,又對鐵仔山古墓群A、B兩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2300平方米,清理了自東晉至明、清時代的墓葬224座,出土各類隨葬品300余件。該墓群墓葬數量多,分布密集,歷史延續時間長跨……[詳細]
  紅花園墓群位于深圳市南山區紅花園山坡。1981年發掘,清理西漢土坑豎穴墓1座,東漢土坑豎穴墓1座,磚室墓8座(有凸字形墓、中字形墓和長方形墓)。三號墓為凸字形磚室墓,出土井、灶、案、罐、奩、碗、盆、缽、豆、熏爐等陶器27件,有一塊刻劃“九歸”乘法口訣的青灰色長方形墓磚,火候極高,長37厘米、寬17厘米、厚4厘米,磚面拍印菱形網格紋,其中一面三分之二為菱形網格紋,三分之一的磚面豎刻乘法口訣:右起空半行,文為:“三九二十七,二九十八,四九三……[詳細]
  漢-南朝 深圳 富足山墓群位于深圳市寶安區西鄉鎮流塘村西北,墓地位于南頭古城的東北面6公里處。1986年發現并發掘。墓群排列在富足山的東、南、西三面山坡上,均在海拔50米以下,清理22座,其中二十三號墓為漢代土坑墓,其他均屬晉、南朝時期的墓葬。這批墓大都遭盜掘,出土文物主要為青瓷器,共70件。墓葬大多數為中、小型墓,其平面結構多呈“日”字形,墓的劵頂部分遭毀。較大型的墓葬建筑較講究,如十九號墓,平面呈“中”字形,長7.6米,寬1.9米,……[詳細]
  天主教深圳圣安多尼堂,位于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農林路65號,是天主教教堂。圣安多尼堂1998年4月奠基,2001年12月完工。這是改革開放后深圳市第一座新建的天主教堂。圣安多尼堂占地面積3944.80平方米。2教堂正立面像“鐘”又像“船”,據說隱喻著警世鐘和舟共濟的精神。2010年,深圳市已有約3萬名天主教徒(包括數千位在深圳的外籍和港澳臺教友),由5位神父負責9個堂區、彌撒點的工作。3圣安多尼堂是個國際化堂區,每主日提供英語彌撒,并且在……[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视频 | 亚洲免费精品视频在线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99 | 亚洲喷奶水中文字幕电影 | 亚洲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 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