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云南省 > 大理州旅游

大理州旅游景點介紹

德源古城遺址
  德源古城遺址,原名鄧川城,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鄧川鎮新州村德源山上,面積約52700平方米,是唐代時期古城址。德源古城遺址,始建于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是洱海流域保存唐代時期較完整的三大古城遺址(德源古城遺址、圖山城遺址和太和城遺址)之一。遺址東西窄,南北寬,地勢南高北低。東、南、北三面坡陡險峻,西面僅高出城外地面約3米而顯平緩。城墻依山頂地勢建造,蜿蜒曲折,周長約1.3千米,系夯土筑城墻。德源古城遺址是鄧賧詔所在地重要遺址,也是研究當時洱海流域部落林立、“六詔”紛爭到南詔統一的重要實物依據。2019年10月,德源古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大波那遺址
  祥云大波那遺址,云南青銅文化遺址之一。亦稱祥云大波那木郭銅棺墓葬。地點在今祥云縣云南驛大波那。1963年發現。形狀為一座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內有長條形巨木疊組的郭室,內置兩面坡房屋狀銅棺,由7塊銅板組成,用4塊構成房屋的四壁,上蓋兩塊人字形坡面屋頂,棺底墊一塊銅板,鑄有12只腳。棺的兩側壁及屋頂鑄幾何形花紋和云雷紋。兩頭橫壁鑄鷹、燕、虎、豹、野豬、鹿、鱷魚等動物。隨葬品豐富,銅器有鋤、錛等農具和紡織工具;陶器有豆、罐等;兵器有矛、劍、啄、鉞等;-用具有釜、杯、尊、勺、豆、匕、箸(筷)等;樂器有銅鼓、葫蘆笙、環鈕圓筒鐘;還有房屋模型和豬、牛、羊、雞、狗六畜模型及各種飾物。經測定為公元前465±75年,相當于春秋晚期至戰國初期。從遺物判斷,墓主的族屬應為《史記·西南夷列傳》所載的“椎髻、耕田、有邑……[詳細]
303、將軍洞
  將軍洞俗稱將軍廟或利濟將軍廟,坐落于龍尾關西北斜陽峰麓。 傳說此地有洞可通漾濞,洞內藏有兵書、寶劍,洞口有老虎守護。有說洞口在李宓將軍塑像下,又有說在山后或廟前大榕樹下。未建廟以前,李宓將軍牌位原設在下村的龍王廟內,直到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李宓族裔呈請朝廷,獲準后方建“唐李公之廟”。“將軍洞”座西向東,背靠蒼山,俯視龍尾關,萬人冢,戰街(鴛浦、紫云街),千人冢,與廟宇同在一條軸線上。在廟北側有一溶洞,清泉涌出,常年不斷,灌溉著上村、下村、打漁村的千頃田地。幾個村的民眾受益后,呈請封李宓將軍為“利濟將軍”,成為管水利之神,有詩作證:“灌溉良田數千頃;利濟美名萬古存。”將軍洞廟宇的建筑形式雖經明、清、民國和現代多次修建,但整體布局未變,氣勢雄偉、莊重。 將軍洞泉水潺潺、林……[詳細]
龍尾關城樓
  龍尾關城樓在龍尾古城南端,背靠龍尾城,前臨水流湍急的西洱河。土木磚石筑就的一座敵樓,樓下通關,書有“龍尾關”三個大字,樓上兩層駐有重兵守關。樓檐口下懸“龍關鎖鑰”一塊橫匾。關下的西洱河上建有一座木橋,名“清風橋”。唐開元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詔王閣邏鳳建龍尾城后改建為石拱橋,稱“黑龍橋”。龍尾城是南詔政權對南御敵的天塹,建城至今已1260余年,此城也與上關的“龍首城”同樣是屯兵御敵重要關隘。因蒼山自北向南勢如游龍掉尾,故稱“龍尾城”、又名“下關”。南城門命名為“龍尾關”,城堞西南延至“江風寺”的“天生關”,東北延至“鎖水閣”,全長約四公里,筑有碉樓四座,歷經千年滄桑,現僅存打漁村一座,其他三座已蕩然無存。這里地險景美,不愧是御敵防守,固若金湯之城池。龍尾關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唐天寶十年(公……[詳細]
大理馬氏宗祠
  馬氏宗祠坐落龍尾古城內中丞街下段,現中丞街18號,占地約二畝左右。原有宗祠已倒坍,僅遺存大門、圍墻內是散落的瓦礫。1937年族人馬崇六出資重建,建成后規模是出檐大門,門上面橫匾書刻馬氏宗祠,是時任玉龍書院校長的族人馬明遠書并刻制的老匾。大門兩邊為二層土木結構,建有明、清式民居鋪面各一間,后面小天井,正面照壁,中間寫有“扶風世澤”四字,是時任玉龍小學校長的族人馬德御所書,照壁兩邊有小月宮門。入內北面廂房五間,前面是通道和小花園。緊靠廂房是坐北朝南三開間殿堂式建筑的祠堂,前有一個大平臺。祠堂東有廚房三間。祠堂平臺和廚房前是大天井,種植有花木。 馬氏原籍江蘇宜興市。一世祖馬易寶授玉歷將軍,于明朝洪武年間隨傅友德入滇,平云南后,鎮守下關,留居屯田,至今已傳十八代。 馬氏宗祠重建后,每年七……[詳細]
王復生王德三烈士故居
  在大理州祥云縣,位于劉廠鎮王家莊村的王復生王德三烈士故居是云南省著名的紅色景點。王復生王德三烈士故居距劉廠鎮政府駐地3公里,距縣城35公里、320國道公路4公里。故居所在地王家莊村,背依青山,綠水環繞,被譽為“北大驕子,一門三烈”的王復生、王德三、王馨廷兄弟3人就出生在這里。大哥王復生第一個走出了家鄉云南,走向了中國高等學府北京大學,成為一位共產主義火種的傳播者。之后,他把二弟王德三、三弟王馨廷帶到了北京,三兄弟在革命的大潮中,用鮮血和生命寫下了最為壯麗的一頁。王復生王德三烈士故居屬于當地傳統木結構民居院落,建于清代末期。故居前、后院為小花園,兩層土木結構,其建筑設計巧妙,一架樓梯跑兩院通四樓,建筑風格平實而雅致。故居先后被列為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云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2年,故居……[詳細]
蒼山神祠
  蒼山神祠位于大理古城西蒼山中和峰麓。神祠為南詔時期建,現存一殿二廡,為清嘉慶、道光年間重修。 唐貞元十年(公元794年),韋皋派節度巡官崔佐時到陽苴咩城(大理古城西)與南詔異牟尋被敕封為南詔王,賜給金印,立蒼山神祠為紀。 廟中供奉的本主神是“點蒼山昭明鎮國皇帝”。現存建筑為明清至民國時期多次維修留下來的。廟坐北朝南,前臨中溪,由大門、廂房、大殿組成。據記載,南昭王異牟尋即位不久即仿中原王朝的做法,把南昭境內名山勝水封為五岳四瀆,點蒼山被封為“中岳”,蒼山神祠就是祭祀蒼山的廟。公元794年,異牟尋與唐朝劍南節度使巡官崔佐時舉行“蒼山會盟”,地點就在蒼山本主廟,即蒼山神祠。此后,蒼山廟便成為大理白族本主信仰中重要的神廟之一。 ……[詳細]
周保中故居
  周保中故居位于大理市灣橋鎮上灣橋村,其建筑座北向南,正房三開間,夯土墻茅草覆面,南面兩間低矮草房為廚房和廄房。院心種植有桃樹、木瓜樹等,建筑簡樸,門前有小溪流淌,環境幽靜宜人。周保中的童年就在這里度過。原故居于1951年被焚毀無存,現在周保中故居所在的灣橋村東重建一座紀念館。1987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周保中紀念館已在他的家鄉——大理市灣橋鄉灣橋村落成,館前還建造了他高大挺拔的塑像,成為向后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前往瞻仰參觀的中外游客和青少年學生紛至沓來,他們對周保中這位抗日民族英雄無不由衷贊佩。……[詳細]
杜文秀墓
  杜文秀墓位于大理市七里橋鄉下兌村。創建時間:建于1917年紀念價值:為杜文秀女婿張志勛所建。1856年,在太平天國運動的推動下,滇西爆發了回、漢、白、彝各族人民的反清大起義,回族杜文秀被推選為“總統兵馬大元帥”。起義軍攻下了滇西、滇南的53座城池,所到之處,“殺官安民”,軍紀嚴明,大展生產,減輕稅賦,重視民族團結,深受群眾的擁護。但在太平天國失敗后,清廷集中兵力進攻,大理政權日見危急。杜文秀為了力挽狂瀾,親率10萬大軍東征昆明。由于指揮不當,圍城一年多還未攻下,清軍援兵漸至,只好退守大理。1872年11月26日,杜文秀在重兵圍城之下,為救城中數萬百姓免遭-,在全家服毒后吞下孔雀膽,穿上大禮服,令人始至清軍大營而死,年僅49歲。堅持達18年之久的滇西農民大起義逐告失敗。構造特點杜文秀墓側面為長……[詳細]
順蕩火葬墓群
  順蕩火葬墓群在距云龍縣城70多公里的最北端,有一個古老的小集鎮,無論是由縣城沿沘江直上,還是從蘭坪順沘江而下,它都會突然間奇跡般跳躍在你的眼前———它就是古老神秘的順蕩井。順蕩火葬墓群就位于云龍縣白石鎮順蕩村的蓮花山上,火葬墓群坐西朝東,墓葬多為橫向排列,整個墓地依山勢緩緩而下呈等腰三角形臺地,總面積1.5萬平方米。墓地現存古墓千余冢,完好的梵文碑92塊(梵文碑85塊,梵文經幢7座)。火葬墓群是明代的古墓葬群,從明永樂到嘉靖年間都有,可見明代中期是最鼎盛的時期。火葬墓群是當地白族墓葬,墓碑所刻死者多為楊、張、高、趙四姓,即現在順蕩居民的祖先墳塋,是整個云南省境內保存得較為完整的火葬墓群之一,多數梵文及碑刻均較為清晰,是研究古代民俗和民族文化的重要史料,也是極為珍貴、精美的藝術品,是研究梵文歷……[詳細]
弘圣寺塔
  弘圣寺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南方,距古城僅一里許。弘圣寺塔為磚砌密增式中空方塔,塔為16級,塔高43.87米。塔的下部之3米為石徹,3米以上為磚砌。底層塔身6米見方, 正西面有青石砌成的塔門門框,門框上方有大理石浮雕的菩薩,其它三方亦有淺佛龕。塔檐用磚六層疊澀砌成,出檐2尺。 塔身在各層塔檐上皮逐級收臺,層寬與高度逐級縮小,每層塔身向正中開券洞2孔,佛龕2孔,各層互相交錯,左右各有凸起的亭閣式塔一座。塔頂豎有剎軸、覆釜,上置仰蓮及七層相 輪,相輪上有圓形銅皮寶珠及剎蓋,其尖為葫蘆形火焰珠,整個塔剎寶項高3米多,壯觀無比。 1981年國家曾撥款對弘圣寺塔予以重修和加固。維修時在塔剎鉛軸中及銅軸底面座上發掘到文物計700余件。其中有密教法器金剛桿142件,有金、銀、銅各式合利塔樓602件,鎏金銅造像1……[詳細]
諾鄧土建筑群
  1、千古鹽井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征服云南,置益州郡,下轄24縣,其中比蘇縣即在以諾鄧為中心的沘江流域,“比蘇”是僰語,意為“有鹽的地方”。諾鄧鹽井自漢朝開采以來至今歷兩千余年,在這口深深的直井下面,還有縱橫交錯的引水甬道,猶如一條地下運河,古代用人工汲水的方法從下面取鹵再分給各家“灶戶”煮鹽。2、鹵脈龍王諾鄧的龍王據說是主管五井鹵脈的,明初的五井包括諾鄧井、順蕩井、山井、師井、大井和麗江府的蘭州井、鶴慶府的彌沙井等七個鹽井。到明朝后期,才把諾鄧井、天耳井、大井、石門井、雒馬井這五個鹽井習稱為“五井”。3、北山重樓諾鄧北山民居依山構建,層層疊疊,前后人家樓院重接、臺梯相連,往往是前家后門即通后家大院,古代詩人描繪諾鄧村居是:“疊岸分傳徑,重樓滿集阿”。全村院落形式如“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詳細]
大理市博物館(杜文秀帥府)
  杜文秀帥府位于大理市大理舊城南門內正街。又名大理元帥府、杜文秀帥府,是清代咸豐、同治年間云南回族穆斯林起義領袖杜文秀建立的當地民族自治政權所在地。清咸豐六年(1856年)8月杜文秀起義軍攻占古城大理,推舉杜文秀為“總統兵馬大元帥”,建立大理政權,改原來的大理提督府衙為帥府。現尚存帥府大門,紫禁城部分城墻,帥府內堂大門,白虎堂及兩側廂房等建筑。起義失敗后,云貴總督岑毓英對帥府進行過改建。1988年維修后辟為大理市博物館。大理市博物館成立于1986年,是大理市文物收藏、研究與陳列的機構,屬地方性綜合博物館。博物館建筑面積2650平方米,主要陳列有石器、陶器、青銅器、瓷器、玉器、石雕、玉雕、木雕、字畫等。大理市博物館先后被評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省級科普教育基地”,2010年獲得“國家級科……[詳細]
劍川木雕藝術小鎮
  云南省劍川縣素有“木雕之鄉”美稱,劍川木雕藝術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劍川木雕藝術小鎮,位于劍川縣工業園區獅河木雕片區內,是劍川縣依托劍川精湛的木雕技藝、獨特的白族文化和豐富的旅游資源,以旅游產業的思路規劃招商引資開發的特色小鎮。木雕藝術小鎮規劃面積為3平方公里,概算投資34.14億元,建設周期為3年,規劃開發新建區、獅河老村提升改造區、生態農業觀光區。2017年6月,劍川木雕藝術小鎮被列入云南省首批創建一流特色小鎮。劍川木雕藝術小鎮公眾游覽、木藝文化、會客廳、工藝精品、大型木石、核心商業、大師工坊、精品民宿、雙創產業、餐飲酒吧十大片區對外開放,成為大滇西旅游環線上的一個新亮點,進一步提高了劍川“木雕藝術之鄉”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詳細]
鶴慶東草海國家濕地公園
  云南鶴慶東草海國家濕地公園位于云南省鶴慶縣,總面積268.45公頃。東草海國家濕地公園位于鶴慶壩子中部,分布于草海鎮母屯村、板橋村和辛屯鎮南河村、妙登村、雙龍村之間,范圍涵蓋波南河、五龍河、海尾河、小龍河等水域。水面海拔2193.2米,總庫容186萬立方米,堤壩分西堤壩、東堤壩,總長9561米。東草海國家濕地公園總面積268.45公頃,規劃建設期為2013至2020年。蓄水184萬立方米,可承擔灌溉面積4650畝,年供水量329萬立方米。濕地區72萬平方米,集蓄水、灌溉及生態旅游合一的功能。濕地植被恢復。濕地公園120萬平方米清淤工程之后需對沉水植物進行恢復,但是自然恢復能力不夠,需人工進行沉水植物的恢復。海菜花和野菱是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是公園內重要的原生植被,同時具有良好的水質凈化……[詳細]
劍湖濕地
  劍湖位于我國西部候鳥遷徙的通道上,既是候鳥遷徙過境時的集結點和停歇地,又是遷徙水禽的越冬棲息地。不僅如此,劍湖濕地是一個物種豐富度較高,生活型較齊全,多樣性較明顯的高原淡水湖泊,僅水生維管束植物區系就有26科45屬59種,其他動物如鳥類32科62屬94種,約占云南省鳥類種數(810種)的11.6%,占全國鳥類總數約7.5%;魚類3目4科14屬15種;兩棲動物1目7科4亞科13屬13種;昆蟲10目49科117種。在眾多的物種多樣性中,有許多是云南高原濕地或當地的特有種,諸如云南高原湖泊所特有的單子葉植物水鱉科的海菜花(Otteliaacumianta);光唇裂腹魚(Schizothoraxlissola-biatus)、云南裂腹魚(S.yunnanensis)、后背鱸鯉(Percocypris……[詳細]
青華綠孔雀自然保護區
  云南巍山青華綠孔雀自然保護區在巍山縣青華鄉背陰箐、黃家墳、豹子窩一帶,距巍山縣城47公里,保護區轄該鄉中窯、西窯、漾江、銀廠四個村委會,位于東經100°11′35″—100°14′50″,北緯24°49′45″—25°10′0″。保護區范圍1000公頃,最高海拔2010.2米,最低漾江邊海拔1146米,綠孔雀的主要棲息地包括豹子窩、黃家墳、背陰箐。區內海拔懸殊較大,立體氣候顯著,年平均氣溫16—20℃,年降水量600—800毫米,年干燥度1.44—1.83之間,為干燥和半干燥氣候。境內有龍鳳河和中窯河流經保護區,水資源豐富,地質屬中生代和古生代地層,以中生代侏羅系和古生代三迭系的面積較大,土壤多為紅壤和紫色土,部分腐殖深厚,山麓河谷土壤,多為黃膠泥和黑土。該保護區始建1988年,1997年晉……[詳細]
洱海赤文島(鹿峨山)
  赤文島俗稱鹿峨山,系洱海著名的三島之一,是大理市挖色鎮境內,位于挖色村和康廊村之間的一個風光秀麗的半島。據說很早以前,赤文島是洱海中四面環水的一個全島,后來由于地殼的變動和洱海水位的下降才逐漸變成一個半島。遠眺赤文島,如一只臥虎雄踞在洱海波濤之中。海濱礁石嵯峨,沙灘迷人。島上早在新舊石器時代就有白族先民居住,解放后,我國考古學家多次上島考察,曾發掘出眾多的新舊石器和青銅器文物。臨海的島北有飛檐高翹的觀音閣,島南有八仙臺和白魚洞,洞上方有赤巖如文字,被人們稱為赤文島。島的頂端為古祭天臺,全島與海印小普陀遙遙相望。這里海水一年四季清亮碧澄,全島怪石崢嶸,花草樹木到處可見。水中游魚成群,岸邊是各種水禽棲息的場所,蝶飛鳥鳴,漁船穿梭,為洱海沿岸的主要旅游景點之一。如今每天都有不少中外游客到此旅游觀光……[詳細]
獅子關石窟
  石寶山風景區的自然景觀中,非常引人注目的是遍山嶙峋的奇峰異石,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描寫它們“峰頭石忽涌起,如獅如象,高者成崖,卑者為級,穿門蹈瓣,覺其有異”。這些紫紅色砂巖球狀風化石構成了千姿百態的造化奇觀,與石鐘寺遙相對應的正是這樣一片崖坡,崖頂巨大的紫砂巖形同一只靜臥的雄獅,隔箐相望,默默守護著石鐘寺的“石寶”,因而得名“獅子關”。獅子關區亦有三處極為重要的石窟:其一為俗稱“全家福”的南詔王及后妃子女雕像。其二為雕鑿在獅子崖之下峭壁間的10號窟梵僧觀音造像。窟高1.8米,上寬1.1米,下寬1.8米。龕內雕刻梵僧像一尊,高1.7米,頭戴蓮花冠,深目高鼻,背有佛光,右手結怖魔印,左手握凈水瓶,腳穿靴。左下方有一犬弓身回首,項系鈴。左上有榜題“紫石云中,信境蘭若”兩行,落款為“盛德四年六月七日造……[詳細]
相約大理主題郵局
  “相約大理”主題郵局位于大理古城洋人街與復興路交叉路口,居大理古城中心位置。作為一個以大理旅游文化為主題的郵局,“相約大理”將原本一個6平方米的老式報刊亭改建成12平方米全木質結構的長方形特色房屋,房屋內還擺放著書寫桌椅和各種特色印章。郵局的“大理”主題主要由大理風光、白族文化郵資封片卡和大理風光郵冊組成,為游客提供代表大理特有風光和文化的旅游產品,深受游客喜愛。 開放時間 9:00-22:00 景點位置云南省大理市古城區復興路與玉洱路交界路口……[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韩 |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无线码 | 一级少妇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在观看 | 亚洲三级视频专区 |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