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羅定文塔 ![]() 羅定文塔矗立于瀧江曲水環抱的一個半島上,建于明萬歷39年(1611年),塔高47米,建筑宏偉壯觀,是羅定年代最早的高層建筑。寶塔平面上呈八角形,各層塔檐微微翹起,狀如綻開的花瓣,整個塔身有如七朵盛開的花兒疊成,頂層由一鐵柱直插蒼穹構成塔尖,四周用鐵鏈牽護,形若伸出的花蕊。遠遠望去,宛如一座色彩華麗的花塔。塔頂的連花座鐵柱總重逾7噸,為廣東古塔之最,鐵柱上鐫刻有造塔時的建塔銘,也是迄今我省已發現和保留最完好的有絕對年代的鐵鑄塔柱,是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物,已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塔地處曲水環抱之中,與神灘廟妝樓雙峰相對,河上七級浮屠映照波心,登青云橋攬勝有寶光蕩漾之趣,成為明清羅定八景之一,曰:……[詳細] |
![]() | 龍灣生態旅游區AAA 龍灣生態旅游區位于羅定市龍灣鎮(2005年改名,之前為扶合鎮)的南充村,是集雄、奇、秀、雅、險、幽于一體的自然山水迷宮。據傳這里是遠古時期神龍生息的地方,因而得名龍灣。龍灣地屬著名的云開大山山脈,海拔高度600-1251.5米,山勢險峻。景區坐落在“V”字型山谷的中心,方圓16平方公里。這里森林茂密,瀑布飛揚,有華南地區瀑布落差最高、瀑布最多的大型瀑布群。其中最高落差為600多米,另有一瀑布落差300多米,堪稱“龍灣高瀑華夏第一,山水之魂世界一絕”。龍灣原始次生森林茂盛,山水風光優美,被譽為“山水之府”。有兩億年前恐龍時代的植物桫欏村,有“活化石”之稱的國家珍稀野生水陸兩棲動物--蠑螈,是龍灣……[詳細] |
![]() | 羅鏡東山公園AA 羅鏡東山公園,位于廣東省羅定市,以修復太平天國凌十八擴清紀念館等歷史名勝古跡為主題,集休閑、觀光、紀念、集貿于一體,占地面積160畝,總投資3000萬,首期建設100畝,投資500多萬元。公園計劃建設一個能容納一萬人以上,占地7000平方米的廣場;建設一個停車場,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建設一個牌坊,牌坊門前建成一個小廠場,占地約3000平方米;建設八角亭、六角亭、行人回廓和大花壇等休閑設施;建設一條6.5米寬的水泥石級道路直通山頂廣場,鋪設一條1公里長的環山公路;東山公園的建成將成為羅鏡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將會帶動羅鏡的各項各業的迅速發展。……[詳細] |
![]() | 蔡廷鍇故居AA ![]() 蔡廷鍇將軍故居在羅鏡鎮龍巖村大華山下,是著名的抗日愛國將領蔡廷鍇的出生和成長地。故居建于1912年,三進院落合院式布局,是一座磚木結構的粵西典型農家大屋,占地7000多平方米,主體建筑前有0、回廊。兩側設有附屋。后座兩角置有炮樓,屋前為池塘,屋后有菜園、果園,四周砌圍墻,附屋設有豬舍、牛欄、廁所等。通巷設水井,是粵西典型農戶大屋,略帶客家大屋風貌。因年久失修,已嚴重損壞。1992年人民政府撥款修整了主體部分。1989年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前廣東省政協主席吳南生題寫匾額。蔡廷鍇父母墓園在羅鏡鎮東山,筑于半山,有石階可拾級而上,墳塋為六角亭,墳塋后面矗立一座石牌坊,牌坊鑲有一塊花崗巖匾正面為……[詳細] |
![]() | 羅定市連州蒲垌自然生態旅游景區位于連州鎮蒲垌村,距羅定市區38公里,境內千山沉浮、曲水回環、高崖怪石、層林疊翠、鳥鳴蝶舞、飛瀑連環、幽谷梯田、民居山寨。這里氣候濕潤、空氣清新、壞境優美,無不滲透自然之美。旅游景點繁多,主要有蒲垌自然山水旅游區、云致逍遙流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茶文化旅游區、名茶大觀園、云進祖廟、平北度假山莊等。成為人們回歸自然、向往原始山野風光的地方,是一處集傳統教育、休閑、度假、觀光、避暑為一體的綜合景區。……[詳細] |
![]() | 羅定學宮 ![]() 羅定學宮位于廣東省云浮市下轄羅定市羅城鎮西區,為清代羅定直隸州的學宮。羅定學宮是廣東西、南二江流域僅存的形制最完整、規模最大、保存古建筑物最多的學宮。學宮俗稱文廟、孔廟,專為祭祀孔夫子而設立。羅定學宮始建于清順治四年(1647年),后代多有修繕,占地面積8300平方米。中軸線主體建筑有欞星門、泮池、戟門、御路、月臺、大成殿、崇圣祠等,兩側配兩廡、鄉賢祠、名宦祠、奎星樓、德義祠、學署和明倫堂等。羅定學宮具有鮮明的嶺南建筑風格:樸素、輕巧、實用。整體布局嚴謹,遵守傳統形制,細部裝修和裝飾又有創新,鋪地、磚柱、斗拱等做法都很有特色。如大成門左側的名宦祠和明倫堂、右側的鄉賢祠都是嶺南硬山頂廳堂式建筑;……[詳細] |
![]() | 背夫山墓位于羅定市羅平鎮橫垌村背夫山,1983年清理,為戰國早期土坑墓。墓長4米、寬2米、深2.3米。出土青銅器、玉器、陶器、石器、原始陶瓷器共116件,在97件青銅器中,有人首柱形器4件,其余的以兵器最多,有戈、劍、矛、鉞、鏃等。此外為飲食器、盥洗器、樂器、儀仗器、工具等,出土時排列有序。該墓墓坑基本完好未被擾亂,隨葬器物在墓坑內呈縱線排列,組合完整成套,排列有序,大多數是實用器,其中以兵器和工具的種類和數量較多,鼎是越式鼎,陶器花紋是廣東常見的組合印紋。在墓坑底部設腰坑埋一件陶甕。四件人首柱形器分作兩對豎放于墓坑兩端,各種隨葬器物放置有序,說明當時有一定的埋葬規格和儀式。出土器……[詳細] |
![]() | 羅定市博物館是集收藏、陳列、研究于一體的國家三級綜合性博物館,內設文物管理中心。成立于1984年9月,新博物館大樓于2003年12月28日正式開館,坐落于羅定市羅城街道文博街。占地面積8000平方米,建筑面積5728平方米。館舍建筑呈“回”字形結構,是一幢四層半仿古建筑。博物館展廳面積達4080平方米,設大小展廳10個。年舉辦專題展覽10個以上,年觀眾15萬人次,是廣東省科普教育基地、云浮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云浮市國防教育基地。羅定市博物館館藏文物七千多件(套),其中一級文物2件。藏品以青銅器、陶瓷器、錢幣、化石、蔡廷鍇遺物和民俗文物為主。在琳瑯滿目的羅定博物館館藏精品展廳內,有兩件稀世珍寶:……[詳細] |
![]() | 必名李公祠位于廣東省云浮市羅定市連州鎮萬車村委會大樂村。祠建于雍正二年甲辰(1724),坐東向西,與其祖李庸將軍祠逆向。一路三進,面闊12.3米,進深30米,面積369平方來。硬山頂,龍船脊,筒瓦,瓦面曾修葺,水磨青磚勾縫,頭門有四條八角云石檐柱,雕花麻石砌鼓樂臺,四組十字科斗拱雕花四步架梁、月梁、駝峰等,門廊較深,大門開在正脊前一檁。門額為《必名李公祠》 “雍正歲次甲辰季秋谷旦國學候選州同男喬馨建”,門廳一條磚仿石金柱,后接十字科四檁斗拱,小屏風。前天井兩廡倒塌,中廳為祖堂,三開間三進深,中間敞開式,四條八角形金柱,雕花十字科斗拱7架梁,前檐為兩條方檁卷棚頂檐廊,外有一條雕花額枋,上有兩個……[詳細] |
![]() | 下山洞遺址位于廣東省云浮市羅定市蘋塘鎮周沙村委會下山兒洞。該山地處羅定市東部石灰巖地帶邊緣,是一座凸出的石灰巖山峰,三面皆為山谷盆地,下山洞洞口朝西,前有彎曲小溪和古橋,小溪垂柳夾岸。洞口高于溪面5米,外有狹長洼地。洞高3.5米,寬2.2米,深30余米,分主洞和支洞。1984年9月,羅定縣文物普查隊在洞中發現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文化遺址,1985年和1986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廣東省博物館、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羅定縣博物館等單位先后聯合進行過三次發掘,在主洞中段、距洞14米處發現有四層堆積,第一層為石灰華鈣板,第二層出土一段智人橈骨和60多塊破碎蚌殼,不少蚌殼刃部鋒利,有人加工……[詳細] |
![]() | 唐 羅定 龍龕道場銘并序摩崖石刻位于羅定市蘋塘鎮譚禮村龍龕巖石室內,刻于距地面高2.5米凹凸不平的巖壁上,寬1.13米至1.15米,高0.76米至0.8米,面積約0.9平方米。共刻1238字,分41行,每行字數20多至30多字不等,正楷,字方寸大小,鐫刻精湛嫻熟。武則天圣歷二年(699年)刻,冠軍大將軍行左豹韜衛將軍陳集原撰文。除二、三字外,余皆清晰可辨,內有武則天創制新字10多個,六朝碑版別字百多個,以六朝駢體文寫序。《龍龕道場銘并序》是廣東現存最古的摩崖石刻,也是嶺南現存最早的唐刻,歷代金石家對龍龕巖石刻給予極高評價。由于石刻涉及隋唐史、宗教史、文學史、民族、民俗和地方史志、書法等多方面,……[詳細] |
![]() | 長崗坡渡槽位于羅定市羅平鎮,距鎮中心約1里路,有“廣東紅旗渠”之稱,素有“北看紅旗渠,南看長崗坡”之美譽。渡槽起點位于羅定市羅平鎮長崗坡,終點位于雙蓮村天堂頂,全長5200米。渡槽自南向北橫亙大片農田之上,于天堂頂通過隧道引入金銀河水庫,渡槽東西兩側分布村落,渡槽管理所建于天堂頂半山,自羅平鎮沿村路穿過雙蓮村可抵達渡槽管理所。渡槽又稱高架渠、輸水橋,通常架設于山谷、洼地、河流之上,用于通水、通行和通航,用來把遠處的水引到水量不足的城鎮、農村以供飲用和灌溉。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國內水利設施落后,直接影響了農村的發展。為了擺脫這種困境,引水灌溉就成為一項突出的民生工程。渡槽作為一種水利設施,就……[詳細] |
![]() | 錦堂陳公祠位于廣東省云浮市羅定市羅平鎮平垌村委會大屋垌村。清光緒三十一年乙巳(1905)建,坐東南向西北,一路變三路,縱二進。面闊29.8米,進深25米,面積745平方米。硬山頂,灰塑博古高脊,牌式鑊耳博古封火山墻,兩登帶短巷,外廂正立面為兩個鑊耳山墻,后堂兩鰲側向有兩鑊耳封火山墻。全祠可見三組不同方向的八個鑊耳。青磚墻體,夯土腳,青磚砌角。頭門為麻石檐柱,石月梁,檐口人物雕板。前檐人物滿屏雕板三步架梁。后立屏擋中已拆去,三開間兩進深,9架梁,雕花平袱墊。兩廡用雙仿石柱,滿屏雕花卷棚頂廡廊,綠釉瓦當,滴水,瓦面砌墻面灰塑牌飾。寢堂三開間三進深,前為四檁卷棚頂檐廊,重彩鎏金雕刻滿屏袱墊。中堂圓木……[詳細] |
![]() | 廣東羅定市船步鎮“八排山”是羅定市東南部最高的山脈,位于羅定、信宜、陽春三地交界處,海拔1080.5米,由八座別具一格的山脈組成,故名“八排山”。八排山特定的自然地理位置造就了秀美雄奇的自然景觀,更是贏得了旅游愛好者們“廣東香格里拉”美譽。山下條條小溪,碧水漣漣,清澈見底,條條村道如玉帶環抱;山上秀木成林,小徑通幽,沿途處處,奇石遍布,似人似獸,形態逼真;登高遠望,只見四周青山連綿,群峰疊巒;到達山頂,只覺風光無限,一馬平川,藤樹交錯,芳草鮮美,讓人留連忘返。每逢春天,春暖花開,百花齊放,山上漫山遍野開滿野生高山杜鵑花,一團團、一簇簇布滿整個山頭溝壑,還有禾雀花、吊鐘花、名貴樹種紅雹荷等,數不……[詳細] |
![]() | 大垌八角樓位于廣東省云浮市羅定市金雞鎮大垌村委會下新村。為一座傳統民居加建碉樓式建筑,建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坐西向東偏北,廣三路,深四進,面闊37米,總深60米,占地面積2220平方米,前三進為傳統民居,懸山頂,灰塑博古脊,人字封火山墻,正立面有兩個裝飾性鑊耳,全封閉,內凹肚門,有方條趟櫳,前墻側面將懸山隱蔽,內部有縱橫通巷相連貫,天井鋪青磚,三合土井沿,三面瓦接后堂水。廳后有擋中格扇屏板門,前有落地龕罩屏門,均雕工精細,各小廂房均有小門墩。第三進在太公棚底開小門通后院,后院地面抬升五級,兩邊為兩排輔屋,內有兩水井,用后山汶泉水,一清一濁,一食用一洗用。后有一座四層高炮樓,青磚建造,……[詳細] |
![]() | 鶴咀山墓位于羅定市羅鏡鎮鶴咀山,1983年清理,為夫婦合葬墓。平面呈“艸”字形,長9.3米、寬4.5米。墓早年被盜,券頂塌陷。并列兩個甬道各長3.1米、寬1.54米,前后均有券門,前門有九級臺階,前室不分隔,寬4.5、進深1.36米。后室用磚墻分隔為兩棺室,長4.82米, 北室寬1.64米、南室寬1.56米。墓壁系用順磚砌成,后壁鑿山砌筑,均砌有券頂和直欞窗。后室地面比前室高出36厘米,用七道臺階相連。兩棺室地面均有七個木柱洞,棺槨和木柱均已腐朽無存,鋪地磚呈“人”字形錯縫平鋪。墓室內尸骨無存,南室發現棺釘24枚,北室發現棺釘33枚,北室有硯、茶杯等隨葬物,墓主人應為男性;南室有金飾物、鐵剪、……[詳細] |
![]() | 樓腳民居位于廣東省云浮市羅定市羅城街道辦事處石圍社區居委會樓腳。明末清初建筑,坐西北向東南,一路四進,依地勢逐級升高,面闊13.1米,進深37米,面積485平方米。硬山頂、龍船脊、平瓦,龍脊鑊耳封火山墻,水磨青磚墻、麻石腳,內凹肚門,兩廂檐口貼塑海浪花,素胎瓦當、滴水。頭門小屏風,大天井兩側有臺式廡廊,用瓜柱5架梁,柱上加刻斗,兩廡和第二進廳前共有四塊紅石雕花攔板,門廳后墻用木雕花窗。第二進官廳三開間三進深,八條圓木柱,瓜柱七架梁,前為雙檁卷棚頂檐廊,十字斗拱,后為立體式屏風門,額枋底部雕花。第三進開中門,用方條趟櫳門,立體式屏門分兩層,上有雙層雕花龕罩,設祖堂,廳門有方條趟櫳門。第四進原為三……[詳細] |
![]() | 南門頭大夫第位于廣東省云浮市羅定市羅城街道辦事處西區居委會南門頭。清中期建筑,又稱老大夫第,坐西北向東南,三路五進,面闊22米,進深47米,面積1034平方米。懸山頂,龍船脊,平瓦,修葺后多有改動。前為兩推首。前圍墻,開有小斗門,第一進圍墻后有小地堂,推首外后又建圍墻留外明堂,變為門內外有三圍墻、三地堂格局。青磚墻,紅石腳,綠釉瓦當,明堂紅石鋪地,墻體紅石上有三層麻石,右推首有花格屏門小客廳,前有磚砌花窗擋隔墻,前連內登帶直巷,登帶直巷實為一道排水明渠與檐階石,第一進門廳在大門后有六檁卷棚頂檐廊,博古架,青磚地面,置花格擋中后屏板門,天井三面接后堂水,第二進前置落地花格雕花罩式門,后為立體式花……[詳細] |
![]() | 三羅民眾抗日指揮部舊址位于廣東省云浮市羅定市羅城街道辦事處北區社區居委會道前街。原為彭家祠,清末民初建筑,坐西南向東北,面闊32.3米,進深33.7米,面積1088平方米,廣三路,縱三進。硬山頂,灰塑博古脊,平瓦,兩登帶巷,邊路正立面有兩個高大鑊耳山墻,中路前兩進有四個鑊耳封火山墻,第三進,兩層,兩側有鑊耳封火山墻。前門三級臺階、麻石梁柱、平袱4步架梁、外凹肚門。登帶巷有三個搭灑,門廳三開間二進深,四石柱,11架梁,中廳三開間三進深,梁架被天花板屏蔽。前有6檁卷棚頂檐廊,東廂有議事廳,三開間三進深,前為四柱卷棚頂檐廊,中平袱7架梁延接后墻,其余為廂房,登帶巷有三個長天井。第三進開橫門,前有天井……[詳細] |
![]() | 石龍塘葉氏大屋位于廣東省云浮市羅定市羅鏡鎮鏡西村委會石龍塘村。清代建筑,坐北向南稍偏西,廣六路,深四進,俗稱十二座。面闊63米,進深43米,面積2709平方米,前有20米地堂。懸山頂,灰塑博古脊,平瓦,中路高出其它各路,兩條登帶巷,邊路廂房外又有兩條直巷,巷外再有兩排附屋。正立面原有兩鑊耳山墻,鑊耳拆去,僅剩墻體,墻體較主屋凸出。青磚包泥磚墻,灰砂夯土腳。附屋泥磚墻。中路為外凹肚門,闊10米,旁路為內凹肚門,闊4.2米,均有方條趟櫳。登帶巷用企櫳門,上圓下方。圍墻灰砂腳,磚砌疏窗墻體,外為水塘。大門墩有木桎,大門廳后有屏風,天井較深,內鋪青磚,門內兩側稱朝廳。二進廳有石屏板門,三進廳后有立式屏……[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