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云南省 > 大理州 > 大理市旅游

大理市旅游景點介紹

大理珠海樂園
  大理珠海樂園在下關東部,千頃碧波相連,東于洱海公園相依,遙對銀蒼19峰,建于1991年,面積144畝。該址唐代為南詔王室養路養鹿狩獵的苑圃,清初當紳士在次見珠海閣,自此,便有珠海美名。珠海樂園為園林式建筑,大門屬典型的白族傳統風格,雕龍畫鳳,典雅俊美,進門為白族照壁。園內山石青竹、亭閣水榭、塔影天光、方草如茵,白花怒放。人工湖四周廊廡環繞,堤岸九轉十回,垂柳虬枝,濃蔭蔽日,湖中拱橋、小島、亭臺、長廊錯落別致,構成一幅美麗迷人的圖畫。這里游人四時不斷,在湖面上,碰碰船、摩托艇你來我往,紅男綠女揮漿劃舟,輕蕩于花叢樹影之中,情侶雙雙相攜漫步,傾吐衷腸,墨客游人遠眺蒼山洱海,評點山光水色,或問俗暢敘白鄉,或對酌小憩,怡然自得。上有萬紫千紅的盆景園,其間四時花卉,根雕盆景,藍菊花展,令人賞心悅目。……[詳細]
  唐天寶年間,南詔滅,置拓東節度使。公元763年冬,南詔王東巡,到今昆明,見此地“山河以作藩屏,川陸可以養人民”,就于765年春,命長子鳳伽異在昆明筑拓東城,“居二沼(次于南詔王)佐鎮撫”,起到“威懾步頭(今建水、蒙自一帶)恩收曲靖”的作用。(見《南沼德化碑》)公元781年,尋閣勸改拓東為鄯闡,其后又稱“上都”、“東京”。南沼王常來這里居住。大理國時期相沿,以相國高氏鎮守。各族人民在這里共同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拓東古幢,就是其中之一。這座古幢,原在金汁河畔的地藏寺中,故名地藏寺經幢。寺早廢,經幢亦半埋土中,1919年發現,經整修,加鐵欄,建坊門,辟為公園,并以古幢命名。因古代該地為拓東城,幢現存拓東路,故常呼“拓東古幢”。幢為方錐狀,七層石雕。高約7.5米,基座為八角形的磐石,邊上刻蓮花;層與層……[詳細]
  大理蒼山西聳,洱海東臥,在蒼洱之間有著許許多多的云景奇觀,令人遐想陶醉。其中最奇妙、最迷人的有蒼山佛光、望夫云、玉帶云、火把云等云景。 蒼山佛光具備的條件是雨后放晴,有云霧繚繞,有太陽折射,只要條件具備,人們在蒼山頂旅游時,都可以見到。望夫云一般在11點-13點左右生成,是大理指示性氣候的云,一旦出現就預示洱海地區將有大風。玉帶云多出現在夏秋之交的雨后初晴之時。火把云一般出現在農歷6月25日前后,因這期間的白族人民傳統火把節而得名。……[詳細]
大理周城
  這里總漂浮著一股靈秀與智巧交織的動感,一種牽動人心的質樸和厚實;這里隨處可見一件件藍白相間的扎染布,家家門外石板路,戶戶門外有流水,這里就是被譽為“白族扎染之鄉”的大理周城。周城位于大理古城北23公里,坐落在離下關38公里處滇藏公路旁,是云南省最大的自然村,面積4.7平方公里,人口8868人,幾乎全是白族。全村居住1500余戶白族居民,是大理最大的白族村鎮,為對外開放的白族民俗旅游村。周城不僅因為其境內的蝴蝶泉而聞名遐邇,而且還因為這里至今仍十分完好地保留著白族的各種傳統習俗,又被譽為“白族民俗的活化石”。密如蛛絲的石板路,汩汩的泉水順著七拐八彎的巷道流淌,古樸而又幽靜。巷道兩側一幢幢白墻青瓦樓房,是周城白族的傳統石墻土木結構建筑,“大理有三寶,石頭砌墻不會倒”是這種建筑特征的寫照。周城的白……[詳細]
  大理萬人冢位于下關老市中心的萬人冢,是安葬唐天寶之戰劍南留候李宓及陣之將士的大型墓冢,墓冢呈圓型上包,兩層基石全部用青麻石砌成,四面圍著兩道大理石圍欄,占地約360平方米,墓冢前立著刻有"大唐天寶戰士冢"的大理石墓碑。明云南點兵官鄧子龍為其題詩云:"唐將南征以捷聞,誰憐枯骨臥黃昏?唯有蒼山公道雪,年年披白吊忠魂!"并刻成石碑立于墓前,1986年對古墓冢進行了修復,整個天寶公園沉浸在一片肅穆的氣氛中。……[詳細]
106、無為寺
無為寺
  無為寺位于蒼山蘭峰東麓,無為是佛教名詞,亦稱無為法,與有為相對,指非因和合形成,無生滅的絕對存在,原是涅的異名。寺東邊的村子叫陽鄉村。無為寺始建于明朝永樂八年(1410年)。當時有山門、過廳、正殿、兩廡、花苑等設施。明嘉靖年間,在無為寺后面又建了一座救疫寺。明正統十年(1445年),住持僧人無礙,集資鑄銅鐘一口,高1·2米,口徑1米,這口鐘現存在寺中。清朝末年久倒毀。1984年,陽鄉村民集資歷證明建大殿。1987年,修復了兩面廡及山門。無為寺有八景:傳說唐僧取經路過此地,曾在這里曬經書,所以有曬經坡;無世祖忽必烈片大理時,曾在附近駐兵,有駐蹕臺(帝王出行時沒途停留暫住稱駐蹕);明代,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汝南王朱有櫪居大理期間,曾在無為寺聽經學法,并寫了篇《無為寺記》,刻在玉磬碑上,玉磬碑石口極……[詳細]
107、鳳眼洞
鳳眼洞
  鳳眼洞位于大理古城西邊的蒼山龍泉峰半山腰。蒼山索道的建成(1997年)和玉帶云游路的修通(1992年),大大方便了人們對鳳眼洞的游覽。鳳眼洞在當地人中常說成是鳳眼洞和龍眼洞,景點主要以懸崖的奇、險著稱。懸崖是普陀崖和碧玉崖;碧玉崖則聳立于樹木蔥綠的山坡上,東崖面同樣形成了萬丈懸崖。鳳眼洞在普陀崖上,龍眼洞則在碧玉崖上。鳳眼洞首先映入游人眼簾的是一條向上開裂的狹長石縫和刻于崖面上的不可久留的大字。沿著狹長的深石縫埋頭往上爬到幾大塊亂石擋道的地方,就感覺有強勁的風從前面吹來,光線也隨之暗下來。若抬頭看,就會看到頭上的天然裂縫中夾著欲掉未掉的大石,上面長滿了滴水青苔和隨風搖擺的野草。若再壯著膽量往上爬,穿過崖洞,眼前便豁然開朗,但已經不可能再朝前邁步,因為前面是臨空萬丈懸崖,也就是當地人常說的舍身……[詳細]
  巍寶山文昌宮,俗稱龍潭殿。龍潭殿位于巍寶山前山,是前山的中心殿宇。傳說龍潭殿始建于漢代,初期是當地的土著民族祭祀龍的地方。清初成為道家的道觀,有關圣殿(二殿)、魁星閣、金甲殿、文昌殿(大殿)等建筑,供奉有關圣帝君、文昌帝君等神。龍潭殿以“龍池秋月”的景色和《松下踏歌圖》而聞名。在關圣殿和文昌殿之間由地下泉水匯聚為一池潭,稱為龍池或龍潭。池中有個六角形的亭閣,叫“文龍亭”,亭子的兩旁有拱橋相連,水池的四周鑲有雕花大理石欄桿,池旁楊柳依依,池水清澈如鏡,環境清幽。每逢月明之夜,月光灑在水池中,清麗無比,被稱為“龍池秋月”的美景。古人曾賦詩道:“草草橫塘一鏡開,碧開青曉見樓臺;夜涼風度鐘聲靜,恐有蛟龍出洞來。”《松下踏歌圖》繪制在文昌宮文龍亭右側橋墩的石灰墻上,下部分因水浸蝕已有些模糊。畫面寬約1……[詳細]
  巡山殿又名南詔土主廟,是巍寶山前新村彝族的祖廟。解放前,殿內曾有一塊石碑,上面鐫刻著彝族祖先名單,第一名為南詔始祖細奴邏,接下去是南詔各代王侯和前新村各家的祖先。巍寶山附近有許多處土主廟,但以這里的土主廟最有名氣。巡山殿是巍寶山較早的殿宇之一。最初建于唐開元二年(公元714年)南詔第三代王盛邏皮時期,以后多次復修。清咸同年間毀于兵亂。光緒年間再次修復,由過廳、廂房、大殿組成。現今殿宇1980年后多次修復。大殿內祀南詔始祖細奴邏。塑像頭戴高筒王冠,身穿圓領寬袖長袍,神態莊嚴。左右塑一文一武兩侍者,文官為波羅旁,武將為郭郡矣,都身穿彝族服飾。過廳內供奉著唐建寧(今紅巖)國王張樂進求女兒細奴邏的妻子,俗稱三公主。“土主”是彝族祖先崇拜的一種原始宗教形式,為本民族或家族的保護神。相傳,細奴羅夫婦在巍……[詳細]
大理長春洞
  因殿宇后山巖中有一石洞而得名,是后山規模最大的建筑群。大殿和前殿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貴州人李法紀、楊法蔭初建,1987年進行修復,是巍寶山眾多殿宇古剎中仍保存完好的殿宇之一。殿內祀內皇大帝、雷祖、真官、土地、馬帥、靈官等道教神像。長春洞的外觀布局十分獨特,外觀建設布局為一個規整的八卦圖,由前殿、大殿、廂房、花園、藏頭等組成。這些廟宇建筑樣式新穎,建筑工藝精湛,以長春洞大殿的格子門和獨特的八角澡井鏤空雕龍建筑工藝為代表。大殿的八扇格子門上雕刻著“八仙過海圖”和花卉鳥獸圖。每扇格子門上的一位仙人形象逼真,活靈活現,見者無不驚嘆。大殿兩組格子門中間的窗壁上雕刻著白兔舂藥、金雞啼曉和宇宙萬物圖,分別代表月、日、宇宙,象征“日月同心,滋生萬物”。大殿內的天花板上有一個每邊長約35厘米的八……[詳細]
  老君殿又叫青霞觀或青微觀,是巍寶山上主要的道觀。因與太上老君點化細奴羅的傳說有關,因而是巍寶山中最富有傳奇色彩的殿宇。殿宇初為湖北武當山全真道人沈妙章于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修建,清同治年間東廂房毀于兵亂,光緒年間曾進行過復修。80年代以來,陸續進行過多次整修。殿內供奉著太上老君、準提道人和老君的十大弟子。原太上老君為銅像,栩栩如生,高一丈多,文革中被毀,今塑像為泥塑像。老君殿為三進兩院式的格局,規模宏大,建筑藝術精湛。尤其是大廳建筑最為奇絕,大廳高居于堅固的磚石垛上,出閣架斗,飛檐啄地云。殿內存有“片石含青”的匾額,既集太上老君點化細奴邏的傳說故事,又集殿宇四周郁然生秀、林木青翠的景觀,堪稱佳匾。彝族民間傳說太上老君曾在此點化南詔始祖細奴邏,今天巍寶山中的“老君打坐石”、“老君撐……[詳細]
  空心樹,又名靜禪古樹,在原悉檀寺旁,距祝圣寺約500米。空心樹為高山栲--櫟樹,樹高50米,外直徑約3.5米,是元代遺留下的古木,樹齡約700多年。此樹最奇之處,在于樹干中空成穴,中空內徑2.7米、洞高3.5米,可容20人立足、8人盤膝而坐。從祝圣寺沿山路盤桓而下,峰回路轉,曲徑通幽,在這里平添一景,實在是妙不可言。此樹聞名遐邇,除了樹干中空成穴、樹型奇特外,還與一位得道高僧有關。據雞足山志書所載,明萬歷年間,廣西高僧如下來雞足山,曾在樹洞中靜修40年,為羲印、擔當等高僧所推崇。他在樹洞中支一床,供一佛龕,置一土灶,練禪打坐,還供游人在此小憩。樹洞佛龕供奉有阿彌陀佛像,又稱無量壽福、接引佛,能接引眾生到極樂世界。傳說,空心樹上曾有一條巨蟒,得道成精,時常變化成美艷豐姿的婦女迷惑過往客人,特別……[詳細]
天寶公園
  西洱河南畔的天寶公園,原來是一座古樹蒼天、碑刻如林的古跡名勝公園,文革期間,古樹和碑刻到了破壞,但公園內的一座特大古墓至今乃在,這座古墓就是著名的大唐天寶戰士冢,俗稱萬人冢。萬人冢坐南朝北,意味著墳墓中的唐軍戰士可遙望北方的中原故鄉。墳冢高4米,直徑8米,基方約的東、西、北三面鋪以青石板并框圍石欄。墳墓的前方有一塊高1·8米,寬0·9米的隸書大唐天寶戰士冢′的石碑,為民國年間云南名士李源先手筆。為什么在遙遠的西南大理會有北方唐中原王朝的戰士墳墓呢?唐代初年,洱海地區形成了六個大民族部落,史稱六詔。其中南部的蒙舍詔(又稱南詔)逐漸強大,在唐五王朝的支持下,于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由南詔王皮邏閣統一了六詔,建立了南詔國。唐王朝支持南詔統一洱海地區是想借用南詔的勢力加旨強對云南的控制,以此牽……[詳細]
114、金棱島
金棱島
  洱海雖小,五臟俱全,有海灣、半島,還有大小的島嶼。古人稱洱海有三島、四洲、五湖、九曲。洱海三島,名字都很文雅:金棱、玉幾、赤文,而且都有優美的傳說故事。金棱島是洱海里最大的島嶼,南詔時稱它為中流島,白族話則叫它串諾,意思就是海島。金棱島位于洱海的東南部,南北長約兩公里,平均寬370米,總面積約74萬平方米。據說,島的形狀好像一把織布的棱子,日出東山霞光萬道映入洱海水中,就像金絲閃爍在島上,于是就叫它金棱島。明代大理文人李元陽有天生翼石似金棱,欲織銀蒼水上波的詩句描繪島上的風光。其實這座島兩面三刀頭高闊,中部低狹,用翼石形容倒是十分貼切的,但是與其說它像棱子,不如說它像棒錘更合適。據唐使樊綽《蠻書》記載,南詔時曾在島上西邊臨港灣的地方建限一座舍利水城。這里與南詔王都有城太和城隔水遙遙相望,視野……[詳細]
  大理地處云南省中部偏西,市境東巡洱海,西及點蒼山脈。大理是一座千年古城,文物古跡眾多,唐代的南昭國、宋代的大理國都曾將它作為都城,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使大理擁有“文獻名邦”的美稱。在大理古城及周圍,以古城為中心,沿蒼山之麓、洱海之濱呈線狀分布,大理市現已確定不同級別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處。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修建并完整保留至今的大理古城,屏山鏡水環境優美,古樸典雅生意盎然,并成為當地歷史文化的主要載體,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崇圣寺三塔、太和城遺址(含南詔德化碑),省級元世祖平云南碑、蒼山神祠、佛圖寺塔、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等文物古跡,縱貫了唐(南詔)、宋(大理國)、元、明、清及民國等各個歷史時期。……[詳細]
南詔文化城
  南詔文化城位于大理省級旅游度假區的中心地段,占地面積19.8畝,建筑面積4000多平方米,總投資1000多萬元,按“高起點、多功能、國際化”的標準與“突出民族地方特色”的原則而修建的大型文化旅游景點。“南詔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枝奇葩,它薈萃了精英(儒釋)文化與民族地方文化的精華。南詔文化城仿造南詔、大理國的宮殿與民居建筑的風格,設城門、蒞信宮、觀音市、舞樂廳、御苑等建筑設施。前殿后苑,城門雄偉,宮殿巍峨。蒞信宮為南詔王的金殿,氣勢雄偉,金碧輝煌,有唐代建筑風格。大殿內設有丹墀、龍椅、旌旗、羽、鳳輦等儀仗以及金瓜、銀斧等十八般兵器;它以《大理國梵像卷》中“利貞皇帝禮佛圖”為依據,用蠟像制作國王、王紀、文武大臣、宮女、太監、侍從的造像;同時還扮演南詔王、王紀、宮女等,模擬“南詔王登殿”、“南……[詳細]
雨銅觀音殿
  歷史上的大理崇圣寺,建于唐代南詔時期。寺內的雨銅觀音,是極富傳奇色彩的一尊觀音造像。據明代大理著名文人李元陽《崇圣寺重器可寶者記》:“寺之重器有五:一曰三塔,二曰鴻鐘,三曰雨鐘觀音像,四曰證道歌,佛都匾,五曰三圣金像。”可見雨銅觀音在崇圣寺的地位。《南詔野史》云:崇圣寺的雨銅觀音像鑄成于唐昭宗光化二年(公元899年),為“立像,銅鑄而成,高三丈。”是一尊鎏金觀音像,頭著寶冠,細腰跣足,左臂下垂執甘露瓶,右臂上舉,袒胸下裹薄裙。當時,觀音殿前廊有大鐘,天井南北各有一尊小塔,大殿的漏閣中供有地母神,大殿對面還塑有韋陀菩薩,但占地面積較小。清咸豐年間,雨銅觀音殿毀于兵火,銅像之兩手及衣角亦有損壞。直至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時任大理提督的蔡標,才將其損壞部分修復。上一世紀50年代初,雨銅觀……[詳細]
大理天龍洞
  大理天龍洞,天龍洞在大理蒼山云弄峰上,近來發現一個古老的溶洞,大理天龍洞旅游景點海拔2400米,距大理蝴蝶泉旅游景點約2公里,乘車可從大理波羅滂村左側進入,山腳建有停車場,下車后沿石階和山間小道拾級而上,進行游覽。大理天龍洞旅游景點座西向東,洞口開闊,游路曲折,總長僅100多米,進入大理天龍洞旅游景點門不遠就有一穹形廳堂,石筍倒豎橫伸,中有一巨龍張牙舞爪,似在形態各異的奇石中游動。沿路攀登,移步換景,有“石海洞鄉”、“仙客繡球”、“犀牛望月”等,使游者平添情趣。大理天龍洞旅游景點出口在陡峭的巖壁上,一出洞口,豁然開朗,大理天龍洞洞口修建有亭、閣、游廊,供游人休息,大理天龍洞旅游景點巖洞中塑有一童子,一股清泉從童子小雀雀噴出,注入潭中,人們喝上幾口,解悶熱。在這里眺望大理洱海旅游景點風光,品茗……[詳細]
119、天鏡閣 AA
天鏡閣
  天鏡閣坐落在洱海東岸、金梭島北面的羅荃半島上。這個半島是玉案山向南延伸的余脈。南詔晚期,這里曾經是洱海邊莊嚴肅穆的佛教勝地。直到現在,這里還流傳著許多富有神秘色彩的密宗神話。據史志記載,羅荃半島上在南詔時就修建了成三足鼎立的一寺一閣和一塔。寺就是羅荃寺,寺址在半島東面臨海的坡谷里;閣就是觀音閣;塔叫羅荃塔,曾聳立在觀音閣北面的山脊上。傳說,古時候有個惡魔羅剎霸占了大理壩子,專吃人腦和人眼。后來羅剎被觀音制服,但是他的一伙嘍羅還藏在洱海東岸的崖洞里,興風作浪,經常掀翻來往船只。有位叫道安的神僧在半島上建起羅荃寺,從此風平浪靜,因此寺里的僧人就稱他為羅荃法師。羅荃法師神通廣大,念幾句咒語,就能把太陽拴住三天三夜不落。羅荃寺后來毀壞了,近年來村民捐資修建的羅荃寺大殿,規模已遠不如當年了。……[詳細]
崇圣寺三塔文物陳列館
  1978~1982年間,國家文物局組織了對三塔自明嘉靖以來最大的一次維修。維修中,在千尋塔的塔頂(佛教中被稱為天宮)、塔基以及其它部位發現了各類文物680余件,是迄今最為豐富一批,有金、銀、銅、鐵、水晶、瓷、木等材質制作的各類佛像、菩薩像、金鋼杵等,有絹、布、紙等書寫的各種寫經或刻文金屬片,有中原輸入的青銅鏡、瓷器、錢幣、印章、金銀飾品、珠寶藥物等,均貯存在崇圣寺三塔文物陳列館內。崇圣寺三塔文物陳列館內有阿修羅像一尊,銀質木雕蓮座,通高5厘米。三頭六臂,頂戴寶冠,身貫瓔珞,披巾,細腰,結跏趺坐,左一手持盂,二手持大吉利印,三手持鏡;右一手持柳枝,二手持獨股杵,三手亦持鏡。烏鳥沙摩明王銀像,銀質,通高17.5厘米,一面兩臂,頭發逆立作火焰狀,頭戴骷髏冠,兩手持獨股杵,赤身,系飄帶,四肢有蛇纏繞……[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有码中出 | 亚洲国产永久免费播放片 | 在线播放的午夜网 |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综合在线精品 | 中文字幕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