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云南省 > 大理州旅游

大理州旅游景點介紹

  大理銀梭島位于大理洱海東南,面積23300平方米,遺址分布于島的北部,現(xiàn)存面積約3000平方米。2003年9月至2004年5月進行考古發(fā)掘,發(fā)掘面積300平方米。遺址中心區(qū)文化堆積保存較好,最厚處達6.8米。遺址的中、上層堆積中含有大量的螺殼和遺物,現(xiàn)場對螺殼的采樣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大部分的螺殼尾部被人敲打過,以便于食用。出土大量遺物,其中以陶片最多,約有30噸,根據(jù)顏色和質(zhì)地,陶器可分為夾砂橙紅陶、黃陶、夾砂灰陶等。通過細篩篩選,獲取了大量的小動物骨骼和小件器物等,編號小件器物多達14000余件,可分為陶、石、骨、牙、蚌、玉、銅器七大類,以陶器、青銅器、石器等最引人注目。青銅器中,鍛打的青銅魚鉤制作精美。另外,還清理出石墻、柱洞、灰坑、火堆、水溝、墓葬等遺跡……[詳細]
云南提督府舊址
  云南提督府舊址位于大理古城復興路南部西側(cè),西連博愛路、南連蒼坪街、北至紅龍井。明代為分巡迤西道署,清康熙二年(1663年)云南提督駐扎大理,建為云南提督衙門。云南提督全稱云南提督總兵官,從一品,節(jié)制臨沅、鶴麗、普洱、開化、昭通、騰越六鎮(zhèn)總兵,直接統(tǒng)轄提標左中右三營,兼轄楚雄協(xié),武定、大理城守等營,是云南最高武官。云南提督下設中、左、右三營,轄馬戰(zhàn)兵九百名、步戰(zhàn)兵二千一百名、守兵九百名。云南提督的設置標志著清初云南綠營兵制基本形成。云南提督是一省最高軍事長官,肩負著維護清政府在云南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統(tǒng)治的主要職責,是領導“改土歸流”的主要軍事力量。清代二百五十年間,先后有五十多任提督駐守于此處理軍務,居中馭外,運籌帷幄,為云南邊疆的發(fā)展和鞏固,國家的統(tǒng)一和安寧做出了積極的貢獻。1840年鴉片戰(zhàn)爭……[詳細]
段信苴寶摩崖碑
  段信苴寶摩崖碑位于鄧川鎮(zhèn)新州后云弄山的石竇香泉,距縣城二十五公里,石竇香泉有兩大溶洞.南洞前有一本主廟、本主廟靠西的溶洞比南洞深,洞內(nèi)奇石異景,石幔、石筍、石柱舉目可見,順北洞上面的山路往上攀,最高巖上、奇石懸掛,別有特色,石狀如一群豬擁擠在一起,細看似有一石佛像緊鑲于石縫丫。段信苴寶摩崖碑就刻于南洞內(nèi)約高3米處,全碑共四百一十三字,碑寬零點六九米,高零點九米,文十八行,行二至三十三字,楷書、陰刻。該碑是洱源縣年代最早的元、明白文碑(漢字白語碑)。內(nèi)容是記載捐田建寺的經(jīng)過、所以又叫《舍田碑》!缎麓墼颇贤ㄖ尽方鹗祭飳υ摫兄,從碑文首行的“大元國奉訓大夫都元帥段信苴寶我立記丘系系似”來看,立碑是大理段氏第十一世總管段寶,從碑文中提到的“至正三十年”斷定此碑刻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詳細]
鳳翔古鎮(zhèn)
  鳳羽是洱源縣的白族大壩之一。鳳翔古鎮(zhèn)呈鳳羽鄉(xiāng)政府所在地,被譽為大理州“四大鄉(xiāng)村集鎮(zhèn)”之一。鳳翔鎮(zhèn)古稱“舍上盤”,(白語叫好刀寶),因地處鳥吊山麓,民間以百烏翔集吊唁鳳凰的傳說而改名為鳳翔村。鳳翔距縣城18公里,村子布局整齊劃一、老街主要有元士充、中和充、太和充、官路充,今新擴新街大道。官路充在明代曾設古驛站。鳳翔村現(xiàn)有居民1802戶,人口7l00多人。全部是白族。民居建筑多為三坊一照壁的白族建筑風格,庭院里家家種樹,戶戶養(yǎng)花,清澈的溪水繞屋而過.照壁上多寫有“耕讀傳家”等大字及歷代詩詞。鳳翔古鎮(zhèn)在南詔晚期曾設縣治、稱鳳羽縣。明代改土歸流后設鳳羽土司(今鳳羽尹勝土司遺址仍在)。清改屬浪穹縣治。鳳翔古鎮(zhèn)是鳳羽的政治、文化、經(jīng)濟中心。物產(chǎn)豐富,油菜、糯米小白糖、蜜餞、鳳羽耗子洋芋十分有名。民族民間……[詳細]
286、佛光寨遺址
  佛光寨遺址以奇為觀,奇山奇石奇洞奇景。位于三營朱家營東山峽谷中。上至遺址之路,雨季為河(即三岔河),干季為略,最險為“一女關”一段,人只能從石縫中鉆過!缎煜伎陀斡洝分姓f:“佛光寨者、浪穹東山之最高險處.東山北自觀音山,一穹而為三營后山,再穹而為佛光寨,三穹為靈應山。其勢皆崇雄如屏,連障天半,遙望雖支隴,其中實多崩崖疊壁,不易攀躋,故佛光寨夙稱天險…….國初既平滇西,有普顏篤者。復踞此以叛,久征不下,數(shù)年后克之。今從其地建靈光寺。從寺后而上,有一女關最險,言一女當關,莫之能越也。顏篤踞寨,以諸女子分佇峰頭,遙望山下,無所不見”。又說:“從寺后躋危坡而上,二里許有岐,此磐入峽者,向寨址道也;歷經(jīng)而越峰頭者,向一女關道也。余以其上者、一里余,凌坡之脊,隋之南轉(zhuǎn),俯瞰脊東磐夾中,有遺址圍墻。即普顏……[詳細]
古剎標楞寺
  古剎標楞寺位于茈碧鄉(xiāng)的標山上,距縣城五公里。原寺相傳是唐南詔時七圣僧所創(chuàng)建,稱“唐留古剎”。原寺建筑雄偉,雕梁畫棟,金碧輝煌,飛檐出角。大門外塑“哼哈”二將;拾級而上即天王殿,左邊塑“持國天王”、“增長天王”:右邊塑“多文天王”;正中央塑“彌陀”、“觀音”。大雄寶殿內(nèi)正中塑有“釋伽牟尼佛”三尊;左右塑“啊哪伽葉”;旁塑“伽藍祖師”、“十八羅漢”;走廊南頭塑“大鵬烏”;北房內(nèi)塑“監(jiān)齋大士”。院內(nèi)有花園,照壁,花臺,花園中心筑一池塘。標楞寺,原名昭覺寺,它是雞足山慧燈庵的分支,古有聯(lián)曰:“慧燈分昭覺;法派衍曹溪,”足以鑒證。李元陽在《標楞寺田記》碑中將標楞寺稱為“唐南詔時外八壇場之一也”。歷代文人登臨此地,有不少的題匾詩賦,收載于《浪穹縣志》,對標楞寺以高度的贊美。明朝楊升庵題有“佛都”、“唐代……[詳細]
  火焰山塔基位于三營鎮(zhèn)火焰山山頂,距縣城十七公里。根據(jù)塔磚雙塔模來看:原塔有三級塔基,塔為七級文筆頭密檐式磚塔,因建造在火焰山山頂,故名火焰塔。塔于文革期間被炸毀,現(xiàn)僅存塔基遺址。一九七四年,由省博物館和大理州文化館組成的文物工作隊曾調(diào)查過此塔。調(diào)查結果:磚塔夾墻0-過一藤編背籮,里面裝有手寫本經(jīng)卷和中草藥物,還有包扎藥物用的棉紙、絲綢品等,經(jīng)卷及各色紙張已遺失,藤籮藥物已收集到省博物館保存。其中收集到的塔磚上印有梵漢兩種文字,梵文無識,漢文為左右兩豎行,一行為“大寶七年歲次乙亥正月十五日”;另一行為“大寶皇帝及施主法界有情”?h文管所收集到的塔磚上刻有雙塔模,按《南詔野史》、《滇載記》、《萬歷云南通志》等書記載,文物工作隊斷定:火焰塔建造年代為紹興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距今已有八百余年……[詳細]
289、象鼻塔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象鼻塔,位于舊州村后的象鼻山上,建于光緒十三年(公元18R7年),為八級方形實心磚塔,塔基部長寬各4.2米,高約l2米,塔上嵌有一石碑。上刻“文光射斗”四字,(碑長0.7米,寬O.3米)。……[詳細]
290、制風塔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制風塔,位于右所鄉(xiāng)元井村西山麓,塔為十二級空心方形磚塔,每級四面皆有方孔,從塔頂?shù)箶?shù)第三層掛有風鈴四個(這也是制風塔建筑上的一大特點)。塔身最下層南面開有一門,第二層南面鑲有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Sx5年)的《重修制風塔碑》。塔身長寬各2.7米,塔高17米左右,塔座南面鑲有兩塊石碑,分別刻有“進士及第”和“魁星及第”字樣。東面鑲有一石碑,上刻“翰林及第”字樣。西面有一龕洞,內(nèi)存放獨角石獅一尊,此塔保存完好、據(jù)《重修制風塔碑》載:“鄧邑形勝,宮霍相維淹,有左崤古隴之勢,獨西南一隅凹坦下陷(形成一個風口)。背拱羅坪諸固心,當秋冬及,春風濤吼,攆集鄧邑,搖蕩邊境,一方為之不安寧”。為了鎮(zhèn)風,特建立此寶塔、名曰制風塔。……[詳細]
291、舊州一塔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舊州一塔位于舊州村北一公里處。塔為密檐式十一級方形磚塔,銅質(zhì)寶頂,石質(zhì)基座(邊長各5.5米,高2。2米)塔身最下層長寬各2.5米,全塔約高15.4米,每層出檐,結構以及窗洞、龕塔與大理弘圣寺塔相似,根據(jù)塔的建筑結構、塔磚大小、磚上的紋飾銘文:又根據(jù)古晟撰寫的《一塔寺募捐啟》記載:“云南大理古稱佛國,境內(nèi)有佛都(崇圣寺),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圭寺)云號,當時合今大理,鄧川治之,故大理佛教之興隆、即鄧川佛教之興隆也,在建立大理三塔的同時,又在鄧川建一大塔、為天平塔。”所以舊州一塔應為大理國時所建、一千多年過去了,但此塔仍巍然聳立![詳細]
292、舊州三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舊州三塔
  舊州三塔舊州一塔、制風塔、象鼻塔通稱為舊州三塔。盡管它們建造年代和建造風格不同,但三座塔于1988年同時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為州級文物保護單位。舊州一塔位于舊州村北一公里處。塔為密檐式十一級方形磚塔,銅質(zhì)寶頂,石質(zhì)基座(邊長各5.5米,高2。2米)塔身最下層長寬各2.5米,全塔約高15.4米,每層出檐,結構以及窗洞、龕塔與大理弘圣寺塔相似,根據(jù)塔的建筑結構、塔磚大小、磚上的紋飾銘文:又根據(jù)古晟撰寫的《一塔寺募捐啟》記載:“云南大理古稱佛國,境內(nèi)有佛都(崇圣寺),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圭寺)云號,當時合今大理,鄧川治之,故大理佛教之興隆、即鄧川佛教之興隆也,在建立大理三塔的同時,又在鄧川建一大塔、為天平塔!彼耘f州一塔應為大理國時所建、一千多年過去了,但此塔仍巍然聳立。制風塔,位于右所鄉(xiāng)元……[詳細]
293、潛龍庵遺址
  潛龍庵遺址位于洱源縣水泥廠內(nèi)。據(jù)《浪穹縣志略》載:“漕龍庵在石龍寺左,明建文帝結庵居此。后焚之而去。邑人何星文,姚安高土官重建,取石竇內(nèi)所藏遺像奉之。咸豐中,兵燹毀,僧本敬重建”。又據(jù)《初建潛龍庵記》載:“師入滇,或為緇流,或為黃冠。雖面楚北粵,遷處無恒,西蜀東黔,暫亦止息,獨往來滇中居浪穹者九年,先是楊應能、葉希賢募建一庵!爆F(xiàn)潛龍庵因各種原因已不存。只留有遺址及楊、葉二忠墓,、但潛龍庵遺址充分證明了建文帝曾到洱源縣逃生居住過的那段歷史:建文帝,名朱允文,是朱元璋之孫,太子朱標的第二子,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標死,朱允蚊被立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死,朱允文即帝位,改元建文,史稱建文帝。朱允蚊上臺之時、諸王割據(jù)的局面十分嚴重。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建文帝實行……[詳細]
294、鐘靈遺址
  鐘靈遺址位于右所大樓橋覆鐘山腰,寺始建于明朝,由趙際泰、李肇芳同建,寺內(nèi)為文館,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重修,并增葺大悲莊、文昌宮、覺華殿。覆鐘山林深壑靜,一條條山泉隨山勢流淌,泉水流到那里,那里的樹木茂盛。鐘靈寺就建于茂林叢中,推其名意:則是地靈將鐘其秀者,人必杰。過去,此寺殿宇軒昂,古木參天,與綠玉池相映,景色十分優(yōu)美。唐時曾是鄧賧、浪穹屯兵之所。鐘靈寺,因各種原因,古時的寺殿已毀,現(xiàn)僅存各寺殿建筑的石腳。近年來,由當?shù)厝罕娂Y修復了該寺大殿,殿內(nèi)佛龕上塑著三尊觀音像,長長的大殿走廊上,懸掛著一條大木魚和一口大銅鐘,登臨此地,俯視鄧川、右所壩子:那小橋流水人家,西湖的景色,一派水鄉(xiāng)澤國的景象盡收眼底,使人感到心曠神怡。如今的鐘靈寺是當?shù)厝诵蓍e的好去處,也是洱源縣宗教活動的場所之現(xiàn)寺內(nèi)……[詳細]
295、石竇香泉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竇香泉位于鄧川西面的云弄峰山腰。石竇香泉以石竇流出的水和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極負盛名,更以洞內(nèi)的《段信苴寶摩崖碑》而著名云南。明朝通判徐震詩曰:“石嶺嵯峨一竇穿,竇間自昔瀉靈泉,鳴琴漱玉涓涓響,濺石跳珠顆顆圓,味勝醍醐堪去疾,香侔甘露可延年。源源不舍來何處,浸說西天法雨傳”。石竇香泉有兩大溶洞,南洞前有一本主廟,本主廟靠西的溶洞比較深,洞內(nèi)奇石異景:石幔、石筍,石柱舉目可見,順北洞上面的山路往上攀,最高巖上,奇石懸掛,別有一景;石狀如一群豬擁擠在一起,細看似有一石佛像緊鑲于石縫中。這里風景優(yōu)美,是旅游休閑的好去處,洱源.鄧川一帶的人,幾乎在讀小學,中學時都游覽過此地。信男善女更是絡驛不絕。登臨此地、北可觀西湖景色:真是柳灣荻岸,煙渚漁歌。東可看彌江百里,真是如長蛇列陣,南可賞洱海風光。石竇流出的……[詳細]
帝釋山古建筑群
  帝釋山古建筑群“大理有名三塔寺,鳳羽有名帝釋山”。這是洱源縣鳳羽白族民間廣為流傳的順口溜。的確,位于大理點蒼山應樂峰下的崇圣寺三塔,如同三枝玉筆,直指藍天,游人站在兩百米以外的一個大水池岸邊,在風平浪靜時,只見巍峨的點蒼山、崇圣寺三塔、藍天、白云連同自己一起倒映水中、那景象真是美不勝收,令人難以忘懷。然而,當你到了洱海之源,到該縣鳳羽鄉(xiāng)境內(nèi)的帝釋山一游,熱鬧非凡的佛教名山勝地定給你一份驚喜。鳳羽帝釋山座落在鳳羽壩子西面聞名中外的洱源鳥吊山麓,東距洱源縣城18公里。這里,重建的古寺建筑群完整地保持了它原有的風貌,寺外梅樹、松杉成蔭.使不少慕名而來的墨客騷人為它吟詩作對。贊嘆不已。追溯鳳羽帝釋山七寺四塔的歷史,相傳已越千年。蒙氏(鳳羽縣)時擴建一新、在集鳳羽名勝古跡為一體的電視專題片《徐霞客與清……[詳細]
  鄧賧詔遺址為鄧賧詔所在地。該城由鄧賧詔主皮邏鄧于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前所建。《蠻書》卷五載:“鄧川城,舊鄧川也,南去龍口城(今上關)十五里,……城依山建、東距瀘水,北有泥沙”,自被南詔戰(zhàn)敗后,閣羅鳳及異牟尋皆填固增修,作為防御吐蕃的城堡。《重修鄧川州志》又載:“德源城,唐鄧賧詔之城。開元間南詔欲吞五詔為一、因星回節(jié)莛五詔火之,令各妻尋夫骸以歸、初,鄧賧妻慈善止夫勿行,弗得。乃以鐵釧绔其臂。至是尋釧獲夫之骸,南詔嘉其有慧,欲強娶之,慈善曰:‘夫亡未葬,豈敢輕嫁’,乃堅閉其城,南詔發(fā)兵圍之,三月食盡而亡,南詔悔1瞿,乃旌其城曰:德源’,故有德源城名!钡略闯沁z址周長1.2公里,四周筑有夯土城墻,于城址內(nèi)北面的臺深七十公分處,曾出土過方型青磚,有字瓦,布紋瓦、陶質(zhì)水管。l981年,大理州……[詳細]
298、風鳴橋
  風鳴橋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橋梁,橫跨于杉陽鎮(zhèn)馬沙壩東的倒流河上。鳳鳴橋始建于秦昭王五十年,是博南古道上歷史最為古老的橋梁之一。據(jù)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載:“北下及溪,有橋跨溪,東來者,是為杉木河驛大道。其橋有亭上覆,曰‘鳳鳴橋’!笔菫榇藰蜃钤绲拇_切記載。鳳鳴橋在明代為風雨橋,上面建蓋有躲避風雨的橋亭。光緒十五年,此橋重修。橋凡三孔,石拱,不等跨。橋長二十米,寬四米,高三米,在建筑上與水流面相對就,美觀大方,堅實牢固。隨著歲月的滄桑,橋欄、橋亭均已被毀,但橋拱、橋面保存完好。經(jīng)過兩千多年的人踩馬踏,橋面上的石板已被磨礪得十分的光滑,馬蹄印痕深達十多厘米。雖歷經(jīng)二十多個世紀的風雨滄桑,至今依然牢固地橫跨于激流奔流的倒流河上![詳細]
299、彌渡五臺大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彌渡五臺大寺
  五臺大寺位于苴力鎮(zhèn)下轄行政村——五臺村委會,是苴力鎮(zhèn)域內(nèi)儒、道、釋三教同流的宗教建筑群,整座寺宇坐東南西,前瞻太極群巒,后依五臺翠屏,東、南、北三面皆古木蒼天,青松掩映,景色宜人,真所謂“九州仙緣歸佛地,五臺玉案拱慈尊”。現(xiàn)存古建有觀音閣及兩耳、彌勒殿、王母閣及兩耳、老君殿、孔子殿以及構成寺宇大院的南北兩邊的廂房、中廂和西廂房,還有原屬寺廟養(yǎng)牲畜的北院,占地面積為4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831.36平方米,是彌渡縣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民國抄本《彌渡縣志稿》中記載五臺大寺的修建年代為明初,后清雍正、道光、光緒又增修擴建,民國13年(1924)及民國36年(1947),祥云桂花亭人普鳳祥先后組織鄉(xiāng)紳、信眾對五臺大寺進行修繕和擴建,使五臺大寺達到了“三閣五殿”(觀音閣及兩耳、彌勒殿……[詳細]
天峰山古建筑群
  天峰山玉皇閣老君殿建筑群位于云南省大理州祥云縣普淜鎮(zhèn)天峰山。該建筑群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歷代曾多次修建,包含玉皇閣、老君殿、靈宮殿、土主廟、觀音殿、藥王殿、功德坊、三天門等八個主要建筑及附屬建筑,高大石墻環(huán)繞成院,占地約4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4800平方米。玉皇閣為三開間重檐琉璃瓦八角攢尖頂三層木結構樓閣式建筑。老君殿、靈官殿、藥王殿、觀音閣、土主廟均為三開間抬梁式青瓦頂木結構建筑。三天門、功德坊為石結構牌坊式建筑。該建筑群極具彝族特色的石雕、木雕、彩繪藝術構建在建筑上熠熠生輝,建筑砂石構件鑲嵌大理石裝飾,營造出神秘的宗教色彩和濃郁的地方彝族藝術氣息,構成了建筑本體的傳統(tǒng)地方特色,為滇西彝族地區(qū)道教建筑的優(yōu)秀代表。天峰山有“南來道教第一山”之譽,為滇西著名的道教正一道勝地。每逢農(nóng)歷二月十五……[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在线点播亚洲日韩国产欧美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 | 亚洲制服丝袜自拍中文字幕 | 香港三级日本三级人妇精品 | 免费一级欧美大片久久网 | 亚洲欧洲日本美国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