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孫家山墓群東周墓群,位于荊州市荊州區紀南鎮董場村,面積約10平方公里,現存11座封土堆,規模巨大,保存較好,對于研究楚文化具有重要價值。(第五批)……[詳細] |
![]() | 荊州南門天主教堂位于荊州市荊州城南門外東堤街,包括大經堂和修道院。大經堂建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坐南朝北。平面近似于正八邊形,正面兩側建有西式四層塔式闕樓,頂部設十字架塔尖。面闊15.6米,進深41.21米。修道院,建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平面呈品字形布局,占地面積約1933平方米。由修道院大樓、文萃小……[詳細] |
![]() | 玉皇閣位于荊州區東城街道辦事處荊北路玄妙觀內。玄妙觀始建于唐貞觀九年(635),原在城西北,元至元五年(1339)遷現址,并賜額九老仙都宮,明正德年間遭火焚,一度改為書院,嘉靖年間復為觀,清代增修。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1.7萬平方米。中軸線上現存山門、玉皇閣、紫皇殿。玉皇閣,始建于嘉靖年間,萬歷八年(1580)維修。面……[詳細] |
![]() | 承天寺碑位于荊州市荊州區西城街道辦事處荊中路。全名“承天僧伽妙應塔記”,始刻于北宋。碑陰刻“荊南彌勒瑞象記”,紹圣四年(1097)款。碑陽文677字,記承天寺主持智珠重建妙應塔經過,黃庭堅撰文,崇寧元年(1102)款。現碑為元至正七年(1347)重刊。通高2.46米、寬1.19米。原位于荊州區屈原路,后遷至荊州博物館今……[詳細] |
![]() | 王墓群位于荊州市八嶺山鎮,面積約40平方公里。八嶺山古稱“龍山”,又名八寶山。保存有墓冢四百余座,以楚墓為主,有少量明藩王墓。(第一批)……[詳細] |
![]() | 湘獻王墓位于荊州市荊州區荊州鎮太暉村將臺中學內。湘獻王朱柏(1371-1399),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二子,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湘王,建文元年(1399年),有人誣告其謀反,“柏懼,無以自明,闔宮焚死”,初謚“戾”,永樂初,改謚“獻”。1998年發掘,為多室券頂磚墓。墓室由前、中、后三室外加四個耳室組成,南北長11.……[詳細] |
![]() | 萬城位于荊州市荊州區李埠鎮義合村,六朝城址。面積約80萬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800米。殘存北城垣西段,夯筑,底寬20-30米,頂寬10-20米,殘高4米左右。據清《江陵縣志》載,萬城,古名方城,系三國吳建,東晉時為南蠻校尉府;南宋時荊湖制置使趙方子葵守方城,避父諱改為萬城。……[詳細] |
![]() | 九老仙都景區AAAA 九老仙都景區位于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古城內,北依荊州古城墻,沿古城新北門內環至小北門范圍,全長1.3公里,占地340多畝,大小景點共有十余處,是一處以展示荊楚文化為核心內容的大型歷史人文景區。主要景點和展示的文化內容有:“松甲山”——荊楚三國文化、“湘東苑”——南北朝園林文化、“玄妙觀”——千年古觀文化、“荊楚非遺園”——……[詳細] |
![]() | 關羽祠AAA ![]() 荊州關羽祠是明代初年,荊州百姓為紀念關公,在卸甲山修建,后毀于日寇侵華戰火。現經國家文物局和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復建的關羽祠,具有明清時期地方建筑風格,其文化內涵創造了全國多個“第一”被譽為天下第一關羽祠。明代初年,荊州百姓為紀念關公,在卸甲山修建關羽祠,以關公的忠、義、仁、勇精神,教育后人“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作好……[詳細] |
![]() | 楚王車馬陣景區AAAA 楚王車馬陣景區(熊家冢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位于湖北省荊州市川店鎮張場村,距楚紀南城僅26公里,距荊州市區(荊州古城)約35公里。景區占地面積731畝,現有車馬陣遺址,楚王陵、王后陵復原展示區、殉葬墓展示區,園林及生態農業等景觀構成。楚王車馬陣是我國迄今為止考古發掘所見等級最高、規模最大、分布最完整、遺跡最豐富的楚國高等級……[詳細] |
![]() | 郢城遺址位于荊州市荊州區郢城鎮郢城村。城址平面近似正方形,南北長1200~1500米,東西寬1500米、面積2平方千米。城垣四面各有一座城門遺跡。夯筑城垣基寬15~20米,頂寬7~10米,殘高3~6米,城外有護城河遺跡。1977年發掘,城內文化層厚0.6~3米,出土有大量陶器和“半兩”、“五銖”錢等。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詳細] |
![]() | 馬山墓群位于荊州市荊州區馬山鎮和川店鎮境內。據統計有封土堆的古墓葬約300余座,分布面積20平方千米。其中大部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墓。經過多次發掘,出土有陶器、銅器、漆木器、玉石器等。其中馬山一號墓出土的大量保存完好的絲織品,馬山五號墓出土的吳王夫差青銅矛,望山一號墓出土的越王勾踐青銅劍,都是十分重要的發現。川店鎮境內……[詳細] |
![]() | 雨臺山墓群位于荊州市荊州區紀南鎮雨臺村。墓群占地30平方公里,古墓葬據測算在10萬座以上。墓地內有多道崗地,多為南北走向,大墓一般分布于崗地最高處,小墓則分布于低崗和崗地的坡地上。1975、2000-2003兩次發掘,雨臺山墓地埋葬的大部分為楚國中下等墓,也有較多的大墓,如張家巷M8、M18都屬楚國中上等貴族墓。其四周……[詳細] |
![]() | 東周及明代墓群。位于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八嶺山鎮,南與長江相望,北與紀山為鄰。中心地理坐標:東經112�15′02″~112�15′07″,北緯30�33′74″~30�33′82″。面積約4000萬平方米。是楚王族墓地和明遼藩王墓地。八嶺山古稱“龍山”,又名八寶山……[詳細] |
![]() | 忠濟寺,原普濟寺,位于黃山大頂。 寺院簡介 忠濟寺,原普濟寺,位于黃山大頂。建于南北朝。北宋時,荊州刺史謝麟,為官清正,死后葬于黃山。宋徽宗二年,賜封謝麟為“忠濟真人”,改普濟寺為“忠濟寺”。寺前有對聯一副: 二千石荊楚贍依 公是前朝賢太守寺院歷史 八百里洞庭環抱 天留此老鎮名山 忠濟寺為三進二十來間,磚木結構……[詳細] |
![]() | 位于八嶺山中部。墓主朱植,系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五子,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封遼王,就藩廣寧(今遼寧北鎮縣)。建文中,“靖難”兵起,建文帝召植還京,以荊州之湘王身死國除,改封荊州。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薨,謚曰簡,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下葬于此。該墓于明末被盜。1987年予以清理。墓現存封土高3.5米……[詳細] |
![]() | 大壩建在水中游,1958年9月破土動工,1970年大壩全面竣工。1974年防洪加固工程施工,增建木匠灣溢洪道,翻修壩坡,修筑大壩防浪墻,到1982年,加固工程完成,達到“千年一遇設計,萬年一遇校核”的防洪標準。大壩全長8968米,是亞洲第一大人工土壩,主壩軸線呈“S”型。……[詳細] |
![]() | 荊州城城標“金鳳騰飛”,座落在荊州城東門外,聳立于九龍橋東南側,1989年5月1日落成,占地2500平方米,通高12.5米。基座用紅色大理石鑲嵌,底部四周筑有兩層各九層石階,并圍以石欄板裝點,其高度為4米。雕塑主體是矯健的金鳳,騰飛在彩云烘托的萬丈光芒的朝陽之上,用不銹鋼鍛造,高8.5米。為江陵名城的城市標志。金鳳騰飛……[詳細] |
![]() | 陰湘城遺址位于湖北省荊州市馬山鎮北約4公里處,為新石器時代古城址。該城址平面呈圓角長方形,中部的一條縱向沖溝將遺址分為東、西兩部。城址東西長約580米,南北殘寬約350米,面積約20萬平方米。東、南、西三面城垣基本保存較好,現存城垣寬度一般為10~25米,城垣外有城濠。已發現房屋基址13座、陶窯4座、甕棺8座、灰坑及水……[詳細] |
![]() | 在象山東麓。為祀陸九淵而建。陸九淵(1139-1193),南宋哲學家、教育家,字子靜,號存齋,撫州金溪(今屬江酉)人。乾道八年(1172年)進士。曾講學于貴溪象山,時稱象山先生。哲學主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等。紹照二年(1191年),主管荊門軍,請準筑城,整軍習武,革除陋習,減免稅捐,“設象山書院,聽訟于此,……[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