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程耳坪遺址位于天水市甘谷縣新興鎮茍家村西200米,西起大灣溝,東至三角地,北靠程耳坪三臺地,南至隴海鐵路。遺址東西長1000米,南北長500米,分布面積約5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米,暴露有灰坑。該遺址采集有弧線三角紋、帶紋、網紋彩陶盆、缽殘片和泥質、夾砂紅、灰陶片及石刀、石斧等,屬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遺存……[詳細] |
![]() | 甘谷紅軍長征紀念館位于甘谷縣城東環路,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紀念館以實物、圖片、資料等形式,綜合運用聲、光、電等手段,再現了紅軍長征在甘谷革命斗爭的光輝歷史。陳展內容主要有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五過甘谷等。 1935年8月,紅25軍從鄂豫陜根據地長征進入甘肅,9日晚,紅25軍到達天水,副軍長徐海東親率一營部隊突擊攻城![詳細] |
![]() | 灰地兒遺址位于甘谷縣新興鎮頭甲村西北1公里。屬馬家窯文化。面積約1.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2--1米,暴露有灰坑和白灰面居址。1959、1972年局部發掘,出土有平行帶紋平底瓶、葉紋彩陶壺、同心圓紋白彩盆、泥質紅陶素面缽、斂口碗、卷沿盆、侈口細頸瓶、罐、杯及泥質陶屋模型、灰陶壺、罐,還有石刀、石斧等生產工具。遺址保存……[詳細] |
![]() | 渭水峪遺址位于甘谷縣渭陽鄉渭水峪村北500米。是一處廟底溝類型與馬家窯類型共存的遺址。面積約8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4米,暴露有灰坑和居址。采集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弧線三角紋、弦紋、寬帶紋彩陶盆、缽殘片等。另有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泥質紅陶罐、缽殘片和漩渦紋彩陶盆殘片及石刀、石斧、石彈丸。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仰韶文化與馬……[詳細] |
![]() | 毛家坪遺址位于甘谷縣盤安鎮毛家坪村西側。1984年曾進行過發掘。面積約3.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2--2米,遺址有房址和灰坑等。出土有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黑色帶紋、條紋、同心圓紋彩陶盆、缽。另有齊家文化刻劃紋、附加堆紋、籃紋、粗繩紋泥質紅陶罐、折肩罐及石斧、石刀、石鏟等。還采集有周代夾砂灰褐陶罐、鬲等。遺址保存較好,……[詳細] |
![]() | 禮辛鎮遺址位于甘谷縣禮辛鎮禮辛村南1公里。屬馬家窯類型。面積約1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2米,暴露有灰坑和居址。采集有平行條紋彩陶盆、草葉紋彩陶瓶、弧線三角紋、平行線紋、鋸齒紋彩陶片及泥質、夾砂紅陶罐及石刀,并有石斧、骨針、玉璜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的內涵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平道地遺址位于天水市甘谷縣白家灣鄉梁家莊,遺址北至大墳區,南至華溝,東起小沙溝,西至平道地,南北長約350米,東西寬約250米,面積約8.7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米,地表暴露灰坑等,采集的標本有馬家窯類型的旋紋紅陶片、齊家文化的繩紋夾砂灰陶片等![詳細] |
![]() | 貫寺李家祠堂位于天水市甘谷縣大石鎮貫寺村,清至民國家祠建筑。占地面積495平方米,建筑面積180余平方米。祠堂呈四合院形式,坐北朝南,由堂屋、東西廂房、牌坊門構成。堂屋三開間,單坡硬山頂;東西廂房均三開間,單坡硬山頂;明間為單檐雙坡歇山頂大門樓,兩側次間為單檐雙坡歇山頂小門樓,大小樓之間有四座相連的單檐雙坡懸山頂小夾樓……[詳細] |
![]() | 甘谷縣博物館成立于2000年,位于甘谷縣冀城廣場南側,隸屬于甘谷縣文化廣播影視局。博物館占地面積1300平方米,建筑面積1300平方米,展廳面積430平方米,館藏各類文物2200件,其中珍貴文物98件。舉辦有“甘谷縣歷史文物精品展”一個基本陳列,年接待觀眾5萬人(次)。館長:劉克生聯系電話:0938-5621707……[詳細] |
![]() | 黑潭寺森林景區AA ![]() 黑潭寺位于甘谷縣城南35公里的古坡鄉石鼓山下,藉河上游。寺院隱于潺潺小溪之畔,蔥蔥林木之中,四周環山,曲徑通幽。寺西有烏龍江曲回東流,并在此聚水成泉,疊為三潭,潭深莫測,泉雖清而底難見,稱黑三潭,潭伴寺馨,寺依潭聲,神奇無比。寺中有大雄寶殿,內塑三世佛和十八羅漢。殿前有兩棵高達百米的蒼松,其北側有歇山頂建筑關帝廟。殿西……[詳細] |
![]() | 甘谷大佛甘谷大佛高達20余米,腳下供人瞻仰的地域原來只有一米余地,但站在腳下如何變換位置從不同角度觀看,都到合乎比例,表情和藹可親。它奧妙莫測之處在那里呢?這就是古代的藝匠們很巧妙地解決了高大造像在有限位置觀看的視覺差問題。在解決視覺差問題的同時,須解決搭架,造型小樣和安全問題。這些都要用科學的態度和高超的藝術技巧來完……[詳細] |
![]() | 千古磐安碑邑之西有磐安鎮者,處絲綢之路與唐蕃古道要沖,將軍挺槍,詩人唱合,商旅笙歌,千年不絕,登高俯瞰,川原平曠,渭水如帶,煙村呈瑞,阡陌井然,宛然仙境矣。鎮東有永寧鎮,設縣建鎮,開茶馬互市,名聞遐邇,清康熙五十七年地大震,北山南移,覆蓋永寧全鎮,千百載鐘鳴鼎食之地,頃刻為地下冤魂,后鎮址西移,名曰磐安,取安如磐石之意……[詳細] |
![]() | 甘谷境內擁有若干伏羲遺址。古風臺,相傳是伏羲的出生地。地處甘谷縣城西南10公里的白家灣鄉古風臺村。這里有八卦山、伏羲洞、伏羲筆、龍眼泉等諸多有關伏羲的景點。而且這里的農戶用的都是樹梢編織的八卦型雞灶、雞籠,巧妙地將伏羲所創造的八卦圖運用于生活的各個角落。現今,這里已建成伏羲大殿、雷澤故地碑供專家、游人參觀、考察。且每……[詳細] |
![]() | 甘谷唐王墳當人們登上甘谷靈鳳山山脊時,就會看到不遠處山麓一側有兩座隆起的小山包。據說那就是當地人世代相傳的“唐王墳”。所謂“唐王墳”,指的是唐高祖李淵的祖父和父親景帝李和元帝李虎之墓。甘谷是李唐王故里的說法,不僅表現在當地流傳的民間說法上,即使當地一些志書上的記載,也有相關說法。據清代翰林邑人鞏建豐《伏羌縣志》記載:“……[詳細] |
![]() | 姜維文化園AAA 姜維文化園位于甘谷縣六峰鎮姜家莊村,距離甘谷縣城10公里。主要文化遺存有姜維紀念館(姜公祠)、姜維墓、姜維母子洞、將軍嶺、靴子坪等。姜維,字伯約,生于公元202年,卒于公元264年,享年62歲,距今1804年,涼州上士,蜀漢大將軍,三國諸葛亮繼承人。姜維紀念館由原來姜公祠擴建而成,2000年秋季一期工程建成,背依朱山秦……[詳細] |
![]() | 古坡草原AA 古坡草原位于甘谷縣南部藉河上游,總面積132.8平方公里。古坡河由西向東橫貫全境,系秦嶺山脈之余脈,最高海拔2716米,最低1760米,相對高差951米。為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7.4℃,年降水量600—700毫米,全年日照時數1600—1800小時,無霜期90—140天。風景區以草原風景為主,草原面積占總面積的34……[詳細] |
![]() | 貫寺李氏宗祠牌坊貫寺李氏宗祠牌坊是大石鄉紳李善吉為其李家宗祠修建,屬紀念性的牌坊,也是為教化孝行宣傳封建禮教而建的。貫寺李氏宗祠牌坊建于民國初,全部用磚筑造,磚雕藝術精湛,磚雕24孝圖,風格細膩。橫枋斗拱、匾額全部用磚雕表現。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一些寺院在修建中也建起了牌坊,其中,椿樹坪羅家廟牌坊,金山鄉白衣寺寺六都是很……[詳細] |
![]() | 山陜會館牌坊山陜會館牌坊建于清嘉慶年間,為四柱三樓木結構歇山頂,斗拱層迭承戴牌坊頂,四立木三開間,中間橫坊之-刻山陜會館建立經過。為了增強立柱支撐能力,每根支柱前后有支柱夾撐,牌坊頂上簡瓦履面,瓦當,滴水,屋脊、吻獸、飛檐起翹。整個建筑氣墊不凡。1986年,山陜會館牌坊遺至大像山腳,被作為大像山山門![詳細] |
![]() | 文廟位于縣城南街,始建于元代至元丁亥年,西域人魯克得禮任縣令,得議集資修建文廟,戊子年春動工,已丑年冬落成。明代弘治年間,知縣周書又遷到城北,明嘉靖末年,縣令王調元又遷到東街,萬歷辛卯,縣令封嘉誥又遷到渭北山麓,天啟丁卯年縣令趙守成又遷到城外面還建有名官祠、鄉賢祠、忠孝祠。此處有有戟門、泮池,欞星門、義路、禮門等附屬建……[詳細] |
![]() | 覺皇寺覺皇寺坐落于甘谷縣六峰鄉覺皇寺村,原名興國寺,據《伏羌縣志》載:“興國寺明洪武年建”。清同治初年間(1862—1866)歷遭戰亂,焚毀嚴重,后重建,F存大殿梁記有“大清光緒十六年(1890)重建”的題識!队X皇寺修殿宇碑記》中有“其寺原為興國寺,始建于宋,所載明洪武24年朱元璋十八子朱便為岷王,便往岷為王,所經古……[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