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敦煌寺塔位于西安市未央區漢城街道辦事處青西村敦煌寺遺址內。寺院始建于西晉,金皇統五年(1145)、明正統、成化年間及清代多次重修、修繕。今寺院已廢,僅存清代磚塔。寺塔為六角七層樓閣式磚塔,又名白云樓。塔通高16.09米,底層邊長2.28米,下有青石基座。塔身一、三、五層均東面辟券門,第三層門額磚雕“詮源”2字,第六層正……[詳細] |
![]() | 洪慶古墓 位于洪慶街道慶華北區院內。據1988年文物普查資料,墓群面積數十萬平方米。1953~1956年發掘秦、漢、唐、宋、元墓近200座。其中漢墓119座,多為小型豎穴土坑墓,有少量磚室墓;唐墓多為小型土洞墓。出土銅盆、鏡、燈、印章、五銖錢;鐵劍、刀、釜;陶罐、灶、倉及墓志和少量瓷器等,共千余件。新莽墓所出兩件銅齒……[詳細] |
![]() | 感業寺遺址位于西安市未央區六村堡街道辦六村堡村內,漢代北宮遺址夯土臺基上。現存包青磚夯土臺基一座,夯土臺基平面呈倒“凸”字形,東西長40,南北寬20,高4米,夯層厚約10厘米。南墻上包砌青磚,并鑲嵌石碑三通,現僅存右側”重修三臺庵碑”,其他兩石碑均已損毀。該雙層夯土臺基處原在六村堡小學院內,四周有圍欄。南墻兩側均有包青……[詳細] |
![]() | 義和遺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閻良區關山鎮樊家村義和組東,遺址南至石川河二級臺地上,北至西韓線。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義和遺址位于西安市閻良區關山鎮樊家村義和組東,石川河北二級臺地上,沿石川河斷面上可見大量陶片、大多數為紅色、褐色;灰色很少,同時可見文化層,不同程度的有厚1-3米深的許多灰坑,并夾雜有各類花紋的陶片、陶罐片及動……[詳細] |
![]() | 興慶宮遺址位于今碑林區咸寧西路北側興慶宮公園一帶。原為隆慶坊,為避諱,改為興慶坊,是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前與兄弟五人的住宅。開元二年(公元714年)始作宮;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擴建;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始,為唐玄宗聽政及與楊貴妃長期居住之所,又稱“南內”。其北與太極宮、大明宮,南與曲江池均有夾道相通。1958年……[詳細] |
![]() | 西安交大漢壁畫墓位于今西安市碑林區咸寧西路28號西安交通大學所在范圍內,面積約數萬平方米。50~80年代陸續暴露漢、唐墓葬、車馬坑10余座。漢墓多為磚室墓和土坑墓,出土陶盒、鼎、盆、釜、灶及釉陶熏爐、奩,五銖錢、鐵剪、玉飾品等;唐墓多為土洞墓,出土銅熏爐、熏盒,黑釉瓷瓶及墓志等。另于1987年發掘西漢天象壁畫墓1座。該……[詳細] |
![]() | 進夫婦墓位于陜西省西安市未央區張家堡街道辦事處(尤家莊村)文景路北段文景公園東南部,南鄰王子飯店,北鄰鳳城三路,東鄰文景路,西為王前村。劉進夫婦墓為漢宣帝劉詢生父和王夫人的合葬墓。墓冢為夯筑封土,保存基本完整,呈覆斗狀,底徑長25米,殘高約8米,封土表面種植大量灌木,植被良好。墓域周圍曾散布殘磚、瓦片。現墓葬周圍專門建……[詳細] |
![]() | 周穆王陵位于長安縣祝村鄉恭張村南約500米處。現存一古墓封土,南面有清道光年間所立青石碑一通,上 書“周穆王陵”①舊縣志上亦云其在縣西南25里恭張村。封土呈覆斗狀,東西長18米、南北最長35米、高8米。夯筑而成,夯層厚約0.1米。墓室頂部曾被村民挖開,為高出地面約2米的磚砌穹窿頂。頂下為方形前廳,其南為墓道,北為后室,……[詳細] |
![]() | 王季陵位于西安市鄠邑區玉蟬鄉陂頭村西南,東距渼陂湖約500米,傳說為周文王之父季歷之墓。季歷系后稷13世孫,太王古公亶父第三子,時周族漸興,向東發展,季歷之兄太伯、虞仲逃躲至荊蠻,文身斷發,讓出首領地位。季歷繼位后,修古公遺道,篤于行義,諸侯歸順,周族強盛,號稱“西伯”。后季歷為殷王文丁所殺。武王滅殷建周后,追封季歷為……[詳細] |
![]() | 楊武莊墓及祠位于雁塔區長延堡街道東三爻村。據1988年普查材料,楊子江,龍橋(今陜西三原)人。元世祖中統年間“由襄陽功封便宜都元帥”,進爵“護國進義武莊公”。其四子均以軍功授進義校尉等職。墓祠座北面南,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為門樓、前堂、后堂及墓冢。墓封土圓丘形,底徑12米,高約3米。祠堂系清代建……[詳細] |
![]() | 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地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地位于西安南郊鳳棲原上,地處秦漢時杜縣東部,東距西漢宣帝杜陵約6公里,西北距西漢長安城約40公里。2008年8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配合西安航天管委會基本建設中,發現該家族墓地,報國家文物局批準后,對其進行了勘探發掘,目前已有許多重要斬獲或突破。出土重要文物1800多件,其中700多件……[詳細] |
![]() | 孫蔚如故居位于西安市灞橋區灞橋街道豁口村三組,屬于西安市文物保護單位。孫蔚如(1894-1979),灞橋區豁口村人,曾任國民黨三十八軍軍長,陜西省政府主席,第六戰區司令長官,民革陜西省主任,陜西省副省長,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國防委員等職。舊居建于1927年,有南北兩組建筑。自南向北依次有門房、前樓、后樓及東西廂房等。樓……[詳細] |
![]() | 西北一印舊址位于西安市灞橋區紡織城,是國家“一五”期間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印染廠,也是當時亞洲最大的印染廠。全廠占地248600平方米,建筑面積66830平方米,職工2900人。廠房為1956年籌建、1960年投產,為毗鄰的西北國棉三廠、四廠、五廠、六廠產品漂染、印花。西北一印在中國現代印染行業中占有極為重……[詳細] |
![]() | 老牛坡遺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灞橋區燎原村西北,為新石器時代至殷商時期(約前4000—前1100)遺址。老牛坡遺址區內,商代遺存包括房址、灰坑、墓葬與車馬坑、陶窯等,出土銅、陶、玉、石、角器文物。發現有一座東西長37.5米、南北寬約15米的大型宮殿建筑基址。遺址中發現青銅冶鑄殘渣,出土有陶范、草拌泥墻皮殘塊等。墓地位于遺址……[詳細] |
![]() | 竇皇后陵位于灞橋區。竇皇后即漢文帝劉恒之妻,景帝劉啟之母。公元前156年,景帝劉啟即位,她被尊為皇太后,身居尊位達四五十年。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竇皇后卒,葬于白鹿原南,與文帝霸陵分居原之兩端,屬合葬。因其位置在霸陵南,故稱南園。竇皇后陵平地起冢,形如覆斗,封土頂部和底部平面均近方形,陵園的西墻和南墻部分城垣遺跡……[詳細] |
![]() | “薄太后陵”又稱“薄姬冢”,位于陜西西安東南的白鹿原上。陵墓中安葬漢高祖劉邦的側室,漢文帝的生母——薄氏。公元前155年,政治精明、與世無爭的薄太后去世,葬于此陵。陵墓曾于西晉末年被盜,后被修復。陵墓封土形似復斗,陵前有清朝樹立的“漢薄太后南陵”石碑,常有游人光顧。 薄氏是漢高祖劉邦的側室、漢文帝劉恒的生母。薄氏出身……[詳細] |
![]() | 藍田呂氏家族墓地 2006年3月~2009年12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對藍田縣五里頭村北宋呂氏家族墓地進行了調查、測繪、勘探及發掘。共清理墓葬29座(成人墓葬20座、嬰幼兒墓葬9座)和東、西、北三側圍溝各一處,調查勘探家廟遺址一座。出土遺物700余件組,磚、石墓志銘24合。 墓地東、西、北部均……[詳細] |
![]() | 敬德塔坐落于鄠邑區東南紫閣峪溝口內直距3·2公里處的一個山頭上。敬德塔始建于唐開元年間,宋代重修,雖歷經千年的風雨和幾次地震,仍然巍峨屹立。據省志載“寶林寺,在紫閣山,唐太宗敕建,尉遲恭監修。內有寶塔,高五丈余。”敬德塔為一座不知其主的實心葬骨塔,青磚結構,高約17米,七級四面仿樓閣形式,當地群眾因傳說該塔為唐代開國大……[詳細] |
![]() | 西安崔振寬美術館、西安市水墨長安藝術博物館是由當代中國畫重要代表人物崔振寬先生資助,陜西水墨長安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投資興建的一座集展覽陳列、收藏保護、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公共教育、國際交流為一體的大型民營公共美術館、博物館。美術館與博物館2016年建成開館,座落于西安灞橋生態濕地公園,占地38畝,建筑面積16000平方米……[詳細] |
![]() | 陜西白鹿倉投資控股集團是一個多元化產業集團,業務涉及旅游景區、通用航空、溫泉房車休閑、民宿酒店、影視制作、房地產開發與銷售、現代觀光農業等諸多領域。近年來,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引領下,集團在全域旅游發展建設中全力出擊,旗下的景區分別有:西安白鹿原·白鹿倉景區,甘肅嘉峪關白鹿倉峪泉古街,總投資45億元。白鹿原·白鹿倉……[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