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章渙墓位于楓橋鎮章家山,1986年被列為吳縣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因行政區劃變更,改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章渙,字懋憲,明吳縣人,嘉靖進士,官至右副都御史。政事文章為時人推重!秴强h志》有明右副都御史章渙墓在支硎山的記載。章家山是支硎山的一支,南臨天平山,西接寒山嶺,東鄰金山浜,地勢較高,環境幽靜。李根源《吳郡西山訪……[詳細] |
![]() | 寶山遺址位于東渚鎮寶山村的陽抱山,這是座海拔僅20多米的小山,位于陽山西側,又名銅頂山。1983年3月發現古文化遺址。遺址分布在陽抱山南麓,寬10米、長約200米的范圍內,總面積約2000平方米。文化層厚約80厘米,文化內涵豐富,采集到磨光石錛、刃口磨光的斜面石鉞等石器和夾砂紅陶罐、印紋硬陶罐、原始瓷等陶瓷的碎片。陶器……[詳細] |
![]() | 窯墩遺址位于東渚鎮淹馬村的范家里村土墩處。窯墩原是一處高出地面3至4米,面積約400平方米的土墩,被當地窯廠取土,逐漸變為平地。遺址范圍西界延及范家里村池塘,南邊到范家里村池塘南邊,東界到窯廠小河,北界延伸到高田,總計面積4萬余平方米。1980年4月,村民取土建土窯時發現東漢古墓,在考古發掘時,又采集到磨制得非常光滑的……[詳細] |
![]() | 茶店頭遺址位于楓橋鎮高景山東北麓,1986年公布為吳縣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因行政區劃調整,改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文化遺存分布在茶店頭村西、高景山東北.東西長約200米左右的范圍內,從茶店頭村旁新開河的斷面看,文化堆積層厚約2米。該遺址是1985年5月初由吳縣文管會在附近清理一座殘墓時發現的。在調查中,采集到……[詳細] |
![]() | 文昌閣太平軍營壘遺址在市郊滸墅關興賢橋南大運河西岸土丘上。文昌閣始建于明萬歷23年(1595年),四周小河環繞,居高臨下俯瞰運河,形勢險要。1860年至1863年太平軍駐守滸墅關期間,將文昌閣作為扼守運河的營壘和屯儲糧草的所在,曾在閣四周構筑一道高3米余,厚約1米的磚墻。北面沿河正門之內還筑有類似月城的磚壘,東南角有辟……[詳細] |
![]() | 魏了翁墓原規模宏大,有神道、神道碑、石碑坊。據《滸墅關志》載:“魏文靖公了翁墓,在高景山金盆塢。嘉熙元年葬,史繩祖撰神道碑。”后屢經毀修。清咸豐元年(1851年),江蘇布政使倪良用曾為魏墓補立七尺墓碑,上刻“先儒宋資政殿大學士參知政事贈太師秦國公謚文靖魏公了翁墓”。后毀。辛亥革命后,吳中保墓會吳蔭培先生重立“宋魏文靖公……[詳細] |
![]() | 華山遺址位于滸墅關鎮西北3里(即現在通安鎮華山村3組、4組的地域),時代系商周,面積為0.7萬平方米。1956年在省文管會組織的普查中發現,文化層厚度約1.5~2米。采集標本有穿孔石斧、石鉞、石鏃、三角形石刀、鑿、錛、籃紋圓底內凹罐、原始瓷缽、鼎以及回紋折尺紋、席紋、菱形紋的硬陶罐片等。該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湘城糧倉在湘城鎮觀橋頭的糧庫南棧,1951年改建靈應觀為糧庫,稱為陽城區庫。當年,靈應觀糧庫稱為“南!,改建的妙智庵庫稱為“北!,鷂鷹溇庫稱為“新!,三大糧倉共占地面積28293平方米,其中曬場5片,計13845平方米,倉房23只,總儲量可達982萬公斤。1955年始,歸并陽城區糧管所(庫)。1958年8月,湘城……[詳細] |
![]() | 萬安橋,位于蘇州市相城區渭塘鎮鳳凰涇村北雪涇,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與北雪涇城隍廟同時,時為木橋,至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重建三孔花崗石質梁橋,橋全長25米,其中中孔橋面長6.9米,中孔橋墩兩側刻有“放生官河”、“禁止采捕”等字樣,橋兩側留有橋聯兩幅,橋身尚有攬船石等物。邊孔橋面各長5.1米,橋寬3米,高……[詳細] |
![]() | 妙智庵位于今陽澄湖鎮人民街后弄底向東150米,西南鄰陸云土地廟。妙智庵始建于南朝梁天監二年(503),也正是佛教飛速發展的時期,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即指此也。妙智庵初由高僧西銘募建,初名法華庵。北宋宣和年間,僧人紫峰重建,更名妙智禪院,俗呼妙智庵。因與姚廣孝關系密不可分,歷代都有記載,據明《長洲縣志》……[詳細] |
![]() | 靈應觀位于蘇州市相城區湘城鎮老街觀橋頭,始建于宋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由道士趙專清創建,初名為靈應道院。元朝延祐年間(公元1314-1320年),道士蘇斗南重建,并升院為觀,取名靈應觀。靈應觀現存遺址東西向長146米,南北向135米,面積近20000平方米。觀前有一小河,東接陽澄湖,西達濟民塘,是當時四鄉祟米者的……[詳細] |
![]() | 中共蘇州市縣工委聯絡站--江杭辦事處舊址位于相城區陽澄湖鎮消涇,年代為現代。中共蘇州市縣工委聯絡站--江杭辦事處舊址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石家橋,俗稱石橋,位于蘇州市相城區北橋鎮石橋村。橋南北走向,跨石橋河上,建于清代宣統元年(1909年),花崗石單孔石拱橋。石家橋全長28.7米,拱高4.9米,橋孔直徑7.7米,橋面寬3.5米,24級石階。橋北東側有旗桿石,東西兩幅橋聯保存完好,西面橋聯:“雁齒云平虹腰水映;驢騎月冷馬印霜驕”,東面橋聯:“紅板夕陽不數提……[詳細] |
![]() | 觀橋,位于蘇州市相城區陽澄湖鎮湘城老街,始建于宋咸淳二年(1266),有八百多年的歷史,與橋堍靈應觀同為宋代始建,始建時名“通仙橋”后元朝天佑年間改稱觀橋。清光緒十六年,里人張毓慶再修觀橋,風格上保留了元代式樣。依然是南北走向的單孔石拱橋,青石與花崗石、武康石混合堆砌而成。全長28.7米,寬3.85米,高3.95米全長……[詳細] |
![]() | 奉旨遵憲蠲免漁課永禁泥草私稅碑原在黃橋鎮北莊河西觀音堂內,立于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五月。文革時,堂毀碑尚存。1979年,碑上部斷落,由河西村委整修完整,置在村西邊。奉旨遵憲蠲免漁課永禁泥草私稅碑碑為圓首青石質,高2.06米,寬1米,厚0.27米,分碑體和碑座兩部分。碑體上端刻楷書“奉旨遵憲蠲免漁課永禁泥草私稅”,……[詳細] |
![]() | 悟真道院位于蘇州市相城區活力島商圈東南邊,人民路北延東御窯路西,陽澄湖西路北。是鬧市黃金地段之中的僻靜修行之所。建于宋淳熙三年,已有800多年歷史,主要供奉東晉畫家顧愷之,也是宋書生何中立(道號蓑衣真人)的退修之所,是文物保護單位。據介紹,悟真道院始建于宋淳熙三年(1176年),距今已有830多年,主要供奉東晉畫家顧愷……[詳細] |
![]() | 熙馀草堂位于蘇州市相城區黃埭鎮西市,坐北面南,現存樓廳、花廳各一進,均硬山頂。有磚雕門樓兩座。樓廳面闊三間10.5米,進深10.6米,前后帶廊,另附廂房。樓下懸掛“熙馀草堂”匾額;◤d天幔四周鑲嵌五彩玻璃窗格,地面斜鋪磨細方磚。170多年歷史的熙馀草堂,在有關部門的重視保護和合理利用下,作為蘇州“黃埭評彈陳列館”建成開……[詳細] |
![]() | 古戲臺坐落在北橋街道南橋西側城隍廟內。這是相城區內碩果僅存的古戲臺,始建年代無考。宋《東京夢華錄》說,城隍廟里建戲臺,是為娛神。據此推測,這戲臺當與廟殿建于同時。那么,這座城隍廟又是什么時候造的?同樣無考。查有關資料,“城隍之神……至宋始為通祀,窮鄉下邑有城有隍者,罔不立廟肖像,奔走嚴事”(明《吳縣城隍廟記》),就是說……[詳細] |
![]() | 蘇州鳳凰橋位于蘇州市相城區太平街道旺巷村王巷港(即荻溪)上。是一座單孔武康石梁古橋,長17.2米,寬2.6米,高3.4米。主要構件為褐紅色武康石,產地在浙江省武康縣,宋元以前,采用此類石材作建筑材料。武康石石梁粗壯,寬0.82米,厚0.50米,兩端各雕刻著一組精美的卷草紋飾,線條流暢,刀法嫻熟。石梁中間鐫有銘文,西面石……[詳細] |
![]() | 沁遠堂位于吳中區金庭鎮堂里花園街5號,年代為清。沁遠堂位于堂里村花園巷內,建于清乾隆年間,占地1622.4平方米。整宅建筑以備弄分隔成南北兩路,每路兩進。南路依次為照墻、門廳、書樓、樓廳。北路依次為客房、大廳、樓廳。各進建筑以磚雕門樓和墻垣隔成庭院。內部有東西向、南北向的兩條備弄相互貫通,形成可互相通連的宅院。沁遠堂門……[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