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務川自治縣龍潭村AAAA ![]() 在仡佬族的母親河——洪渡河畔,由前寨、中寨、后寨三個自然村寨組成的龍潭村,居住著的215戶837人的仡佬族人,至今仍然保持著傳統的農業生產和生活方式。龍潭村古名“火炭埡”,早在秦漢時期即已有人聚居于此開采朱砂,流風所布,千年積淀,造就了仡佬族獨具特色的丹砂文化,龍潭也因之成為中國丹砂文化的中心。迄至明清時期,寨內修筑大量建筑,一度繁盛,申姓仡佬族在此繁衍生息七百余年,形成了具有顯著特征的仡佬族聚落發展的文化脈絡。龍潭村,已成為全國仡佬族同胞尋根問祖的圣地,游客體驗仡佬文化和丹砂文化的中心,感受黔北渝南民族文化風情的旅游目的地。龍潭村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寨前一方水塘,四季不干,荷香滿塘,龍潭村由……[詳細] |
![]() | 務川仡佬之源景區AAAA 務川仡佬之源景區位于大坪鎮洪渡河畔,距縣城8公里左右,規劃總面積30平方公里。主要由一園(洪渡河仡佬文化主題公園)三區(仡佬風情小鎮開發區、文化產業集聚區、旅游產業發展區)五版塊(龍潭古寨、九天母石、大坪古鎮、石埡子湖、濮國遺都)所組成。核心區九天母石,是世界仡佬之源和仡佬族胞祭天朝祖的圣地;龍潭千年仡佬古寨,是世界仡佬和丹砂文化中心;丹砂圣水(湖),是仡佬源頭的高原平湖,涉水面積11.84平方公里;大坪漢代墓葬群2013年7月被列為全國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景區曾先后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中國民族傳統特色古村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貴州省最具魅力民族村寨、貴州省20……[詳細] |
![]() | 務川仡佬文化博物館AAA 務川仡佬族民族文化博物館景區位于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縣城九天大道洪渡河畔,與務川國家4A級旅游景區——仡佬文化旅游景區為鄰。博物館景區總占地面積35畝,建筑面積9074平方米,展廳面積3890平方米,總投資人民幣約1.3億元,于2016年8月建成并啟動試運營。博物館景區是我國唯一一所具有仡佬民族風情,展現仡佬族生活、人文歷史的精品館,目前共有館藏文物1297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件,國家二級有3件。務川自治縣仡佬族民族文化博物館于2016年5月30日破土動工,占地面積2.1萬平方米,建筑面積9074平方米,展廳面積4000平方米,總投資1.2億元,現有館藏文物1227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3件,……[詳細] |
![]() | 田村故事里景區AAA 田村故事里是集培訓基地、高端民宿、農家餐飲為一體的鄉村旅游景區,主打“農旅一體化”理念的鄉風民宿體驗式旅游項目,田村故事里緊鄰洪渡河漂流。故事里整合利用閑置的木房打造高端民宿10棟,可34間客房,主要面向來務川避暑的外地游客或縣城區來鄉鎮享受周末休閑度假觀光的客人;故事里建有約5公里的旅游休閑步道、16000平方米的濕地公園,同時配套設施有停車場、農家樂、游客接待中心等。景區內自然環境得天獨厚,生態良好。景區內的游客休息設施主要采用了“木紋里”、“石紋里”、“竹紋里”三類特色,即用純木、石頭、竹子分別進行包裝,同時應注意對項目區的公共服務設施系統進行配套建設。環境優雅,親近自然,不僅能滿足游客……[詳細] |
![]() | 務川洪渡河景區AAA ![]() 在貴州高原的崇山峻嶺中,有一條悄然奔流的河,養育了全國近三分之一的仡佬族人口。就是這條普普通通的河流,見證了貴州高原上最古老民族生生不息、一往無前的輝煌歷史。這條河流經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全境,她的名字叫——洪渡河。洪渡河屬長江流域烏江水系一級支流,務川縣境內干流全長128公里,主要支流有洪渡河、巖門河、洋崗河、長溪河。洪渡河在務川縣境內河流兩岸森林植被保持完好,生存著銀杏、水杉、紅豆杉、云南穗花杉、珙桐、黑葉猴、金錢豹等眾多珍稀動植物。其峽谷風光旖旎,溪水清澈見底,兩岸峭壁聳立,景色秀麗,峽谷幽深,青山滴翠。洪渡河漂流景區位于務川自治縣南大門豐樂鎮境內,全程約九公里,共計22個灘口.總體落差……[詳細] |
![]() | 煙礅烽火臺遺址煙墩烽火臺遺址,在硯山鎮境內,至今保存相對完整。據明嘉靖《思南府志》記載:“古煙墩,在縣治右,墩蓋一土山,高而不甚廣,四旁皆無倚著,酷類今煙墩之制。相傳古曾舉烽火于其上,俗因呼為煙墩也!贝笄宓拦狻端寄细尽酚州d:“建于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本烤菇ㄓ诤螘r,沒有相關專家考證過,眾說紛紜,但有300年以上的歷史是可靠的。而關于煙墩烽火臺許多逸聞趣事至今在當地民間廣為流傳。煙墩相隔務川縣城40公里左右。煙墩地名的來歷與烽火臺大有相關。烽火臺建在一墩大石山堡上,山堡向北,方向落腳處于懸崖陡壁,抬頭看高山頂立、云霧多端。向東直上去往硯山、濯水。山堡的結構以青石為主,地表少許泥層……[詳細] |
![]() | 羅峰書院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縣城,前身是敷文書院.清道光初年縣城貢生唐士柬捐銀建修,院址下學(時縣署左,今老干局宿舍樓),木瓦房一棟五間。書院建成,隨即推舉山長(書院掌教人),開科講課授生?h儒學學官教諭、訓導每月亦到院講課。道光十六年(公元1835年),江蘇嘉定舉人馮子齡(紹彭)任知縣,捐錢五百千文(每一千文為一吊),遷敷文書院于城東門之右山麓(今縣中心幼兒園),并購置學田.收取租谷給養師生,名“課讀”費,包括教師薪金,學生的生活補貼、紙筆、燈油、炭火費等。凡在讀生員(秀才)、童生均可享受。同時制訂“勵學規章”,設立獎學金,鼓勵學生勤學上進。書院授課以生員自學研讀為主,學官、山長定時開講,……[詳細] |
![]() | 甕溪橋甕溪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明萬歷十四年至十六年(公元1586~1588年)間,陜西西安府興平縣-商陳君仁“自備己財、鳩工命匠”修建。橋位于大坪鎮甕溪(今務川汞礦電廠山后),單石拱橋,寬約2米,長約15米,高約30米,跨兩山巖壁之間,深溪之上。兩山皆巖石,山頂相距約50米,從山頂到溪底深約100米。從北山(電廠)下到橋頭要轉五個拐,一路石梯,寬l~2米不等。第二拐靠石壁上鑿有長20厘米、寬9厘米、深15厘米的一個孔。鉆跡清晰。過橋后再轉四拐上到山頂。溪溝兩岸怪石嶙峋,水竹荊蔓叢生,橋下水湍濤濤,回聲震耳。那個年代,務川已是“砂坑之利,商賈輻輳,民庶殷實”,但從板場過甕溪至縣城的路卻崎嶇逼窄……[詳細] |
![]() | 藏鳳崖摩崖藏鳳崖摩崖位于務川縣都濡鎮楊村村,距縣城2.5公里。相傳古時曾有鳳凰棲息于此,故名“藏鳳巖”,藏鳳巖摩崖因題刻于藏鳳巖而得名。藏鳳巖南北走向,石灰巖質,長約600米,高約26米。藏鳳巖摩崖“靈崖”二字書于崖壁正中偏右,離地8米許,橫排陰刻行書,每字高4.1米,寬3.2米,兩字間距6米,落款題“龍維祚書”,朱砂著色。龍維祚為時任務川知縣,“靈崖”二字刻于清嘉慶十五年(1810)。藏鳳崖摩崖氣勢雄奇,筆力遒勁,布置合理,與巨巖渾然一體,充分體現了書寫者的書法造詣和審美情趣,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同時,還表現了人們對“鳳凰來棲”的期冀;更兼藏鳳巖回音靈驗,被譽為世界第一回音壁。藏鳳崖摩崖是務……[詳細] |
![]() | 山羊巖(山營巖)山羊巖位于務川自治縣城東大坡東側,真實名字叫山營巖,因半巖有一個深洞,兵荒年代挨山人家都進洞躲匪,洞外建起營盤而得名。巖的上部是高30-50米的絕壁,巖頂綠苔披石,古松虬蟠,疏密有致;下部是一條條由它派生出來的乳狀土崗,直抵河岸,青杠、松、柏雜生,樹高林茂。巖腳有天景塘、鋼絲橋、柳塘渡口等六個灘塘,其景致以天景塘為勝。巖壁間有泉水噴出,狀如散酒珍珠。夏秋兩季,一些游人到山羊巖消閑,或天景塘垂釣,或鋼絲橋試膽,或趁初月聽猿,或濯清漣滌汗,皆怡然自得,興盡而歸![詳細] |
![]() | 栗園草場栗園草場位于務川縣泥高鄉栗園村,海拔約1360米,距縣城53公里,是西南最大的天然草場,擁有牧草地面積10萬畝。草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熱同季、植被繁茂,低山矮堡,綿延不絕。其中,在草場北緣有一片石林,長約二十里,主要分成三片,靠北一片,蒼涼悲壯,中間一片,艷麗儒雅,靠南一片,神秘雄奇,與栗園草場的自然風光相得益彰。……[詳細] |
![]() | 銀獅洞銀獅洞位于黃都鎮絲綿,是一大型溶洞,該洞神秘又神奇,天然洞分上下2層,且旱水二洞層次分明而又相互貫通,渾然一體,鬼斧神工,妙趣無窮。越往深處,景致越異,珍珠墻、乳水瀑、響水洞、長壽翁、鐘乳石林、石山堡...。奇景異趣,接連不斷![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