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蘇州市旅游

蘇州市旅游景點介紹

  同里龐氏宗祠位于吳江區同里鎮,年代為1924年。龐氏宗祠在同里鎮珍珠塔景區內,原大門在船舫浜,后門臨街面河。龐氏先世由吳江龐山分支大光鄉,清初始卜居同里。族人龐慶麟系同治十三年(1874)進士,曾任戶部主事。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自任上倦退,斥資興建龐氏宗祠。民國十九年(1930),龐元潤將宗祠從同里下鄉移遷于此……[詳細]
  正修堂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正修堂坐落于潘家扇東弄13號內,清光緒十三年(1887)絲商顧少彝所建,由吳縣香山建筑名匠馬如龍設計監造。顧少彝有四女,其中三,四兩女均嫁于龔氏,后因龔氏慎修堂毀于火災,顧以五千銀元將正修堂門樓及前廳抵押給其女婿,遂屬龔姓。(龔氏,龔則先,筆者外祖父,)第三進樓廳任屬尚古堂顧宅。19……[詳細]
  俗稱北陽河橋,位于吳江市桃源鎮宅里橋村北陽河橋(地名)。為梁式三孔石橋,排柱為武康石,金剛墻系青石構筑,雜有花崗石。南北走向跨北陽河。橋長22.2米,中寬2.05米,中跨為5.22米,高2.9米。初建無考,民國七年重建,橋身有對聯,南向對聯“青比蘭深山勢霧,龍從魚化水□芳”,北向對聯“枚指青垂湖地遠,舟行龍護雲□長”。……[詳細]
  位于吳江市桃源鎮青云村28組,跨沈莊漾。始建無考。民國13年(1924)重建。(橋額上鐫有“甲子”和“里人重修”字樣)梁式五孔石橋,南北走向。全長31.4米,寬2.1米,跨徑20.04米。中孔跨徑6.05米,中孔高3.6米。有4組排柱,排柱中為花崗石,兩側為武康石,金剛墻基本上為青石與少量花崗石砌筑,橋面兩邊的面石為花……[詳細]
  又名姜池橋,位于吳江市桃源鎮富鄉村,跨蒿草路港支流。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建造。1994年7月29日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梁式三孔石橋,南北走向。全長25.7米,寬2.05米,跨徑11.5米,中孔高3.5米,中孔跨徑6.3米。金剛墻雜有青石,余為花崗石。橋身兩側各有一副楹聯。東向楹聯:“恃農力之勤勞,徒矸便涉,盼……[詳細]
  亦稱陸港橋,位于吳江市七都鎮陸港村。始建無考,清宣統三年(1911)重建。1994年7月29日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梁式單孔石橋,東西走向。全長9米,寬1.8米,孔高2.9米,跨徑3.4米。金剛墻基本為青石,余為花崗石。橋身南側有一副楹聯:“萬頃具區留禹積,陸家甫里憶唐賢。”此橋是村民往來之交通要道,為便于車輛行駛,……[詳細]
  位于吳江市七都鎮廟港社區陸港村,跨倪家港。始建無考,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重建。1994年7月29日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單孔石拱橋,東西走向。全長13.5米,中寬2米,堍寬2.4米,矢高2.7米,跨徑3.8米。拱券、石級、橋面為花崗石,余為青石。拱券以縱聯分節并列法砌置。利濟橋現已不通行,因年久失修,橋上雜樹叢……[詳細]
  位于吳江市七都鎮吳越村雙蕩兜,跨雙蕩港。始建無考,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重建。1994年7月29日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梁式單孔橋,東西走向。全長17.95米,寬1.74米,孔高3.5米,跨徑5.5米。橋面由兩塊巨大渾厚的花崗石鋪就,金剛墻為青石,余為花崗石構筑。兩端金剛墻下方各有一方形泄水孔,洪澇時可加大泄水流……[詳細]
  大善橋位于吳江市桃源鎮宅里橋村陽橋港,跨陽和橋港。始建無考,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重建。1994年7月29日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花崗石梁式五孔橋,東西走向。全長32.2米,寬2.2米,跨徑24.9米,中孔高3.5米,中孔跨徑5.8米。中孔排柱題刻“清光緒二十一年里人重建”、“里人募資公姓公助”、“王萬國助排柱……[詳細]
  東林橋位于吳江市平望鎮區溪港村,跨韭溪。始建無考,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清順治三年(1646)兩度重建,清嘉慶三年(1798)重修。1994年7月29日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單孔石拱橋,東西走向。全長11.72米,寬2.1米,矢高2.25米,跨徑4.3米。東、西堍臺階均13級。橋身兩側都鐫刻楹聯。南側楹……[詳細]
  思范橋位于吳江震澤鎮太平街西柵,相傳為紀念范蠡而建,故名思范。初建無考,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重建,明嘉靖十一年(1532)道士姬玉衡修,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里人龔振龍、陳士元、陳德魁、張宿五再建,同治五年(1866)重建。花崗石單孔拱橋,南北走向,跨荻塘市河。橋長35.4米,頂寬4.9米,堍寬4.8米,跨度……[詳細]
  又名少年橋,位于吳江市震澤鎮貫橋村,連接楊家浜和南房村。初建無考,清宣統三年(1911)重建。1994年7月29日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梁式三孔石橋,東西走向。全長28.2米,中寬1.7米,堍寬1.7米,中孔高4.4米,中孔跨徑5.7米,兩次孔跨徑均4.45米。橋主要構件為花崗石及青石。中孔兩柱墩分別用長4.5米、寬……[詳細]
  梅家橋位于吳江震澤鎮興華村,跨梅家港,橋南為施家灣,橋北為梅家橋。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建造。1994年7月29日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花崗石梁式三孔石橋,南北走向。全長24.3米,中寬1.65米,堍寬1.7米,中孔孔高4米,中孔跨徑5.9米,兩次孔跨徑均3.15米。中孔兩柱墩分別用長4米,寬0.55米,厚0.3……[詳細]
  雙塔橋位于吳江震澤鎮貫橋村(原八都鎮北長村)和七都鎮李家港村交界處。始建于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在水洲東西各建一拱形三孔橋,名叫雙石橋。后在兩橋堍鎮以石塔,故名“雙塔橋”。明萬歷七年(1579)由浙江南潯董份修繕,后兩橋俱圮。清雍正七年(1729),里人盛宣令、邱美中募捐重建,東側的那一座仍為拱形三孔,西……[詳細]
  位于吳江震澤鎮藕河街虹橋弄西,跨通泰河。始建無考,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建,光緒十八年(1892)重修。民國8年(1919),震澤市鎮當局在虹橋東堍近處增建一亭,名之為“小垂虹亭”,以增光添色,其前抱柱楹聯:“遠望洞庭山色水光成畫本,近鄰塔影花香鳥語盡詩情。”民國24年6月(1935),因新開頔塘轉道河(新開河)……[詳細]
  俗稱香火橋,位于吳江市震澤鎮八都社區龍降橋村十都里。南宋(1127~1279)始建。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重建,后期曾多次修繕。1986年7月1日列為吳江縣文物保護單位。梁式三孔石橋,東西走向。全長16.1米,中寬2.09米,堍寬2.55米,中孔高3.66米,中孔跨徑4.66米,兩次孔跨徑分別為2.8米、2.76米……[詳細]
  又名廊帶橋,位于吳江市震澤鎮龍降橋村,連接賀家浜與廊家港。始建無考,清嘉慶十六年(1811)、宣統元年(1909)分別重建。梁式三孔橋,東西走向。全長20.4米,寬1.6米,中孔高3.4米,中孔跨徑5.2米,兩次孔跨徑均為3.8米。中孔兩橋墩柱分別用寬0.5米、厚0.3米、長4米,三塊條石豎立在水中基礎上。柱頂橫臥枕石……[詳細]
  位于吳江市盛澤鎮東白漾口(此漾一作東白洋,又名菱葉渡)。明崇禎十四年(1641),里人仲時英、歸語先、湯三聘、史勤、王士龍始建。清雍正九年(1731),里人鄭禹甸、陳舜玉、葉殿文、宋郁照等募資重建。1986年7月1日列為吳江縣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當地政府對橋進行整修。三孔石拱橋,南北走向。全長46.94米,中寬4……[詳細]
  位于吳江市盛澤鎮黃家溪村,跨黃家溪市河。明崇禎五年(1632)始建。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1986年7月1日列為吳江縣文物保護單位。花崗石梁式三孔橋,南北走向。全長20米,中寬2.4米,堍寬3.75米,中孔高3.95米,跨徑5.05米。金剛墻多由花崗石構筑,雜有青石,北橋臺有一石級為武康石,余為花崗石。泰安橋在……[詳細]
  又名蓮花橋、人民橋,位于吳江市盛澤鎮壇丘社區原壇丘老街“火通街”西首,跨壇丘港。元延佑四年(1317)始建,名蓮云橋。清雍正元年(1723)修建,易名蓮花橋。清光緒二十二年(1897)重建,翌年告竣,復原名。民國17年(1928)增建欄石,望柱東西兩側欄石下用大青石筑砌。“文革-”期間曾改名“人民橋”,并在橋頂南北兩側……[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香蕉国产人午夜视频在线 |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熟女免费69 | 午夜看片a福利观看 | 亚洲女同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 中文字幕一区韩国三级 | 久草免费福利资源站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