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黎川古城免費 黎川古城,是江西為數不多保存完整的古街之一,是中國江南古鎮的典型代表。它東起縣城磨市街頭,西至古城墻南門口,綿延1.8公里。區域面積0.4平方公里,住著6000余戶、約2.3萬居民。因為街道巷弄內,分布著百余幢明清時代建造的古宅,所以老街又被稱為“明清老街”。古城老街今天能夠蜚聲省內外,除了擁有依河傍山、“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風情和精巧雅致的民居建筑之外,更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濃郁的文化氣息。黎川古城景區成功創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的意義不僅僅是擁有了一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的稱號,更是黎川全域旅游新崛起的起點,同時也為今后的旅游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古城景區陸續引進了集雅齋、古床博物館、油畫……[詳細] |
![]() | 東華山AAA 東華山景區位于黎川縣華山場洲湖村境內,距離縣城約33km。東華山景是一個集“紅、古、綠”于一體的旅游風景名勝區,共有景點十多處,其中紅色旅游景點有毛澤民、肖勁光故居、千年古道(紅軍驛道)、六板石橋、烈士紀念碑等;綠色旅游景點有天然的暖水溫泉、神奇的“千年古杉”、交椅石探秘、臉盆石、石棺等;古色旅游景點有“船屋”古建筑群、雙龍爭鼎壁畫、“萬字符”石、“龍鳳呈祥”圖案等。景區內有原始次生闊葉林1.2萬畝,茫茫-、蒼翠欲滴,奇峰怪石,云遮霧繞,山上珍禽異獸眾多,山泉清涼甘甜,景色優美怡人。……[詳細] |
![]() | 黎川商會成立于民國二年(1913年)。明清以來,黎川屬于閩贛邊境重鎮。東面和南面與福建光澤、邵武等五縣與武夷山相連,西面和北面與南豐、南城、資溪三縣相接,有“閩贛八縣通衢”之稱。源于武夷山脈的黎灘河,成為黎川交通的黃金水道。優越的地理環境,促使了黎川的商業繁盛。明清老街的南津碼頭,成為閩贛兩省重要的貨物轉運站。這里的河埠,船帆星點,商旅如云,白日人頭攢動,至晚笙歌達旦。清道光年間,南津碼頭五里長街,經商人士2500余人,大小商號750多鋪,“恒春”“萬泰和”“全昌”等百年老字號已逾百家。漢口、南昌、撫州等地物資沿長江,逆撫河再上溯到黎河于南津碼頭卸貨,再由商販的獨輪車或擔挑越過武夷山轉到光澤、……[詳細] |
![]() | 張恨水是中國現代著名報人、作家,被尊稱為現代文學史上“章回小說大家”和“通俗文學大師”。1905年,年僅10歲的張恨水隨父母在江西黎川生活了一年。張恨水舊居坐落于黎川縣城老街的南津碼頭、新豐橋腳下。當年黎川是閩贛兩省重要的交通樞紐、貨物集散之地,老街依河而建,水運繁忙,碼頭眾多,官府在南津碼頭設置了厘金卡征收木竹稅、鹽稅。張恨水的父親就是調到新城任鹽稅官的,那個時候征稅都在碼頭上現場辦理,因而張恨水一家便住在了這南津渡口的小木樓里。這幢帶有江南民居建筑風格的兩層小木樓,迄今已有150年歷史,占地面積約為300平方米,步入小樓的大門,是一座寬敞但有些幽暗的大廳,大廳可以擺下酒席八桌,地面是麻石板……[詳細] |
![]() | 新豐橋位于黎川縣城老街南津街段與縣城南郊篁竹村北口之間。原為木構便橋,明代弘治中期(1497年前后)改建為砌石五墩六孔,排木架梁,條石鋪面,上覆瓦頂棚屋之長廊橋。全長90余米,寬約5米,兩端設橋頭堡。橋中段一側曾置小室作河神壇,壇堂門兩旁懸有對聯,文曰:“遠近青山無墨畫,潺湲流水有聲詩”。因該橋為黎川縣城通往南部、西南諸鄉(鎮)并可由此轉達福建數縣之咽喉要道,歷來過往頻繁,文蘊深厚。北宋名儒李覯曾多年居住和設教壇于橋南端不遠的赤岸,幾乎每天必經該橋入街市;南宋著名理學、教育家朱熹及其弟子黃干、蔡沈、黃鐘等曾先后在福山(黎川社蘋鄉境內)雙林寺設“武夷堂”講學。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親臨黎川會仙峰等多……[詳細] |
![]() | 黎川玉湖景區位于黎川縣日峰鎮,玉湖水域面積6000畝,隸屬黎川縣日峰鎮(縣城所在鎮),據縣城17公里,全程路面硬化,乘車半小時即可到達,玉湖在地質上屬典型的丹霞地貌,湖邊遍布鐵紅色的險峰峭壁,危巖怪石,又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巖壁上形成了許多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人物、鳥獸、花卉。這些精湛詭譎的杰作,讓人浮想聯翩、震驚不已。神秘誘人的金龜石,曲徑通幽的一線天,歷經滄桑的蘑菇巖,流芳千古的玉女峰;這些異彩紛呈的人文景觀和傳說故事,一頁頁歷史的門,每一聲輕扣都能在時空的隧道響起悠長的回聲......與洪門水庫相接,4萬余畝的水面清如碧玉,煙波浩淼;湖上500多個大小島嶼星羅棋布,風光優美;島內還……[詳細] |
![]() | 黎川孔廟(亦稱文廟),位于撫州市黎川縣老城區中心、黎川二小旁,占地面積2600余平方米,始建于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是黎川標志性的古建之一。黎川孔廟由大成門、名宦祠、鄉賢祠、東西廡、佾臺、大成殿構成,整個建筑群采取平行軸線方式布局,在大成門與大成殿之間,利用東西廡和名宦祠、鄉賢祠,黎川孔廟大成殿東側黎川孔廟大成門黎川孔廟將屋面連成一片,形成了一座花園式院落。黎川孔廟前首為紅色圍墻,墻內大成門有數十級石階,石階中間有大型整石雕鑿的盤龍云海圖案。大成門與名宦祠、鄉賢祠合為一體,混合式構架,懸山頂,兩面坡,面闊38.83米,進深12.56米。東西廡,穿斗式構架,硬山頂,兩面坡,面闊14.7米,……[詳細] |
![]() | 江西省黎川壽昌禪寺,坐落于風景優美的江西省黎川縣洵口鎮香爐山之畔。這里地勢平坦,山青水秀,群山環包,阡陌縱橫,環境清幽,風景宜人。壽昌禪寺始建于唐咸通年間(860-873)由高僧泉南桂琛籌資興建,至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是省文物保護單位,為佛門禪宗五家之“曹洞宗”的祖庭。寺院包括大雄寶殿、天王殿、觀音堂、僧眾宿舍、膳房及齋堂等,總建筑面積達1萬平方米。1988年,黎川縣政府將壽昌寺列為重點開放寺廟。1995年進行大修,新蓋了大雄寶殿、天王殿、念佛寺、會客室、客房、廚房,并修通了一條五公里的通往當地政府的水泥路,投資160多萬元。壽昌禪寺風景優美。香爐峰翠屏疊嶂,溪水自南向北,迂回其前。古時壽……[詳細] |
![]() | 黎川試院坐落于黎川日峰鎮東方紅大道東端南側原孔廟學宮之右傍(今黎川第二小學校園西南角)與原訓導署(今“帝王財富廣場”內之“家家樂超市”附近)毗連,創建于清嘉慶四年(1799年)。當時縣籍太學生吳英倡首獨自捐出白銀二千二百余兩,又全縣各界募捐白銀二千八百余兩湊集,選擇于學宮右側空地上興建。試院入門東區為大廳堂,廳堂后面建有供監試人員歇息辦公之房室三間,又置廚房二間,另有余房一間;寬大的試場正廳,共設座號(有板壁隔開的單座小房室)七百多間。整座試院外有圍墻環繞,總面積約達3000平方米。據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到新城縣(即今黎川縣)任知縣的吳士奇記述:該試院創建之前,縣內生員考試,只能在縣署大……[詳細] |
![]() | 張氏家廟占地面積為364平方米,縱深26米,橫寬14米,是一棟三進式古院落建筑,整體為磚木結構,寬敞古樸,格調雅致。據黎川縣洵口鎮洵口村《張氏族譜》記載,張氏家廟是當地張家的宗祠,由張氏九世祖張槚所建,里面供奉著張家祖先的牌位。張氏家廟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由當時的南京工部尚書張槚自捐俸祿籌建,后幾經修繕。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經家族商量后續建,于三年后動工,至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完工,而后在清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毀于粵寇。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張氏十九世祖金誥公鄉試回村,即邀瑞麟諸公率族眾出資出力重建,辛勤三載,于同治十一年(公元1873……[詳細] |
![]() | 黎川縣是著名革命老區。犧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就達1000多名,為了褒揚和緬懷先烈,并對子孫后代進行革命傳統教育,1955年始建、1956年建成烈士公園,內設革命烈士紀念塔、紀念碑和紀念亭等建筑物。烈士公園大門兩側鐫刻著仿毛澤東同志手書“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進門一條寬闊通道,夾道兩旁冬青翠柏,四季常青,正中矗立紀念塔。紀念碑上刻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黎川的革命活動事跡。烈士紀念塔分底座和塔身兩部分,底座為正八方形,有10級臺階可登,塔身為四面矩形,塔身為混凝土制成,高十三米,朝南的正面為中共黎川縣委、縣人民委員會題詞:“革命烈士紀念塔”。東面為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委員會題詞:“學習革命……[詳細] |
![]() | 閩贛省蘇維埃政府舊址:位于湖坊鄉“龔家大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為使閩贛蘇區成為鞏固的革命根據地,同時打通中央蘇區與閩北蘇區的聯系,1933年5月10日,按照周恩來的提議,經黨中央批準,閩贛省革命委員會在蘇區北部防線的戰略要地黎川湖坊成立,正式建立以黎川為中心的中央蘇區東北防線區域,下轄閩贛邊區黎川、建寧、泰寧等二十一個蘇區縣,中央指派顧作霖任中共閩贛省委書記,邵式平任閩贛省蘇維埃主席,肖勁光被任命為閩贛省軍區司令員兼政委。毛澤東、顧作霖、邵式平等在此辦公居住。中央根據地反圍剿的一些重大戰斗發生于這個地區。舊址系舊式磚木結構單廳重房式屋宇,有大小房室20余間。正廳一廳四房,兩側各有廂房,……[詳細] |
![]() | 黎川洲湖大夫第位于距黎川縣城40多公里的華山墾殖場洲湖村山坳中,又稱“船屋”、“船形古宅”,建于清代道光二十四年(1844),規模宏大。江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單位。“大夫第”大門開在“大夫第”主體建筑的中軸線上,開闊氣派。門框用大青石壘砌而成。門楣上有四個向外凸起、切面呈正六方形的石柱。石柱子長約一尺,柱頭直徑約半尺,刻有菊花狀花紋,當地人稱之為“大方華門”。“八方華門”之上有一匾額,原寫有“大夫第”三字,字體端正,字跡剛勁有力。但匾額已被人鑿去。從大門進去依次是前廳,中廳和后廳,廳與廳之間有天井相隔。前廳兩側樓上有吹鼓房,兩房相向及向后各開有一個小孔,共有四孔,這樣做一舉兩得,既讓下……[詳細] |
![]() | 湖坊中共閩贛省委、省革委、省軍區舊址1933年5月中共閩贛省委、省革委成立,領導機關設在湖坊橋頭龔家大屋,1933年6月4日,閩贛省軍區在湖坊吳氏家廟成立。閩贛省蘇區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東北大門,是連接中央蘇區和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的紐帶和通道,是永遠不能放棄的“中央蘇區的戰略鑰匙”。閩贛省前后歷時兩年(1933年5月-1935年5月),管轄了現在福建、江西兩省三明、南平、撫州、鷹潭等5市21個縣市的全部或部分區域,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人口100余萬。土地革命時期,閩贛省蘇區廣大軍民為革命的勝利,進行了艱苦卓越的斗爭,做出重大貢獻和巨大的犧牲。湖坊中共閩贛省委、省革委、省軍……[詳細] |
![]() | 紅七軍團臨時總司令部舊址位于縣城日峰鎮篁竹街潘家大屋。1932年10月,中央紅軍總司令部、總政治部由建寧遷入篁竹街。1932年12月30日,在潘家大屋前地勢開闊的李樹坪上,中國工農紅軍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閱兵誓師大會在這里舉行,紅一、三、五軍團共7萬多指戰員和1萬多工農群眾,接受了中央軍委周恩來、朱德等領導的檢閱。1933年7月5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團正式宣告成立,潘家大屋成為紅七軍團臨時總司令部,肖勁光被任命為軍團長兼政委。至今,在潘家大屋墻壁上,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當年留下的“共產黨十大政綱”等標語,仍墨跡清晰,保存完好。紅軍第一方面軍總司令部舊址位于縣城日峰鎮篁竹街單家大屋。第一方面軍……[詳細] |
![]() | 喜山寺坐落于圣尾而滿蘊--家之靈氣而著稱的黎川縣日峰鎮下橋村劉家自然村與武家自然村交界處的日峰山前山之喜山,又稱“天峰寺”。占地面積近十畝,建筑面積達2000平方米。據《新城縣志》載,日峰山頂原有平地寬數尺,長如帶。宋時曾建天峰寺于其上,明代縣籍知名理學家、文學家,曾祀于郡邑鄉賢祠及豫章理學名賢祠的鄧元錫,曾在該寺中讀書,后因年久失修及火災而于清咸豐年間倒毀。清光緒中葉(1887年前后),遷建于日峰山前山之喜山,故名“喜山寺”。喜山寺內,因塑有濟公--像而名顯遠近,歷來為信眾尊崇,香火綿延,百年流芳。上世紀90年代,國運開而佛法盛,喜山寺經由正運尼師發心帶領當地百姓籌善款重建東西大殿。2012……[詳細] |
![]() | 黎川明清老街,是江西省保存較為完好的古街之一。張恨水的故居。已經成為眾多觀光游客的一種共識。可以稱得上是當地歷史進程中的見證。黎川老街在許許多多的歷史古跡遺跡中或許并算不上非常悠久的,但是在保護、維護上,可以說令人有些許遺憾,古時候近十里長的老街現如今大約只剩下了三成,前來老街旅游探訪的游者都不由得感嘆、惋惜。走在這條老街上,人們仿佛跟隨著歷史足跡回到了從前,不少游人在這里思古抒懷,感慨歲月的流逝與時代的劇變。雖然老街是古老的,但這座小鎮的古樸清秀之美卻能給人以清新舒爽的感覺,并使得不少前來老街旅游的人們駐足流連、陶醉于此。 用時參考30分鐘門票 免費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景點位置江西省撫州市黎……[詳細] |
![]() | 朱德舊居、紅七軍團臨時總司令部舊址:位于縣城日峰鎮篁竹街潘家大屋。1932年10月,中央紅軍總司令部、總政治部由建寧遷入篁竹街。1932年12月30日,在潘家大屋前地勢開闊的李樹坪上,中國工農紅軍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閱兵誓師大會在這里舉行,紅一、三、五軍團共7萬多指戰員和1萬多工農群眾,接受了中央軍委周恩來、朱德等領導的檢閱。1933年7月5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團正式宣告成立,潘家大屋成為紅七軍團臨時總司令部,肖勁光被任命為軍團長兼政委。至今,在潘家大屋墻壁上,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當年留下的“共產黨十大政綱”等標語,仍墨跡清晰,保存完好。……[詳細] |
![]() | 福山寺位于黎川縣社蘋鄉境內福山的九疊谷正北。始建于唐廣明元年(880年),原名“雙林寺”。當時名僧釋紹隆棲隱于此,為該寺開山鼻祖。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真宗帝賜名福山寺。元延佑年間(1314—1320年)重建時,中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左右有觀音堂、藏經閣和僧舍。至清代,又增建精舍六幢,為全縣規模最大寺廟。鼎盛時,寺內有大小房室近千間,僧眾百余人,田地300畝,山林2000余畝。宋代理學家朱熹亦曾在該寺旁建武夷堂講學。清末至民國期間,寺廟逐漸衰敗,房舍倒塌。1986年批準開放后,四方信徒捐資修建了佛殿、觀音堂、銅塑佛像,香火再度繚繞福山。……[詳細] |
![]() | 黎川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是全紅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在黎川打響了第一槍。1933年10月,黎川蘇區先后進行了著名的“洵口戰役”、“資福戰役”和“團村戰役”,其中“團村戰役”所在地團村就是歸“三都區委”(三都區委當時駐在黎明村)所轄。據記載,在國民黨軍隊進攻黎川縣城之前,中央便將閩贛省委、省政府機關搬遷到德勝,直至同年12月撤退到福建。“三都區委”是中共閩贛省委下設的基層政權組織。舊址和紅軍標語是當年紅軍在黎明村從事革命運動時留下來的寶貴的歷史遺跡。……[詳細] |
![]() | 黎川洵口、資福橋、團村戰斗舊址:1933年9月下旬,蔣介石以50萬兵力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五次“圍剿”。紅軍總司令部在緊急布署作戰方案之后,隨即由篁竹街遷往德勝關,作戰指揮部設在團村以東的華蓋峰,主力部隊則駐守在團村地區各個前沿山頭,設下作戰伏擊圈,迎擊敵人。洵口戰斗舊址名聲顯赫,位于縣城東北20里閩贛兩省往來要道的洵口,歷來是兵家占據要地。1933年10月6日,彭德懷與藤代遠率部在此與國民黨吳奇偉師遭遇激戰,紅軍取得洵口戰斗勝利。……[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