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河南省 > 鄭州市旅游

鄭州市旅游景點介紹

南棗崗漢墓
  南棗崗漢墓位于新鄭市薛店鎮南棗崗村南100米。現存墓冢高6米,周長約120米。墓冢東距苑陵故城2.5公里,地勢西高東低。該墓為一處漢代封土墓葬,對于研究漢代埋葬制度和喪葬習俗具有一定價值。第二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鑒忠堂寶謨樓
  鑒忠堂寶謨樓(接旨亭)位于新鄭市新建路辦事處向陽街西接旨胡同。據清康熙四十一年《新鄭縣志》載:“鑒忠堂寶謨樓遺址(補載)按:明穆宗賜高相國拱所建,在城內東街道北。”高拱八世孫高海勤先生回憶,鑒忠堂寶謨樓上層建筑在清代被毀壞,民國時期知名人士田雙林等人保護古跡,把扒掉的磚放在八卦洞內。屋頂和墻體全用青磚砌造,中間隆起,四邊呈下垂貌的穹窿拱形建筑,面闊三間8米,進深7米,高約10米。正面辟一門,高2米,寬1.3米,木門框下設石門礅,木門兩扇,門前踏步左右設一門臺。在南北中軸線上鑒忠堂的前方,建有殿房(客廳)一幢,東西兩側建有配房三間,南面有牌坊一座,與前方的八卦洞相照應,幾座建筑相互毗連,構成了壯觀的畫面。清人王廷璧做《過新鄭高相廢園》詩:“綠野鶯花地,蕭條剩廢磚。龍衣方借補,鶴氅已歸田。蛙亂秋……[詳細]
新鄭考院
  考院位于新鄭市新建路街道辦事處南大街考院街,原新鄭縣第二印刷廠院內。原為黌學,后改為師范,文革后改為印刷廠。始建于清代,現存考院為殿堂硬山建筑,灰筒瓦頂,前有廊柱,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室內四根明柱,石雕柱礎較好。考院是一處保存較好的清代建筑群,對于研究清代建筑形制和明清時期科舉具有一定價值。第二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新鄭馬莊遺址
  馬莊遺址位于新村鎮馬莊村南,東、南均臨能莊水庫,西臨干溝,北部為耕地,遺址東南部有一條60年代修建的水渠。遺址文化層厚0.8-1.5米,在遺址斷崖處發現有一座灰坑,深1.3米,直徑4米。現場采集到大量陶片,以泥質灰陶、紅陶為主,也有部分夾砂紅陶,可辨器型有鬲、盆、罐等。另外在遺址東部村莊南曾發現幾座漢墓。初步推測該遺址為一處兩周至漢代文化遺存。該遺址內涵豐富,文化堆積較厚,時代延續較長,對于研究兩周時期及漢代的文化面貌具有一定的價值。第二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鄧灣遺址
  鄧灣遺址位于新村鎮鄧灣村西、溱河東岸的高臺地上。遺址平面呈不規則形狀,北、西、南三面均臨深溝,南北最長約320米,東西最長約195米,面積約2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約0.5米,地表為耕地,遺址保存較好。遺址斷崖處發現有文化層,但不太豐富,現場采集有細小泥質紅陶碎片、錐形足等,火候較低,呈橙黃色,另有少量夾砂陶片,可辨器形的有三足缽、罐等。該遺址近鄰裴李崗遺址,為裴李崗文化聚落分布及文化面貌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價值。第二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新鄭蔡莊遺址
  蔡莊遺址位于新鄭市新村鎮蔡莊村西南,南臨黃水河、東臨能莊水庫、面積約23萬平方米。遺址內發現大量陶片散落在地表或夾雜在斷崖文化層中。遺址內東部文化層厚0.6-0.8米,西部較厚,達1-1.5米。遺址偏西部斷崖有多處灰坑,深1-1.5米,采集陶片以灰陶為主,器型主要有碗、豆、盆、鼎等,紋飾主要有繩紋、弦紋、布紋等。另外在遺址內還采集到兩件鐵器和兩塊米字方格紋墓磚。初步判斷,該遺址為一處東周時期文化遺存。該遺址內涵豐富、文化堆積較厚,對于研究東周時期的文化面貌具有一定的價值,同時也為鄭韓故城的考古學研究提供了參考。第二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新鄭水月寺
  水月寺位于新鄭市辛店鎮岳莊村東南300米。據明監察御史,邑人史載明正德六年所撰《重修水月寺碑記》載:明正統年間(1436~1449年),僧人廣良愛茲幽靜,遂開山詣居,名水月寺。景泰年間(1450~1456年),僧人悟善,肇造佛殿、伽藍殿、祖師殿、天王殿各三間,左右僧房十余所,佛寺略具規模。成化初年,主持僧本壽繼承之。其師弟本璽憂及歲久時遷,殿宇破損,率領本秀、愿然、會同社長賈寬等,重新修整一新。水月寺遂為新鄭著名佛寺。1992年,在居士岳海南、王桂英等人倡導下,依據舊時古代建筑對水月寺進行精修重建,修復了天王殿、大雄寶殿、五方大佛殿。現水月寺坐北向南,中軸線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五方大佛殿三進院落。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以及東西廂房灰磚黛瓦雖然破舊,但它是連接水月寺歷史的見證物。……[詳細]
白氏祠堂
  白家祠堂位于辛店鎮辛店街,坐北面南。大門為牌坊式三券門,頂用琉璃瓦覆蓋。門內向后為大殿,坐落在高臺上。面闊三間,前出廊,硬山式建筑,灰瓦頂,正脊中間飾寶塔,兩端為吞脊龍吻。檐下平板枋上有木雕裝飾。西廂三間硬山建筑。院內存明、清碑刻4通。此祠堂大門匾額為“樂天祠”,墻上有“樂天故里”碑,為后刻立,主要是慕白居易為辛店名人之名,實際是白氏祠堂。第二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南李莊遺址
  遺址位于新鄭市辛店鎮南李莊村東100米。遺址在雙洎河南2公里,北部地勢較平坦,西部略高,東部有階地,地表為耕地,溝西北有人和寨遺址。遺址平面大致呈長方形,東西長約420米,南北長約335米,面積約14.5萬平方米。上層被平整土地破壞,文化層厚1—1.5米,在灰坑,地表散存陶片、紅燒土喜塊、草拌泥塊等,2000年曾出土石鏟8件。采集石鏟共8件,石鏟最大者長53.5厘米,寬17厘米,小者25.5厘米,磨利精良,這些石鏟均為有尖石鏟,器形碩大,制作精細,多有使用痕跡。采集陶片中可辨器型鼎、盆、缽、甕等,以紅陶為主,少量灰陶,紋飾有白衣、紅衣彩陶,繪幾何圖案。還發現有少量龍山時期陶器殘片,器形為陶罐。第二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齊河遺址
  該遺址位于新鄭市辛店鎮齊河村東。東臨五虎趙水庫,面積約5.2萬平方米,遺址現為耕地,文化層厚0.7-1.7米。遺址表面可見大量散落陶片,斷崖處有多處灰坑,一層臺地灰坑深1-1.5米,二層臺地灰坑深1.5-1.8米。采集陶片以灰陶為主,少量紅陶,灰陶多泥質灰陶,紅陶夾砂居多,紋飾主要有粗繩紋、細繩紋、弦紋、方格紋、附加堆紋等,個別器壁內有坑點紋,手指壓印紋;紅陶多弦紋。陶器器型口沿多折沿,有敞口、斂口,器底平地較多,個別口沿紋飾至器肩,陶鬲空足,繩紋到底。遺址內還發現有大量紅燒土塊,遺址中部偏西斷崖處發現已被破壞的墓葬,人骨裸露,另采集磨制石器三件,其中一件穿孔,一件為半圓形,類似斷裂的石鐲。初步推測該遺址為龍山文化時期遺存。第二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人和寨劉金山民居
  人和寨劉金山民居位于辛店鎮人和寨村西北。周圍皆鄰人和寨新建民居,均坐落在人和寨遺址(東部)之上。該民居整體布局為前后二進院,大門為圓圈門,照壁有龜背紋,高5米,二門懸山、月牙門,門額有“平泉遺風”磚雕四字,一進院,東西廂房,西廂門上有磚雕拱圈門額,堂屋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抬梁,四層踏步,后院北屋硬山,瓦頂,前出廈,筒瓦花脊,檐柱兩根,三層踏步,木質如意窗。正門上置龜背紋亮窗,兩墻垛墀下有兜肚,兜肚紋飾已毀。東廂房與前院廂房近似。第二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毛主席鄭州會議住址
  毛主席鄭州會議住地位于鄭州市惠濟區迎賓路街道辦事處迎賓路1號。毛主席鄭州會議住地為河南省迎賓館8號樓,始建于1959年,是當時為接待毛澤東同志建造的。工程歷時三年,1962年建成。該樓建筑面積為2600平方米。共有13個房間,包括1個總統套、1個夫人套、2個小套房,9個標間;2個餐廳包房,可同時容納30人左右用餐;一個可容納60人左右的會議室和2個接見室,東接見室可容納12人左右,西接見室可容納6人左右。該樓于1998年4月28日重新裝修完工,再次對外接待。第二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古滎公社影劇院
  該影劇院建于1958年,當時古滎人民公社黨委接上級通知,毛主席來鄭要視察古滎公社(后因故取消),故動員公社泥瓦匠邊設計邊施工,用一周時間建成了這座規模宏大的建筑物,時稱“古滎人民會堂”。會堂坐南向北,面闊34米,為仿蘇建筑模式;大廳進深9米,主會堂闊24米,深47米(包括主席臺12米)。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前后政治、經濟發展的縮影。上世紀七十年后期,更名為“古滎公社影劇院”。第二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古滎李氏民居
  李氏民居地處鄭州西北部的邙山余脈地帶,位于古滎鎮鎮內。李氏家族世代為官,原占地面積南北長約70米,東西寬30米,后被拆除一部分,現存部分保存較好。保留房屋有上房,東、西廂房等。上房東西長15.5米,寬5.8米,為五間三層樓,其中底層為地下室,硬山式建筑,正脊筒飾連枝花卉浮雕,垂脊為雙復式花脊,屋面覆小板瓦,墀頭為精細磚雕牡丹圖案,其工藝采用減地凸雕手法。下層明間置青石鋪門石、青石門砧、青石門檻和青石抱柱,雕圓拱門額,額上雕云紋日月,下雕山石花卉,左右次間開磚雕棱窗,上層開圈券小窗。東西廂房皆硬山式建筑,頂覆灰色小板瓦。東廂房由北往南保留有三座,均為三間。其中南北兩側的房屋為二層小樓,門居中,長10.5米,寬5.1米。中間房屋長10.5米,寬3.8米,為單層建筑,在北側借用東廂房北部房屋南山墻……[詳細]
鄭州孔氏家廟
  孔氏家廟位于鄭州市惠濟區古滎鎮南街路東,周圍為居民區。該家廟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距今已歷千年,是宋真宗趙恒欽命留守王羽騰為唐代兵部尚書左丞孔戣、國公孔緯督建的家廟;亦是孔氏家族后代守墳奉祀和祭祀先祖的家廟。時有祀殿三間、前戟門三間、前欞星坊門一座,廟內有書院一所、正房三間、左右廡六間、二門一座、前門一座,構設端偉、繪飾華煥,《志》載為時之當地之大觀。明弘治初年(1490左右)和嘉靖14年(1535)曾兩次重修,均毀于明末戰火。清雍正13年(1735)仿樣重建大殿三間、前堂三間、照壁一座。乾隆10年(1745)增設欞星門和院墻,41年(1776)增設東西廡殿,直到嘉慶24年(1819)重修后,孔氏宗圣家廟才恢復舊觀。家廟現僅存大殿三間,東西長11米,寬7.75米,月臺寬4米,磚……[詳細]
大唐故贈安州都督鄭府君碑
  大唐故贈安州都督鄭府君碑位于鄭州市惠濟區古滎鎮嶺軍峪村南約150米。該碑高2.30米,寬1.12米,厚0.27米。青石質,螭首,碑額篆書“大唐故贈安州都督鄭府君碑”。碑文楷書,記述了鄭仁愷的生平事跡及其夫人的情況,碑刻于“大唐景云……亥朔(公元711年)二十八日甲寅”。碑附近保存有石羊。這是迄今為止鄭州市區發現的較罕見的唐代碑刻。第二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毛主席視察黃河舊址
  毛主席視察黃河舊址位于鄭州市惠濟區古滎鎮黃河南岸的黃河橋村,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內的東南部小頂山上。小頂山位于鄭州市西北24公里黃河南岸。是黃河游覽區東邊的一座小土山峰,又稱“岳山”,高約100多米,山頂平坦,可以北眺黃河及鐵路大橋。1952年10月29日,毛澤東和羅瑞卿、楊尚昆等,由徐州達到蘭封(今蘭考)。在河南省委第一書記張璽、省長吳芝圃、省軍區司令員陳再道、黃委會主任王化云等陪同下,先后到許貢莊、蘭封東壩頭、開封柳園口等地視察黃河。10月31日上午,毛澤東同志曾在此登山俯瞰黃河,并詳細詢問這里河水的情況。遵照毛主席“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指示,河南人民一直堅持不懈的治理著黃河。該舊址就是毛澤東登小頂山后,坐在山頂上凝視黃河處,現塑毛澤東銅坐像一尊。第二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岔河遺址位于鄭州市惠濟區古滎鎮岔河村東北200米索河北岸臺地上。該遺址東西長約558米,南北寬約331米,面積約185372平方米。遺址區內文化層堆積厚約3米左右,最厚處可達4米以上。遺跡可見有灰坑、房基、墓葬等。在遺址區地表上還散存大量陶器殘片,其中以泥質灰陶和夾沙灰陶數量最多,還有部分夾粗砂褐陶和泥質黑陶。紋飾以繩紋最多,占陶片總量的60%以上,另外還有弦紋、獸面紋、同心圓紋、附加堆紋和麻點紋等。器型多鬲、大口尊、缸、甕、簋、盆、豆、鼎、澄濾器、器蓋、甑等,另外還發現大量陶坩片和石器等。岔河遺址文化堆積厚,內涵豐富,為商周時期的一處較重要的文化遺址,為研究商周時期的歷史提供了資料。第二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站馬屯西遺址
  站馬屯西遺址位于鄭州南部郊區的丘陵區,地勢為南高北低,遺址區地勢較為平坦。2004年8月,在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鄭州段文物點的勘探、試掘、復核工作時,發現該遺址。此遺址為單一仰韶文化時期遺址,文化堆積比較厚,歷史與考古價值都非常重要。該遺址的發現,對于新石器時代中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第二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小劉遺址地處鄭州南部郊區的低山丘陵區,嵩山余脈延伸的東北部地帶。遺址區地勢呈南高北低稍微傾斜。地表已被下挖0.5-0.8米深。地表未見遺物,在遺址的東北部斷崖剖面發現有文化層分布,距地表0.8米,厚0.55米。文化層堆積為紅褐土,夾有紅燒土顆粒,結構疏松,土質較硬,內含泥質紅陶片、夾砂紅陶片等遺物,可辨器形有陶罐、缽等。第二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一本中文在线精品视频 | 午夜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 欧美国产日韩a欧美在线视频 | 亚洲视频在线播放 | 亚洲午夜精品A品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