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圪垱遺址位于建安區蔣李集鎮圪垱村,小泥河南岸,南北長約600米,東西寬約400米,面積約24萬平方米,遺址內文化層厚1-3米。在遺址的中部有一條干溝,南北穿越遺址,在干溝斷崖上發現大量的灰坑、陶片、瓷片、夯土。根據揀出的陶片判斷,該遺址為一處商代遺址。2011年被建安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古患樹位于建安區小召鄉屯里村屯里觀音寺遺址中,始建年代不詳,觀音寺原規模宏大,有大殿,廂房等,解放初期作屯里村小學使用,“文革”期間破四舊,拆除了寺內原有建筑,又在原址上建了新校舍,1998年屯里村小學遷出。2000年以來,當地村民捐資,拆除了校舍,又在寺原址上新建了大殿、廂房等,現占地面積4800平方米。現觀音寺內保……[詳細] |
![]() | 校尉張中王家祠位于張潘鎮校尉張村,現存房屋2棟,共6間,均為硬山灰瓦臺梁結構頂。據明代嘉靖《許州志》記載及村民講述,張孝基不貪外財,勸人為善的高風亮節為人們廣泛傳頌,尊為楷模,他死后不久,群眾就把他演化成“神”,說他還產的事上達天庭后,玉皇大帝封他為中岳崇山之神,人稱為“中王爺”,其妻王氏也隨之成神,封“中王奶奶”,因……[詳細] |
![]() | 黃廟村玉皇廟位于建安區椹澗鄉黃廟村,玉皇廟始建于清順治十八年,清康熙六十一年擴建,雍正十三年重修,乾隆六十年再次重修,道光三年(1823年)重修。玉皇廟經多次擴建修復,房屋已達一百多間,占地三十多畝,解放后成為黃廟村學校,在文革-期間,玉皇廟遭到嚴重破壞,廟內大量文物流失,古建筑、古碑刻被毀。改革開放后,黃廟村村民自發……[詳細] |
![]() | 白廟黃村白衣閣位于建安區榆林鄉白廟黃村,清代建筑,面闊一間,長4.5米,寬3.9米,高約9米,單檐硬山樓閣式建筑,屋頂原為灰瓦蓋頂,2002年維修時,屋頂換為筒瓦,門頭上有磚雕花紋,門前有七個臺級,拾級而上進入閣內。閣門上楣嵌一方形青硯石碑,鐫有“白衣閣”三個大字。屋外立有在清光緒十年重修菩薩堂碑,清乾隆八年重修白衣閣……[詳細] |
![]() | 黃村白廟位于建安區榆林鄉白廟黃村,始建于北宋慶歷年間。據當地老百姓講:“潁河兩岸白家莊,一名白姓的姑娘被選為娘娘,一年穎昌府大旱,白娘娘冒死進言,得到朝協赦,免去稅賦并放賑濟民,鄉人得知感其功德,便捐資在中南坡地中建廟一座,以示紀念”。該廟始建時一進院落,元代毀于兵火,后鄉人建一草廟,明朝正德十二年富紳白氏倡導并捐資改……[詳細] |
![]() | 蘇家橋位于建安區蘇橋鎮南村,據《蘇氏家乘》載,明初由蘇氏始祖蘇英重修,故稱蘇家橋。明萬歷四十三年(1617年)蘇繼歐復修。長13.5米,寬4米,拱形青石結構,三孔,中孔跨徑5米,兩邊每孔跨徑3米,橋面青石板上的車輪轍很深約10厘米,橋兩側有石板護欄,高1米。拱石上刻有獅子滾繡球、鯉魚跳龍門及飛馬、臥鹿、龍首、人像及瓶花……[詳細] |
![]() | 黃侍郎墓位于建安區陳曹鄉崗黃村西,黃侍郎墓又名皇四郎墓,黃氏祖先之墓,該墓呈圓錐形,高4米,周長30米,占地面積350平方米,四周松柏環繞,十分莊嚴,據縣志載,黃氏祖先乃元世祖的第六代后人,元末因農民起義“殺鞭子、滅元朝、八月十五起動手”,他帶領全家蒙古族人藏在崗黃村黃伯草叢中躲過了起義軍的追殺,救了全家性命 ,為感謝……[詳細] |
![]() | 檜樹位于建安區椹澗鄉水潮店村檜樹廟小學院內,據傳檜樹下有一座古廟宇,廟以樹名,曰:‘檜樹廟’。現廟宇無存,僅存遺址。遺址上有一顆檜樹,據傳此樹距今已有五百余年,為紀念蔡孝子而植。2005年被許昌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張村赤眉城遺址位于建安區椹澗鄉軍張村北熊耳山頂部,系西漢末年農民起義軍(赤眉軍),樊崇部在此駐扎所建城池的遺址,俗稱紅土寨,原來規模有亭、臺、樓、閣和一些房舍,并建有山神廟,自漢代以來,歷史滄桑,城上和城內建筑蕩然無存,現有古城墻500米長,高2.5米,占地約2000平方米。2005年7月被建安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詳細] |
![]() | 無廂寺遺址位于建安區張潘鎮無相寺村東,當地老百姓講此高地稱為米面冢,如果誰家有紅、白喜事只要到冢前焚香禱告,第二天就能在冢前取到所用的一切餐具,待事情辦完后應將如數返還。后來,不知是哪家辦事后沒有還,至此再也不靈了。70年代大生產中,農民將墓冢周圍的土拉走,平整了大面積土地,并且在冢上發現了許多戰國、漢代時期的古墓,出……[詳細] |
![]() | 南村無名烈士墓又叫五名烈士墓,據縣志載:“解放戰爭時期五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在此殉國。這五名戰士有一名連長及四名戰士。他們五人隨部隊戰到此,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生命,連自己的姓名和家鄉地址都沒有留下,僅知他們均是東北人。1966年春,當地人民政府和群眾為烈士重新制作了靈柩,把分散的烈士墓集中安葬于此,墓地占地約1……[詳細] |
![]() | 司堂農民暴-動-遺址位于建安區蘇橋鎮司堂村南,1928年2月12日,建安區西北鄉的司堂村一帶出現了一支有組織的農民隊伍,他們頸系紅布,手持大刀、長矛,打土豪,焚地契,開倉分糧,向反動勢力猛烈進攻,這次暴-動-是中共建安區委直接領導下進行的。2月12日這天,磨李村地霸于金池、合全保地主豪紳向農民攤派糧款,企圖破壞農會,縣……[詳細] |
![]() | 蘇繼歐墓位于榆林鄉阮王村,蘇繼歐系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的十四世孫,許昌蘇氏始祖,蘇英八世孫,蘇繼歐,字文默,號抑墓。明萬歷三年進士,官居吏部考功司太郎,任職期間,為當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天啟元年(1621年)調職吏部,天啟七年(1927年)四月,遭魏忠賢陷害致死(崇禎時予以昭雪,追贈太常寺卿)葬此,故名。民國《建安區志》……[詳細] |
![]() | 王霸墓位于建安區榆林鄉破廟王村西北,占地約800平方米。王霸墓即東漢名將王霸的墓冢,據《后漢書》記載,王霸,字元伯,東漢穎陽人。少為獄吏,曾求學長安。劉秀起兵過穎陽,王霸率眾兵客投效,協劉秀破王尋、王邑、于昆陽,劉秀任期為功曹令吏,從征河北。劉秀攻邯鄲,王霸追斬王朗有功,封王鄉候。此后,被光武帝封為富波候。四年秋,升討……[詳細] |
![]() | 徐晃墓位于建安區張潘鎮城角徐村,墓呈橢圓形,高約2米,占地約70平方米。徐晃是三國時期曹操麾下的將領,曹操部下“五子良將”之一,原為軍閥楊奉的部下任騎都尉。公元196年,曹操擊敗楊奉后投靠曹操。參加過多次重大作戰,智勇雙全,戰功卓著,治軍有方,在曹操軍中歷任裨將軍、偏將軍、橫野將軍、平寇將軍。官渡之戰中燒毀袁紹的后勤糧……[詳細] |
![]() | 伏完墓位于建安區張潘鎮劉莊村東,墓呈橢圓形,高約2米,占地2畝。伏完(?-209)瑯邪東武人,大司徒伏湛七世孫。伏完襲爵其侯,為侍中。伏完娶漢桓帝長女陽安公主劉華為妻,生五子一女,三女伏壽為漢獻帝劉協的皇后。皇后伏壽恐懼曹操,寫信給父親伏完,訴說曹操的暴行,令父親密圖之,伏完不敢有所舉動,將皇后的建議帶入到墳墓中。但伏……[詳細] |
![]() | 靈井古井又稱靈井自流泉,位于建安區靈井鎮靈北村,據明《嘉靖許州志》載:“靈井,在州西三十里,其水色玄而氣溫,澇而不溢,旱不涸,灌田數萬畝,每祈雨輒應,民以為潛龍其中,故曰”。昔日井水自溢,常年水流淌不息,1958年后水不能自溢,60年代原來的井亭拆除。1987年政府撥款修建了現在的鋼筋水泥平頂亭子,改變了原來的風貌,現……[詳細] |
![]() | 韓氏八鳳墓位于建安區桂村鄉于寨村南。據《建安區志》載“州西稼禾鄉靈井有宋韓氏八鳳墓”。又傳:北宋遼大督韓昌之墓,墓前有石傭。又據《建安區志·金石》載:韓氏八鳳墓是北宋嘉佑年間(仁宋趙楨1057-1063)冀國公韓億,死后葬于西周靈井。他五子三孫皆在朝中居顯官要職,其子孫八人死后皆葬于此,時稱八鳳塚。墓冢占地約200平方……[詳細] |
![]() | 毛玠墓位于建安區五女店鎮毛王村,占地約700平方米,毛玠是三國時期魏王府的上 書-仆射。毛玠字孝先,原籍陳留丘人。興平二年,(195)自魯陽赴兗州投奔曹操,被辟為治中從事,被曹操重用,后因發不平之論,被曹操關于監獄,后病死。死后葬于毛王村南的高崗上,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墓冢已被當地村民平為耕地。1987年該墓被建安區人民……[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