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村墓群位于慶陽市寧縣湘樂鎮宇村謝家二組,南北長500米,東西長300米,面積約15萬平方米。1980年從該墓群征集到的出土文物有西周“中生父”銅鬲和“師伯”銅盨。地表散布器物殘片較多,采集標本有灰陶罐殘片、灰陶壺頸部殘片等。時代屬西周中晚期。……[詳細] |
![]() | 石家遺址及墓群位于慶陽市寧縣早勝鎮西頭村石家社,經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初步勘探,在15萬平方米的范圍內共發現各類遺跡423處,其中墓葬257座、車馬坑20處、灰坑70處、活土坑60處,此外還有溝、窯址、水井等遺跡。發現、出土陶器、青銅器、漆器和骨貝器等;其中M35一槨重棺,出土青銅器有鼎、翣、戈、矛、鏃、銜鑣、盾鍚等。根據……[詳細] |
![]() | 雨落坪遺址位于慶陽市寧縣新莊鎮雨落坪村,遺址東至馬蓮河,西至孟家山,南至三河溝,北至橋子溝邊,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600米,面積約60萬平方米,地表散布泥質紅陶殘片、刻劃紋紅陶殘片等,屬于仰韶文化。……[詳細] |
![]() | 王家河遺址分布在慶陽市寧縣米家溝村王家河燈籠梁上,東至馬蓮河,西至山底,南至坡路,北至馬蓮河,遺址南北長約400米,東西寬約300米,面積約12萬平方米。根據采集的陶片判斷,該遺址屬仰韶文化。……[詳細] |
![]() | 政平書房位于寧縣政平鄉政平村南部堡子山上。清嘉慶年間貢生張憲私宅。書房南北長25米,東西寬19米。四合院式布局。上房、下房各7間,南北廂房各3間,共20間。全為磚木結構。上房和廂房做工考究,明柱承檐,斗拱翹角。門窗全為大型套花雕刻。上房長19米,寬9.6米,階高0.9米,走廊設明柱4根,廊寬l米,門窗采用透雕和凸雕技法……[詳細] |
![]() | 王孝錫烈士墓位于寧縣太昌鄉太昌村南500米。王孝錫(1903--1928),字遂五,寧縣人,甘肅早期中共黨員。曾任中國共產黨甘肅特別支部組織部長,領導建立了隴東地區第一個黨組織--中共邠寧支部。1928年12月30日在蘭州英勇就義。1985年建王孝錫烈士陵園并立烈士紀念碑1通。陵園占地面積約800平方米,烈士遺體安葬于……[詳細] |
![]() | 張堡遺址位于寧縣南義鄉張堡村。內涵分屬仰韶文化和齊家文化。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3米,暴露有灰坑、房址、窖穴、墓葬。采集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泥質紅陶-魚紋斂口缽、細繩紋重唇口尖底瓶等殘片。另有齊家文化泥質紅陶籃紋高領折肩罐、盆殘片及骨錐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仰韶文化的發展和齊家文化的分布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石嶺子遺址位于寧縣石鼓鄉石嶺子村內。是一處齊家文化遺存。面積約14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3米,暴露有灰坑、房址。采集陶片有泥質灰陶和夾砂紅褐陶,器表紋飾多見繩紋、錐刺紋,可辨器形有單耳罐、侈口罐、袋足鬲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齊家文化的內涵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老莊溝遺址位于寧縣和盛鎮廟底村北500米。屬齊家文化。面積約18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1.5米,暴露有灰坑、房址、墓葬。采集有泥質灰陶素面單耳、雙耳罐和夾砂灰陶籃紋高領甕、盆、豆等殘片。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齊家文化的內涵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塔兒莊磚塔,位于慶陽市寧縣盤克鎮羅山府林場,座落在子午嶺西麓,東與陜西省富平縣接壤,西南距盤克鎮六十公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年代:五代(907--960);形制、特點:方形三級樓閣式磚塔,高約11米;現狀:2013國保磚塔始建于五代時期(907--960),系全磚結構,平面正方形,樓閣式,共三層,頂部殘損。通體高約……[詳細] |
![]() | 修筑新子州州墻及署衙記碑(牛公碑)位于寧縣新寧鎮廟嘴村東。五代(梁)龍德二年(922)二月立。碑高2.20、寬1.10米。圓首方座,碑額篆“刺史牛公創修衙之記”。碑文楷書,通行豎寫。記載刺史牛知業版筑新子州州墻,創修諸公署及新衙功績。李明啟撰文,夢莊書丹,上官武鐫字。 1983年由廟嘴坪遷至縣博物館內。石碑完好,文字清……[詳細] |
![]() | 遇村遺址位于寧縣早勝鎮遇村。面積約18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米,暴露有灰坑、居址、墓葬。采集有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片,器表主要飾繩紋,器形有罐、盆、簋、豆、鬲等。豆器最多。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周文化的發展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小坡遺址位于寧縣和盛鎮楊莊村,有兩處遺址,一處在村西100米,是一處多時代復合型遺址。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4米,暴露有房址、窯址和墓葬。采集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泥質紅陶黑彩魚紋斂口缽、細繩紋重唇口尖底瓶殘片;齊家文化泥質紅陶劃紋單耳罐殘片;周代灰陶罐、豆、簋;漢代灰陶盆、甑、罐殘片。另一處在村南500米……[詳細] |
![]() | 康家嶺遺址位于寧縣坳馬鄉康家嶺村東。內涵分屬仰韶文化和齊家文化。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3米,暴露有灰坑、房址、窖穴、灶坑和墓葬等。采集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泥質紅陶素面斂口缽、線紋重唇口尖底瓶殘片。另有齊家文化泥質紅陶劃紋單耳、雙耳罐等器物殘片。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東部地區仰韶文化的發展及其與齊家文化的關……[詳細] |
![]() | 店子溝遺址位于寧縣新華鄉店子溝村南。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面積約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3米,暴露有房址、灶坑、窯址和灰坑等。采集有細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片,紋飾主要為細繩紋、黑彩鳥紋、花瓣紋,器形有斂口缽、曲腹盆、重唇口尖底瓶及罐。石器有石斧、石刀、石彈丸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甘肅東部地區仰韶文化的發展變化有重……[詳細] |
![]() | 廟嘴坪遺址位于寧縣新寧鎮廟嘴村東北100米。面積約8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3米,暴露有房址、灰坑等。采集有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片,紋飾以細繩紋為主,彩陶紋樣多見魚紋、帶紋,器形有魚紋盆、弦紋罐和杯口尖底瓶。采集的齊家文化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黃陶片飾籃紋、繩紋,器形有高領罐、侈口罐。采集的周代陶片多為夾砂……[詳細] |
![]() | 寧縣革命歷史紀念館始建于1956年,前身為寧縣革命烈士陵園,2005年5月經市編委批準成立寧縣革命歷史紀念館,為副縣級事業單位,歸口縣文化局管理。紀念館位于寧縣縣城廟咀坪南麓,館區占地面積26700多平方米,綠化面積達90%以上,現有工作人員8名,房屋28間,年平均接待參觀旅游人數3萬人以上,門票收入60萬元以上。紀念……[詳細] |
![]() | 寧縣博物館位于寧縣新寧鎮輯寧南路16號,成立于1983年,占地面積2717.7平方米,建筑面積1080.4平方米,庫房面積96平方米,現有一個展室面積70平方米,陳列各種文物共計106件。現有工作人員11人,其中本科學歷3人,大專學歷3人,中專2人,中級職稱2人,初級職稱3人,高級工2人。館-代歷史文物、革命文物和古生……[詳細] |
![]() | 慶陽昔家牡丹園,位于寧縣瓦斜鄉東風村,經過二十多年的辛勤經營,已栽植可觀賞的成園牡丹五畝六千余株,栽培幼苗十多畝一萬余株。紅、黃、白、綠、黑、紫各類牡丹品種四十多種。2010年、2011年連續舉辦了兩屆“慶陽昔家牡丹園文人筆會”,2012年至2014年連續舉辦慶陽昔家牡丹旅游文化節,2013年與慶陽市文學藝術家協會、慶……[詳細] |
![]() | 傅介子祠位于良平鄉傅家村。傅介子,北地義渠(今寧縣良平鄉)人。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77年),樓蘭王安歸和匈奴勾結起來“數遮殺漢使”。傅介子奉昭帝之命以賞賜為名,在飲宴中誘殺樓蘭王。不久,賞封傅介子為義陽后。他是繼張騫之后又一個為“通西域、辟絲路”做出重大貢獻的人。為緬懷始祖功德,良平傅氏家族曾在明朝萬歷年間修建傅介子祠……[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