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河墩遺址位于常州市武進區洛陽鎮談家頭村東北60米處。墩中心高,四周低,外形約成饅頭狀,占地平面約成圓形。墩中心最高處約12米,占地半徑約為25米。墩西、南側有一河道環繞。墩上,在樹木的簇擁下,樹立著“胡發堅烈士紀念碑”。東河墩遺址是1984年武進第二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點,根據當時地表采集的信息,推測該處遺址年代是……[詳細] |
![]() | 淮海碑位于常州市武進區洛陽鎮文化宮淮海亭內。碑刻于清乾隆三十一年。碑長1.8米,寬0.75米。此碑原為建造秦觀祠時的捐款碑。碑現埋在淮海亭內的北墻里,得到了較好的保護。淮海亭的取名與北宋文學家秦觀有關。秦觀(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虛,別號邗溝居士,學者稱其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屬江蘇)人。北宋文學家。因淮……[詳細] |
![]() | 東山墳位于常州市武進區遙觀鎮劍湖村委東莊村,東西向長55米,南北向寬73米,高約2-3米,上有樹木覆蓋。文革時曾撿到明朝石墩墓,有1.5平方米石板。為配合宋劍湖濕地公園建設,2014年武進區文廣新局對其進行了考古調查、勘探,根據勘探結果顯示:土墩的文化堆積以明清時期為主,近現代人為干預較多,周邊挖河堆土成高墩。土墩地層……[詳細] |
![]() | 周三王墳遺址位于常州市武進區遙觀鎮劍湖村委東莊村西,占地約為一畝,高約1米,上有樹木覆蓋。上世紀90年代村民挖土時曾在土墩上發掘出“明處士周良卿妻邢氏碑”(現保存于常州市文保中心西瀛里文保區志王府內)。墓碑為麻石質,長0.76米,寬0.32米。正面正中鐫刻“明處士□□周良卿妻邢氏”,左側字跡已模糊不清;背面雕刻鯉魚跳龍……[詳細] |
![]() | 西河墩遺址位于常州市武進區遙觀鎮漁莊行政村西河墩村東30米。遺址是1984年武進第二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時發現,當時通過地面采集,初步推斷遺址年代為西周。2010年,武進區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對其進行了復查,遺址地處平原田間,規模宏大,中心高約10米,東西長120米,南北寬60米,占地平面大體成一長方形。墩西生長樹……[詳細] |
![]() | 東石橋位于常州市武進區遙觀鎮通濟村石橋村民小組石橋庵旁,東西向橫跨在石橋巷新街的石橋浜上。據當地史志資料記載,東石橋修建于民國十八年(1929),距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東石橋為單孔平板石橋,全長15.4米,寬2.15米。橋面中部橫鋪長0.85米的條形麻石,兩側以長條形麻石質石梁嵌邊,石梁長3.4米。橋洞為方形,橋基由一……[詳細] |
![]() | 劍湖村東莊王氏宅位于常州市武進區遙觀鎮宋劍湖西岸的劍湖村東莊40號,北靠馬劍路,西鄰政和路。劍湖村東莊原有100多戶人家,王姓為主。王宅為硬山式磚木結構建筑,建造于上世紀40年代,座北朝南,單層一進三開間,面寬10.5米,進深9.8米,脊高6.9米,檐高4.5米。有簡易門樓,書有“毛主席萬歲”字樣。樣式樸素大方,是典型……[詳細] |
![]() | 東莊土城遺址位于常州市武進區遙觀鎮劍湖村東莊。據《宋劍湖的故事》轉引,南宋初年,朝廷命文武全才的王友亨在建湖臨津要塞“筑堡設障”、“鹙石為梁”,東莊村旁的“城堡”成于此時,該城堡四面環水,座北朝南,為四方形,其南北兩面的土城墻各長25丈,東側的土城墻稍長于西側的土城墻,為20丈,土城墻寬3丈余,高二丈余。墻體陡峭,城墻……[詳細] |
![]() | 雅浦陸氏宗祠位于常州市武進區雪堰鎮雅浦村。祠堂始建于明崇禎六年(1633),原有三進五楹,后來又在每進邊上各接出三間,建筑面積達900平方米,現僅存第二進。目前,陸氏宗祠座北朝南,一進,三開間,硬山式,磚木結構晚清建筑。宗祠面闊12米,進深9檁10米,脊高5.4米,檐高3.3米,建筑總面積120平方米。宗祠四周有圍墻,……[詳細] |
![]() | 慈航橋位于常州市武進區雪堰鎮張家村,因此又被當地老百姓稱為“張家橋”。據當地史料記載,此橋原為木質結構橋梁,民國時期由常州富商楊文照在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將其改建為石橋。慈航橋長12.7米,高4米,以東西向橫跨于張家村外的扁擔河上,屬單孔平板石橋梁。橋面寬2米,有三塊狹長的條形麻石質石梁拼合而成。單條石梁長2.8……[詳細] |
![]() | 青墩唐墓位于常州市武進區雪堰鎮繡衣行政村葉家旦自然村北50米。青墩塘墓又名前青墩,墩地處平原田間,高約1.5米,上種旱地農作物,占地平面大體呈一邊長為40米的正方形。據地方志《武陽合志》記載:青墩相傳為梁王沈法興之墓。其墓有二,即雪堰鎮的前青墩,另一在青龍鄉,為后青墩。究竟哪一個是衣冠冢,尚待發掘證實。吳梅鼎曾有《青墩……[詳細] |
![]() | 董亦湘紀念碑位于位于常州市武進區雪堰鎮潘家曠達集團西南200米處。紀念碑立于小山丘上,碑高20米,碑身上寫“董亦湘紀念碑”。碑底座側面記載董亦湘的生平簡介,底座長3.4米,寬2.8米,高1.7米。董亦湘武進縣潘家橋董家旦村人,中共黨員。1924年,創建無錫第一個黨支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他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頻繁往……[詳細] |
![]() | “張弓堤”石刻碑豎立于武進區橫山橋鎮芙蓉雙廟村。碑為金山石花崗巖制成,長1.83米,寬1米,厚0.28米。碑上正面中心刻有“張公隄”三字,其右側并排刻有“道光歲次丙午孟夏”一行小字,左側下方刻有“圩民敬立”四個小字,其中隄是堤的異體字。“張公”是清道光年間的一名陽湖知縣,叫張之杲,字東甫,是杭州人。光緒版《芙蓉湖修堤錄……[詳細] |
![]() | 玉泉位于常州市武進區橫山橋鎮芳茂山東側芳茂村玉泉庵內。據史書載:“玉泉引水以圍始于宋,大旱不竭,味甘不減惠山泉。”清嘉慶二年(1797)用石駁圍護泉周成“玉泉池”,并為遮蔭護泉水,于其上建亭,是為“玉泉亭”。據傳玉泉命名于宋代,多年前泉面面積約2平方米,玉泉亭,磚木結構,硬山式,坐西朝東,面闊4.2米,進深2.5米,面……[詳細] |
![]() | 待渡亭顧名思義,待渡亭就是古人迎來送往或者小憩避雨等待擺渡的場所。這里介紹的待渡亭位于常州武進區橫山橋鎮新安原后渡橋東堍向南10余米、三山港東岸圩堤上。后渡橋又名新安后橋。橋被拆除后,曾用木船擺渡過往行人,為供等候渡河人,防暑避雨,休閑歇涼待渡而建此亭,故名“待渡亭”。《亭記》碑上刻有:“……當南北沖衢,位居東西咽喉,……[詳細] |
![]() | 建圣庵位于常州市武進區湟里鎮里墅村,建于唐代,歷經毀修。據《建圣庵重修碑記》載悉:建圣庵“創自有唐歷宋元而遞修于成化崇禎年間(1465-1644)……”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重修,原規模失考不詳。新中國成立后改為里墅小學校舍。1982年除大殿外,東西廂樓、前進、中進全部被拆除作為校園,僅存硬山式磚木結構大殿5間,通……[詳細] |
![]() | 盧家巷興隆橋位于牛塘鎮盧家巷寨里村北30米處,南北走向,是一座兩墩三孔的平板石橋。橋全長21.6米,橋面分三節,每節有兩塊條石,共有6塊條石搭成。橋梁中孔兩邊橋石長7.5米,寬一塊為0.7米,一塊為0.6米;橋梁兩端兩塊橋石長7.3米,寬一塊為0.7米、一塊為0.6米;橋梁北端兩塊橋石長7.2米,寬一塊為0.7米、一塊……[詳細] |
![]() | 三渦橋位于常州市武進區牛塘與南夏墅交界處的孫家村黃家灣,東西走向,是一座三孔平板石橋,東西兩端各砌有石墩以加固岸邊橋堍。橋全長21米,橋寬2.1米,橋高3米。橋梁用三塊石梁鋪設鋪設,每塊石梁長4.3米。橋墩也均有三塊條石并立組成。為了便于車輛行走,在老橋面上澆上了水泥。三渦橋位于三條河流S形轉彎處,每遇流水湍急,形成“……[詳細] |
![]() | 文革時期地下通訊工程基地舊址位于武進區牛塘鎮青云村青云山。這座地下建筑為磚混結構,約有600平方米,采光口31個,房頂厚度接近一米。西面、南面山下各有一個山洞形出入口,里面是“回”字形的結構,房頂上的柏油已經脫色。在后山有個出口,還留有兩根當年所造的電線桿。在山的南面還留有一排瓦房,整個房屋的設計與當時部隊軍營的設計類……[詳細] |
![]() | 牛塘營位于武進區牛塘鎮青云村施家巷,四周被“東塘河”環繞,具備“一城一河”的格局。牛塘營四周除個別地方已變成平地外,其它地方都還有高約3-4米的高崗,以東、南,西一帶的高崗最明顯。根據施家村村民反映,這個四面環水的地方有160畝地大,是“大明”常遇春將軍的營地,叫牛塘營。據明憲宗成化年間的《毗陵志》載:“游塘營在縣西南……[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