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禹王山墓群位于邳州戴莊鎮李圩村,禹王山的得名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為紀念大禹治水而名;另一種說法是“禹”“徐”讀音都屬魚部,禹王是徐王的轉音,是因紀年徐偃王而名,應為徐山。《水經注?泗水》載:武原“縣東有徐廟山,山上有石室,徐廟也。”《明一統志》載:“徐山舊名武原山。”《后漢書》注“武原故城在下邳縣北,徐山在其東。”《邳州……[詳細] |
![]() | 泇河運河最早開鑿于明萬歷年間(1573~1620),該河段自山東微山湖開河,經韓莊接彭河、會洄河,導水至皂河直入黃河,全長130公里,流經邳州境內56.1公里。泇河運河沿線有8處船閘,明代稱此閘為“良城閘”,建于萬歷三十二年。《明史?河渠志》載:“臺家莊、侯家灣、良城諸處,皆山岡高阜,多砂礓石塊,極難為工。東星力鑿成河……[詳細] |
![]() | 呦鹿山墓群位于邳州市鄒莊鎮呦山村,漢墓分布于山的南麓和西麓,多為磚室墓。古代墓葬構造形式之一。始于西漢,盛行于東漢及以后各代。用大型空心磚或小方磚砌成墓室,典型磚室墓的建造,基本上乃先由地面向下掘一豎坑,在豎坑底部橫開一穴,再在此橫穴中以塊砌成墓室,置棺其中。有些磚室墓筑有斜坡墓道,也有的磚室即筑于豎穴之底部,不再開橫……[詳細] |
![]() | 張樓廟山興隆寺位于邳州運河鎮張樓廟山,廟山村因“興隆寺”而名。該寺始建于元代,大明正德年間重建殿宇,是邳州一帶著名寺院。明末清初是“興隆寺”的鼎盛時期,有廟地400 畝,分山門、前大殿、中大殿、后大殿、鐘樓、鼓樓等建筑。后寺廟年久失修,大多塌毀。1951年,廟山村民在廟里辦起了小學校。1966 年廟宇被改作它用。原有“……[詳細] |
![]() | 邳州八義集曹氏牌坊在老街北門,為紀念曹辰之妻張氏所立。曹辰是乾隆武舉人曹殿楹之孫,清咸豐初年(1851年)閏八月,黃、淮河大水,咸豐皇帝欽命大運河漕運吳棠,組織徐州各縣民工豐北堵口。曹辰受命負責柴糧后勤供應,盡心竭力,因疾而卒。曹張氏服毒殉情,與夫君曹辰黃泉相伴。邳州知州吳棠親寫奏章,光緒皇上御批建立牌坊,旌表曹辰之妻……[詳細] |
![]() | 武舉大院建于清乾隆年間,由清朝乾隆時期武舉曹殿楹建造。曹殿楹,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武舉。《邳州志》載:“曹殿楹,字龍章,乾隆乙酉武舉入,勇敢有為,道光初河泛入畜漂蕩殿楹,筑堤竭俾得棲止全活無算。又與子景元疏一手禪河,以減水患,修八義集砦以遏寇氛,居人賴之。” 曹殿楹是邳州八義集鎮的創始人,在建造武舉府的同時,買下……[詳細] |
![]() | 九女墩封土墓位于江蘇省邳州市戴莊鎮西約2公里,處在禹王山與青崗山之間的低緩山坡上。其東約60米為九女墩二號墩,東南250米處為鵝鴨城遺址,西約2公里處為梁王城遺址。這一帶分布著十余個封土堆大墓,當地傳說是梁王九個女兒的墳墩,俗稱九女墩。1995 年發掘。一號墩為西漢墓,二號墩為春秋墓。2009年,南京博物院、徐州市文化……[詳細] |
![]() | 尤村墓地座落在徐州邳縣西北55公里的燕子埠鄉青龍山南麓。1982年,由南京博物院和邳縣文化館共同進行了發掘。這是一座規模較大的畫像石墓(圖)。墓葬由墓垣、封土和墓室組成。墓垣由下而上由四層石條砌建,共高1.35米,頂部雕刻成屋檐狀坡面,并以淺浮雕鑿出瓦隴和云紋瓦當。從殘存的基石分析,墓垣四周呈方形,垣內面積約250平方……[詳細] |
![]() | 李超時(1906-1931),原名李振華,邳縣碾莊鎮才莊村人。1925年考入徐州省立第十中學,翌年5月任共青團徐州地委學生運動委員會書記。1927年初,在國民黨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學習,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4月,任中共邳縣特別支部書記,同年秋調東海地區組建中共東海特支,后改為中共東海縣委、東海中心縣委,李……[詳細] |
![]() | 碾莊戰斗是淮海戰役中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及軍區部隊在江蘇省徐州以東地區對國民黨軍的一次大規模圍殲戰。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殲滅位于徐州以東新安鎮地區的國民黨軍黃百韜兵團。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碾莊戰斗開始,11月9日,黃百韜兵團西渡運河,進至碾莊圩地區,11月11日,山東兵團與北進的第11縱隊會合……[詳細] |
![]() | 碾莊戰斗是淮海戰役第一階段決定性的一次戰斗。1948年,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轉入全面--的勝利形勢下,蔣介石在徐州集中數十萬主力軍,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南進。人民解放軍第二、三兩野戰軍,在黨中央和毛主席的領導下,由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組成淮海前線總前委,鄧小平、劉伯承、陳毅任常委,鄧小平任書記,統一籌劃和指揮……[詳細] |
![]() | 邳州市占城石屋寺始建于北魏,位于石屋山東麓,因寺后有石屋而得名。有關石屋寺的記載并不清楚,相傳,北魏神龜三年(公元520年),有僧人云游觀此山有“蛇道虎跡,鶴止泉涌”之勝,且有天然之石室兩間,方圓丈許。其室內有巨石伸出,狀似龍舌,鬼斧神工,遂依山建寺。明清兩代,石屋寺不斷重修。明朝末年,石屋寺有住持僧為人豪爽,富有正義……[詳細] |
![]() | 艾山乾隆御碑為乾隆五十年褒揚時任江西瑞州府新昌縣縣丞王希文的父親王爰泰、母親石氏教子有方而立的蛟龍碑。王希文(1766——1841),字景范,號艾山。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明中葉遷于下邳棗林莊(今江蘇省邳州市連防艾山后村)。相傳,王希文科舉考試考中“拔貢”,被乾隆皇帝選入翰林院為“太子侍講”。教太子即后來的嘉慶皇帝讀……[詳細] |
![]() | 黃石公(約前292年-前195年),秦漢時人,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納入神譜。《史記?留侯世家》稱其避秦世之亂,隱居東海下邳。其時張良因謀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橋上遇到黃石公。黃石公三試張良后,授與《素書》,臨別時有言:“十三年后,在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公即我矣。”祭祀黃石公的活動始于漢代,《史記?留侯世家》載,“每……[詳細] |
![]() | 楊廟畫像石墓位于占城鎮陸井南3 公里,楊廟村南側。1994年發現,該墓在一水塘中,分前、中、后三室,發現畫像石十塊。內容有建鼓樂舞圖、東王公、孔子問項橐、車馬出行圖、羽人戲鳳等,畫像石大部分在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展出。其中東王公畫像石保存最為完好,原石縱99、寬90、厚19厘米。畫面分為兩層,上層刻東王公畫像。東王公頭戴……[詳細] |
![]() | 郭子化(1896-1975),名幫清,字子化,曾化名葛潔如、李念三、葛幼如、龐沛霖、周尚德等。1896年出生在江蘇邳縣土山區郭宋莊(今江蘇省邳州市土山鎮南部)。1915年,郭子化在叔伯兩家的資助下,到古邳鎮嶧山高小讀書。1918年,郭子化考入徐州江蘇省立第七師范學校(后并入徐州市第一中學)。1924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詳細] |
![]() | 邳城文廟始建于光緒二十四年(1898)。現存大成殿,面闊三間 18.7 米,進深 13米,黃琉璃瓦歇山頂,殿前有 120 平方米的月臺。由于多年當作糧管所的倉庫,一直保留到今天,現年久失修。據《邳志志》等文獻資料記載,邳城文廟為以州級形制,坐北朝南,在中軸線上,從南至北依次建有照壁、大門、上下馬坊、欞星門、泮池、戟門;……[詳細] |
![]() | 張旺,字興旺,號長齋,清道光二十五年(1846年)出生在張莊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里。自幼習武,武藝高強。清光緒年間,清朝同治年間,陜西、甘肅以及寧夏地區發動了大規模的回民叛亂,清政府派左宗棠前往平叛,張旺隨軍前往平叛,在甘肅等地屢建戰功。 1869年7月,左宗棠抵達甘肅徑州,首先攻剿靈州金積堡的馬化龍部。清廷大臣郭寶昌……[詳細] |
![]() | 占城下鄉知青點位于邳州市占城鎮石屋村。“上山下鄉”是為了縮小城鄉差別的一項舉措,后來發展為政治運動。“上山下鄉”一詞最早見于195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關于《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修正草案)》的文件中。從20世紀60年代展開,至20世紀70年代末結束。上山下鄉有農場(包括兵團、干校)和插隊兩種……[詳細] |
![]() | 白山墓地位于邳州西北30公里,屬占城果園所轄,村旁有一處高4米,東西長60、南北寬50米的土墩,當地人稱為“故子”,這是一處商代遺址;故子上有兩座漢畫像石墓,一前一后,相距3米。20世紀50年--古調查就發現這兩座墓葬,1981年南京博物院、邳州文化館對此墓清理。兩座東漢畫像石墓一前一后,相距3米,方向均為267°,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