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南京市旅游

南京市旅游景點介紹

  倪尚達舊居位于昆侖路8號,是一座二層樓單獨花園住宅,該宅是倪尚達先生用自己的稿費,于1935年建造的。該建筑由原中央大學建筑系主任劉福泰率學生設計,由上海浦東人組成的施工隊伍建造的。該建筑坐北朝南,兼有中美兩種風格,樓高兩層,青磚墻面,有主樓1幢,中式平房2幢。建筑面積386.4平方米,占地面積為876.8平方米。院內綠化不亞于玄武湖心的一角。現故居為其次子倪敦祥一家居住,保護較好,2006年被南京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倪尚達(1898-1988)生于上海浦東召樓鎮。1919年畢業于東南大學的前身南京高等師范學堂理化科本科。1921年,以前10名考取南陽煙草公司公費留美深造,赴麻城理工學院電機系學習。1924年獲哈佛大學理學碩士學位,1926年回國,歷任上海南洋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南……[詳細]
262、流徽榭
流徽榭
  在中山陵通往靈谷寺的大道旁,有一個景色優美的人工湖,面積達24畝,名曰流徽湖,它是中山陵園在二道溝筑壩蓄水而成。盛水時期,陵墓東,靈谷寺西一帶山坡的水,沿著水面的兩道山溝匯流至此。流徽榭就坐落在這個人工湖上,俗稱水榭。流徽榭是一座長方形的亭式建筑,三面臨水,一面用石階與陸地相通。亭長14米,寬10米。頂為卷棚式,蓋乳白色琉璃瓦,立柱為紅色。亭的梁柱、屋梁、檐椽等均用水泥澆鑄而成,外加白漆藍紋。地面鑲紅色八角形小瓷磚,亭四周圍有一米高的欄桿,外觀素雅、清新宜人。環湖植垂柳、碧桃、玉蘭、石榴、紫薇等花木。湖西岸是一片黃坪,芳草如茵。仲夏湖中睡蓮盛開,游人可在此縱情山水,休憩、垂釣,極富情趣。流徽榭由顧文鈺設計,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捐建,1932年冬落成。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的前身即黃埔軍校,國共兩黨中許……[詳細]
  浙江興業銀行舊址位于中山東路3號,現為中國銀行金陵分行,是我國最早的商業銀行之一。該行在南京的辦公樓建于1937年,高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占地面積1869平方米,建筑面積1575平方米。興業銀行總行于1907年在杭州成立。1914年遷至上海。1931年8月20日南京分行在白下路升平橋開業。1937年7月12日遷至中山東路3號自建新樓房內營業。抗戰期間,南京分行先遷往武漢,后遷至上海。抗戰勝利后,1946年3月1日在原址復業。……[詳細]
264、漪瀾閣
漪瀾閣
  位于總統府西花園(煦園)荷花池北端,是一個四面環水的小島,島上坐落著一幢古典園林建筑,名之:漪瀾閣。此閣又有一名,為“水民雙鑒之軒”,寓意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相傳該閣曾為太平天國的機密房。孫中山任大總統時,到臥室必經此閣,孫中山常登閣辦事或休息,因此也稱“中山堂”。閣為青花雨脊歇山頂,六扇落地長窗上刻有瓶鼎圖案,四面環水,東西兩岸有曲拱小石橋相通。閣前有一平臺,四周石欄桿圍繞,欄桿上有十多只造型生動的小石獅。……[詳細]
265、夕佳樓
夕佳樓
  位于水池西側,與忘飛閣隔水相對。傍晚夕陽西下時,金色的陽光灑滿了小樓,景色絕佳,因而得名。該樓為卷棚重檐兩層建筑,三面臨水,樓外走廊環繞,有鵝頸背式靠椅伸入水中。樓上四面均為中國傳統式的鏤花窗。屋脊高高翹起,靈秀而雅致。與其它園林建筑不同的是,夕佳樓雖名為樓,但本身并沒有設樓梯。如需上樓,要通過一座天橋,這座天橋建在樓外,距樓數米。穿過一木門,再沿著西花園的云墻上樓梯,始能到達天橋,過橋方能入樓。類似的建筑風格在江南園林中是常見的,但如此上樓卻不多見。……[詳細]
孫中山起居室
  建于1909年。小青瓦木結構硬山頂,兩層中式建筑。原為清朝兩江總督署高級幕僚的住所。1912年1月至4月,孫中山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期間即在此居住。樓上是臥室和辦公室,樓下是會客室和餐廳,另有侍衛室和廚房。長子孫科、孫中山夫人盧慕貞攜女孫娫、孫婉來到南京時,也在這里與孫中山共同生活。3月25日盧夫人離開南京,兩女托孫中山的英文秘書宋靄齡照看。直至4月3日孫中山離任。院內一對漢白玉金魚缸,為海外華僑贈給孫中山的。……[詳細]
臨時大總統辦公室
  在熙園西側,是1910年兩江總督張人駿建造的西式花廳,典型的仿法國文藝復興式樣。建筑坐北向南,磚木結構,外面再加以粉飾。單層七開間,朝南有一外走廊,有十二座拱形落地窗,拱的上部中央均嵌拱心石,下為鑄鐵空花欄桿。房屋基座有一米多高,正中抱廈向南突出二米多,頂部飾有山花,東南西三面各有一拱形門。正中間是穿堂,一般作為衣帽間。西邊一大間,為兩江總督舉行重要活動的場所。后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辦公處。孫中山曾在此舉行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第一次內閣會議。東邊第一間是小會議室,兼作會客室。第二間是辦公室,后來孫中山曾在此辦公。最東邊一間是休息室,曾作為孫中山工作之余小憩的地方。該建筑先后作為南京留守府,以及北洋軍閥時期的江蘇都督府督軍署等。國民政府成立后,也曾作為蔣介石辦公室、國民政府參謀部-、總統府軍……[詳細]
南京梅庵
  在今東南大學教學區內,北臨北京東路,西臨進香河,南臨六朝松,為了紀念我國晚清著名學者、教育家、書畫家李瑞清而建。梅庵始建于1914年.當時建有3間茅草平頂的平房,暗紅色的水泥墻壁,古樸而略嫌簡陋。門前掛有李瑞清手書的校訓木匾,上 書-“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整個建筑物既有西式風格.又有中式風采。在梅庵正面,有著名文史學家柳詒徵于1947年6月9日題寫的“梅庵”匾額。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號梅庵,江西臨川人。辛亥革命時,李瑞清任清布政使,助總督守南京城。南京光復后,他將公款上交軍政府后即去上海閑住,以清道人自居,靠出賣書畫的收入生活。李瑞清歿于民國八年(1919),學生們愛其師長,將其迎葬南京牛首山下,并建清道人祠數間以祀之。因李瑞清喜梅,故在墓地植梅三百株。……[詳細]
  該建筑由我國著名建筑學家和建筑教育學家、中國近現代建筑設計開拓者之一的楊廷寶先生1934年設計,1935年2月動工,次年7月落成。黨史館坐北朝南,四周布置花園和警亭四座底層有大小辦公室、會議室和史料庫房,二、三層為陳列室。來賓參觀由大臺階直達中間禮堂,遂至兩側陳列室參觀。陳列室全部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尤其庫房部分采用特制防火鋼庫門和空氣調節設備,以期嚴格保護所藏史料。建筑內部裝修以菱花門窗,天花藻井,瀝粉彩畫,外觀為重檐歇山宮殿式建筑,莊重宏偉。解放后改為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集全國主要史料珍藏于此。1991年,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陳列館舊址被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評為近代優秀建筑。……[詳細]
  在中山東路313號,現南京軍區檔案館。大院內正中央,有一幢仿古大屋頂宮殿式建筑,這就是它東望南京博物院,西望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因其位置大致在明朝皇宮內的文華殿遺址上,故俗稱“東宮”。此組建筑平面布置和建筑外形都與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辦公樓相同。中央監察委員會舊址占地面積5.78萬平方米,由基泰工程司楊廷寶建筑師設計,馥記營造廠承建。建筑是由一組仿宮殿式建筑及圍墻、大門、警衛亭組成。主體建筑鋼筋混凝土結構,重檐歇山高三層,綠色琉璃瓦;仿木斗拱,紅漆圓柱,梁額彩繪,棱花門窗。外墻面用深黃色缸磚砌筑,堅固美觀。在建筑物的東南墻角處還鑲嵌著一塊當年的大理石奠基碑,碑長約0.66米,寬約0.44米,上豎刻國民黨元老吳稚暉的題字:“中華民國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九日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奠基紀念 ……[詳細]
  35號為磚木二層樓房,一樓為董必武的辦公室、臥室和廖承志的辦公室兼臥室;二樓分別是錢瑛及李維漢的辦公室兼臥室。……[詳細]
  30號為周恩來、鄧穎超辦公、居住處,西式二層小樓,坐北朝南,紅瓦青磚,坡面屋頂,門窗、欄桿均為白色油漆,顯得典雅、清新。院內還保留當年的石榴樹、翠柏、鐵梗海棠等。……[詳細]
中共代表團辦事處舊址
  中共代表團梅園新村辦事處原址位于南京市長江路東端梅園新村17號、30號和35號。1946年5月3日,以周恩來、董必武為首的中共代表團由重慶遷來南京,繼續與國民黨政府舉行和平談判,此處為中共代表團住地。在國民黨政府發動全面內戰、宣布和談破裂以后,董必武率中共代表團最后一批人員于1947年3月7日返回延安,臨行前深情告別南京人民:“再見之期,當不在遠。”梅園新村這三座建筑,經歷了國共南京談判這一段不平凡的歲月,留下了一代偉人周恩來及其戰斗集體的足跡,成為人們向往關注的地方。中共代表團梅園新村辦事處原址現已建成為中共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1990年,梅園新村興建了國共南京談判史料陳列館,并落成周恩來的全身銅像。陳列館序廳中央是一座大型漢白玉浮雕,雕刻著周恩來、鄧穎超、董必武、吳玉章、葉劍英、陸定一……[詳細]
變星儀室
  變星儀室一座,面積25.52平方米,高四層,上部圓頂直徑四米,內設100mm羅氏式變星照相鏡一具,下部有研究室、暗室等。儀座高十二米,方形中空,這樣可以把日光從塔頂反射到塔底,預備日后增設太陽分光儀之用。變星儀室圓頂由天文所金氏和宏記土木模仿小赤道儀圓頂自己制造。奠基于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月21日春分。碑文由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所題,在1966年被毀。現在人們看到的是嚴濟慈于1984年紫金山天文臺50年臺慶時重新書寫的“中華民國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一日春分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紫金山天文臺變星儀室奠基紀念”。……[詳細]
赤道儀室
  赤道儀室一座,6間,面積106平方米天文觀測室,不僅氣勢雄偉,造型精美,給人一種學術研究機構的莊重之感,而且自遠處看去,又頗具有中式建筑的特色和韻味。……[詳細]
子午儀室
  子午儀室一幢,5間,面積113.95平方米;紫金山天文臺子午儀室是紫臺最早落成的建筑,為安設子午儀而建。下層有一地下室,安設電氣主鐘二具,這是因為天文鐘和子午儀關系最密切,放在一起最是相宜。地下室用木屑填實四周,溫度終年不變。子午儀室活頂、活窗由上海遠大鐵工廠根據瑞士制子午儀工廠附來的圖紙制造。奠基于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6月21日夏至。碑文由時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題寫。……[詳細]
277、武廟閘
  玄武湖煙波浩淼,水量豐富,然而這千頃碧水何以泄出?循著南岸城墻根下尋覓,終于解開了這謎底,武廟閘就是玄武湖主要泄水口之一,也是湖水通過閘口進入城內珍珠河的主要源頭。閘口的流量可達4立方米/秒左右,該閘對南京城區的水系起著一定的調節作用。東吳寶鼎二年(267),孫皓在此開城北渠,引湖水入城,當時稱作“北水關”。劉宋大明三年(459)又在此開“大竇”,引水入華林園的玄淵池,復貫穿宮液。明建南京城墻時,將原有水關擴建成大閘,稱“通心水壩”。該閘閘身呈方形,長寬各25米,方進深度為85米,穿城而過的涵管稱作“靈福洞”。該閘原有兩個進水口,為減緩湖水的流速,閘口水道建成“之”字彎曲形。在閘口下方安裝了兩套雙合銅水閘,每套閘方形,邊長1.30米,厚0.5米,呈上下陰陽狀。下合裝在條石砌成的方框內,內凹有……[詳細]
秦淮河西水關
  西水關,為內秦淮河出城處,亦稱下水關(下水門)。位于水西門(即明代三山門)南側,洪武年間筑城時,改筑原下水關為西水關。水關構造形式與東水關相仿,設有大小33券洞,分3層,每層11券。上面兩層22券,向城外一側封堵,以增加水關的防御機動能力;下面一層11券通水,中間一券較大,可通舟楫。清代在下浮橋與西水關之間設有云臺洞(亦稱“銀臺洞”)。1935年,將云臺洞改建為西水關防洪閘。1954年、1968年和1987年又曾先后對西水關防洪排澇等設施進行改造,使之成為南京城南防、排澇重要設施之一。同時,這座明代水關的遺址,也成為南京城南親水旅游景點之一。……[詳細]
279、標營門
標營門
  這里的城墻歷史上是沒有城門的,是1996年為開通后標營路,建月牙湖大橋把城墻破出一個口子,為將中斷的城墻串聯起來,增加了城墻的完整性,2009年建成該門。……[詳細]
華嚴崗門
  2007年10月1日,南京察哈爾路西延工程順利竣工通車,丁山腳下的明城墻由此多了一座新的城門:華嚴崗門。這座新城門是在明城墻坍塌缺口處修建的,一方面被改造成察哈爾路西延段的通道,另一方面也被乘機改造成完整的城門。華嚴崗門共有四拱,中間的兩座拱門高度為9.38米,外側的兩座拱門略小,拱券高度為6.22米。華嚴崗門就像一座“城墻天橋”,市民可以在上面行走,由于打破了城門規制,引起了諸多爭議。……[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a偷伦 | 五月天天爽天天狠久久久综合 | 丝袜屁股在线国产 | 尤物视频在线观看卡不卡 | 亚洲V国产欧美V在线 |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k精品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