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共分宜臨時縣委舊址位于分宜縣鈐山鎮苑坑片田心村道堎上自然村。1930年,中共湘贛省委決定,撤消北路特委,成立中共分宜臨時縣委,縣委屬中共贛西特委北路行委。舊址又名胡家祠堂,此建筑建于清朝,坐西朝東。……[詳細] |
![]() | 儒延坊肅反委員會舊址位于分宜縣鈐山鎮苑坑片田心村大坑自然村。當時儒延坊區由吉安儒林、延福、坊廓三個鄉組成,也包括分宜縣鈐山鎮田心村大坑自然村一部分。1931年初,蘇區政府開展了肅反運動,而儒延坊肅反委員會舊址就是當時儒延坊區用來關押、審訊人員的地方。舊址為楊氏祠堂,始建于清朝,抬梁式磚木結構。……[詳細] |
![]() | 下保農民暴-動-舊址(含暴-動-會議處-何德賢宅和暴-動-地-下保牌樓)位于渝水區良山鎮下保村。該舊址是由下保農民暴-動-舉行地舊址和暴-動-會議地舊址二部分組成。下保革命暴-動-舊址為清末始建,三開間過亭式建筑,磚木結構,座南朝北,青瓦屋面,兩面坡屋頂;下保暴-動-會議舊址于清末始建,磚木結構,座西朝東,青瓦屋面,兩面坡屋頂。……[詳細] |
![]() | 中共花橋支部舊址位于仙女湖區九龍山鄉棕形里。1927年10月,新喻縣第一個中共黨支部在此成立。此后,此地成為湘贛蘇區九龍山革命根據地的中心。作為新喻縣第一個中共黨支部,它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極其重要的歷史見證,也是我黨領導地方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爭取民族獨立的重要實物見證,具有十分重要的革命歷史價值。……[詳細] |
![]() | 水西紅三軍指揮部舊址位于高新區水西鎮沙陂村。1930年10月—11月初,紅一方面軍向袁水流域轉移,并在羅坊召開紅一方面軍總前委與江西省行委聯席會議。期間,彭德懷率領的紅三軍團指揮部駐扎于此。因此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羅坊會議與興國調查會舊址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研究紅三軍團在新余的革命活動情況提供佐證。舊址為廖氏宗祠,清代祠堂建筑,座西朝東,磚木結構,是一棟南北風格結合的建筑,有較高的研究價值。……[詳細] |
![]() | 習鑿齒墓位于分宜縣洞村鄉棗木山。清乾隆四十六(注:公元1781)年重修,墓址座北朝南。墓于2008年重修。習鑿齒于公元379年由鄂入贛,定居新余白梅。習鑿齒也就成了白梅乃至江西習氏開基之祖。此后,習氏子孫繁衍生息,從這里走出新余,走出江西,再遷河南、陜西等地。因此,習鑿齒墓作為歷史名人研究的實物,對研究習氏遷徙及至古代人口遷移有重要作用。……[詳細] |
![]() | 斜里遺址位于渝水區珠珊鎮洋津村斜里村。為夏代臺地型聚落址。1992年發現,出土直內--和泥質紅陶掛黑衣陶觚等遺物。出土泥質紅陶掛黑衣陶觚、泥質灰陶豆、泥質灰陶簋、罐、鬲足及泥質掛黑衣陶片,以及石鑿等。斜里遺址是江西較早發現的夏代文化遺址,它的發現打破了夏文化不過長江的傳統論斷,具有重大的考古學意義和歷史價值。……[詳細] |
![]() | 彭家山遺址位于高新開發區水西鎮周家新村屬典型的臺地遺址,1983年3月調查發現,現場采集石器有斧、常形錛、小型錛等;陶器有淺盤鼎、豆等;陶質以夾砂紅陶和灰陶居多,器足有扁鑿式、凹面式、側扁式;紋飾有方格紋、網結紋等。該遺址以新石器晚期文化遺存為主,商周文化遺存為輔。遺址的發現對研究拾年山文化和研究袁河流域、贛西地區及至江西新石器時代文明史具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余慶堂位于渝水區,2018年3月,公布為江西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余慶堂位于渝水區水北鎮黃坑村。清代道光年間祠堂建筑,坐東朝西,磚木結構;墻壁下為夯土筑,上半部為清水空斗青磚砌;內為抬梁式構架,兩面夾封火山墻,硬山頂,雙坡屋面,天井處為單坡屋面,地鋪青磚。以余慶堂為中心的中國傳統村落——黃坑村古民居群是江西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古村落。對研究傳統村落的選址、格局、風貌和祠堂文化,具有一定意義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詳細] |
![]() | 北伐軍仰天崗戰場遺址位于仰天崗。1926年9月13日至16日,國民革命軍第二軍、第三軍與北洋軍閥5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第一方面軍鄧如琢部,以仰天崗為主戰場,激戰3晝夜,北伐軍重創敵人,擊斃俘北洋軍鄧如琢部兩萬余眾。北伐軍取得了自廣東出師以來的首戰告捷,共產黨代表李富春參與了戰斗的組織、指揮。戰斗中有1500余名官兵和200多參戰農民壯烈犧牲。1928年,江西省國民政府在仰天崗山麓曾建有“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新喻之役陣亡將士紀念碑”,1968……[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