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泥峪石門遺址 時代:不詳 地址:西安市周至縣竹峪鄉泥峪河村 保護范圍:遺址本體東、西各外延200米,南、北各外延400米。 建設控制地帶: 東、西面A區外延200米,南、北面 A區外延3000米。2014年,泥峪石門遺址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英里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 地址:西安市臨潼區馬額街道辦事處英里村 保護范圍:東至臨潼與臨渭區邊界,西至龍河西岸臺塬地形頂部,南至謝家咀嘴頭村,北至土門河零河。 建設控制地帶:A區外延50米。2014年,英里遺址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西北人民革命大學舊址時代:近現代地址:西安市高陵區通遠鎮東街保護范圍:建筑外墻外擴10米圍合成的區域。建設控制地帶:東至通遠村西界,南至通遠東西街道東段北側,西至涇惠十三路東側,北至環鎮北路南側。2018年,西北人民革命大學舊址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灞橋生態濕地公園位于西安市灞河城市段中游,北起東城大道華清橋,南至藍田縣界,毗鄰西安世博園。規劃全長15公里,總面積6.75平方公里,分兩期建設。一期從華清橋到祥云橋約3.3公里,總面積達2.45平方公里,形成濕地面積1980畝,綠化面積1650畝。工程通過對灞河的綜合治理及濕地景觀的重建,徹底改變灞河流域建筑垃圾成堆……[詳細] |
![]() | 西安交通大學現代建筑群位于西安市碑林區西安交大校園內,建于1952年,1959年建成,建筑師為鄭賢榮、華冠球等。主樓群包括中心樓、東一樓、東二樓、西二樓及老圖書館等,呈中軸對稱的圍合式布局,建筑以三、四層為主,占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103306平方米。主樓群采用青磚墻體,機制紅瓦坡屋頂,平面形狀有“凹”字……[詳細] |
![]() | 紫閣峪宋明摩崖石刻群位于戶縣太平旅游區管理委員會紫閣峪村南約2公里、紫閣峪河兩岸的巖石上,在約1公里的范圍內發現宋、明時期摩崖石刻20處。石刻的字數從3字至45字不等,內容主要為宋明時期游人在紫閣峪中郊游,題名留念。對于當時社會生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字資料;所見年款對于確認題刻的年代提供了直接依據; 摩崖石刻大部分……[詳細] |
![]() | 徐家山佛教巖畫位于藍田縣藍關鎮徐家山村1組以南5公里拐溝河谷東岸的崖壁上,該巖畫據現狀觀察為一佛二菩薩圖像,整體高1.9米,寬0.7米。 一佛二菩薩圖像,佛像左側菩薩圖像已漫漶不清,僅存半軀主尊與右側脅侍菩薩。主尊結跏趺坐于仰覆蓮座,身著紅色通肩大衣,僅存右側身軀的圖像及部分蓮座,手印不詳;其右側前方脅侍菩薩圖像保存……[詳細] |
![]() | 三益于氏民居位于西安市長安區大兆鄉三益村六組于福明家中。該民居始建于清代晚期,一直作為民居使用,1990年翻修過門樓,1996年對廳房北側墻、個別窗戶以及臺基加以更換。于氏民居坐南向北,為二進院落,主要分為門房、廳房、上房、四廂房七部分,東西總長42.3米,南北寬10.6米。門房和上房均為面闊3間,進深3架,硬山式頂,……[詳細] |
![]() | 車丈溝張氏民居 位于西安市灞橋區車丈溝村二組村民張志安家。民居坐東向西,為前后兩進院落布局,有門房一座,一進院南北廂房各一座,一進院正房一座,二進院南北廂房各一座;二進院正房一座。一進院與二進院之間有磚砌門樓,已封堵。門房、一進院正房、二進院正房均為抬梁式、硬山頂,面闊三間,寬10.2米,山墻為土坯墻質,外包條磚;正脊……[詳細] |
![]() | 湯峪河棧道棧橋遺址位于藍田縣湯峪鎮湯峪河上游兩岸,在近20公里的范圍內共發現棧道、棧橋遺址13處。斗井溝口棧道遺址現仍有部分在沿用,其他棧道、棧橋均已不存,僅存棧孔,個別棧孔中殘存有石條,棧孔數量從5個到83個不等,棧道長度從4米到70米不等。棧孔距現河床高度0.5米至5米,孔間距0.4米至1米,多在0.8米左右。棧孔……[詳細] |
![]() | 周至縣北留遺址位于西安市周至縣廣濟鎮北留村。遺址平面略為北寬南窄的梯形,南北約260米,東西約280~370米,面積約8萬平方米。遺址文化層堆積厚1.2~2米,在遺址西部斷面暴露有厚約1.5米的地層堆積,第2層為商文化層,厚0.5~0.75米,夾雜有少量陶片,該層下開口有灰坑等遺跡。采集遺物主要為陶片,多見夾砂褐陶、夾……[詳細] |
![]() | 五鳳遺址位于西安市戶縣蔣村鎮五鳳村村北。遺址范圍東西約400米,南北約500米,總面積近20萬平方米。遺址東、西、北三面斷面均可見明顯的文化層堆積,多在3米左右,個別地點深度達4米,其中尤以東部斷面最豐富,暴露的遺跡有房址、灰坑、陶窯等。房址均為半地穴式,地面經過火烤或拍打,平整堅硬;灰坑形制有筒狀、袋狀、鍋底狀;陶窯……[詳細] |
![]() | 郭北遺址是一處老官臺文化遺址,位于西安市長安區郭北行政村西北約1公里,郭北磚窯場北側的臺地上。遺址南北約280米,東西約210米,面積約5萬平方米。在遺址南部的斷面發現有文化層及灰坑分布,文化層分布不連續,堆積較薄,厚約30~40厘米,呈深灰色,包含有少量紅陶或灰陶片及碳粒。南部斷面暴露有灰坑等遺跡現象,形制有鍋底狀、……[詳細] |
![]() | 牛郎織女石刻約為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發謫吏穿昆明池”時刻立于昆明池畔,俗稱“石爺石婆”。現牛郎像在長安縣斗門鎮常家莊村北,織女像在斗門鎮棉紡廠內,兩者間距約3公里。牛郎像僅露上半身于地表之上,高約190厘米。此像保存較好,五官清晰,頭發的刀痕尚歷歷在目,身著交襟式衣服,腰間系帶,右手曲肘上舉作持鞭狀,左手……[詳細] |
![]() | 真守村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古遺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渭豐街道真守村南堡東北、西南側1957年5月31日第二批位于鄠邑區渭豐街道真守村南的斷崖上,北為鄘塢嶺,東南有澇河故道流過。南北長約550米、東西寬約70米,是以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為主的遺址。1957年、1959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調查,發掘高、寬均……[詳細] |
![]() | 新石器時代—周古遺址戶縣甘亭鎮連豐村西南1957年5月31日第二批位于戶縣城外西北角,澇河故道經其西側。南北長約200米、東西寬約60米,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至1990年,陸續出土石、陶、骨器和蚌殼等,尤以石笄、骨錐、骨針最為典型。1957年由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宋村遺址位于戶縣草堂鎮宋村東北隅,太平河由東南流過。包含了仰韶文化、客省莊二期文化和西周時期的文化遺存,以西周時期的文化遺存最為豐富。據1957年、1959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灃西發掘隊調查,遺址東西長520米、南北寬250米,文化層厚1.48米。多年來,群眾取土不時發現周的遺跡遺物,出土有石質的斧、刀、鑿、蚌刀和銅……[詳細] |
![]() | 黃堆村遺址位于戶縣草堂鎮北堡,東南距宋村二公里,滄浪河流經西側。包含了仰韶文化和東周、秦、漢、新莽時期的文化遺存,以東周時期的文化遺存最為豐富。據1957年、1959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灃西發掘隊調查,遺址東西長500米、南北寬450米,文化層厚2.5米。出土有石質的斧、刀、鐮、鑿、錛、笄等,以石斧為最多;陶質的豆、……[詳細] |
![]() | 崔家堡遺址位于西安市戶縣甘亭鎮西關崔家堡村西南,包括崔家堡、姬家堡,向南延伸到澇河灣一帶。遺址地處澇河東岸二級臺地上,東西100米,南北300米,文化層厚度約0.8-1.5米,面積約3萬平方米。遺址北部被村莊覆蓋,南部為耕地,中心區地表為耕地,地勢平坦,西側南側部分地段有斷崖,是一處西周聚落遺址。1957年由陜西省人民……[詳細] |
![]() | 北丈八寺遺址位于戶縣天橋鄉丈八寺村北堡一帶,與丈南遺址一脈相連,東有澇河流過。上限為周代,下限在漢代,以西周時期的文化遺存最為豐富。據1957年、1959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灃西發掘隊調查,遺址東西長500米、南北寬80米,文化層厚2.1米。從遺跡看,東為先民居住區,西為墓葬區。在南北3號路面靠村附近發現有大量的灰坑……[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