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臥牛點將臺位于郭里鎮臥牛村東約300米。由塊石壘筑,相傳為軍隊點將所用。大致呈長方體形,東西長8.60米,南北寬6.00米,2.50-3.00米。……[詳細] |
![]() | 胡氏祠堂位于郭里鎮郭東村,已有幾百年歷史,經歷3次重修。胡氏家族從元至正年間遷來居住。明初,有胡氏族人組織地方團練力保明建文皇帝朱允汶,曾和燕王朱棣軍作戰,后歸順,被朝廷授以功名。……[詳細] |
![]() | 龜山平安山寨位于獨山莊村南龜山上,清代遺存。山寨已倒塌,只余基礎,大致呈橢圓形,南北長約80米,東西寬約50米。山寨建于清代,為清代地方團練軍所在營所,整體由石塊壘筑,寨墻部分存在,高約2-3米,寬約2米左右。山寨建有南北寨門,內分布40余間石房子基礎,四壁朝天,沒有屋頂和門窗,每座長約3.6米,寬約3.5米。……[詳細] |
![]() | 高李清代民居位于郭里鎮高李村內,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原占地約2000平方米,是舊時李氏建筑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原有大小30余個院落,以四合院,二進、三進、四進合院等形式為主體,設有正房、偏房等,建筑云集,整個布局自然有序。現存現存建筑5棟,分為兩處,前處院落有西配房三間,后處有二層樓2棟,南為繡樓,南北向,后處樓房門及上……[詳細] |
![]() | 顧氏家祠位于北宿鎮東沙社區西側,坐北朝南,始建于明朝年間,距今已有600余年的歷史。自康熙六十年至1990年歷經六次修繕,現已恢復家祠原貌,東沙社區顧氏族人每年在此舉行祭祀活動。院內現有祠堂1間,正門上方掛有清朝同治年間牌匾“顧氏家祠”;石碑6座,百年紫藤蘿數株。……[詳細] |
![]() | 王看九女筑墳筑墳遺址位于王看村東、白石村北,形成年代不詳。當地群眾中至今流傳有兩種傳說:一說為墳中葬有同胞姐妹九人;一說為同胞姐妹九人,無親兄弟,其父母去世后埋葬于此,為表孝心,九兄妹用衣襟兜土為父母筑墳,以圖天長地久。多數人認為第二種傳說更為合理。1978年被列為鄒縣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黃山宋代羅漢造像位于看莊鎮西黃山西南麓,此處有一水層巖溶洞,俗稱“羅漢洞”,是稀有的一穴雙孔洞,兩個洞孔石壁上共雕刻著18尊羅漢像。據考,其中11尊刻于北宋年間,7尊刻于清代。宋代羅漢像旁有榜題文字記述其雕刻時間為“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清代刻像中有一尊彌勒佛像,余六尊為羅漢像,末為“大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詳細] |
![]() | 九龍泉位于城東北12公里。據明《鄒縣志》載,在老營村西北,九龍山東南有一長年噴涌的山泉“九龍泉”,泉水清澈,長涌不斷。鄒城第二大水系白馬河即發源于此。舊時白馬河狹窄彎曲,源短流急,時常給兩岸居民帶來災難。1969年,老營村村民在白馬河源頭、九龍泉周圍建起了庫容為3.5萬方的水庫,造福村民。……[詳細] |
![]() | 清水洼遺址位于中心店鎮中三村北400米處。遺址南北長150米,東西寬120米,總面積18000平方米。曾出土鬲、豆、罐、瓦等陶制生活用具及殘片,陶制品主要有夾沙紅陶、夾沙灰陶、泥質灰陶。經考證出土物有龍山文化器物、周代器物和南北朝器物。……[詳細] |
![]() | 玉皇廟位于玉皇山山陽半腰處。據說明洪武年間,朱元璋之子朱檀被封為魯王,欲在此山修建墓園。大元村李光棣,為阻止此事,夜間在山陽搭建一小棚,在磚上寫“玉皇廟”三字,立于棚內。第二天,建墓人發現有玉皇廟,認為不能搶占玉皇之地,便把墓地改在九龍山之陽。后來,村民們在原來小棚的基礎上搭建了一座真正的廟宇“朵云宮”,里面供奉了玉皇……[詳細] |
![]() | 鄒城玉皇山位于大元村北,山上有香火會、戲樓、王爺祠、玉皇廟等。玉皇廟位于山陽半腰處。據說明洪武年間,朱元璋之子朱檀被封為魯王,欲在此山修建墓園。大元村李光棣,為阻止在此建墓,夜間在山陽搭建一小棚,棚內用磚寫“玉皇廟”三字,立于棚內,第二天,建墓人發現有玉皇廟,認為不能搶占玉皇之地,便把墓地改在九龍山之陽。村民在此建起玉……[詳細] |
![]() | 石柱廠濕地位于石柱廠村西北部,占地面積約七千畝,其中水域面積三千余畝,采煤塌陷而形成。沿岸水陸交錯,草地常青,蘆葦成片。此外,濕地還有白鷺、野鴨等數十種動物和各類水生植物。河流南北繚繞、彎曲蔓延,河內水草豐腴、鳥語花香、荷花盛開、魚兒漣漣,獨具江南水鄉風韻。……[詳細] |
![]() | 明魯王朱檀墓AAA ![]() 明魯王朱檀墓位于鄒城市城東北10公里九龍山南麓,墓室坐北朝南,按古代“四神方位”定穴,東、西分別與臥虎山、玉皇山鄰近,南與朱雀山遙對。朱檀墓依山鑿石開壙于地表以下26米。前為長80多米的斜坡墓道,墓道后緊接高8.2米、綠琉璃瓦覆頂、敷紅色墻皮的金剛墻。金剛墻下部正中有墓門,前后2墓室均有雙扉樞軸式石門,每扇重約2噸。墓……[詳細] |
![]() | 車路口漢墓位于古路口鄉車路口村北約300米處,背依鳳凰山(又稱虎山)。殘高6至7米。1990年5月,由濟寧市文物局和鄒縣文物保管所聯合發掘。墓室座東向西,為全石結構,由前室、中室、雙后室和中室兩側的南、北兩耳室組成,東西長6.2米,南北寬6.15米,高2.15米。前室前有狹長墓道,用轉角疊澀法封頂,門楣、各室過梁和藻井……[詳細] |
![]() | 高李村漢畫像石墓位于郭里鄉高李村南約700米處,1990年11月25日發現,并進行搶救性發掘。該墓南北向,由前后石室組成,南北長513米,東西寬3.2米。墓室四壁為漢畫像石刻共11塊。內容有“秦王泗水撈鼎”、“羲和托日”、“胡漢戰爭”、“樂舞、雜技”等。墓室曾被盜掘,僅發現殘陶片和漢“五銖”幣l枚。經考證屬東漢中期墓葬……[詳細] |
![]() | 金烏林答將軍墓位于鄒城市郭里鎮羊山村西,羊山之陽,當地俗稱:“烏家林”。墓冢殘高6至7米,直徑40米,從斷崖處可觀察到夯土層,質較硬,每層厚25至30厘米。墓前曾置有石華表2個、石羊2只、石獸2只、石人2個,其中石華表、石羊于1967年被毀壞,石獸、石人于1980年被運至孟廟內保存。1973年,文物調查時曾發現墓碑,后……[詳細] |
![]() | 南宮適墓位于鄒城市中心店鎮前南宮村東南約200米處。南宮適,字子容,亦稱南宮,春秋末年魯國人,既是孔子的學生,又是孔子侄婿。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封為“郯伯’;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為“龔丘侯”。墓地上原有享殿、圍墻及明、清古樹數10株,于“文革”中被拆除和損壞,墓冢也被鏟平。僅存清代殘墓碑l塊。……[詳細] |
![]() | 四基山古墓群位于鄒城市城東北12公里,大束、中心店鎮交界的四基山、云山上。墓群除了四基山西麓的孟子林墓冢群外,還有四基山、云山之陽依山開鑿的崖墓,以及相傳的“三家冢”。 四基山、云山之陽共有崖墓5座,其中四基山2座,左邊l座至今封土完好,右面一座墓道暴露,南北長25米,東西寬5米,壁高8米。墓道壁留有清晰的石鑿痕……[詳細] |
![]() | 萬章墓位于鄒城市城西南5公里的萬村正東。墓地呈長方形,總面積3200平方米,有古柏46株。前為小神道,中有享殿3楹,單檐硬山式建筑,前有廓,后有門,殿內曾設放萬章牌位,后損壞。后即萬章墓冢,高2.2米,徑6米。清光緒十八年《鄒縣續志》載:明成化時鄒縣縣令張泰在萬村東訪到萬章墓。萬章林墓系明代成化年間修筑。1985年,該……[詳細] |
![]() | 臥虎山漢畫像石墓群位于郭里鄉上鎮頭村北臥虎山上。1980年,當地村民開山采石時發現,1988年,文物普查時登記,1990年,鄒縣文物保管所搶救性清理2座已暴露的墓葬。臥虎山東部的斷崖上有暴露的多座石室墓,墓室多依山而建,鑿石為壙,然后建筑石槨板,內置木棺。墓葬有單室、雙室形式。畫像刻于石槨的壁板上,畫面內容有“車馬之行……[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