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甘肅省 > 定西市 > 臨洮縣旅游

臨洮縣旅游景點介紹

白塔樂園
  白塔樂園位于臨洮縣玉井鎮(zhèn)白塔村,園區(qū)占地751畝、水域面積106畝,主要以大麗花花卉繁育、苗木繁育和洮河魚養(yǎng)殖為主。先后投入4000多萬元建設(shè)了1萬平方米的明清仿古建筑群等設(shè)施,尤其是該園區(qū)在城市拆遷過程中搶救、收藏了大量臨洮本土民居建筑圖案、構(gòu)件、古樹等,逐漸形成了良好的影視外景拍攝地,旅游基礎(chǔ)設(shè)施日趨完善,園區(qū)孕育了巨大的開發(fā)潛力。……[詳細]
東二十里鋪墓群
  東二十鋪漢墓群位于龍門鎮(zhèn)東廿鋪村,南毗山嶺,北臨東峪溝,東西長300米,地形平坦,是漢代征西大將李仲翔的家族墓群,也是隴西李氏最早的祖墳,于1954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王家大莊旅游度假村
  王家大莊旅游度假村位于縣城以北2公里八里鋪鎮(zhèn)王家大莊村,是全縣新農(nóng)村建設(shè)示范村。大力發(fā)展以“吃農(nóng)家飯、住農(nóng)家屋、賞農(nóng)家景、享農(nóng)家樂”為特色的鄉(xiāng)村旅游,建成了以星辰山莊為核心的農(nóng)家樂鄉(xiāng)村休閑旅游基地,在縣內(nèi)外有著較大的影響力和較高的知名度,2013年榮獲“全國休閑農(nóng)業(yè)與鄉(xiāng)村旅游示范點”稱號。……[詳細]
24、石景峽
石景峽
  石景峽位于臨洮縣東北40公里,界于峽口、站灘交匯處。馬啣山是甘肅東部黃土高原的最高峰,是臨洮北部的一道屏障,山頂常年白云繚繞、霧靄迷漫,是古“洮陽八景”之一。石景峽蟠龍寺是散布著的廟觀群的總稱。蟠龍寺九天圣母殿向下在6米高的石崖下跌宕為一石潭,地人叫做崦滋。潭底可開可閉,開時深不見底,水在其中打旋,閉時潭水清澈見底。山峰上各式各樣的奇峰怪石,各個都有相應(yīng)的形象和傳說。有所謂的“母子石”,還有南海觀音路過此地,看到此地景色秀麗、屬于修行圣地而將行船停泊于此的“石船”,還有神人的“點將石”等。清仁宗嘉慶二十年(1815年),狄道大旱,八方香客三拜求雨,祈求顯靈。隨后他們虔誠捐助,開始大興土木,一座宏偉的建筑撥地而起。至咸豐十一年(1861年),這個歷時多年的寶殿,橫遭土匪燒擄而化為灰燼。在歷經(jīng)十……[詳細]
三易花卉園
  三易花卉園AA級旅游景區(qū)位于臨洮縣新添鎮(zhèn)劉家溝門村,距縣城20公里,交通便利。景區(qū)花草、林木繁茂,旅游資源以蘭花生產(chǎn)、蘭花花藝展示、湖面和生物景觀為主。主要景點有蘭花生產(chǎn)智能聯(lián)棟溫室、蘭花花藝展示銷售廳、蝶湖及周邊生態(tài)觀賞。景區(qū)面積400多畝,是西北最大的蘭花生產(chǎn)基地。園區(qū)蘭花、花卉、綠化觀賞苗木360余種,蘭花250多萬株。蝴蝶蘭“環(huán)球佳人”、“圣誕玫瑰”獲全國第六屆花卉博覽會三等獎;“寶島玫瑰”獲甘肅省第二屆林果花卉展交會金獎。……[詳細]
辛店遺址
  時代:商周辛店遺址位于臨洮縣辛店鎮(zhèn)的辛店村和石郭家村洮河東岸二級臺地上,面積11.6萬平方米。屬辛店文化。1924年發(fā)現(xiàn)。遺址分為辛店村駱駝崖與石郭家村石家坪兩個片區(qū)。經(jīng)鉆探、發(fā)掘證實,駱駝崖為居住區(qū),面積9600平方米;石家坪區(qū)為墓葬區(qū),面積10.7萬平方米。遺址文化堆積豐富。出土陶器以夾砂紅褐陶或黃陶為主,陶中摻入碎陶末與石英砂粒等,陶胎較為粗糙,多為手制,表面磨光,并施有一層白色或紫紅色陶衣。紋飾有繩紋、附加堆紋與彩繪紋等。彩繪花紋別具一格,近似一對羊角的雙勾紋與犬型紋是其重要標志。辛店遺址是辛店文化命名地,內(nèi)涵豐富,保存較好,對研究青銅時代西北地區(qū)的社會面貌及當時與中原地區(qū)的文化聯(lián)系具有重要意義。2013年5月,被國務(wù)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寺洼遺址
  寺洼遺址位于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城北20公里,洮河西岸衙下鄉(xiāng)衙下村。遺址的分布面積遼闊,南北長1500米,東西寬800米,為“寺洼文化”的命名地。寺洼文化是黃河上游遠古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出土陶器聞名遐邇。寺洼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14~前11世紀,主要分布在蘭州以東的甘肅省境內(nèi),并擴及陜西省千水、涇水流域,居民聚落已具相當規(guī)模。經(jīng)濟以農(nóng)業(yè)為主,兼營畜牧。墓葬多土坑墓,形若覆斗,葬具有棺或棺槨,除單人葬外,有合葬和火葬墓。隨葬品有陶器、青銅器、裝飾品及馬牛羊的骨骼。少數(shù)墓中有殉人和陪葬車馬,表明當時已進入奴隸社會。馬鞍形口罐是最有特色的陶器。青銅器有戈、矛、鏃、刀和鈴等。關(guān)于寺洼文化的族屬,一說是氐羌,一說為戎狄。2006年5月,寺洼遺址被國務(wù)院批準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28、海甸峽
海甸峽
  海甸峽海巔峽東依南屏山,南和康樂縣接壤,距縣城30多公里,海巔峽兩岸絕壁千仞,峽口如蜿蜒銀蛇,洮水奔騰,洶涌澎湃,其勢如萬鈞雷霆,期間蘊藏著豐實的水利、森林、煤炭等資源。清代詩人吳鎮(zhèn)這樣寫道“我憶臨洮好,城南碧水來;崖飛高石出,峽斷鎖林開...”所以海巔峽又稱鎖林峽。近代王熙之《臨洮金瑣錄》中略稱,峽中東岸石壁有“摩崖”二字及“紹圣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畢工”十二字,列為兩行,后列王存、王安刊記,大約五寸,均為正書,而州志卷一上記載“......今峽上有古篆字,蓋宋金時所鐫云”當為聞詞。峽內(nèi)東岸石壁上,鐫四方形,五六寸孔甚多,昔曾于此建道,以通交通。海巔峽煤礦即在此,面積約40公頃,煤層厚約1米以上。現(xiàn)峽內(nèi)距水面約1米的懸壁上,遺存楊繼盛所撰《開煤山記》石刻一方,高約2米,全文為楷書,保存完好。……[詳細]
29、神龜園
神龜園
  神龜園神龜園在巍巍南屏山下、峻峭的海巔峽庫旁的塔下王家村,是一座風格獨特、神奇的旅游新景點,是由已離休的新華社陜西分社記者王得溫先生創(chuàng)建的。在五千平方米的園地上,由10萬個洮河白石鑲成“龜”字形路面,四周擺放著齊天大圣石、月公蟾蜍石、猛虎下山石、女媧補天石、秦皇全印石、中國地圖石等洮河奇石,中心水池上伏臥著一個碩大的石龜,四周擺放著八個形象逼真的小石龜。石龜重約一噸。有0、龜背、龜甲,龜背寬173cm,長160cm,周邊427cm,龜背邊緣有乳白色與褐色相間的水波狀花紋,從頭到腳有30圈同樣顏色的花紋,石龜嘴里露出12顆潔白的牙齒,神態(tài)活現(xiàn)。展覽廳內(nèi)堆集歷代詩人詠龜?shù)脑娢摹斘幕瘋髡f、龜畫、龜文物、龜化石和掛毯,龜刺繡、龜石雕、龜印章、龜洮硯等工藝品。十大杰出青年之一的臺灣漫畫家蔡志忠關(guān)于《……[詳細]
三甲水電站
  三甲水電站三甲水電站位于距縣城南25公里的洮河干流上。它既是開發(fā)洮河水利資源、促進經(jīng)濟繁榮的龍頭企業(yè),又是理想的旅游勝地。整個電廠大壩有如一條雄偉的蛟龍,橫臥在洮河上,將滾滾洮河攔截成一片高峽平湖。春天,庫區(qū)水面解凍時,還沒有消融的洮水流珠一團團、一簇簇地隨波而下,在陽光的照射下,玲瓏剔透,晶瑩奪目。而當流珠消融后,翠柳拂波,鳥語花香,十分宜人;夏天,兩岸青山倒映水面,波光瀲艷,水鳥飄游,加上岸邊接連舉辦的花兒會,更給這里增添了別有韻致的情調(diào);秋天這里天高云淡,風清氣爽,夾岸蘆花飛揚,十里煙波蕩漾,大有江南水鄉(xiāng)之美妙,假如你乘上游艇凌波溯河而上,滿目青山盡入眼底,更是心曠神怡;冬天,滿河流珠浩浩蕩蕩,冰封水面,平坦?jié)嵃祝咴谏厦妫瑒e有一番情趣。這里與上游的神龜園、海巔峽、南屏山連為一體,是全……[詳細]
31、玉井峰
玉井峰
  玉井峰玉井峰座落在縣城南10公里處,在店子街東面、山上清水潺潺,蒼松蔥郁,道觀古剎,隱現(xiàn)其中。有泰山殿、大和殿、觀音殿,八仙壇、圣母宮、望仙閣等多座樓閣殿宇,雕畫別具匠心,塑像神態(tài)各異。農(nóng)歷四月初八的傳統(tǒng)廟會,游人甚眾。在玉井峰下,有一眼碧沏的泉水,叫唐泉,關(guān)于它,在民間還流傳著一段神奇的傳說。相傳當年大唐高僧玄藏,卒徒三人去西天取經(jīng),一日行至玉井峰下,正是炎炎夏日的正午,師徒走得人困馬乏、口干如焚,忽見道旁山崖上有一片滲出的水痕,孫大圣使用金箍棒一點,頓時一脈碧水便從崖上涌出,師徒便下馬卸鞍,飲水歇息,爾后便又踏上了取經(jīng)的大道。孫大圣點開的這眼泉如今長流不斷,當?shù)胤Q為唐泉。清代詩人章德昆《九日游玉井峰》詩曰:振衣直上玉峰巔,古調(diào)幽深別有天。云樹蒼茫秋色里,岡巒起伏畫樓前。山逢青眼呈佳致,酒……[詳細]
32、馬銜山
馬銜山
  馬銜山馬銜山是甘肅東部黃土塬的最高峰,是臨洮北部的一道屏障,山頂終年積雪,山腰常有白云繚繞,北嶺橫云,是這里獨有的一大景觀,是洮陽八景之一。在馬銜山,主要有兩大自然景點:金龍池和石景峽。金龍池,在馬銜山西坡,周廣數(shù)里,附近灌木叢生,泥濘不能近,相傳盛夏結(jié)冰,僅于農(nóng)歷六月六日開一孔,稱后池,池西另有一小池,稱為前池,過去建有金龍大王廟。石景峽,在馬銜山南峽口鄉(xiāng)境內(nèi),有小溪穿峽而過,在五、六米高的崖下注成神奇的一小石潭,潭底可開可閉,開時深不見底,水在其中打旋;閉時潭水清澈見底,溢出潭外的水垂成20多米高的瀑布、像玉盤倒出的珍珠,又似天上拋下的銀練。石潭不遠處,有娘娘廟,廟旁石崖上,有文人墨客題寫的詩文,日光下不見字跡,只要將清水潑崖上,便顯現(xiàn)出蒼勁有力的字跡,這種潑水顯字的景致是石景峽的一大奇……[詳細]
33、貂嬋湖
貂嬋湖
  貂嬋湖貂嬋湖在臨洮縣城北20公里的新添梁家河岸灘涂地,是一處新開發(fā)的旅游區(qū),集游樂、垂釣、觀光、度假、療養(yǎng)于一體,規(guī)模宏大,湖水計劃面積1000畝。垂釣在臨洮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洮河自南向北縱貫臨洮115公里,是西北唯一一條沒受污染的河流。因而洮河魚以肥美、少刺而聞名遐邇。特別是貂嬋湖,湖水清澈、魚翔淺底、水草荷花、盡在眼前。更為奇特的是湖水在六月入伏天清涼無比,而在三九嚴寒百川封凍時,卻波光瀲滟,熱氣升騰。據(jù)說貂嬋湖水的源頭出自距臨洮城西南30公里處的潘家集鄉(xiāng)貂崖溝中,奇巧的是貂崖溝確實有一條水質(zhì)完全同貂嬋湖水一致的小溪。貂崖溝是傳說中當年貂嬋修仙的地方,有關(guān)貂嬋的傳說在當?shù)孛耖g廣為流傳。很早以前,貂崖溝方圓幾十里都是林木疊翠,人煙稀少。相傳有一天,一個拾柴的老漢正在打柴,猛見眼前一亮,一……[詳細]
34、南屏山
南屏山
  在隴中這塊干旱貧瘠的土地上,她如同一顆明珠鑲嵌在沈河之濱,又以其秀美身姿沉睡于“洮岷花兒”的神奇源頭。她,便是隴中旅游勝地——臨洮南屏山,因山勢高同屏障,故而得名。從蘭州向南驅(qū)車135公里,南屏山便躍然眼前。南屏山北距臨洮縣城35公里,離蘭臨高速公路終點僅25公里,平均海拔高度2800米左右,是著名的沈陽八景之一“南山積雷”的實景地。有詩贊曰“南望有高峰,東風曾不到。雪凝三尺余,朗朗玉山照”,就是對南屏山景區(qū)的真實寫照。南屏山山勢險峻,景色宜人,山頂終年積雪覆蓋,蒼松翠柏遍地,郁郁蔥蔥。春夏山花爛漫,秋冬云霧繚繞,景色奇絕秀美,是隴中不可多得的自然景觀。從旅游資源來看,南屏山生態(tài)旅游區(qū)以雄、奇、幽、樸取勝,整個山形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屏風高高矗立,近觀則見座座蒼山千姿百態(tài),直插云霄。山上植被蔥綠……[詳細]
35、東拱北
東拱北
  東拱北穆扶提東拱北座落在臨洮縣城東山根,它是穆扶提在中國的創(chuàng)始人馬守貞及其以后七位教長逝世后安葬的地方。東拱北始建于清雍正年間,后毀于戰(zhàn)亂,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得到重新修建,主體建筑以其帶有明顯的阿拉伯建筑風格而亨譽縣內(nèi)外。近年來,經(jīng)過不斷綠化美化和修復建設(shè),東拱北已成為臨洮縣的主要風景名勝區(qū)之一。主要建筑有陵墓金頂大殿、鎖麻院、墓廳照壁、禮拜堂、客房院和馨園等。……[詳細]
36、紫松山
紫松山
  紫松山紫松山位于臨洮縣城南30公里與康樂縣交界處,植被面積3000多畝,這里重巒疊翠,林木茂盛,盛產(chǎn)紅芪、黨參等數(shù)十種中藥材和獐子、雉雞等多種野生動物,主要風景區(qū)娘娘殿灣三面石壁環(huán)抱,石壁上草綠花紅,百鳥歡歌。這里建于明代洪武年間的古建筑全部毀于民國戰(zhàn)亂,近年新建的仿古建筑紫云洞、娘娘殿、將軍殿、菩薩殿、玉皇閣等殿宇或于洞窟之內(nèi),或矗于險峰之巔、石梯、護欄樅橫山腰和峰頂,形成了奇異雄壯的景觀。站在玉皇閣上,有白去從肢下飄然而過,舉目望去南有蓮花山如蓮花初綻,北有洮河水似玉帶縈回,甚為雄奇壯美。最使紫松山負有盛名的是花兒和花兒會。由于紫松山位于漢、回、藏等多民族聚居地域,屬洮岷北路花兒與河州花兒的交叉地帶,使這里的花兒會異彩紛呈,獨領(lǐng)-。每年春暖花開之時,紫松山以農(nóng)歷三月二十八花兒會拉開臨洮、……[詳細]
佛歸寺生態(tài)旅游園
  佛歸寺生態(tài)旅游園佛歸寺生態(tài)旅游園坐落在臨洮城南3公里的洮陽鎮(zhèn)旭東村紫云山,其山峰屬岳麓山山系,是國家AA級臨洮縣岳麓山森林公園的主要組成部分。據(jù)《搜神記》第六卷和清代陳如平《岷州續(xù)志采訪錄·祥異記事》里分別記載:“秦始皇二十六年,有長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見于臨洮”。傳說十二長人因體長,難入臨洮縣城,于是南行,人們好奇追隨,追至城南紫云山前,長人一晃不見蹤影,追隨者更為好奇,從紫云山尋找,在紫云山平臺發(fā)現(xiàn)“長人”足印,而不見“長人”,因而認為仙歸于此,從此紫云山香火不斷,后在唐代建寺,名曰“佛歸寺”。據(jù)《臨洮縣志》第五編·卷二十六·第六章《名勝》篇里記載:“佛歸寺(佛溝寺)內(nèi)有棲霞閣,系明解元潘光祖讀書處,有十八羅漢造像,石窟中有唐代壁畫,‘0’中遭毀。”遺留古跡有達摩洞和少……[詳細]
姜維墩遺跡
  姜維墩遺跡位于臨洮縣城東面之岳麓山頂,居高臨下,可俯瞰臨洮縣城全境及周圍5公里左右的地方。墩臺系黃土夯筑,南北長22米,東西寬14米,高約10米,夯層厚0.14米。夯層中夾有草繩痕跡。墩臺頂部南北長13米,東西寬6米。墩臺下方暴露粗繩紋瓦片,曾出土秦漢磚瓦及鐵戟、鐵甲等遺物。墩臺附近曾出土秦漢墓葬隨葬明器彩繪云氣紋灰陶奩等。姜維墩南約100米處亦有墩臺1座。此二墩皆系秦漢烽燧,后世不斷修葺利用。《三國志•蜀書•姜維傳》載:后主劉禪延熙十年(247年),姜維“又出隴西、南安、金城界,與魏大將軍郭淮、夏侯霸等戰(zhàn)于洮西”;延熙十七年(254年)“復出隴西,守狄道長李簡舉城降……維乘勝多所降下,拔河關(guān)、狄道、臨洮三縣民還。后在延熙十八年(255年)復與車騎將軍夏侯霸等俱出狄道……[詳細]
臨洮縣博物館
  臨洮縣博物館臨洮縣博物館成立于1957年。其前身為1941年成立的民眾教育館,1949年,民眾教育館更名為人民文化教育館,兼管文物工作。1957年臨洮縣博物館成立,專管文物工作,館址設(shè)在岳麓山東巖寺內(nèi)。1958年縣博物館與與縣文化館、縣圖書館合并,統(tǒng)稱為臨洮縣文化館。1981年縣博物館建制恢復,隸屬縣文化局,館址仍設(shè)東巖寺內(nèi)。縣博物館館藏文物7269件,其中珍貴文物有元青花玉壺春瓶、元青花鸞鳳紋匝、漢弩機、馬家窯文化四大圈紋彩陶罐、金代狄道縣印、宋畫像磚及馬家窯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齊家文化等陶器、彩陶器等200余件。館內(nèi)有展廳一座,面積約100平方米,為1988年遷建清末民初磚木結(jié)構(gòu)仿古建筑;1990年建成文物庫房一座,辦公室四間,建筑總面積約300平方米。博物館固定展覽為臨洮縣歷史文……[詳細]
紅旗丹霞地貌
  臨洮縣紅旗丹霞地貌,在紅旗鄉(xiāng)境內(nèi),洮河西岸,在懸崖上可看到的粗細相間的沉積層理,顆粒粗大的巖層,細密均勻的砂巖。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點是“赤壁丹崖”廣泛發(fā)育,形成了頂平身陡、麓緩的方山、石墻、石峰、石柱等奇險的地貌形態(tài),各異的山石形成一種觀賞價值很高的風景地貌,是名副其實的“紅石公園”。……[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国产空姐精品视频中文字幕 | 日本羞羞的视频在线播放 | 午夜热门精品一区二区 | 一级性做久久久久久 |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屌 | 日本中文字幕乱码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