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侯塚之東二塚位于襄城縣潁橋鎮新楊莊,時代為漢。1981年,四侯塚之東二塚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潁陽縣古城址位于襄城縣潁陽鎮大河村,時代為東周。1981年,潁陽縣古城址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郅段莊遺址位于襄城縣十里鋪鎮郅段莊,時代為新石器時代。1981年,郅段莊遺址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興國寺位于襄城縣丁營鄉橫梁渡村,時代為明代。2017年,興國寺列入許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自前殿(二殿)前墻向南延伸50米,自后過殿東墻向東延伸20米,后過殿西墻向西延伸20米,自觀音閣北墻向北延伸30米……[詳細] |
![]() | 興福寺位于襄城縣雙廟鄉草寺村,時代為明代。2017年,興福寺列入許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自山門前墻向南延伸50米,自大殿東墻向東延伸20米,大殿西墻向西延伸20米,大殿北墻向北延伸30米。……[詳細] |
![]() | 賈莊遺址位于襄城縣茨溝鄉賈莊,時代為新石器時代。2017年,賈莊遺址列入許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賈莊遺址中心點(GPS:北緯33°52′33.0″;東經114°34′28.0″)為基點,向北延伸190米,向南延伸210米,向東、西各延伸200米……[詳細] |
![]() | 坡李宋家民居位于襄城縣湛北鄉坡李村,時代為清。2009年,坡李宋家民居列入許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自民居最東端東配房東墻外皮向東延伸7米,民居最南端西配房南墻外皮向南延伸18米,民居最西端西配房西墻外皮向西延伸64米,民居最北端后門樓北墻外皮向北延伸30米。……[詳細] |
![]() | 武灣玉皇閣位于襄城縣茨溝鄉武灣村,時代為清。2009年,武灣玉皇閣列入許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自玉皇閣東、南、北房基外側分別向東、南、北延伸20米,自大門天仙閣西房基外側向西延伸30米。……[詳細] |
![]() | 五虎殿位于襄城縣雙廟鄉化行村,時代為清。2009年,五虎殿列入許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自五虎殿東側院墻外皮向東延伸24米,山門南墻外皮向南延伸18米,西配房西墻外皮向西延伸14米,五虎殿北墻外皮向北延伸30米。……[詳細] |
![]() | 七里店漢墓群位于襄城縣湛北鄉七里店村,時代為漢。2005年,七里店漢墓群列入襄城縣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七里店變電站沿G311線向北500米處為基點,向東300米為北邊沿,沿G311線向南2500米(十里鋪村)為西邊沿,由十里鋪村處沿小柏油路向東1700米為南邊沿,從北邊沿東端沿山腳至南邊沿東端為東邊沿。……[詳細] |
![]() | 春李遺址位于襄城縣王洛鎮春李村,時代為新石器時代至漢。2001年,春李遺址列入許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臺地四周邊緣為基點,各向外擴展2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向外各延伸20米。……[詳細] |
![]() | 百寧崗遺址位于襄城縣丁營鄉百寧崗,時代為明。2001年,百寧崗遺址列入許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百寧崗院墻為基點,四周各向外擴展2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詳細] |
![]() | 潁考叔祠(含祠北漢墓)位于襄城縣潁橋回族鎮內,時代為清。2001年,潁考叔祠(含祠北漢墓)列入許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漢墓邊緣和現有潁考叔祠邊界為基點各向外擴展2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詳細] |
![]() | 黃柳遺址位于襄城縣紫云鎮黃柳村。年代為新石器時代、夏。2016年1月22日黃柳遺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從遺址農田蓄水池正中心(北緯33°52′02.0″,東經113°24′45.0″)為基點,向東延伸280米,向南延伸210米,向西延伸220米,向北延伸190米,東西長500米,南……[詳細] |
![]() | 石羊街清真寺位于襄城縣城關鎮石羊街。年代為清。 石羊街清真寺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該寺座落在襄城縣西北隅,占地面積約5.2畝,建筑總面積1800平方米。現有各類房屋60間,其中以卷棚、大殿、窯殿為主體建筑,南北講堂,序列整齊。現存自清初以來碑碣20通。禮拜大殿屬明代成祖年間兵部尚書許廊之家祠,至清順治十三年(16……[詳細] |
![]() | 龍興寺,原名青冢寺,位于襄城縣城西十里鋪鄉寺后李村,距縣城7.5公里,坐北朝南,重建于元成宗大德(公元1282-1299年)年間,歷經多次毀壞、恢復,規模愈加宏大,占地達三百余畝,有亭臺樓閣、塔林碑刻、古樹參天、殿堂巍峨、景象萬千。明順四年(公元1460年)重建,歷時四年而成。時任戶部尚書的李敏曾撰寫碑文,詳細記載相關……[詳細] |
![]() | 臺王遺址新石器時代襄城縣范湖鄉臺王村位于襄城縣范湖鄉臺王村西,臺地原有內外二城,內城在原臺地邊沿,占地29.4畝,外城在高臺周圍約1OO米處,占地5O余畝。二城門均在南端,內外城各有城墻、垛口,城墻南北皆有一箭樓,今無存。由于歷代和近年動土,臺地已被削去五分之三,西半部已被夷為平地。現存臺地東西長53米、南北51米、高……[詳細] |
![]() | 西不羹遺址位于襄城縣范湖鄉宋莊堯城崗上,也叫堯城,為春秋時楚國古城遺址,屬龍山文化遺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不羹是遠古延續下來的族性小國,春秋時為楚所滅。《左傳》載:“楚筑不羹,有東西二城。《漢書·地理志》載:“襄城有西不羹。”公元前531年,楚靈王欲問鼎中原,與晉國爭霸,在北部邊防幾處戰略要地修筑城池,不羹是其中之一。……[詳細] |
![]() | 全國檔案館址位于東風湖南岸,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民國三十四年(1945),襄城縣日偽維持會會長張壽臣建,始稱大佛殿,后因在此宣揚禮教,改稱禮教會館。該建筑為二層雙檐回廊式建筑,面闊五間寬24米、進深6米、高12米。九脊八坡歇山式,四角微挑,小灰瓦覆蓋屋頂,正脊為雕花灰筒瓦,中間置寶瓶。室內為木質結構,二梁起架。回廊檐柱2……[詳細] |
![]() | 明清襄城古街道為襄城縣城的特色古街道,是襄城南北大街在明清時期“南通荊襄,北達京洛”的輝煌寫照。全長2公里,寬8米。現存明清建筑的門面房240多間,大都是一層瓦房,也有不少二層樓房。房青磚黛瓦,紅柱前檐,硬山挑脊,飾有脊獸,并安扣板房門。保存較好的是大十字街口南北各200處于小十字街南北各250米處,著名的現為戲曲茶社……[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