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泰州市 > 興化市旅游

興化市旅游景點介紹

  沙溝后大街老廁位于沙溝鎮鎮區后大街明清古建筑群中,原商會巷南首后大街103號對面,東經119°50′10.2″、北緯32°56′07.0″。沙溝后大街老廁初建于明代,原為陳氏家廁。清代改為對外開放的公廁,以聚作農家肥料出售獲利。民國二十年(1931)洪水退后,廁主陳黑鼻子在原址重建。建筑風格上,采用西式工藝,如“洋門”……[詳細]
  中共興化縣委成立舊址位于戴窯鎮鎮區新興東街中心巷33號內,東經120°12′41.4″、北緯32°55′54.2″。為普通的瓦房院落,三間正屋朝南,另有門樓、天井、廂房,占地117平方米。1941年1月7日,中共蘇北區黨委副書記陳丕顯在此主持召開興化縣工委委員會議,宣布蘇北區黨委決定,撤銷中共興化縣工委,成立中共興化縣……[詳細]
  興化縣政府舊址位于安豐鎮肖家村254號,東經120°08′47.4″、北緯33°08′08.7″,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興化縣政府舊址現存一進三間,坐北朝南,七檁,東西走向。房屋前有天井,原為四合院。解放戰爭期間,我軍主力北撤,敵100軍及還鄉團占據縣城及主要交通要道,中共興化縣委和興化縣民主政府堅持原地斗爭![詳細]
  華中二分區革命烈士紀念塔位于安豐鎮陸宴村,東經120°04′58.7″、北緯33°07′59.4″,始建于1947年,1978年重修,1997年再修。安豐鎮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戰爭年代,蘇、魯、皖邊區(華中二分區)曾在這里開辟革命根據地,領導革命斗爭。所屬機關、軍隊、學校、軍工廠均駐扎在中圩若干村舍里。二分區地委設盛家……[詳細]
  蘇中公學舊址位于沙溝鎮鎮區虹橋巷2號院內,東經119°50′25.8″、北緯32°56′06.4″,原為三元宮。1945年8月-11月,蘇中公學領導機關曾在此辦公。1944年3月車橋戰役勝利后,蘇中區領導機關從東臺遷往寶應,并決定在抗日軍政大學第九分;A上組建蘇中公學,粟裕、管文蔚任正副校長,張藩任專職副校長,夏征農……[詳細]
  興化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位于大營鎮大營村東北,東經120°13′24.1″、北緯33°03′45.4″,始建于1943年,1987年重修。塔園占地面積2000余平方米,塔身為水泥結構,高19.43米(寓意1943年立),呈方錐形。正方形塔座,分為兩層,底層寬12米,高0.55米;上層寬7米,高0.32米。塔身正面刻有“興……[詳細]
  姜戴戴氏宗祠位于千垛鎮姜戴村,東經119°44′23.9″、北緯32°56′21.9″。姜戴戴氏宗祠始建于清,民國五年重修,現由正屋、東西廂房各一間及門樓組成,占地面積120平方米,建筑面積93平方米。正屋面闊四間,13.5米,進深4.86米,檐高2.45米,抬梁式,七檁,有廊。東西廂房長3.78米,寬3.1米。門樓長……[詳細]
  缸顧顧氏宗祠位于興化市缸顧鄉缸顧村中心,東經119°47′42.7″、北緯33°04′47.9″,是為了紀念缸顧顧姓第一代祖宗而建,記載了缸顧第一代祖宗坐在缸里漂浮到此,缸顧村由此而得名。缸顧顧氏宗祠始建于明,原前后四進,由門廳、前廳、中廳及后五間饗堂組成,F僅存一進三間,后有修繕,雕刻精美。宗祠內有一口古井、兩塊老匾……[詳細]
  唐莊石板街位于陳堡鎮唐莊村,東經119°50′43.1″、北緯32°47′38.2″。唐莊石板街鋪設于民國(1917)期間,東西走向,原長逾200米,石頭逾1700塊,F長約150米,約1000塊石頭鋪設,每塊石頭長約0.65米,寬約0.25米,厚約0.16米。俯首麻石街構成形似石凳,寓意穩穩實實。唐永達不惜重金從浙江……[詳細]
  唐莊積善橋位于陳堡鎮唐莊村東首,東經119°50′43.1″、北緯32°47′38.2″。東西方向,原為唐莊村一名叫唐永達的地主所建,建于民國7年,單孔磚橋。長約11.8m,寬約2.84m,跨度為3.2m。1911年,唐永達發起重修唐氏族譜(十世永達公發起,永珠公襄贊,禮請維揚梓人張旭東等編印成牒。此一九一一年事也)的……[詳細]
  薛鵬石板街位于沈鎮薛鵬村,薛鵬原名穆家堡,清同治年間(1862~1874),穆家堡青龍庵住持朗潤和尚為造福桑梓,身穿袈裟,走街串巷,風餐露宿,寒來暑往,經過幾載募化,并得到當地紳士富戶的支持,從蘇南購買了1700多塊長約100厘米、寬約30厘米、厚約15厘米的花崗石麻條石,鋪成自青龍庵向西的長約500米的一條東西石板……[詳細]
  南柯福星橋位于南柯村南首,東經120°10′25.1″、北緯32°49′14.7″,南北向,四周均為民居。南柯福星橋據說始建于明代,是一座單孔磚橋,重修于清光緒二十二年,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歷史。橋寬2.88m,橋拱氣勢雄偉,橋面到水面距離3.5m,橋面長9m。東西拱券頂部各有一塊磚雕,上刻“福星橋”三字。此橋為小磚……[詳細]
  八字橋原址位于市區城內東大街原北市河南端,東經119°50′21.5″、北緯32°56′13.4″。一為東西向,石質;一為南北向,磚砌,皆為宋建明修。南宋寶慶元年(1225)興化建城,設四水關與城內市河及海子池、西隈潭(明代以后稱升仙蕩)相連。城內形成東西向及南北向市河,成“T”形相接,河上橋梁眾多。依東西向市河北側形……[詳細]
  戴窯磚窯舊址位于戴窯鎮窯南村,東經119°52′53.1″、北緯32°56′44.5″。戴窯磚窯舊址原為古窯群,1973年在此建立戴窯磚瓦廠時曾出土五塊古城磚,磚身正面刻有陽文“揚州府提調官同知竹祥、司吏陶旭,高郵州提調官同知常松、司吏紀衡,興化提調官主簿樊弘道、司吏趙宗”等字樣,背面則刻有“年月日窯匠胡七一”,與南京……[詳細]
  耿家垛遺址位于垛田街道湖西口村耿家垛,東經119°52′53.1″、北緯32°56′44.5″,距城區直線距離約3公里。遺址發現于原始垛田地表以下約1米,占地達3萬平方米。布有大量碎陶片,也曾發現古井、古鏡、筒瓦殘片、規格較大的殘磚以及古街道遺跡。經專家鑒定,為我國春秋至西漢早期(約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160年)古文……[詳細]
  東古遺址位于戴窯鎮古牛村東古莊自然村東北角,東經120°14′09.9″、北緯32°57′23.3″,系2008年10月當地農民取土時,在距地表以下約3米處發現,共出土石斧、石錛、石鉞等排列整齊的石器11件。石器造型優美、表面光潔、鏤孔精致,其中一件石鉞最為完整、精美,專家鑒定是距今約4500年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典型……[詳細]
  南蕩遺址位于垛田街道戴家村東南約2.5公里的南蕩中,東經119°51′58.2″、北緯32°54′52.4″,面積約10萬平方米,為江淮東部地區新石器時期王油坊類型龍山文化遺址,距今約4200年。1989年和1991年,戴家村村民在開發湖蕩沼澤時先后發現大量動物骨骼亞化石和陶片。興化市博物館、揚州市博物館對此進行了多次……[詳細]
  韓貞(1509-1585),號樂吾,明代興化人,窯工出身,師從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王襞父子。學成歸里,以教學化俗為任,嚴以律己,一生行善。王艮贊其“繼吾道者,韓子一人而已”。歿后建祠立匾,定例春秋二祭,有《韓樂吾先生遺集》傳世。韓貞墓位于戴窯鎮西、韓窯村正南,東經120°12′12.6″、北緯32°55′51.4″。磚……[詳細]
  劉熙載(1813-1881),字伯簡,又字融齋,晚號寤崖子,清代興化人。我國清代著名的文學家、經學家和文藝評論家。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進士后,任翰林院編修值上 書-房,咸豐皇帝十分看重,御書“性靜情逸”相賜。同治三年(1864)任廣東學政,兩年后(1866)辭歸受聘上海龍門書院。劉熙載著述豐厚,尤以《藝概》影響最……[詳細]
  高谷(1391-1460),字世用,又字育齋,明初興化人。永樂十三年(1415)進士,景泰元年(1450)入閣,官至謹身殿大學士兼東閣大學士,系興化籍明代三相國第一人。高谷一生正直清廉,歷經“土木之變”和“奪門之變”,后稱“五朝元老”。所著《育齋文集》入《明史·藝文志》。天順元年(1457)高谷乞歸后,仍居于“敝廬”故……[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午夜男女爽爽爽在线播放 | 日韩欧美一区不卡 | 日本欧美中文字幕 | 亚洲成a人v电影在线观看 | 夜夜38亚洲综合网 | 人伊香蕉久久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