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廣州市 > 越秀區旅游

越秀區旅游景點介紹

  清真寺又稱濠畔寺。位于廣州市人民中路濠畔街。始建于明成化年間,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重建。1949年后,伊斯蘭教的主麻聚禮輪回在此舉行。寺內的看月樓、南北廊、水房等已被拆,現僅存寺門和大殿。寺門朝南,上蓋瓦頂已壞,殘存墻垣與石門框。門上還有鐫刻“清真寺”3字的石匾。大殿坐西向東,面寬五間18.8米、進深五間19.……[詳細]
  簡氏祖祠 位于廣州市盤福路第27中學內,為紀念簡文會而建。原簡氏祖祠在中山五路桂香街,規模較小,后在簡照南兄弟(南洋煙草公司董事)倡議下,遷建于現址,1933年動工,1936年落成。1947年在該址創辦眾賢中學。宗祠坐北朝南,中軸線為主體建筑,兩側以青云巷相隔為偏間,深三進,建筑面積1481.84平方米。頭門面寬三間1……[詳細]
  太監韋眷墓 位于廣州市東山姚家崗,舊永泰寺后。1964年發掘。墓為券拱石室,坐東南向西北,用紅色砂巖石塊砌筑,全長7.44米。墓室構筑嚴密,封護得水泄不通,防盜措施獨具心思。石室的兩壁券墻和后壁厚達1米多。前部券拱5重,后部4重。石室之外有厚達半米的三隅磚壁包護,磚墻外再抹石灰。石室與墓坑之間上、下四周都用石灰、沙、礫……[詳細]
  戴縉夫婦墓 位于廣州市東山梅花村象欄崗。1956年發掘。是分室合葬墓。地面上有花崗石建筑的墳頭,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兩墓室用花崗石砌筑,并排但不相通,埋于地下深2米。室頂前后各置黑石墓志1合。右邊為戴縉墓穴長3.18米、寬1.94米,左邊是其妻周氏的墓穴,長2.9米、寬1.46米。兩室構造完全相同。四面石壁……[詳細]
  淘金坑16號墓 位于淘金坑(今白云賓館)附近山崗。1973年發掘。為一小型木槨墓。墓坑長3.7米、寬2米。棺槨全朽無存。隨葬品有陶制禮器鼎、盒、壺一套,還有甕、罐、瓿、鋗甑等陶器10多件。其中一件陶甕的肩上打印有“長秋居室”印文,篆書。“長秋”為漢代皇后居住的宮名,始于西漢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據此陶文可判定這座墓……[詳細]
  區莊螺崗木槨墓 位于廣州市區莊螺崗。1962年發掘。豎穴木槨墓,長3.6米、寬1.9米。棺已朽,尚存槨板少許。隨葬品置槨內一端,有甕、罐、小盆、釜、鼎、盆、壺等12件陶器;漆器有奩、盤和耳杯殘件7件,銅帶鉤1件,亦殘。銅戈1件置陶器旁,長26厘米,“闌”上已磨蝕,是經長期使用過的實物。戈“內”一面刻鑿有“十四年屬邦工□……[詳細]
  龍生崗43號墓 位于先烈路龍生崗。1953年發掘。屬東漢前期。墓上有殘高約3米的封土。墓坑長方形,長6.2米、寬3.6米。坑底前低后高分成兩級,槨室依坑形用大木條壘筑成兩級,后部高起0.59米的一級是棺室,前面低下的一級有一塊厚板橫隔成前、后兩半。前半是前室,后半是器物室,這種簡化的兩層造法,實為“假雙層分室”的結構。……[詳細]
  王興將軍墓 位于廣州市越秀公園南秀湖畔。墓坐東向西,封土呈饅頭形,墓碑刻“南明抗清殉節王興將軍暨妻妾之墓”等字。墓后立石墓志一方,高0.55米,寬0.45米。王興墓原于1952年在南箕村發現,當時墓碑已不存,墓穴中埋一大陶甕,甕口覆蓋志石一方,內盛有骨灰和殘金飾。1954年由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遷葬于越秀公園。現立志石……[詳細]
  回教三忠墓 位于廣州市解放北路清真先賢古墓東側。為南明政權駐守廣州的回族將領羽鳳麒、撤之浮、馬承祖3人衣冠冢。三墓并列一起,坐北朝南,相互距離約3米。地面建筑為伊斯蘭教傳統的石棺形式,用水泥灰沙批蕩。墓長1.98米、寬1.26米、通高1.31米。墓頂層為一平臥圓柱狀,下為長方形棺室,分為二級逐步向外擴大。位于中間的一墓……[詳細]
  姚潭墓 位于廣州市建設大馬路北段。1954年發掘。長方形券頂磚墓,墓磚灰黑色無紋飾。墓長3.52米、寬1.2米、高1.15米。墓底鋪磚。棺具置中后部,已朽。只存殘鐵棺釘。骨架亦朽,只存兩枚牙齒,其中一齒上粘附薄金片一小片。室內前部有白瓷碗一對、粉盒一個和幾件釉陶四耳罐。墓志1方豎于右券墻之下。室后部有雙耳釉陶罐。出土的……[詳細]
  王渙墓 位于廣州市越秀山鎮海樓后面山坳。1954年發掘。長方形磚墓,墓磚青灰色平素無紋。墓長3.6米、寬1.72米。墓內僅出土一塊青石墓志,余無他物。志蓋高75.5厘米、寬78厘米、厚10厘米,四邊斜面,當中刻“太原王府君墓志銘”兩行8字,篆體。周圍密布線刻牡丹花紋。志石高75.5厘米、寬78厘米、厚7厘米,已斷成數塊……[詳細]
  淘金花園王復元墓 位于廣州市淘金坑東側太和崗,廣九鐵路南側,東南與黃花崗公園相鄰。1998年在這里清理唐代磚室墓4座,出土隨葬器物36件(套)。一號墓長3.15米、寬1.65米、殘高0.30米,用青灰磚單隅砌筑,有小壁龕。墓底無鋪磚,后部有磚砌棺床,長2.84米、寬1.10米、高0.1米。出土隨葬品10件,有陶罐、盞、……[詳細]
  麻鷹崗建初元年墓 位于動物園麻鷹崗。1956年發掘。這是一座圓錐形突頂磚室墓。深約5米。墓門西向,外接斜坡形墓道。墓室雙隅砌筑,平面呈“中”字形,內分甬道、前室和棺室三部分,全長9米。前室方形,長、寬各2.8米、高3.26米,頂部呈圓錐形。室的左側附一耳室,后面連接棺室,棺室長4.78米,券頂,后壁有龕。在棺室后端拱頂……[詳細]
  溝金坑1號墓 位于華僑新村西鄰的淘金坑山南麓,是南越國時期的中小型墓葬區。1973年在此建白云賓館,在1萬平方米的平土范圍內發現南越墓40多座,經搶救發掘22座,有21座屬木槨墓,僅這墓屬豎穴土坑墓。墓坑狹長,長3.1米、寬0.86米。四壁挖得不很平整,底部齊平,墓坑內全填黃沙。隨葬物放在一頭,除一處漆器殘跡外,余為甕……[詳細]
  城墻遺址位于廣州市中山五路。年代為東漢至南朝。1996~1998年兩次發掘,面積300平方米。揭露出一段長16米,呈南北走向,始建于東漢,而于晉、南朝擴建沿用的城墻。東漢城墻為夯土墻垣,修筑于山崗上,基部保存較好,經后代修削,現存面寬5米,殘高1.85米,夯筑19層,每層之間鋪墊草莖。夯層0土大量漢瓦和陶罐殘片。東晉時……[詳細]
  冼星海墓是我國著名音樂家、作曲家冼星海的墓地,位于廣東省廣州市麓湖邊星海園,由水泥砌筑。墓地占地4200平方米,塑有冼星海像。此墓于1985年,為紀念冼星海逝世40周年、誕生80周年而建,建成后舉行了冼星海骨灰遷葬儀式。墓地所在星海園建有冼星海紀念碑與紀念館。星海園位于麓湖西岸,占地6000平方米,為紀念我國著名音樂家……[詳細]
  民國廣州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委員會舊址位于廣州市文明路194號至200號(原為文明路75至81號)。是一座四間相連的三層樓房,磚木結構,木樓板,坐南向北,四間內部有門互通。每間寬4米、深12.8米。1924年中共的機關沒有公開,用“管東渠”(即“廣東區”的諧音)的化名向-局登記,后來“管東渠”就成了廣東區委的代號。民族解……[詳細]
  民國廣州中山大學天文臺舊址天文臺文物點有新舊兩處。舊天文臺位于廣州市今越秀中路125號內。新天文臺在石牌華南理工大學內。1926年,時在越秀路的中山大學設數學天文系。次年2月,在越秀路校內建筑天文臺,1929年6月落成。主要儀器有法國制天文標準時鐘,15厘米口徑子午儀、20厘米反射望遠鏡,德國制赤道儀各1個,氣象儀器多……[詳細]
  鄧蔭南墓 位于廣州市先烈南路,東鄰興中會墳場。進入墓門,在墓道旁豎著“鄧蔭南先生墓表”,胡漢民撰文并書,簡介鄧氏生平,1929年立。墓表西側是墓園的中央。墓長方臥石形,水泥結構,坐北向南,高20厘米。墓頂平置“陸軍上將鄧蔭南先生之墓”墓碑,與一般墓碑豎立墓前的形制不同。北面建有紀念碑,高9米,呈方柱形,石米批蕩,頂尖四……[詳細]
  廣東省地震科普教育館位于廣州市先烈中路81號大院1號廣東省地震局辦公大樓2樓,總面積730平方米。廣東省地震科普館建設項目是經廣東省人民政府和中國地震局批準的廣東省防震減災“十五”計劃重點項目之一。 于2006年7月28日正式向社會公眾開放。展示內容館展包括網絡互動區、試震互動區、多媒體互動區和實物展覽、展板等部分,充……[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三级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亚洲精品高清一线久久 | 一级a性色生活片久久无 | 日本免费不卡高清网站视频 | 尤物福利在线观看永久视频 | 色老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