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該民居位于東臺鎮(zhèn)啟平街道湯泊居委會內,為城市改造后幸存的老居民點之一。顧家巷26號為典型的民國建筑,具有一定的保存價值和研究價值。現(xiàn)為民居。……[詳細] |
![]() | 建于1925年,該年張謇在現(xiàn)弶港鎮(zhèn)弶南村地段大規(guī)模地圍墾造地植棉、筑堤擋潮,為做好引排水,大萊公司在此興建了閘堤,因其有三個孔,故當地人稱為三門閘,三門閘建成后,弶港地區(qū)廣大鹽民灶丁紛紛棄鹽從耕。……[詳細] |
![]() | 南京空軍部隊于1958年10月派遣雷達連在東臺弶港六里舍建立了雷達站,建設營房面積2100平方米,1971年隨駐東臺部隊撤回南京空軍。目前該營地仍為南京空軍部隊管理,原使用的雷達被專人保護在舊址處,已不使用。……[詳細] |
![]() | 1999年12月由東臺市人民政府、市民政局、弶港鎮(zhèn)人民政府興建,占地1200平方米,烈士墓分墓室、墓碑、墓場三部分,墓碑高9.5米,墓室內埋葬著二十六位無名革命烈士遺骸,是20世紀40年代新四軍一師后方醫(yī)院和華東野戰(zhàn)第十一縱隊醫(yī)院醫(yī)治傷重和負傷入院后又遭日寇、國民黨軍掃蕩、圍剿壯烈犧牲的新四軍指戰(zhàn)員。……[詳細] |
![]() | 始建年代不詳,應推至明清時代,據老人講水災后,西溪寶塔掛水草,西鄉(xiāng)一片汪洋。后來從蘇州等地移民江北建村立舍,始有祁劉莊。由于當時統(tǒng)治者信佛,因此蓮華庵應運而生,到清道光年間重新修繕,以此匾額為佐證。蓮花庵在解放后建鄉(xiāng)政府時為民權鄉(xiāng)鄉(xiāng)政府,后被拆毀。宗教政策落實時,由信眾群眾自發(fā)捐款在原址上重建,現(xiàn)為復興禪庵。……[詳細] |
![]() | 祁劉后泊中心有地下水(涌泉),在清代曾遇特大干旱,廣大民眾無水可吃,但祁劉后泊從不干涸,周圍村莊都到后泊擔水養(yǎng)生,當時人稱觀音甘露,菩薩渡世。目前鎮(zhèn)自來水廠在泉東側打井抽取自來水。……[詳細] |
![]() | 溪陳村小磚道,三橫三縱,原系一窯燒制而成,式樣與東臺西溪三里路相似,中凸兩邊低,便于淌水,全長約200米。民國時期拆除炮樓補修。解放后各居民門前又自行補修,建自來水鋪水管時挖出后又補修一次。……[詳細] |
![]() | 始建于1977年,由碑基、碑座、碑身三個部分組成。碑身高36米,上 書-“革命烈士紀念碑”七個醒目行書于正南方。碑座五角星,分別記述唐學海、陳 維仁、許文華、孫保民、李友存五位革命烈士生平。碑基內系地下室,記述五烈的英勇人民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英勇犧牲的百余名烈士。……[詳細] |
![]() | 長征橋跨于三聯(lián)村十字河上,東南西北向,十字交叉,四角通道,八面有路,是民眾生產生活的必經橋梁,系聯(lián)合圩區(qū)內河磚拱橋。……[詳細] |
![]() | 原名殷家灶和尚廟,始建于明末清初,時分兩殿,廟門朝東,占地面積1330平方米,建筑面積150多平方米,前有土山,后有竹園。1941年,新四軍民運工作隊隊員鄧民新,曾在此進行民運工作宣傳,經常落腳于此,發(fā)展黨員,組織農民展開一系列的抗日運動。……[詳細] |
![]() | 時堰古石橋位于陶莊村東首,建于清嘉慶年間,單跨石梁橋,橋體全部由大型條狀麻石砌成,橋上“興旺橋”三字隱約可見。橋東刻有此橋建設的大體情況,字面清晰。……[詳細] |
![]() | 馮道立(1782-1860),清代著名水利學家,清光緒《鹽城縣志》有記載。墓區(qū)占地1840平方米,葬有馮道立及其父、子之墓,封土底徑4米,存高1.5米,1972年開河時被就地深埋,其上為農田,現(xiàn)墓上砌有一座六角亭。……[詳細] |
![]() | 時堰屬里下河地區(qū),地勢低洼,常常積澇成災,洪水泛濫時,因河水污染,常常也是瘟疫流行之時,人們生活用水沒有保證,故馮道立倡議打井取水。當時曾打井三口,現(xiàn)僅存一口。古井位于時堰鎮(zhèn)井欄巷,井身直徑0.8米,井深6米,用磚圈砌。圓形麻石質井欄,內徑0.65米,高0.6米。至今井水清澈甘甜,為居民所用。……[詳細] |
![]() | 時堰石板街,舊址是一條集鎮(zhèn)商業(yè)區(qū)的環(huán)街路道,現(xiàn)僅存一條東西向200米的一條小街,青磚鋪設,寬2米。舊時街西側店鋪林立,是時堰鎮(zhèn)商業(yè)中心繁華地段。……[詳細] |
![]() | 東臺市時堰嵇東文化樓建于1982年,三層小樓,1984年嵇東村在全國首創(chuàng)開展“創(chuàng)建文明村,培養(yǎng)新農民”的活動,成為全國文明村的發(fā)祥地,曾被譽為“蘇北平原一枝花”。“嵇東文化樓”見證了這一光榮的歷史。……[詳細] |
![]() | 為清代曹柏齡宅第,明清時期,安豐是兩淮倉鹽的產銷重地,鹽業(yè)興旺帶來商業(yè)繁華,商賈云集形成七里長街,曹柏齡為首富。曹宅有百十間房子,曹氏大院東西長70多米,南北長40多米,占地近3000平方米,現(xiàn)有建筑面積393.1平方米。解放初為安梁區(qū)公所駐地,1958年為安豐公社駐地,1984年7月改為機關宿舍,2006年準備三期城……[詳細] |
![]() | 臺南溫泉現(xiàn)為療養(yǎng)院,位于東臺市臺南鎮(zhèn)興鶴村,距東臺市約12公里,天然溫泉原名鳳凰泉,系1967年地質部華東石油勘探局勘探的一口井,深2201米,日涌水量400立方米,水溫41攝氏度,有礦物質成分,對人體有好處。……[詳細] |
![]() | 肝腸河從泰東河由北向南至魯家洼止。相傳七仙女下凡與董永相愛后,受王母干預,七仙女為變成凡人與董永結發(fā)成親,將自己的肝腸放進該河中清洗,意斷絕與天庭往來,該河因此而得名為肝腸河。……[詳細] |
![]() | 為紀念東漢孝子董永而建,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300平方米,享堂面闊三間10米,進深5米,硬山頂。南側有墓一座,相傳為漢孝賢董永墓,墓地現(xiàn)存清道光十五年(1835)所刻墓碑一通,碑陰刻“漢董孝子諱永墓道光乙未里人修”。……[詳細] |
![]() | 大凡村部原為“二神廟”,相傳為顧氏一烈女籌建。解放初期由于戰(zhàn)亂,該廟宇成為游擊隊員辦公場所,解放后成立了大凡村部,后把村部拆除改建成大會堂,1980年左右因為自然災害,毀于一旦,重建為現(xiàn)有村部。……[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