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易縣旅游

易縣旅游景點介紹

  【地址】保定市易縣狼牙山鎮東西水村【服務人口】7448萬人(2022年全省常駐人口)【聯系電話】0312-8863220【設施情況】狼牙山文化博物館總投資 1.2 億元,建筑面積 1 萬平方米,其中負一和一二層為展廳,面積約 3500 平方米,三四五層為賓館酒店和會議接待等配套服務設施,是狼牙山地區規模較大的旅游目的地。【人員情況】工作人員20人。【館藏情況】博物館展出抗戰、民俗文物和奇石標本5000多件。【特色陳列】“民族魂——紅色抗戰廳”。主要展示日寇從發動“九·一 八事變”“七七事變”到保定淪陷、易縣城破,日軍在狼牙山地區制造多樁慘案,激起中國人民強烈反抗,聶榮臻、楊成武等老一輩革命家創建抗日根據地,領導狼牙山軍民與日寇展開艱苦卓絕的斗爭,狼牙山五勇士縱身跳崖的悲壯畫面。……[詳細]
  【地址】保定市易縣易州鎮韓家莊村南112國道南側【服務人口】57萬人(2022年易縣常住人口)【聯系電話】0312-8222666【設施情況】易縣易硯博物館位于易縣易水文化產業園內,易水文化產業街西側,利用易水硯大酒店首層和負一層場地建設,建筑面積3600平方米,展廳面積3000平方米。【人員情況】現有工作人員12人。【館藏情況】易縣易硯博物館現有藏品總數為300件。【特色陳列】易縣易硯博物館依托易水文化產業園區和已經建成的易縣博物館,建設硯文化主題展館,與易縣博物館互補,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化展示和文化創意空間。以中華硯文化為主線,以易硯為主題,常設《肇啟文明》《華夏珍品》《名家薈萃》《易硯春秋》《捧福旋歸》《宏圖展望》《溯源延伸》展覽。……[詳細]
  【地址】保定市易縣縣城城西【聯系電話】0312-8857143【設施情況】易縣絞胎瓷博物館位于易縣城西,總建筑面積七百五十平方米,展陳面積四百二十一平方米,基本陳列為易縣絞胎瓷發展史展覽,展線總長兩百米,四個分展廳,展出絞胎瓷作品一百八十二件(套)。除基本陳列外,設有研學互動區域(易文創意陶院)。【館藏情況】易縣絞胎瓷博物館現有藏品總數為304(件/套)。【特色陳列】易縣絞胎瓷博物館是非國有博物館,藏品主要來源為舉辦者個人提供:2022年底至2023年初期間,易縣絞胎瓷博物館先后接受了舉辦者張保軍原創絞胎瓷作品304件。易縣絞胎瓷博物館藏品主要特色是作為絞胎瓷藏品門類創作時間跨度大:最早的作品與最新的作品創作時間跨度達30年。類型豐富多樣:包含恢復傳統絞胎瓷的瓶、碗、杯、盞等不同器型,具有極……[詳細]
鎮國寺
  鎮國寺是易縣保存最早的佛寺之一,位于中易水河畔的凌云冊鄉解村。佛寺與石佛均始于隋開皇十一年(591),因有石佛像立于殿內,所以鎮國寺又被當地人稱為立佛寺。清光緒七年(1881年),鎮國寺寺院毀于一場暴風雨,后曾修復,存佛殿三間為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重修。鎮國寺殿內東西北墻上有壁畫。佛像為釋迦牟尼佛立像,材質為漢白玉石,通高4.92米,立于仰蓮座上,身披袈裟,施以彩繪,佛手足均殘,1997年3月佛頭被盜割。佛像為典型的隋代佛教造像風格,對研究隋代文化習俗和石刻藝術有重要參考價值。……[詳細]
昌西陵
  昌西陵是清西陵目前唯一對外開放的皇后陵,因位于昌陵西側而得名,埋葬著嘉慶皇帝的孝和睿皇后。孝和睿皇后生前并未建陵,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二月和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孝和與道光相繼去世,孝和的陵寢只好由她的孫皇帝咸豐建造。昌西陵的陵址本已經道光選定在昌妃園寢以南,但未及開工就發現自地皮以下即有砂石,深至9尺,漸有泉水。咸豐吸取寶華峪滲水的教訓,毅然將此陵址廢除,另選昌陵西側1500米土脈高厚的望仙山為吉地,于咸豐元年(1851年)二月開工建造。昌西陵的建筑規制極為簡約,這一方面是受慕陵建筑風格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因咸豐初年財力困頓的限制。其占地25.5畝,建造耗時18個月,用銀44萬兩,建筑僅有20座,而且其主體建筑顯著地縮減了尺寸。其規模不僅不可與泰東陵相比,即使比由妃園寢改建而成……[詳細]
易縣博物館
  易縣是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千年古縣。易縣博物館是集中展示易縣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易縣博物館位于易縣城西,建筑為矩形三層單體建筑,總建筑面積四千一百平方米,展陳面積三千多平方米。基本陳列為易縣通史展覽,以“易水長歌”為展陳主題,設置先民足跡、燕國風范、郡縣之制、雄關福地、氣壯山河、追尋夢想、易州流風、易州遺珍八個部分。展線總長五百多米,展出文物五百余件(套)。除基本陳列外,設有臨時展廳和互動區域。易縣博物館,訴說易水之濱八千年人類文明歷史,寄語古燕大地全面小康社會美好未來。……[詳細]
  裕莊親王廣祿園寢,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縣裴山鎮南福地村西。2018年2月14日,裕莊親王廣祿園寢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北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裕悼親王保壽園寢,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縣裴山鎮南福地村南。2018年2月14日,裕悼親王保壽園寢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北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七里莊遺址
  七里莊遺址為新石器時代至戰國古遺址,位于保定市易縣七里莊村。 七里莊遺址為河北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鎮國寺石佛
  鎮國寺石佛位于易縣解村,為隋代石刻。石佛為釋迦牟尼的漢白玉石雕像,高4.95米,立于仰蓮座上,坐下有刻銘“大隋國……”等字樣。石佛身披袈裟,并施以彩云,雕刻手法細膩,線條流暢,充分顯示了典型的隋代佛教風格,對研究隋代文化習俗和石刻藝術有重大的參考價值。鎮國寺現存清代大佛殿三間,為1899年重修。石佛置于大殿中間,現佛手足均殘,佛頭已于1997年3月6日被盜割。1993年7月15日,鎮國寺石佛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易州清真寺
  易州清真寺,坐落在易州鎮友誼路社區。易州清真寺始建于元代,原建于古燕下都遺址碑東村,元末至正年間,焚于戰火;明景泰二年(1451年)遷易州城內。搬遷后的400年中,曾多次翻修和擴建,其中清乾隆年間規模最大,記載詳盡。易州清真寺占地5.4畝,寺內大殿12間,水房10間,大小學堂、廚房、書房、臥室等31間,總建筑面積達3538平方米。各建筑物之間皆有走廊銜接。清真寺大殿坐落在寺中央,呈“主”字形,三嶺六坡、四角雙層挑檐式,走獸脊、銅義頂、龍口噴泉。正殿有3門,明柱擎立,牌匾上 書-“易水桃園”、“洞天福地”等;大殿內正面有8扇屏風,上鑲嵌著古老的阿拉伯“庫法體”金字--。另外大殿內還有1塊青石碑,正面刻有“大明皇帝青灰”。……[詳細]
叢葬墓群
  叢葬墓群位于易縣解村一帶,為戰國古墓葬。 1982年7月23日,叢葬墓群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燕下都遺址
  燕下都遺址位于易縣東南,為戰國古遺址。1982年7月23日,燕下都遺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燕下都遺址是戰國時期燕國的都城遺址。城址呈長方形,東西長約8公里,南北寬達4公里,是戰國都城中面積最大的一座。城址中部有一道隔墻,將城分為東、西二城。東城分為宮殿區、手工業作坊區、居民區、墓葬區、古河道區五個部分,文化遺存相當豐富,保存較好。西城為一防御性的附城,遺存較少。城址內除出土有銅器、鐵器、陶器、石器等生產、生活用具外,還發現有許多獸首陶水管、筒瓦、板瓦等建筑構件。在河北省易縣境內。燕下都遺址是已知已發現的戰國都城中最大的一座,建于戰國末期燕昭王時代(公元前311年)。分布在平原上,兩河成為天然屏障。燕下都故城呈長方形,東西長約8公里,南北寬約4-6公里,總面積約40平方公里……[詳細]
燕子村塔
  燕子村塔位于易縣燕子村,為金代古建筑。1982年7月23日 ,燕子村塔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五勇士跳崖處
  五勇士跳崖處位于易縣狼牙山上。 1982年7月23日,五勇士跳崖處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易縣鳳凰臺村
  易縣鳳凰臺村易縣鳳凰臺村緊鄰清西陵,歷史上是個守陵村,為乾隆的母親孝圣憲皇后守陵,有“京南滿族風情第一村”之稱。村里的民居基本都保持著清代的建筑式樣,一些院落門口掛著宮燈。一位老者說,大部分村民還保存著過去的傳統——每家蓋的房子高度都一樣,從山上看,村里房子的屋頂是一條線。村子目前還保存著清朝時期的營房、營門、廟宇等古建筑,每條街道、每條胡同都以當初機構的名稱命名,同時保持著當初的設計,橫平豎直,呈品字形。……[詳細]
易縣望龍湖
  龍湖景區總面積20平方公里。水面面積70萬平方米,最大水深23米,上游與拒馬河相通,望龍湖與山野風光的自然結合,形成美好和諧的意境,實為度假休閑娛樂的好地方。龍湖景色柔美,湖水清澈,是集游泳、劃船、垂釣、野餐于一體的絕佳場所。交通指南景區地址:河北省保定市易縣梁格莊鎮西北乘車線路:易縣乘開往梁格莊班車,到梁格莊后乘小巴或沿路西北方過清崇陵不遠可達。……[詳細]
清西陵行宮
  清西陵行宮始建于乾隆十三年三月(1748年),完工于同年八月,是乾隆皇帝專為拜謁其父雍正的泰陵而建的。與其同時還建有房山的黃新莊行宮、涿州的豐壁店行宮、淶水的秋瀾行宮。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三座行宮已蕩然無存,而梁格莊行宮(清西陵行宮)卻比較完好地保留下來。清西陵行宮,坐落于梁格莊村西,與御用喇嘛廟永福寺毗鄰。南面有座小山叫龜山,北易水河沿山腳潺潺流過,山清水秀,風景宜人。行宮門內,是一組布局合理、排列有序的灰布瓦建筑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屹立在中軸線上的一座雕梁畫棟的垂花門和長長的彩繪走廊。垂花門內,有一座八角形噴泉魚池,池中置假山。冬季,泉水結冰,假山變成為奇形怪狀的玉石;春、夏、秋三季,水清見底,池邊觀魚,別有情趣。魚池北面坐落著一處前辟走廊、后附抱廈的大殿,是皇帝駐蹕后處理朝政的地方。大殿……[詳細]
清泰陵(雍正陵)
  泰陵坐落于今河北省易縣西15km永寧山下的太平峪。是清雍正皇帝的陵墓,其陵寢規模之宏大、體系之完備、建筑之精美,堪稱清西陵諸陵之首。雍正帝登基后曾在遵化州九鳳朝陽山選定陵址,后因風水原因而廢棄,命親王允祥和兩江總督高其倬另覓新址,改選在易州永寧山下,首辟西陵。泰陵于雍正八年(1730年)始建,雍正十六年(1738年)建成。雍正皇帝及其孝敬憲皇后、敦肅皇貴妃奉安于泰陵地宮。泰陵由南至北第一座建筑是五孔石拱橋,流經橋下的北易水清澈透底,常年不息。跨過五孔橋便是西陵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巍峨壯觀的三架石牌坊。過石牌坊即是泰陵的門戶——大紅門。進入大紅門,即是凝重華麗的圣德神功碑樓。它穩坐于神路正中,建筑形式為四面辟門,重檐九脊歇山頂,黃琉璃瓦。樓內中間有一對高大的赑屃馱著石碑,碑高13.2m,寬2.……[詳細]
清昌陵(嘉慶陵)
  昌陵為清仁宗嘉慶帝的陵墓,位于泰陵以西2里。地宮中還葬有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嘉慶2年去世)。昌陵陵址名為太平峪,原是乾隆為自己選定的萬年吉地。后乾隆有旨渝:“嗣后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東陵、西陵界內分建。”意思是父子兩代皇帝不可在同一陵區建陵。所以乾隆又在東陵另選了陵址,與祖父康熙相守,把西陵太平峪賜給了兒子嘉慶,讓其與祖父雍正為伴。嘉慶于嘉慶25年7月18日,在承德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逝世,享年61歲。嘉慶皇帝為乾隆皇帝第十五子,在位25年(1796-1820年)。嘉慶即位后不久,懲辦了乾隆皇帝的寵臣——大-和珅,對當時朝中大大小小的-污吏起到了極大的震懾作用。昌陵是唯一與清西陵主神道相接的帝陵。沿途三孔平橋一座,西行300米北折,建有清朝最后一座圣德神功碑亭。往北部分與泰陵皆同。從前面的神……[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中文有码亚洲自拍偷拍 | 思思热免费精品在线看看 |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系列 | 日本一本之道高清不卡免 |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人手人婷 |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