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公享堂位于江津市幾江鎮獅子街,時代為明、清。江公享堂是明代輔相江淵在故鄉江津的府第,座南朝北,磚木石結構,懸山寺屋頂,復合四合院布局三進兩廂,結構規矩嚴謹,三級踏道上門前平臺。面闊21米,通進47米,大門豎匾“江公享堂”,大門兩側有楹聯“北極勛臣府,西川相國家”,門額之上正中部位嵌有豎匾“江公享堂”,均為楷體陰刻,筆……[詳細] |
![]() | 巖溪橋位于合川市城北高石坎辦事處。含清代橋,時代為宋。巖溪橋亦名鹽溪橋,古志稱聯濟橋、古今橋,是目前發現的巴渝境內兩座宋代古橋之一。原址位于重慶市合川區北郊嘉陵江西岸的巖溪河口上。南宋慶元乙卯年(1195年),邑人張彥遠始建。清道光丁亥年(1827年),里人朱汝惠加修,在四川省1987年文物普查時被發現,是重慶市內目前……[詳細] |
![]() | 東華觀藏經樓位于渝中區凱旋路,時代為明。東華觀藏經樓,又名玉泉殿、皇經樓,位于重慶市渝中區凱旋路(原東華巷)7號。始建于元代,重建于明代,是重慶主城區現存最古老的木質建筑。東華觀始建于元代,重建于明代。據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巴縣志》記載:“東華觀,在東華巷,元至元年間(1335~1340年)建,明朝天順七年(1……[詳細] |
![]() | 朝元寺牌坊位于璧山縣梅江鄉,時代為明。朝元寺建于明朝萬歷年間,山門處通高6米,面闊5.5米的頭道牌坊與寺廟同時建成,坐北向南為石質仿木結構,重檐歇山式,檐下施斗拱十頭,四柱三間三樓,蓮花座抬梁。在正中間以楷體題“欣國太平”四個大字,書體優雅,雕工古拙。橫梁及額坊上刻有“雙獅、魚腸、繡球、丹鳳、吉祥云紋、二龍搶寶”等20……[詳細] |
![]() | 銅梁武廟位于銅梁縣巴川鎮民主路,時代為明。銅梁武廟位于重慶市銅梁縣巴川鎮飛鳳山上,始建于明,原廟在成慶門外,明朝萬歷年間奢崇明叛亂被焚毀,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修,雍正三年(1725年)增建,咸豐十年(1860年)李藍起義義軍圍城被焚毀,同治六年(1867年)移于鳳山之上。1987年和1995年曾進行維修。廟坐西……[詳細] |
![]() | 凈果寺位于合川市古樓鎮凈果村,時代為明。凈果寺位于重慶市合川區古樓鎮凈果村,與護國寺、龍游寺、方溪寺并稱合州四大名寺。凈果寺始建于北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3年)、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先后進行局部培修和擴建,現存殿宇……[詳細] |
![]() | 塔坪寺塔位于北碚區靜觀鎮塔坪村。包括石塔、鐵塔及塔坪寺,時代為宋、清。寺建于宋,原名小昆侖古藏寺,明代萬歷年重建后更名塔坪寺,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重修。木結構四合院布局,存正殿、藏經樓、后殿、左右廂房。石塔建于宋紹興十六年(1146),七級樓閣空心方塔。通高十四點四米,底邊長六點二米。底層門上有浮雕造像五尊,以上……[詳細] |
![]() | 多功城位于渝北縣鴛鴦鎮花朝村,時代為南宋、元。多功城遺址,又稱翠云寨,位于重慶市渝北區鴛鴦街道翠云山頂,呈橢圓形,占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始建于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是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從歷史研究的意義來講,多功城是為數不多的宋末軍民抵御蒙古軍極好的實物資料,同時也是研究巴渝地區歷史、政治、軍事及古城堡建筑……[詳細] |
![]() | 龍崖城位于南川市馬嘴鄉馬嘴村,時代為南宋、元。地處金佛山風景區北面,海拔約1784米。龍崖城始建于南宋,地處金佛山風景區北面,海拔約1784米。龍崖城所在馬嘴山,山勢雄奇,山前側一巨石聳立,狀若馬耳,極為壯觀。據《明史。地理志》記載,馬嘴山原名“馬頸關”,扼川黔咽喉,山高路險,四周懸崖絕壁,惟馬頸關處有一獨徑通向城門,……[詳細] |
![]() | 河包報恩寺塔位于榮昌縣河包鎮海月村,時代為宋。河包白塔,又稱榮昌白塔、榮昌報恩塔,位于重慶市榮昌縣北部河包鎮海月村,距縣城17公里。始建于南宋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是原報恩寺建筑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塔體為石質仿木結構空心樓閣式七層四方塔,通高16米,塔基為素面雙層正方形,邊長為5.2米,高1米,底層正面開一門。塔身……[詳細] |
![]() | 佑溪無銘闕位于忠縣井鎮佑溪村,時代為漢。無銘闕,俗稱寶塔子,原是墓前闕,位于重慶市忠縣城北8千米處的涂井鄉佑溪村,2003年已搬遷到忠縣白公祠內。無銘闕始建于東漢,已有1800余年歷史,至今保存完好,是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僅存的重檐式仿木結構石闕。闕身高5.44米,共有九層,四方闊8米,是一座由九墩不同形……[詳細] |
![]() | 盤溪無銘闕在重慶市嘉陵江北岸的盤溪香爐灣,當地人稱為香爐石。其地后高前低,下臨深溝,前方為嘉陵江。現僅存右闕,已建亭保護,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慶盤溪無銘闕,其左闕已塌毀,闕身殘石于本世紀五十年代初由重慶市博物館運回館中保護。此闕西向,由細黃砂石建成。右闕現存臺基、闕身和樓部一部份,由六層石材構成,通高415厘……[詳細] |
![]() | 清溪苗王墓位于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清溪場鎮幫好村,時代為明。位于秀山縣城西12公里處的清溪場鎮幫好村,古稱大墳堡。該墓縣志不載,據傳明朝萬歷的間,當地苗民首領吳老K為反抗土司的殘酷鎮壓下,即所謂“趕苗奪業”,率領苗民與-土司進行激烈的斗爭。一次戰斗中,吳老K不幸身亡,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當地苗民一人捧來一泥土,將其安葬……[詳細] |
![]() | 高洞子墓群年代為南宋,位于永川市板橋鎮高洞子村位于重慶市永川區板橋鎮高洞子村高洞子社一山坡上,共分布有3座墓葬,均坐北朝南,為南宋晚期較為罕見的仿木結構單室崖墓,由東向西依次編號為M1-M3。M1形制較為特殊,墓室為八邊形仿木結構,穹窿頂,高2.6米。柱頭均有斗拱和龍頭雕刻,共設有7龕,后龕右柱中部刻有大宋開禧春造記匠……[詳細] |
![]() | 沙壩子墓年代為宋,位于榮昌縣許溪鄉沙壩子村。沙壩子墓為重慶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長溝崖墓群胩代為東漢,位于江津市柏林鎮水滸村。長溝崖墓群為重慶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七拱嘴崖墓群位于綦江縣文龍鄉亭和村,年代為東漢。崖墓周邊包括墓內還雕刻有線描壁畫。“巖畫是先民刻在石壁上的史記”。七拱嘴崖墓群為重慶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柏樹林崖墓群位于綦江縣中峰鎮鴛鴦村,年代為東漢。柏樹林崖墓群為重慶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雙墻崖墓群位于大足縣郵亭鎮雙墻村,時代為東漢。雙墻崖墓群為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東漢時期的雷劈石崖墓群,隱藏在重慶市南川區茂密森林中,個個完好無損,是重慶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崖墓是我國古代南方民族的一種葬俗,古墓都是位于高高的懸崖上,這些崖墓完好無損的連接成群,形成了一個崖墓群體系。……[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