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漁臺悠情在什川鳳凰山腳下的黃河之濱,棋布著被省垂釣協會確定為垂釣基地的五百畝漁塘。水平如鏡、波瀾不興,阡陌縱橫、整齊劃一,一派江南水鄉之色,魚翔淺底之情盡在其中。塘外細流脈脈,池中碧波閃閃,岸邊垂桿點點,埂上楊柳依依。垂釣佳境,逸志閑情,盡在此中升華。倘春夏天睛之日,寂寂池中,斜陽接山山映水;窄窄塘邊,暮色蒼遠垂釣情。……[詳細] |
![]() | 神駝踏浪黃河之水天上來,滔滔奔流瀉千里,穿過無數崇趾峻嶺,留下了許多令人神往的險隘名勝,也不知有多少神奇動人的傳說流傳在大河兩畔。這靜立什川河心的雙峰石駝,就帶給人們一個遙遠而神奇動人的故事。相傳,建筑神匠魯班揮神鞭駕神駝順黃河而下。這一日來到什川地界,發現此地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但這里南北兩峽口陡峭險峻,人們出行乘羊……[詳細] |
![]() | 壽龜望月在什川境內,黃河岸邊,有一塊奇石,形似一只龜,看上去栩栩如生,在當地被稱作“神龜”。龜又含長壽之意,故而又寓意叫它“壽龜”。神龜晦守崖下,曰夜守望著黃河,守望著什川這塊富甲之地。相傳,神龜從水源枯竭的遠古高原向黃河爬來,日復一曰,年復一年,當爬到黃河水邊,已是精疲力竭,饑渴一齊向它襲來,只想飽飲。恰在此時,因在……[詳細] |
![]() | 雄獅臥谷走近什川河口洄水灣,遠遠望去,距黃河百米開外的懸崖上,一塊奇石形似雄獅,蹲踞河邊。那惟妙惟肖,逼真傳神的形象,絕不是古埃及人工鑿出的神像翻版,而是天斧神工雕琢的自然奇觀。這尊石獅,人面獅身,既有百獸之王的勇猛,又有人性顯現的靈犀,好似河神巍然屹立,鎮守腳下桀驁不馴的黃河,呵護兩岸生生衍息的黎民,使黃河不再發怒,……[詳細] |
![]() | 五百年古槐什川鎮北莊村什字街西面的街道邊,有一見證什川歷史的活豐碑——五百年古槐。古槐雖歷經五百年的滄桑,至今仍莖體蒼郁,枝桿交柯,葉茂如鱗,樹冠覆地達數十米,樹圍5.2米,高約15米。1987年5月列為縣級古樹名木進行保護。據《金城魏氏家譜》的《槐樹記》載:此愧系自登公之妻敬太君[生于農歷嘉靖五年(1526年)十月十……[詳細] |
![]() | 濕地風光如果說峽谷里滿目的花崗巖石代表著黃河險峻硬朗的一面的話,那么河岸邊那些連綿的濕地便是黃河秀美綺麗的象征。近年來,隨著大峽庫區蓄水,漲漲落落的河水將一層層的淤泥沉淀在了原來布滿回卵石的黃河灘上,原本高出平常黃河水面的沙灘都變成了一片片的濕地,灘涂之上不知何時就長出了茂盛的草叢,一片片的蒲草和蘆葦連綿數十畝,蔚為壯……[詳細] |
![]() | 長堤夕韻黃河從什川上游的小峽奔騰而下,直瀉什川這塊盆地,歷史上每逢洪水浸漲時,金盆王地的什川便泛濫成災。當地人民在樂山腳下,或居長坡、靠坡,或居龍山、山腰。就傍山而棲的河西居民也是長年淋泥,故此稱作泥灣。幾百年來,什川人民為了建設美好家園,產植園林,治理河道,沿河壓堤.歷盡了千辛萬苦。而今,農民用汗水筑就了長堤,宛如一……[詳細] |
![]() | 鳥瞰太極什川是蘭州黃河風情線的延伸地帶,這里峭山四起,河水環抱,聚氣藏風;站在小坪山上,鳥瞰地貌,酷似太極圖,神奇而又壯美。環視群山,千姿百態。東有老龍山,若蒼龍回首顧尾;西有大山凹,似唾佛高枕蓮臺;南有大奔頭,如彌勒朗朗誦經;北有白疙瘩,乃劉伯溫趕龍點脈遺跡。俯瞰什川,黃河如王帶纏身,左岸神龜出水呈樣,右岸河堤風韻顯……[詳細] |
![]() | 桃李爭妍什川素有“瓜果之鄉”美譽,其中猶以桃梨為著。一句“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花”更是形象描繪出了當地桃梨爭妍的奇景。據有關資料記載,什川果樹栽培可以遠溯到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左右水車引進時。三百多年來,在梨園果農的辛勤勞作和細心呵護下,梨樹年輪逐年增加,梨園面積不斷擴大。現存的什川梨園,地有萬畝之多,樹……[詳細] |
![]() | 石洞寺AAA ![]() 石洞寺景區主要包括一個主體和四大功能園區。一個主體即石洞寺,四大功能園主要包括休閑度假園區、民俗文化園區、商住園區、東山綠化園區。石洞寺位于皋蘭縣城東南部約一公里處,蘭白高速公路縣城連接道口處,東倚群山,西臨溪水,北連縣城,南接白蘭高速公路,距蘭州市不足40公里。石洞寺始建于元代,舊時稱“石空虎喇”,清康熙四十四年(1……[詳細] |
![]() | 天斧砂宮在甘肅蘭州有一處獨特的自然景觀—“天斧砂宮”。這是一處距今2500萬年,經過長期的風化水蝕而形成的紅色砂巖,是一組類丹霞地貌奇觀,如神刀鬼斧鑿成的砂宮宮殿。“天斧砂宮”這一神奇而又美麗的砂巖建筑群位于皋蘭縣中心鄉朱家井村。“天斧砂宮”總面積3平方公里,宛如結構嚴謹、形體壯麗、建筑精美、布局統一的建筑群。造型各異……[詳細] |
![]() | 上堡子城上堡子城位于夏官營鎮上堡子村西100米處。北臨苑川河,隴海鐵路從北部穿過,城址呈正方形,邊長300米,四面城墻保存較好,墻垣高4至8米,頂厚2至4米,夯層0.08至0.16米。西、南兩側正中各有馬面一座。城址北面臨河,其余三面外有壕溝,寬10米,深6至10米。在城墻及附近曾采集到大量宋代瓷片。……[詳細] |
![]() | 青城古鎮AAAA 青城古鎮被譽為“風雅之地”的青城古鎮,位于榆中縣北部的崇蘭山下,距蘭州110公里、白銀30公里、榆中縣城54.2公里。總面積138.04平方公里,轄14村、7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12萬,耕地1.44萬畝。這里地勢南高北低,海拔1450米,地形呈狹長地帶,黃河流經北部,屬典型的黃河谷地。氣候溫和,水源豐富。適宜種植瓜……[詳細] |
![]() | 甘草店鎮甘草店鎮位于榆中縣東南部,地處苑川河中游,距縣城25公里。北靠韋營鄉,南連高崖鎮,西依清水驛鄉,東鄰定西市安定區。東西長約16公里,南北寬約15.6公里,總面積121.48平方公里。全鎮轄13個行政村,84個村民小組。甘草店鎮在歷史上是甘肅中部的重要交通樞紐,是連接甘、陜、川、青的“旱碼頭”,也是絲綢之路的必經……[詳細] |
![]() | 金家崖宋代時,有一金姓彭城(今南京)人來定西經商到了苑川,在苑川河與巴石溝的三角洲定居下來,繁衍生息。后來人口日漸增多,加上這里有得天獨厚的交通條件,逐漸形成集市。熱鬧的集市坐落在北山腳下一片平臺上,臨河還有一溜低矮的土崖,故此就把這里稱為“金家崖”。集貿之鄉金家崖之所以成為鄉下的一處集鎮,主要是地理條件形成的。這里離……[詳細] |
![]() | 明肅王墓人稱榆中縣來紫堡平頂峰下的明肅王墓為“甘肅的十三陵”,其實只有十一冢墳墓,埋葬著莊王、康王朱瞻焰,簡王朱祿埤、恭王朱貢琮、靖王朱真淤、定王朱弼桄、昭王朱縉炯、懷王朱紳堵、懿王朱縉、末代肅王朱識鉉和憲王朱紳堯的妻子薛夫人。明代王公貴族把墓地相中在這里,除了迷信風水以外,主要還因為這里有很好的地理環境:頭枕“王冠”……[詳細] |
![]() | 官磨灘官磨灘以清代一位杜姓人家在此修建水磨,提供軍糧而得名。這里,面朝國家“AAAA”級旅游區——興隆山,背靠馬銜山,南接林木蔥郁、野花遍地的陽面嶺,東迎怪石嶙峋、懸崖峭壁的聚仙峰,前臨流水潺潺、碧波蕩漾的官磨河,緊靠阿榆公路,距榆中縣城十公里。官磨灘環境幽雅、景色宜人、交通便利、信息暢通,以其山青水綠和清靜的自然環境……[詳細] |
![]() | 萬眼泉在榆中縣來紫堡鄉馮家灣村的一個砂板巖山崖上布撒著流珠濺玉的奇泉,人們稱其為“萬眼泉”。這些泉水滲流于第四紀洪積礫石層的裂縫孔隙中,系寒水石巖面。泉眼遍布于山體南北及東西下部,砂板巖狀如一長排“房屋”,有“屋檐”突出,“檐”下凹進如洞窟的石龕,在“屋檐”和石龕里,千絲萬縷的泉水像細線,像檐水,像串珠,在近500米寬……[詳細] |
![]() | “金城西南紅古川,觀景勝似花果山,新添明珠海石灣,虎踞龍盤湟水畔”。紅古川舊稱峽外川,川境內以北有條峽谷,叫享堂峽,其峽以北稱八寶川,峽以南稱峽外川。峽外川長約百余里。包括平安鄉、河嘴鄉、紅古鄉和海石灣。 川內有條湟水,順川東下,匯入黃河,南北兩面,山巒起伏。湟水兩岸,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曾有俗語“四馬二主拴者牢鰲者裝……[詳細] |
![]() | 位于永登縣連城鎮明家莊村西北約800米。內涵分屬馬家窯和馬廠兩個類型及辛店文化。面積約2.4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1.5米,暴露有灰坑、白灰面居址。采集陶片有泥質橙黃陶、紅陶和夾砂紅陶,紋飾有附加堆紋。另采集有彩陶片彩陶紋樣有屬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的黑彩弧線紋,器形有缽、瓶等;屬馬廠類型的黑彩平行線紋、寬帶紋,器形有……[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