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御溫泉渡假村AAAA 國家級AAAA旅游景區,集溫泉沐湯、健康調養、膳宿會務、休閑娛樂、文化體驗等項目。御溫泉被譽為中國溫泉旅游產業開創者與引領者,是國家級和廣東省級溫泉服務業標準化“雙示范”企業。御溫泉擁有溫泉水資源獨家經營權,純天然溫泉水絕不加溫,絕不回收再用,溫泉池每四小時清池換水一次,為賓客營造衛生高標準的沐湯體驗;每晚18點至22點的大餐廟會,融匯了豐富的非遺民俗與美食,邊吃邊玩邊逛,是一場吃喝玩樂的大廟會。地址:珠海市斗門區斗門鎮……[詳細] |
![]() | 南門村是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斗門十大美麗鄉村,獲評“全國文明村”、“中國十大最美鄉村”。村內形成了特色彰著的古祠堂、古村落及皇族文化。趙氏祖祠菉猗堂有全國現存規模最大、完整度最好、時代最為久遠的蠔殼墻,接霞莊建筑融入西洋韻味,毓秀古村保留著清末民初的青磚瓦舍。地址:珠海市斗門區斗門鎮……[詳細] |
![]() | 金臺寺AAA ![]() 金臺寺,原名金臺精舍,位于黃梁都(今斗門縣)黃楊山第二峰中腰(大赤坎村人稱為烏蘇峰),座南向北。南宋末年,宋軍在新會崖門抗元失敗后,承節侍郎趙時縱,大理寺丞龔行卿、翰林學士鄧光薦等人為了逃避元兵的追殺,建寺在此隱居。清乾隆年間立寺并擴建,內有大塊石橫匾,刻著“金臺寺”三個大字,字體剛勁有力。1958年-期間拆掉主體建筑物,1981年興建發電站時徹底毀掉,現在只留下一片殘址。現在所見之金臺寺為1992年11月在黃楊山北峰之下“將軍卸甲”處重建。1995年元月31日正式對外開放。經過十多年的建設,由當初是一片荒山坡,建設成為初具規模的佛教圣地。現已建成了大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鐘鼓樓、僧……[詳細] |
![]() | 黃楊山AAA 黃楊山位于珠海市斗門區中西部,有“珠江門戶第一峰”之稱,風景幽雅,登高遠眺,珠江三大出海口盡收眼底。黃楊山是斗門聞名已久的風景勝地,九峰相連.第一峰海拔580米,面積30多平方公里.茶田吐翠黃楊山是斗門聞名已久的風景勝地,九峰相連.第一峰海拔580米,面積30多平方公里。黃楊山茶,早已馳名中外,茶味入口芳香,生津止渴,提神醒腦。此茶曾停產很長時間,近年來趙氏家族在原有茶場上開茺,種上新茶,名為黃楊山云霧茶,故有”茶田吐翠”之稱。清泉冽水金臺精舍黃楊山金臺寺是清朝乾隆庚申年創建的,前座供有”龍母娘娘”,丙側有佛像十尊,后座供奉趙氏祖先神位。寺側設有一石坎,在山峰上用竹筒引水,清洌可口,人稱仙水。……[詳細] |
![]() | 鱷魚島AAA 鱷魚島是珠海旅游新的熱點之一,島上養殖了1990年至1995年先后從泰國、馬來西亞引進的100多條灣鱷,幾年來已人工孵化出幼鱷100多條;目前又從安徽引進本土揚子鱷70條,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在這里,最富刺激性的莫過于馴鱷表演了。這些與恐龍同宗的猙獰猛獸任憑馴養員擺布,異常溫馴。游客可以模仿飼養員的口哨聲把大大小小的鱷魚呼喚過來,親手投食喂它們,就會獨得一份樂趣。島上還有其它精彩的節目表演,猴子擔水、鳥說方言,各有“絕活”,而孔雀開屏、仙鶴亮翅、矮馬奔馳更是令人大開眼界。鱷魚島位于優美的珠海斗門區白藤湖度假村旁邊,是我國第一個建成的鱷魚島,占地85000平方米,也是珠海的一個綜合旅游景點。199……[詳細] |
![]() | 白藤湖度假區AAA 白藤湖度假區位于斗門縣井岸鎮東南3公里處,1984年建成中國生座農民度假村,因湖得名,并發展為今日的旅游城。全城占地面積20平方公里,規劃建筑面積46萬平方米,已建成12萬平方米。現已建成國際金融度假村、上海度假村、廣州鐵路局度假村、中國銳務度假村、松墅屋村等十多座。它們各具民族風格,富有大自然野趣,臨湖建筑的園林別墅、豪華賓館、海鮮餐廳均座落在湖光水-中,旅客床位達2000個。娛樂設施有水陸娛樂場、沙灘泳場、摩托快艇、珠江海面游、澳門海面游;還有園藝式的水果、荷花、花卉、番薯等公園,供游客品嘗和觀賞。餐廳可隨季節供給各種海鮮,還有別具鄉土風味的田螺、禾蟲、水鴨、水雞、禾花雀和久負盛名的白藤蓮……[詳細] |
![]() | 斗門古街免費 斗門古街位于斗門鎮斗門墟,全長500多米。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中國的國門大開。當時,斗門鎮常有船只來往于香港、澳門、江門、石歧、廣州等地,商賈來往甚多,每逢農歷二、五、八的墟日,墟內車水馬龍,農副產品購銷兩旺。除墟內的商賈和作坊之外,還有走足的小販,跑江湖的好漢,三教九流,不絕于市,趕墟的人摩肩接踵,熱鬧紛繁。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外國商人看中了斗門鎮,紛至沓來到斗門鎮投資經商,使墟鎮街道洋貨充斥。這樣逐步加快了中西方商業文化的交流。1850年左右,“澳門浸信會”牧師、加拿大人、建筑工程師嘉理慰和廣州、石歧天主教教父耿其光(法國人)、孤里花(法國人)、紀勵云(德國籍比利時人)等西方人,經常到斗……[詳細] |
![]() | 菉猗堂及建筑群 ![]() 菉猗堂及建筑群位于珠海市斗門區斗門鎮南門村,包括菉猗堂(趙氏祖祠)、逸峰趙公祠、崑山趙公祠三座祠堂,均為宋太祖胞弟趙匡美之后人為祀先祖而建。菉猗堂始建于明代景泰五年(1454),逸峰趙公祠始建于明代晚期,1928年重修;崑山趙公祠始建于清光緒十九年(1893);三祠總建筑面積1643.69平方米。祠堂間以巷道相隔,每祠三進三間,中間夾天井或庭院,左右廡廊,中軸對稱布局,穿斗與抬梁混合構架,硬山頂,鍋耳或人字形風火山墻,綠釉琉璃瓦當、滴水;建筑上大量使用石雕、磚雕、木雕、陶塑、泥塑、壁畫等作裝飾。菉猗堂現存蠔殼墻共277.35平方米,墻厚65厘米,蠔殼整齊排列,成行疊砌,是研究南方古代建筑材料及……[詳細] |
![]() | 接霞莊免費 接霞莊位于斗門鎮南門村新圍,占地面積約53500平方米,是珠海市保存最為完整的清代古村落莊園。提起南門村,人們自然會懷舊尋古,追溯起歷經滄桑的史實。宋朝末年,朝廷-無能,在北方游牧民族的攻城拔寨中,政權岌岌可危,王室望族紛紛他鄉謀生。俗稱魏王派的宋太祖趙匡胤之弟匡美的后裔輾轉河北、江西及廣東,當中魏王廷美第十一代孫趙光太于1403年(明成祖永樂元年)從大赤坎遷至大瀝岐,成為南門趙氏族人的始祖。歷經600余年,南門趙氏子孫繁衍到今已蔚為大族,并擴展到10條自然村共5000多人。據說當年“魏王派”后人趙維茂經營中藥材發家致富。隨后,他深感在已立村近400年、人口密集且地方狹窄的大村居住不夠愜意,便……[詳細] |
![]() | 荔山村黃氏宗祠建筑群(含黃氏大宗祠、月軒黃公祠、黃氏名賢祠)位于珠海市斗門區乾務鎮荔山村,坐北向南三祠并列,由東至西依次為:月軒黃公祠、黃氏大宗祠、黃氏名賢祠,均屬清代大式建筑,總面積1667平方米,分別由該村黃氏族裔、同治進士黃槐森及其兄德森倡議,于同治至光緒丙子年間(約于1862-1876)陸續建成。建筑格局均為三進連廡廊夾天井布局,均為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石礎青磚墻,硬山式頂,抬梁木架構;綠釉瓦當滴水。建筑群氣勢雄壯,祠內外保存有石刻、木刻、磚雕、灰雕等多種飾物,其中以放置祠前的6只神態各異的石雕獅子最為精美。黃氏大宗祠基本保存原來的建筑格局,具典型的嶺南建筑風格;同時又是帶有濃烈的地方……[詳細] |
![]() | 排山村免費 排山村是一個極具嶺南特色的古村落,原名斜排村,是八甲行政村的自然村之一。該村背靠小山,面臨田野,因民居順著斜山坡,循地勢由高至低而建,且一排排井然有序、整齊排列,既傾斜又成排,因此在清乾隆年間立村時就命名為斜排村,直至民國初年才改為排山村。據傳該村譚氏始祖應景,原籍湖南衡州,早年隨父少懷來廣東經商。乾隆十九年(1754)落籍香山恭常都(今珠海前山),四十三年(1778)應景之子權石公遷居斜排,后生3子,分3房。進入排山村,映入眼簾的是她那獨特的設計布局,這著實令人稱羨不已,深為該村先輩們的聰明與智慧所折服。看!村子坐西向東,呈塊狀,民居順山而建,上午全村陽光普照,下午太陽偏西時又可避過酷熱;村……[詳細] |
![]() | 珠海市斗門區博物館,位于珠海市斗門區井岸鎮西堤路2233號,占地面積6118平方米,建筑面積1760平方米,樓高四層,內設展覽廳6個。是由美籍華裔容兆珍、李如心夫婦捐贈人民幣117萬元興建,并將其夫婦悉心收藏的百多件文物捐贈該館。該博物館屬綜合性博物館,履行文物征集、收藏、研究、陳列和社會教育等職能,也是斗門區進行社會主義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重要基地。1998年起分別被命名為“斗門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珠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珠海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實踐基地”。該館除開設《歷史文物》、《海外人士捐獻珍品》等基本陳列專室外,陸續舉辦了文物類、地方史料類、民間收藏類、科普類、思想教育類……[詳細] |
![]() | 網山古村落免費 網山村自清朝乾隆三十年立村,地處南海之濱、崖門之東,依山而建,因村后的來隆山造型奇特,遠觀如同網狀,遂因此得名,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是珠海乃至珠三角地區保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古村落之一。這里屬典型的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四季如春,冬少嚴寒,夏少酷熱,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一處難得的人居之地。由于網山古村至今仍保存著清代乾隆年間的諸多生活細節和場景,被一些古建筑專家譽為:“中國清代古嶺南人民居建筑的活化石”。網山古村掩映在一片青山綠樹間,遠遠眺望,綠瓦、黃墻、老樹、古巷,夾雜著一股久遠古樸的氣息一齊涌入視線,深邃而幽靜,宛如一幅秀山環抱,寧謐祥和的畫卷。網山村有著較深的歷史文化底蘊,岡州……[詳細] |
![]() | 南山村鎮南樓 ![]() 南山村鎮南樓位于珠海市斗門區乾務鎮南山村南基山上,建于民國14年(1925),由當地旅外僑胞捐資建造,建造費當時白銀一萬一千兩,屬防衛性護村崗樓。崗樓坐西北向東南,占地面積644平方米。樓高六層,鋼筋混凝土結構;首層行楷楣額“鎮南樓”,五層正面外墻行楷匾額“南乾鍾瑞”,一至五層四壁分置四方形和八角形狀窗口。樓頂懸掛示警用銅鐘一座。該鐘鑄于民國十六年(1927),外壁陰刻楷書“南山旅雪梨廣崇敬送民國十六年鑄”等中、英文字體。鎮南樓保存較好,在南山村歷史上意義重大,具有很濃郁的地方特色,對當地研究當地旅外僑胞的歷史具有一定價值,同時對研究民國時期地方治安防御性建筑有重要的意義,于2011年7月被核……[詳細] |
![]() | 荔山村黃氏大宗祠免費 黃氏大宗祠號稱垂裕堂,位于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乾務鎮荔山村,建于清同治至光緒丙子年間(約1862-1876),是該村明代進士黃錀和清代廣西布政使黃槐森的家族宗祠。坐西北向東南,三間三進,中軸線左右對稱,占地面積669平方米。抬梁與穿斗混合結構,硬山頂,博古脊,石腳青磚墻,石包臺,綠釉瓦當滴水,祠前置石獅一對。祠內外飾石雕、木雕、灰塑、壁畫等,屬典型的晚清嶺南建筑。該建筑對研究地方宗族源流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2011年5月13日作為古建筑群之一被公布為珠海市文物保護單位。黃氏大宗祠于2008年6月被核定公布為斗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5月被核定公布為珠海市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珠海市和斗……[詳細] |
![]() | 逸峰趙公祠 ![]() 逸峰趙公祠位于珠海市斗門區斗門鎮南門村。逸峰趙公祠又稱世壽堂,在菉猗堂南側,祀南門村趙氏九世祖趙逸峰。始建于明代晚期,原為蠔殼墻,民國17年(1928)重建改為磚墻。坐東向西,三間三進,中軸線左右對稱。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木架構,硬山頂,博古脊,石腳青磚墻,綠釉瓦當、滴水;祠內外有石雕、磚雕、木雕、灰塑、壁畫等飾物。花崗石行書陰刻楣額:“逸峰趙公祠”。祠左右設巷道,巷道分置大理石刻隸書匾額“云路”、“天衢”,磚雕周邊護匾。……[詳細] |
![]() | 崑山趙公祠 ![]() 逸峰趙公祠位于珠海市斗門區斗門鎮南門村。崑山趙公祠又稱世德堂,在逸峰趙公祠南側,祀南門村趙氏九世祖趙崑山。始建于清光緒十九年(1893),坐東向西,三間三進,南側有副祠三進。硬山頂,博古脊,綠釉瓦當、滴水;石腳青磚墻,花崗石門框,行書陰刻楣額:“崑山趙公祠”。祠內外有石雕、木雕、灰塑、壁畫等飾物;主體建筑與副祠間設巷道,花崗石行書陰刻巷道楣額“云衢”。……[詳細] |
![]() | 黃氏名賢祠 ![]() 荔山村黃氏名賢祠位于乾務鎮荔山村,祀黃姓歷代賢人,遷建于清光緒十五年(1889)。坐北向南,三間三進,祠前置石獅一對,占地面積1255平方米。抬梁與穿斗混合結構,硬山頂,博古脊,石腳青磚墻,綠釉瓦當、滴水,雕花封檐板,祠內外飾石雕、木雕、灰塑、壁畫等。祠堂右側有夯土墻附祠,前半部已毀,后重建,后座及石刻隸書聯尚存。2011年5月13日作為古建筑群之一被核定公布為珠海市文物保護單位。荔山村黃氏名賢祠祀黃姓歷代賢人而建,遷建于清光緒十五年(1889)。三間三進,祠前置石獅一對。抬梁與穿斗混合結構,硬山頂,博古脊,石腳青磚墻,綠釉瓦當、滴水,雕花封檐板;蝦公梁上置石獅子,石雀替、石包臺,祠內外有石雕……[詳細] |
![]() | 毓秀洋樓免費 毓秀洋樓坐落在斗門鎮南門毓秀村。這棟樓宇曾是“老縣府”——1965年7月19日斗門建縣時的建縣籌備組辦公樓。2015年,毓秀洋樓經過修葺成為展館,內設圖片和實物展覽,展現了當年艱苦奮斗的光榮歷程。地址:斗門區斗門鎮南門村交通:公交巴士402、609、K4路,在南門站下車……[詳細] |
![]() | 月軒黃公祠 ![]() 月軒黃公祠位于乾務鎮荔山村,始建于清光緒丙子(1876)。坐北向南,三間三進,祠前置石獅一對,后有水井及夯土墻1堵,占地面積348平方米。硬山頂,石腳青磚墻,后堂鍋耳山墻,抬梁木架構,綠釉瓦當滴水,花崗巖石門框。石匾額陰刻“月軒黃公祠”,匾額由同治壬戌狀元徐郙書題,祠內外飾木雕、石雕、灰塑。該祠堂屬典型的晚清嶺南建筑,2011年5月13日作為古建筑群之一被公布為珠海市文物保護單位。月軒黃公祠比黃氏大宗祠規格略小,可立于門前那對石獅子,與大宗祠和名賢祠略有不同。立于大宗祠和名賢祠門前的石獅是側頭的,而立于月軒祠門口前這一對卻是直頭的,在斗門區僅此一對。傳統中,門前的石獅應該是側頭相互回望,而這一……[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