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層炮樓是1967年順河鎮革命委員會建,屬“文革-”產物,位于徐州市豐縣順河鎮六六福食品有限公司院內。順河村位于豐縣西北,為黃泛沖擊平原,東有復新河,西臨四聯河,南靠羅河,北有蘇北堤河。系平原坡地,東北低,西南高。西南部為青沙地,東北部為粘土地,西北部為鹽堿地。水陸交通發達,河渠縱橫,水資源豐富。順河村北側有西營子河,……[詳細] |
![]() | 七公墓表是清代徐州狀元李蟠為李氏始祖七公撰書的一篇墓表,位于徐州市豐縣梁寨鎮黃樓村富士路北狀元碑園內。狀元碑園處于原黃樓鄉駐地,富士路北,現屬于梁寨鎮黃樓村,距鎮駐地12公里。梁寨鎮有“狀元故里、冠軍之鄉”之稱。系黃河決口沖積平原,位于縣城東南,黃河故道北側。鎮區水資源豐富,黃河故道,經過治理改造,形成了近2萬畝的果園……[詳細] |
![]() | 趙文海墓為清代所建,位于徐州市豐縣梁寨鎮單樓村大張口棉站東20米楊樹林內,西面20米是原大張口供銷社。位于縣城東南,黃河故道北側,系黃河決口沖積平原,東南、西北比較長,地勢南北均高,中間低,除廢黃河灘淤地400余公頃為粘土、半粘土外,其余多為堿地或砂堿地。鎮區水資源豐富,黃河故道,經過治理改造,形成了近2萬畝的果園,鎮……[詳細] |
![]() | 得正墓碑為大明萬歷二年同郡太學生三明道士周中立記,位于徐州市豐縣梁寨鎮前四樓村村北果樹林內,位于縣城東南,黃河故道北側。系黃河決口沖積平原,東南、西北比較長,地勢南北均高,中間低,除廢黃河灘淤地400余公頃為粘土、半粘土外,其余多為堿地或砂堿地。鎮區水資源豐富,黃河故道,經過治理改造,形成了近2萬畝的果園,鎮內公路四通……[詳細] |
![]() | 梁氏誥命碑為清代嘉慶二十五年立所立,原位于在梁寨鎮鎮政府駐地南500米處,2008年春天重立于徐州市豐縣梁寨鎮新腰里王村西高頭北大田地里。位于縣城東南,黃河故道北側。地處黃泛沖積平原,地勢平緩,屬溫暖帶半濕潤季風氣候。西臨梁寨淹子,距儒林郎候選州同知梁作相與其妻恭人胡太墓碑距離220米。在碑的旁邊是一條小生產路,將墓碑……[詳細] |
![]() | 梁作相墓為清乾隆五十六(1791年)立,位于徐州市豐縣梁寨鎮新腰里王村西高頭北樹林里。位于縣城東南,黃河故道北側,系黃河決口沖積平原,東南、西北比較長,地勢南北均高,中間低,除廢黃河灘淤地400余公頃為粘土、半粘土外,其余多為堿地或砂堿地。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夏無酷暑,冬無嚴……[詳細] |
![]() | 萬古流芳碑為清代所立,位于徐州市豐縣梁寨鎮夾堤村北300米處,北為張莊,東北方向為前口村,西臨滕家堤,西南方向為夾堤村。位于縣城東南,黃河故道北側。系黃河決口沖積平原,東南、西北比較長,地勢南北均高,中間低,除廢黃河灘淤地400余公頃為粘土、半粘土外,其余多為堿地或砂堿地。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光能資源豐富,熱量資源……[詳細] |
![]() | 白衣廟記碑為清代所立,具體時間不詳,位于徐州市豐縣宋樓鎮戚莊村莊南200米大田地里,碑南50米是復新河,碑西有張小集,東北方向有華樓,位于豐縣南部,豐城南郊,地處平原,地勢南高北低,東高西洼,但起伏不大,西部為粘土地,東部為砂堿地。東北與套樓鄉接壤,東南與岳莊鎮交界,西北面和劉王樓鄉相鄰,西南與安徽碭山縣接壤。豐黃公路……[詳細] |
![]() | 天齊廟碑為清代所立,位于徐州市豐縣范樓鎮虺城村南北路路西溝邊,距徐州市西北50公里。位于豐縣東南,在黃河故道以北,系黃河決口后形成的沖積平原,西高東低。堤南為廢黃河灘淤的青沙地和淤地,地勢高,易旱;堤北為堿地,地勢低,易澇。黃河北堤和鄭集南支河在境內為東西走向,豐徐公路南線從其北部通過以農為主,兼搞工副業。屬暖溫帶半濕……[詳細] |
![]() | 高氏始遷祖碑為清雍正十二年歲(1734)次甲寅三月所立,原來該碑立于祖塋地之田野間,現位于徐州市豐縣歡口鎮劉大營村后大營高氏家祠內。位于豐縣東北部,屬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北部屬淤土類,地類強;中、南部屬沙質土壤,透氣、透水性強。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光能資源豐富,熱量資源充裕,年際交變幅度大,降雨較集中,四季分明……[詳細] |
![]() | 義路通行碑為清代所立,位于徐州市豐縣歡口鎮歡口村文化宮內。歡口村位于位于豐縣東北部,屬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北部屬淤土類,地類強;中、南部屬沙質土壤,透氣、透水性強。由于地處微山湖畔,湖水可利用率較高,有著良好的水利灌溉條件,主要種植麥、稻、玉米、棉花、菜五大類作物。徐濟高速、豐魚公路、歡沛公路過境。屬暖溫帶半濕潤季……[詳細] |
![]() | 黎照堂劉氏增修祠堂碑為清代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立所立,位于徐州市豐縣歡口鎮前大營村劉家祠內。前大營村位于豐縣東北部,屬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北部屬淤土類,地類強;中、南部屬沙質土壤,透氣、透水性強。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光能資源豐富,熱量資源充裕,年際交變幅度大,降雨較集中,但時空分布不均,兼有海洋性和大陸性……[詳細] |
![]() | 武舉人魏續征墓碑為清代嘉慶十二年(1807年)辛卯仲春所立,位于徐州市豐縣師寨鎮大堤口村北面大田內,位于豐縣東北部,復新河的東側。豐谷公路從境內通過。該鄉地處平原坡地,東南部為青沙地;東北部為沙質土壤,西北部為粘土;西南部為混合土。主要河流有復新河、營子河。土壤肥沃,農田水利條件較好,大力發展以糧食為主的種植業,兼搞工……[詳細] |
![]() | 李新莊抗日義勇軍誕生地為1937年李貞乾烈士的家鄉徐州市豐縣師寨鎮李新莊,地處黃淮沖積平原,東南部為青沙地;東北部為沙質土壤,西北部為粘土;西南部為混合土。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氣候資源較為優越,有利于農作物生長。李貞乾烈士在此組建了共產黨領導下的豐縣人的第一支抗日武裝部隊,現紀念碑位于……[詳細] |
![]() | 董生燧神道碑為明代所立,位于徐州市豐縣師寨鎮小李莊村董寨中心路北。小李莊村位于豐縣東北部,復新河的東側。地處平原坡地,東南部為青沙地;東北部為沙質土壤,西北部為粘土;西南部為混合土。主要河流有復新河、營子河。土壤肥沃,農田水利條件較好,大力發展以糧食為主的種植業,兼搞工副業,并有儲量較大的鹽礦。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詳細] |
![]() | 娥墓堌墓群為漢代古墓葬,位于徐州市豐縣首羨鎮董莊村娥墓堌莊西100米,據豐縣城約30余里,位于豐縣最西北部,蘇魯兩省四縣交界。平原坡地,西高東低,周圍有四條河環繞,南有西支河,北靠蘇北堤河,西有惠河,東靠四聯河,河溝渠密布,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方便,主要種植麥、棉、玉米、大蒜、洋蔥、大豆等農作物。鎮內有豐富的煤炭資源。……[詳細] |
![]() | 樹德堂劉氏遷豐一世祖立于清咸豐五年(1855年),位于徐州市豐縣首羨鎮黃樓村王雙樓南100米農田內。位于豐縣最西北部,蘇魯兩省四縣交界,平原坡地,西高東低,比差為1.5米。砂堿地占70%,粘土占30%。周圍有四條河環繞,南有西支河,北靠蘇北堤河,西有惠河,東靠四聯河,河溝渠密布,土地多為沙質,以種植小麥、大蒜、洋蔥、玉……[詳細] |
![]() | 豐縣縣委舊址建筑為民國時期所建,位于徐州市豐縣首羨鎮張后屯村村委會西北處240米,是解放戰爭初期縣委辦公地。張后屯村西鄰山東的肖云鎮,北接張老家村,土地多為沙質,以種植小麥、大蒜、洋蔥、玉米、棉花和雜糧為主。位于豐縣最西北部,蘇魯兩省四縣交界,平原坡地,西高東低。周圍有四條河環繞,河溝渠密布,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方便,……[詳細] |
![]() | 張老家地下涵洞為1964年所建,位于豐縣首羨鎮張老家村西北200米,西惠河分道處。位于豐縣最西北部,蘇魯兩省四縣交界,平原坡地,西高東低。周圍有四條河環繞,南有西支河,北靠蘇北堤河,西有惠河,東靠四聯河,河溝渠密布,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方便,主要種植麥、棉、玉米、大蒜、洋蔥、大豆等農作物。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光能資……[詳細] |
![]() | 蘇北大堤為1950年國家投資修建,位于徐州市豐縣首羨鎮黃樓村北400米。位于豐縣最西北部,蘇魯兩省四縣交界,平原坡地,西高東低。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資源較為優越,有利于農作物生長。周圍有四條河環繞,河溝渠密布,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方便,主要種植麥、棉、……[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