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漯河市博物館免費 漯河博物館坐落于西城區文化園區,分為陳展區、觀眾服務區、文物庫房等,通過石器、陶器、瓷器、青銅器等文物,市博物館展示了漯河一萬兩千多年的歷史。漯河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古老城市。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就有先民在這里定居生息。賈湖遺址發現的刻畫符號距今已有8000多年,將中國文字史向前推進了4000年;出土的國寶七音骨笛,將中國音樂文化史向前推進了3000年;考古發掘的釀酒工藝,將中國造酒史向前推進了3000多年。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家和文字學家許慎誕生于此,他編纂的《說文解字》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字典,被譽為“字學宗師”。作為漯河市唯一一家市級綜合性博物館,漯河市博物館于2021年5月正式開館……[詳細] |
![]() | 化身臺興國寺AA ![]() 這座臺子上的是一座寺院,名叫興國寺.它始建隋代,毀于兵火,明嘉靖年重建,寺內有600年齡白果樹一株,高4丈余,4人合抱。如今,古老的化身臺興國寺是漯河市唯一對外開放的佛教活動場所。化身臺興國寺簡介化身臺位于郾城西11公里龍城鎮李灣村北約1公里處。臺高8.3米,東四寬180米,南北長130米,面積約23400平方米。屬龍山文化遺址。古碑記載:化身臺,但云其夫行於外,其妻朝暮登臺望之,心志攣凝,久而立化為石,因以名——化身臺。化身臺八方位正,五行氣和,四野拱而平,若立若陵,不圓不方,磊磊然。而鐘靈不異于靈鷲峰也。臺頂古剎興國寺之初建,不知何代,明永樂初僧人得臺槽刻其文曰:“大唐開元元年興國寺造”。……[詳細] |
![]() | 郾城文廟大成殿:郾城文廟位于老郾城城區黃河西路(現在郾城文化旅游局后院),古代時專供儒生聚學授書的地方。始稱儒宮,為唐代元和年間溵州刺史高承興建。元至正后相繼擴建。明洪武三年改稱孔廟。永樂年間又恢復原稱。明清時代又修建了16間,高宗乾隆十七年(1752年)創建景文書院于文廟西側,形成了初具規模的古建筑群,曾經為郾城古八景之首,有魁星門、泮水池、 廊房、啟圣祠、明倫堂、大成殿等。現在的文廟大成殿是一處帶有元代建筑風格的明代早期建筑,據《郾城縣志》記載:文廟大成殿系文廟的宮殿式主體建筑,在文廟北段中軸線上。目前僅存一座主殿-大成殿,為純木結構,坐北向南,為單檐歇山式構造,灰色和綠色琉璃瓦頂。其中升……[詳細] |
![]() | 壯觀九女冢:九女冢,俗稱九女城。位于郾城縣城西北35里新店鎮臺王村。九座墓冢大小無異,分東西兩排,東排五、西排四。南北長195米,東西80米,占地三畝余。長期以來,對墓冢年代、墓主姓名及其死因眾說紛紜。其主要有四說:其一,金代九女避亂,遇賊不肯受辱同死其處,遂為九女冢;其二,九女與近族兄弟爭其父遺產繼承權,被縣官錯判含冤九泉。其三,九女因避風雨,不幸遇難身亡;其四,九天玄女葬此。四說殊異,無證可考。這里選傳說一二,供讀者品味。據傳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建都咸陽。他即位后傳下圣旨,要在普天底下挑選美女供其享樂。他派使臣在中國東部挑選了九個美女,在送往咸陽的路上經過這里。這九個良家女想到家中父母兄……[詳細] |
![]() | 龍塔古篆:在郾城區第一實驗中學院內的蒼松翠柏之中,有一座身形似古塔,底部由八根透雕蟠龍石柱支撐,且有古樸篆書刻于其上的柱狀文物,這就是有名的郾城八大景之一的龍塔古篆。因其建于唐代佛教名剎彼岸寺內,且為記載彼岸寺興衰始末及佛家傳經之事,故史稱“彼岸寺經幢”。又因其幢基為石刻八角形香水海池,且擁幢于其上,所以又叫“香水海石幢”。經幢是古代宗教石刻的一種,創始于唐,用途主要是“借表麾群生,制魔眾,而于佛前建之”。可以鎮魔驅邪、護佑太平。郾城龍塔古篆既彼岸寺經幢始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通體高12.18米,由底盤,基座,篆文碑,造像碑,幢頂等部分構造而成。2006年被確定為“國家級保護……[詳細] |
![]() | 許慎紀念館是漯河市委、市政府命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郾城區精神文明建設的窗口。位于郾城區海河路西段359號,成立于1985年,館址設許南閣祠內。紀念館的主要工作職能是收集、整理、展覽許學資料,接待社會各界人士和聯絡海內外有關專家、學者及學術團體,舉辦“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傳承許慎精神,弘揚漢字文化。為充分發揮“基地”作用,豐富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許慎紀念館利用許慎這一悠久的歷史文化深入學校、社區發放宣傳資料、書籍、講解許慎文化知識,引導廣大群眾在節假日走進紀念館,感受許慎文化的博大精深。許慎紀念館又稱許南閣祠,是清光緒二十五年,郾城知縣周云為紀念漢代著名經學大師和偉大的文字學家許慎而建……[詳細] |
![]() |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郾城實驗中學內。相傳彼岸寺在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年)重修,至清乾隆年有房近千間。寺碑“龍塔古篆”系彼岸寺經幢的俗稱。經幢造型優美,高12.18米,幢基為石刻八角形海池,內刻波濤海獸、人物風貌、高山流水、亭臺樓閣等。經幢構圖古樸,氣韻生動,底層為六角須彌座,各角透雕二龍柱,上下各雕海石榴花,中有佛龕、天王龕。郾城彼岸寺位于漯河市郾城區西大街路北,是舊時城內最早最大的建筑群。建于何時,已無文字記載。但至少在唐代初年,彼岸寺已是全國聞名的佛教圣地了。在歷代戰亂中雖數遇兵燹,但仍不斷有高僧及地方紳士修復和擴建。相傳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東京尉氏縣契宗大師游郾城,見彼岸寺寺院破敗……[詳細] |
![]() | 趙伊坪、趙曉舟故居位于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城關鎮東街路北。趙伊坪和趙曉舟為親兄弟,趙伊坪為兄長。趙伊坪(1910.7~1939.3),原名趙廉越,出生于郾城縣城內一教師家庭。1925年,經彭雪楓介紹于北京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河南、陜西、山東等地從事農民運動、-和兵運工作,為發展抗日統一戰線,建立革命根據地,開展武裝斗爭,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后任魯西北特委-部長、第六專員公署政訓處秘書長、魯西區黨委委員等職。1939年3月5日,在茌平縣城琉璃寺被日軍殺害,時年29歲。1927年春,趙伊坪在其故居組織文化促進會。為避開敵人的追捕,他躲藏在僅容一人的樓梯下,以葦……[詳細] |
![]() | 漯河伊人黑玫瑰生態莊園隸屬漯河伊人黑玫瑰有限責任公司,位于漯河市郾城區新店鎮郭寺村,緊鄰S320省道(洛周路),距漯河市區15公里。莊園始建于2008年,注冊資金2000萬元,是一處以玫瑰種植業為龍頭,集玫瑰加工、旅游觀光、保健休閑為一體的生態莊園。目前主營產品為玫瑰鮮切花、食用玫瑰及種苗。基地占地1000畝,擁有各色玫瑰100萬株,食用玫瑰120萬株,另有榆葉梅、紅葉桃、金絲柳等各種綠化苗木。現有日光大棚50座,大棚內滴灌設備完善,水電路設施齊全。公司目前擁有員工85人,管理人員5人,技術人才6人,同時,我公司同華中農業大學、信陽農校、河南農科院漯河分院等單位聯姻看,密切生產與科研科教的關系……[詳細] |
![]() | 蘇進故居位于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裴城鎮裴城村。蘇進,生于1907年。1925年參加西北軍,曾任排長、連長、國民革命軍第26路軍手槍團副團長等職。參加過北伐戰爭。1931年參加寧都起義。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團15軍127團團長、44師師長,紅一軍團隨營學校總隊長,紅軍大學參謀科科長,特種學校訓練處主任等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蘇進根據黨的指示在新疆迪化組織西路幸存的干部、戰士訓練,親自撰寫戰例,編寫翻譯教材,為培訓干部做了大量的工作。后任陜甘寧邊區警備司令部參謀長、八路軍120師359旅副旅長。解放戰爭時期,蘇進任東北民主聯軍鐵道司令部司令員、鐵路護路……[詳細] |
![]() | 郝家臺遺址位于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城東沙北街道石槽趙社區東北的臺地上,京廣鐵路從遺址的西南部穿過,將遺址分為東、西兩部分。遺址高出周圍地面2-3米,文化層厚約3-5米,面積5萬多平方米。郝家臺古城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222米,東西寬148米,面積近3.2萬多平方米。建于郝家臺龍山文化二期,距今4600年左右,是目前考古發現的河南龍山文化中時代最早的重要城址。1986年-1987年先后發掘面積為3000多平方米。遺址內西南部發現有城堡遺跡,大面積成排房基,并有木板地面遺痕。另有窖穴、墓葬、灰坑、陶窯等遺跡以及城墻基和外圍防御溝。出土有陶、石、骨、蚌器數千件。郝家臺古城址反映了4000-5000年……[詳細] |
![]() | 郾城區城隍廟位于郾城西街沙河之濱,南臨鎮河鐵牛,東望龍塔古篆,是依托郾城縣城隍廟舊址而規劃建筑的一處集燃香祭拜、祈求平安、觀光游覽、體驗休憩于一體的宗教旅游場所。現有占地面積1600平方米,房屋25間,共占地面積900平方米,擁有5000平方米的大型停車場。廟內主體建筑群由南向北,布局結構合理,建筑均為琉璃瓦覆蓋,卷棚出廈,飛檐四出,造型精致,結構緊湊。整個建筑青磚金瓦,畫梁雕棟,既凝重端莊,又古樸典雅。城隍廟共設有四殿:主體建筑為城隍爺殿,供奉城隍爺爺和城隍奶奶;兩側偏殿為三清殿、玉皇殿和忠義堂。其中三清殿供奉太清元始天尊、上清通天教主、玉清太上君;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忠義堂供奉武……[詳細] |
![]() | 漯河市德澤陶瓷博物館,位于河南省漯河市泰山路北段,占地面積670平方米,是經河南省文物局批準成立的漯河市首家私人古陶瓷博物館。館內藏品資源豐富,目前已達1200余件(套),藏品以古陶瓷為主,亦有青銅器、戰國和漢代磚瓦器及玉器等珍品,全年對外免費開放。漯河德澤博陶瓷物館是經省文物局批準成立的漯河市第一家民辦博物館,它的成立填補了漯河市市在博物館開辦領域的空白,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不僅為廣大文物收藏愛好者提供了一個交流、合作、研討、培訓的場地,更為漯河人打開了一個歷史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窗口。德澤博物館館藏近1000件藏品,以陶瓷為主,其中有獨具魅力的漢綠釉、舉世聞名的唐三彩、美妙絕倫的彩繪……[詳細] |
![]() | 許南閣祠,又名許慎祠,位于河南省漯河市許慎路,為紀念漢代有名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語言學家、中國文字學的開拓者許慎而建。走進許南閣祠,步上臺階,“許南閣祠”四個篆體大字赫然在目。走進庭院,便感受到一種肅穆的氣氛,兩邊各立一塊石碑,分別記述當年建造及修繕的情形。大廳正中,“文化宗師”的匾額下,許慎的畫像前擺放著先生的牌位,兩邊陳列的是對許慎著作《說文解字 》的研究資料。站在這位文化宗師的享堂里,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后漢書 儒林傳》有傳,許慎曾任太尉府南閣祭酒等職,以所著《說文解字》十四卷而著稱。此書是研究漢字的基本資料,為歷代文字學者所推崇。清末,郾城知縣敬重這位鄉賢,于光緒二十八年建成此祠,……[詳細] |
![]() | 南閣祭酒祠:南閣祭酒祠也稱許慎祭酒祠,位于郾城古城內東北隅。公元83年,許慎舉孝廉,入京為南閣祭酒,因此,后人為紀念許慎而建的祠堂稱南閣祭酒祠。該祠原占地三畝三分,坐北朝南,建大門三間,過廳五間,享堂五間,東西廊坊各三間,均為鳳閣出廈。大門上掛“許南閣祠”橫匾,門內有影壁,門外有石橋,即“一步三孔橋”。橋南有照壁。祠內享堂為許南閣祠主體建筑,內供“漢先儒許慎之位”木柱,上懸“五經無雙”金字匾額。四壁裝有用紫檀木雕刻的《說文解字》五百四十字序目。另外,又于“享堂之東,度隙地,撥景文書院款建屋數楹,為諸生肄業之所在。又建東西廂用以藏書”。整個祠堂,古樸典雅,莊嚴肅穆,往來學者及官員莫不親往拜祭。現……[詳細] |
![]() | 裴晉公祠碑位于漯河市郾城區裴城鎮裴城村裴城學校院內,該碑刻為《重修裴晉公祠記》碑和《重修裴晉公祠宇記》碑兩通組成,是明代官府為紀念裴度、彰顯裴度伐蔡歷史功績,重修裴晉公祠的記事碑。《重修裴晉公祠記》碑通高4.52米,碑額高1.17米,寬1米,厚0.34米,碑身高2.75米,寬1米,厚0.32米;《重修裴晉公祠宇記》碑通高4.15米,碑額高1.11米,寬0.9米,厚0.3米,碑身高2.53米,寬0.86米。碑文詳細記載了唐元和九年至十二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之子割據蔡州進行叛亂和裴度伐蔡的歷史事實,記載了后人為紀念裴度所建祠宇的興廢過程以及后人拜祭裴度之事。這對研究唐代“平亂”那段歷史有著極高的史料……[詳細] |
![]() | 山陽故城始建于漢初,為山陽縣城。公元前144年,漢景帝以昌邑為山陽國,封張當居為候,后又封梁孝王子劉定為山陽王。前141年,劉定卒,撤銷山陽國;前97年改為昌邑國,武帝封其子劉髆為昌邑王,髆卒,其子劉賀繼位;前63年,改昌邑國為山陽郡。三國時,魏曹丕廢漢獻帝,封其為山陽公(太行山南,曰山陽)。從有關文獻資料及城墻遺址的夯土層看,山陽城為漢代所筑。建筑雄偉,結構合理,城墻堅固,利于防御,反映了漢代勞動人民夯土建筑的高超技藝,是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智慧的結晶,也是研究漢代政治、經濟、文化及城市規模、市區規劃等方面的實物例證。1963年6月,山陽故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詳細] |
![]() | 洄河石拱橋位于河南省郾城縣城西北25公里的裴城鎮裴城村內的小洄河上,此處古代為東西、南北驛道的交匯點。洄河橋由紅色砂頁巖砌筑而成,橋東西長8.3米、南北寬6.47米,橋拱凈跨2.92米。橋拱由18道拱石并列砌筑而成,券面石邊除二道凸弦紋外,其余均為素面,拱券與券基石中間由生鐵和黏合劑填充,拱券兩側橋基以石磙作基礎加固。橋面由青石板鋪砌,原橋上兩側各有4個青石欄桿和3個青石欄板,現僅存2個完整的青石欄桿,1個完整的青石欄板。石欄板長1.65米、寬0.7米、厚0.12米,主題圖案為“麒麟望日(月)”“人字”云,造型生動逼真。橋欄桿、欄板與主拱北宋建筑風格不同,具有明代建筑特征,應為明代整修時修建。……[詳細] |
![]() | 裴城遺址位于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西25公里的裴城鎮裴城村西南崗地,南北長500米,東西寬300米,總面積150000平方米,是該區現存面積最大的一處古文化遺址。該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遺址斷壁上斗、壺、罐、樽等陶器殘片。值得一提的是,整個遺址上大范圍地分布有板瓦、簡瓦等建筑殘瓦。從文物標本綜合分析,裴城遺址是一處春秋戰國時期的建筑,布局建筑結構以及當時的生產生活、社會關系,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2006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為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重點保護區:以遺址北、東、南部斷壁,西部干渠為基線,向外各擴30米。建設控制地帶:自重點保護區邊線向外各擴50米。……[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