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西省 > 萍鄉市 > 上栗縣旅游

上栗縣旅游景點

楊岐山風景名勝區
   楊岐山風景名勝區位于萍鄉市上栗縣境內,距城區25公里,是一個以優美的自然景觀為外延,以豐厚的人文景觀為內涵,構成融自然風光和宗教文化為一體的重點風景區。楊岐山層巒疊翠,山勢嵯峨,四時秀色,氣候宜人,素有“二十四景”之稱。“二十四景”為:涌泉池、千丘田、觀音崖、老虎洞、烏龜洞、前沽塘、后沽塘、仙魚塘、寒婆巖、張口獅子崖、關門石、楊岐石窟、-曬果、猴子扒石、斗牛石、鐵籠關虎、小天池、三島湖、山頂泉、方竹林、棋盤石、別有洞天,子午泉、案山關等。它以峰巒之旖旎,溪澗之蜿蜒,巖石之突兀,云霧之纏繞,嵐光之掩映,成為古今游人的慕游之處。楊岐山位于萍鄉市上栗縣境內,距萍鄉城區25公里,是一個以優美的自然景觀……[詳細]
孽龍洞
   孽龍洞在2002到2009年宣傳為義龍洞,曾經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叫許真君大義滅親而斬孽龍而得名。孽龍洞綿延8里,洞中水景獨特,“洞天飛瀑”為世間奇景,只見清泉從洞中峭壁飛湍而下,直注碧潭,潭水被激起飛沫,形成湍流,在潭中輾轉回旋;春夏之交多雨季節,水勢如銀河倒垂,十分壯觀。義龍洞是孽龍洞在2002年到2009年由“珠海客商”取的新名字,義龍洞名稱已經廢除,現在名稱已經改回。還是叫孽龍洞。它位于江西萍鄉市上栗縣福田鎮清溪,是形成于1.8億年前的天然溶洞,洞長4200余米,舊稱孽龍洞,洞內怪石、清風、流泉、飛瀑,被稱為洞中“四絕高九米,寬七米,被地質和園林專家稱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洞天奇觀。198……[詳細]
楊岐普通寺
   楊岐普通寺屬于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地處楊岐山風景名勝區中心,座落在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楊岐山壽桃峰下,距萍鄉市區25公里、上栗縣城6公里。普通寺距離浙贛鐵路、萍洪高速、滬昆高速公有20公里。普通寺與319國道相連的路段已經鋪成了水泥路,交通十分便利。此外,電力、電信、移動通訊設施已全面覆蓋。楊岐山普通寺是我國佛教禪宗五家七宗臨濟宗下一大支派——楊岐宗祖庭,始建于盛唐天寶12年(753),乘廣禪師主持建造,是我國佛教禪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楊岐禪宗發祥地,初曰“廣利寺”,宋更名“普通寺”,沿襲至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1996年經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批準為宗教活動場所,屬省重點寺院。現有僧尼6人,當地居……[詳細]
石塘村
   中國美麗鄉村石塘村這里有全市規模最大的黑山羊養殖基地這里有萬畝竹林這里有全縣數量最多的千年古樟這里原始生態、民風淳樸連空氣都是甜的,吸上一口,沁到心田這里綠意盎然,四季常青,氣候溫和這里就是江西省省級生態村——石塘村石塘村位于長平鄉的北面,北與上栗鎮斑竹山連界,轄區面積2約6平方公里,山林覆蓋率85%。“石上有奇觀點綴無數美景,塘內出甘泉滋潤眾多良材”是概括石塘村美景的最佳詮釋。進入精致的石塘村牌坊,一座千年古橋巍然屹立展現在人們眼前。橋下流水潺潺,泉水塘清澈見底,橋周圍大樹參天,濃蔭蔽日。遠處,高聳入云的是石塘名景“棋盤石”。登上棋盤石,-遠眺,四周美景,盡收眼底,“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詳細]
乘廣禪師塔和甄叔禪師塔
   時代:唐類型:石塔古墓葬及石刻地址: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上栗鎮楊岐行政村簡介:乘廣禪師塔及塔銘,唐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建塔立碑,坐落在上栗鎮楊岐行政村。乘廣禪師為唐代高僧,容州(今廣西容縣)人,姓張,十三歲出家,初至衡陽,依天主想公,三十歲,至洛陽從荷澤會公受法。后來到萍鄉楊岐山傳教,始創“廣利禪寺”。唐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乘廣禪師圓寂后,由甄叔禪師住持,在“廣利寺”之右側修建舍利石塔,保存至今。該塔仿古代木構建筑風格。塔高2.73米,塔基兩層,四面有浮雕佛像,力士、怪獸等,塔檐厚實,出檐深遠。塔前有唐元和二年丁亥(公元807年),著名文學家劉禹錫為乘廣禪師撰寫的碑文。清乾隆年間對左……[詳細]
潭臺古城址
   潭臺古城址位于江西省萍鄉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田中管理處“譚臺”、“何家圳”等村之間。該城建在一座低矮的丘嶺上,北靠楊岐山,東臨萍水河,西面是開闊的平原,南面越過幾座低丘,也與平原相接。城址略呈長方形,城內及周圍地勢總體上東北高、西南低。根據勘探結果,東墻長約160米、南墻長約240米、西墻長約154米、北墻長約223米,面積約4萬平方米。東南西北四面都有土夯城墻體若干古城的輪廓明顯,城墻最高處尚有3.2米;東西城門遺跡清晰,西城門十分完整,還有祭祀臺、生活居住區和烽火臺等。另外在城址南墻外約100米處的一處丘坡上,發現約0.8米厚的文化層,采集有雷紋陶片;1970年在城南約250米處的庵子山發現有……[詳細]
文廷式墓
   文廷式墓座落在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楊岐山風景名勝區的楊岐普通寺后山,墓碑中行書“誥授中憲大夫日講起居官翰林院侍讀學士顯考文公諱廷式府君之墓”,墓碑兩旁是當時南昌知府沈曾植撰書的對聯:“青簡尚新,宿草將列;鴟鸮東徒,松槚成行。”文廷式,字蕓閣,又字道希,江西萍鄉人,生于清咸豐六年(1856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歿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八月二十四日。光緒已丑欽取內閣中書第一名,庚寅恩科進士,復試一等第一名,殿試一甲第二名,授翰林院編修,旋充國史館協修會典館纂修,江南鄉試副主考官。甲午御試一等第一名,升授翰林院侍讀學士兼日講起居注官、署大理寺正卿。文廷式贊助光緒皇帝親政,支持康有為發起強學會,為慈……[詳細]
小枧儺廟
   小枧儺廟位于東源鄉小枧村,始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442年),重修于清,為四棟三間二進一房三室歇山頂。廟前原有高大的雨亭(1954年拆除),風雨亭對面是戲臺,與大殿成直線,兩邊為廂房和酒樓,共18間。清同治十年甲戌(公元1874年)進行擴建,右邊增加了觀音堂,左邊增加大小七間齋堂,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是萍鄉保存最大且最完整的一座儺廟。據史料記載,小枧儺廟原名“遵宣祠”。明憲宗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小枧儺廟開始往外派生,先后轉入湘東毛園、下埠、蘆溪新泉、南坑、上栗赤山、桐木等地。截止2009年10月,收藏古儺面具計128件。小枧儺起源于唐元和六年(公元806年)前后,首先在田心村棋下……[詳細]
萍瀏醴起義指揮部舊址
   萍瀏醴起義指揮部舊址--麻石龍王廟,座落于上栗縣金山鎮小水村麻石街。原占地面積1100平方米,始建于唐,后多次維修擴建。2003年再次重修。為唐代建筑風格。重修后,建筑面積500平方米,坐北朝南,保護地帶含對面戲臺四周20米,建設控制地點四周30米,建設控制高度10米。該舊址為萍、瀏、醴三縣(市)交匯處,1906年冬,同盟會領導和發動的萍、瀏、醴起義就發生在這里。1905年8月間,孫中山先生在日本東京創立了同盟會。這是當時團結全國人民進行革命戰斗的旗幟。同盟會深入各地開展革命宣傳,啟發人民群眾的斗爭覺悟,一方面積極發動武裝起義,決心推翻清朝的封建--統治,建立民主共和的新國家。萍、瀏、醴起義為……[詳細]
王二仙廟
   王二仙廟坐落在上栗縣雞冠山鄉廟背村,明英崇正統年間(1436?1449),有一真人系湖南省瀏陽市東鄉王石澗人氏,來此地居于山洞。其人聰穎慈善,精通醫術,為民治病,不取酬金,遇困難解囊相助,生活儉樸,出入簡便,吃素葷異數十年如一日,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農歷九月初九日坐禪圓寂。當地群眾為感其宏恩大德,于天順六年(公元1462年)中秋節舉行奠基儀式,建造廟宇,長期祀奉。500余年來香火旺盛。在土地革命時期,曾設蘇維埃政權于此,不少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來此藏身避難,并開展革命工作。地址: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雞冠山鄉廟背行政村……[詳細]
上埠儺廟
   上埠儺廟坐落在上栗縣東源鄉上埠行政村,明洪武五年建,道光十六年為第三次重修,2002年復建。據說此廟建于唐開元二十四年,當時在燈盞窩只建一間,全是用亂石砌墻,儺面具為銅鑄造而成。傳說元順帝二十七年,因帶銅面具跳儺舞,9個人的面具取不下被挾死,后只好與銅面具一起埋葬,后改為樟木雕刻面具。清道光擴建。雕制面具80只,分福、祿、壽三堂儺神。分別接到江嶺、石洞口、小枧,再建三個儺神廟,保存至今。地址: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東源鄉上埠行政村……[詳細]
石洞口儺廟
   時代:明至清類型:古建筑地址:江西省萍鄉市赤山鎮豐泉村石洞口儺神廟位于赤山鎮豐泉行政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間(公元1369年),重修不清。儺廟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歇山頂。廟前有高大的風雨亭,兩邊為廂房和酒樓,保存完好,面積550平方米。原風雨亭和酒樓戲臺被毀,現為重建。據史料和杜氏家譜記載:“元末進士杜谷珍之子杜傳芳率族人親建,于明洪武二年從對面山腳下搬遷過來,廟內祀奉唐、葛、周三位主神。……[詳細]
天堂湖
   天堂湖位于上栗縣赤山鎮,原名黃土開水庫,1958年修造。水面1050畝,庫容量1200萬方,三面環山,一面是大壩,大壩高20米,長140余米,呈帶狀形,湖中有些小島,島上樹木叢生,參差不齊,透著勃勃生機,湖的左右有兩座連綿起伏的青山,叫夜合山。 已在天堂湖建起了“得月樓”、“百利度假村”、“天堂湖避暑山莊”等亭臺樓閣。……[詳細]
瑤金山寺
   瑤金山寺位于金山鎮鎮政府所在地,始建于唐開元年間,至今1300多年,是贛西歷史悠久的古寺之一。該寺建筑古樸壯觀。正殿氣勢恢宏,側殿雙層琉璃挑檐,小巧玲瓏,講究對稱。整個寺院既渾然一體,又層次分明。現前殿內院尚存一棵植于唐開元年間的古羅漢松,高約8米,主干直徑為0.5米,雖歷1300余年風雨,但粗壯勁拔、虬枝翠葉,生氣蓬勃。瑤金山寺原名寶華觀,位于金山鎮金山行政村,始建于唐開元年(公元713?714年),由彭普明祖師住持。元、明、清多次重修。進士中憲大夫王龍峰題山門額“敕封瑤金第一山”。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800平方米。金山寺原上供諸佛圣及神像,前供三清關圣,諸圣像,左祖師殿,右觀……[詳細]
壇華寺
   壇華寺位于萍北彭高鎮壇華中心地區,毗鄰赤山、東源、福田,與旅游圣地義龍洞相承。是一座歷史悠久的佛地古剎。時代,這里原是一座高山,名“龍泉山”。由于地殼運動,昔日的高山變成了白泥湖,周圍凸起座座小山,形似片片荷花擁著湖中玉泉。恰如荷花盛開,加上壇華流傳的美麗傳說,故取名壇華。自古以來,即盛傳“先有壇華、后有慈化”之美稱。加上壇華龍泉獨秀天下,六角墻圍井、潔凈如玉。井中“玉泉連珠頻冒涌,金魚成群任閑游”,蔚為壯觀,“龍泉此地成佳勝”就是萬歷時萍鄉縣令陸世勛的贊美之詞,龍泉千年水質不變,清澈見底,冬暖夏涼,令人陶醉。……[詳細]
李畋公園
   李畋公園位于上栗縣城東部,上栗縣是中國爆竹祖師李畋的故鄉,花炮業的發源地。《唐史》載:李畋,江南西道袁州府上栗麻石人氏,生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四月十八日,唐大宗李世民被山鬼迷纏,久治無效,遂詔書全國求醫。時年24歲布衣獵人李畋應詔揭榜,借打獵用土銃原理,采用竹筒裝入硝,爆驅逐山魈邪氣,使皇上龍體康復,遂封李畋為爆竹祖師。上栗人歷來對李畋頂禮膜拜,早在明大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就在始建于東晉九年(公元354年)的上栗南街佑圣觀中設立了“爆竹祖師李畋之神位”,每年四月十八日李畋生日這一天,上栗從事爆竹業的人們都紛紛到此悼念祖師,沿襲至今。1999年12月,上栗縣開始建設李畋公園,眾多……[詳細]
宣王儺神廟
   赤山鎮豐泉村石洞口歷史屬于儺文化之鄉,有儺文化寶庫之稱,是個開發特色旅游業極好的項目。石洞口儺文化的起源,據當地杜氏家譜中“儺自周始”的記載來推斷,石洞口的袒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已經延續了兩千多年。石洞口現存的儺廟綜合杜氏家譜中所述: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29年)由時任萍鄉知縣杜谷珍之子杜傳芳倡頭集資興建,至今有622年歷史,期間進行過幾次重修。儺面具是儺文化中最具特征的符號。隨著歷史的進程,它的內涵愈來愈豐富,覆蓋面愈來愈寬,從原始的驅逐疫鬼,發展到驅惡、逐疫、祛災、避難、鎮邪、占卜、治病、求子、求財、祈祿、納吉等等。隨著道教的產生,佛教的傳入和人類思維能力的逐漸提高,儺面具的形象也慢慢豐富起……[詳細]
東晉永和古墓葬
   東晉永和古墓葬位于上栗縣上栗鎮新建村施家臺上。葬于公元348年,原占地面積100余平方米。東晉永和古墓葬現占地面積10平方米,坐西朝東,墓地保護地帶四周10米,建設控制地帶墓地四周150米,建設控制高度5米,該墓于八十年代被盜,現只剩下一黃土堆。地址: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上栗鎮新建行政村……[詳細]
長紅桎木
   長紅桎木坐落在上栗縣金山鎮白鶴村,原國民黨的一位將軍的花園里。樹齡達千年以上,并與一棵同齡的羅漢松絞織在一起,人們又稱之為連理樹。是我國唯一的一年四次開花的稀有植物國之瑰寶。湘贛大部分花園和苗圃的紅花桎木都是由此嫁接去的。1986年在《人民日報》上報后,全國各地都有人前來觀賞“她”的嬌容。……[詳細]
栗江古樟
   栗江古樟位于上栗縣上栗鎮栗江河畔,植于公元1704年,樹高15米,冠幅南北30米,東西25米,四季常青,枝繁葉茂。栗江古樟保護地帶四周5米,建設控制地帶四周10米,建設控制高度10米。栗江古樟據老年人講不知多少年了,請林業專家估算確定有一千多年。歷史上就有這棵古樟在栗水河岸,千百年來古樟常年葉密郁蔥地生長著,曾為電影“月光下的小屋”拍攝實景助過一臂之力。中央美院教授劉千把它搬上了畫冊。……[詳細]
小枧紅軍標語、漫畫
   紅軍標語、漫畫位于上栗縣東源鄉小枧村老街肖家祠堂的大門口右側外墻之上,漫畫面積6平方米,作于上世紀三十年代,為紅十六軍九師七團政治處創作。此祠堂建筑面積200平方米,坐南朝北,保護地帶畫四周10米,建設控制地帶畫四周20米,建設控制高度10米。此畫是畫于肖家祠堂墻上,肖家祠堂屬私人所有,由于此祠堂年久失修。因此,村民肖某在2007年計劃拆除老祠堂建新屋。經過文物部門和地方政府以及屋主三方協商。同意拆舊建新。為了保存其原貌,縣文物部門請來了贛州市博物館的專家,已將其標語、漫畫托裱繪制復原存入縣文物部門。……[詳細]
全部上栗縣景點>>>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 亚洲国产一线播放 | 日本大片免a费观看视频 | 天天看高清影视在线官网 | 亚洲精品字幕中文 | 在线欧美中文亚洲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