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佑善亭位于文成縣玉壺鎮(zhèn)車站附近。系重檐歇山頂,四柱、抬梁式木構建筑,平面呈方形,闊深均為5米。兩側柱間附設坐靠,供人歇坐。施五環(huán)八角藻井,闌額、雀替浮雕精致。后照壁繪戲文彩畫,并設神龕供奉香火。亭內保留清同治七年(1868)興建款識的“佑善亭”匾額。當地人相傳,承建者為一名匠,歷時三年,嚴格按照清式亭殿比例及構件施工。至今仍然保存完好。……[詳細] |
![]() | 陳府廟位于洞頭縣東屏鎮(zhèn)東岙村。初建于同治二年(1863),后經多次修繕,F存建筑沿中軸線依次為門廊、門廳、戲臺、兩廂、山門、大殿。建筑面積1011平方米。門廊五開間,明間廊柱前置石獅子一對。大殿五開間,穿斗式四進十三檁,歇山頂。一層兩側鐫楹聯,上聯為“千請千錄祈福福到”,下聯為“萬求萬應穰患患除”。明間二層懸沙孟海題“澤被僑鄉(xiāng)”匾額。明間后檐柱至后墻設陳府爺神龕,左次間后金柱至后檐柱設寶船一只,右梢間置鐘、鼓。廟主供唐漳州刺史陳元光像![詳細] |
![]() | 清福禪寺位于洞頭縣鹿西鄉(xiāng)山坪村南面山岙。清初始建,坐北朝南,又稱“三寶殿”。嘉慶年間(1796-1820),玉環(huán)尤大海法師擴建,取名“清福禪寺”,同治年間(1862-1874)修建。該寺三進三開間,面闊11.75米,進深20米。山門三開間,中開一大門,門額上塑“清福禪寺”牌匾;后為戲臺、兩廂和后殿。穿斗式梁架結構,硬山頂。因地處海島冷岙,煙火不繼,由當地群眾負責管理,終致--并存,除三寶觀音外,還塑有其他神像。寺內至今保存有清康熙元年(……[詳細] |
![]() | 龜巖烽火臺位于洞頭縣大門鎮(zhèn)寨樓村煙墩崗,海拔392米。分東西兩座,面積600平方米。東座殘高2米,底邊長4米,口徑2米。西座僅剩下土墩和一處殘墻,外側塊石砌筑,內夯土。離煙墩10米處,南北二面各有殘墻一條,殘高0.6米、寬0.5米,北面殘墻內發(fā)現青瓷尖底瓶殘片![詳細] |
![]() | 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陳列館位于洞頭縣北岙鎮(zhèn)桐橋村,建于1978年。建筑面積300平方米,面闊六間,邊間分辟雙扇大門。館址前置軍民魚水情塑像,門臺由--額書“洞頭縣先鋒女子民兵連紀念館”13字。2000年,在館的左側又建造一座二層“凸”字形混凝土框架結構的陳列室,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館內陳列先鋒女子民兵連斗爭成長過程的歷史實物、圖片、照片等385件。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自1960年組建以來,,在軍-防、海防戰(zhàn)備、搶險救災、維護社會治安諸方……[詳細] |
![]() | 軍民友誼池位于洞頭縣北岙鎮(zhèn)桐橋村。塊石砌成,呈半月形,長32米;小塊石鋪底。東砌出口,下砌五級踏跺,東南角豎立“軍民友誼池”石碑,總面積580平方米,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洞頭人民魚水情誼的實物見證。1964年,駐島部隊六連官兵為解決當地群眾生產、生活用水困難,與駐地群眾共同建成了這座大水池。1965年6月,六連被國防部命名為“軍-防模范連”,同年12月12日至14日,國防部在杭州隆重舉行命名大會,南京軍區(qū)司令員許世友代表國防部向六連授旗![詳細] |
![]() | 洞頭革命烈士墓位于洞頭縣北岙鎮(zhèn)南面一山坡上。1956年建造,坐南朝北,依山起勢,分六層而建?傔M深115米、闊65米,占地7470平方米。沿縱軸線依次建有圍墻門臺、甬道、紀念碑、紀念塔、陵墓。門楣上嵌“烈士陵園”銅匾,甬道兩側門柱上有郭沫若親書楹聯:“海島蔚風云,革命高潮凈滌腥膻光禹甸;甌江流日夜,英雄碧血長垂典范在人間”。紀念碑高1.5米,寬0.7米,碑文陰刻解放軍1952年1月15日解放洞頭全境經過。紀念塔高11.6米,正面直書仿毛……[詳細] |
![]() | 沙角天后宮位于洞頭縣元覺鄉(xiāng)沙角村,俗稱媽祖宮,祀林默娘(960-987)。建于清咸豐年間(1851-1861),光緒八年(1882)重建。坐北朝南,建筑面積410平方米,由山門、戲臺、兩廂、正殿組成合院式建筑。山門為三山式,明間連接戲臺。正殿面闊三間,穿斗式梁架結構。……[詳細] |
![]() | 寨樓大院圍墻遺址位于洞頭縣大門鎮(zhèn)寨樓村。系清咸豐年間(1851-1861)貢生張瑞谷所建。張以經商起家,因列強入侵,遂和兄弟三人出巨金建造艨艟戰(zhàn)船,募練壯勇,奮力抗擊海盜,保衛(wèi)一方平安。寨樓民居即其故居。原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背靠大海,面對來其峰。東、西、北三面建圍墻,開東西兩門,北墻開設炮眼,上置土炮,院內建亭、臺、樓閣,后有花園、照屏、天然石洞,環(huán)境清幽,景色宜人。光緒年間(1875-1908)貢生張鴻文在此開辦……[詳細] |
![]() | 白鷺門炮臺遺址位于洞頭縣半屏鄉(xiāng)(半屏島)西南向岙口,地處古航道要沖。炮臺建在距岙口約200米山坡上,墻壁呈一字形,通長30米,高3米,墻基寬2米,中通小溪。墻上方開設炮眼,高0.5米,寬0.27米。鴉片戰(zhàn)爭后,海盜猖獗,洞頭人民時遭殺害,白骨遍地,故有“白腦門”之稱。清同治年間(1862—1874)由溫鎮(zhèn)左營游擊水師巡防。島上群眾曾建炮臺,購火炮,自動組織自衛(wèi)![詳細] |
![]() | 三盤炮臺遺址位于洞頭縣北岙鎮(zhèn)三盤大岙村和黃婆岙村中間一小山坪上,三面環(huán)海,地控三盤港咽喉,與洞頭島客運碼頭隔海相望。炮臺臨海一面筑有圍墻,開設炮眼,占地面積約50平方米。鴉片戰(zhàn)爭之后,列強入侵,海盜蜂起,洞頭人民深受其害。清同治年間(1862-1874)由溫鎮(zhèn)中營游擊水師專防,置戰(zhàn)船二只,設輪千把二員,水戰(zhàn)守兵162名,構筑炮臺,備土炮三門自衛(wèi)![詳細] |
![]() | 九畝丘新石器遺址位于洞頭縣北岙鎮(zhèn)風門村九畝丘,范圍約2500平方米。出土遺物有: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石錛、石鑿、石鏃、石刀、石斧、陶紡輪;商周時期的著黑陶、籃紋印紋硬陶;戰(zhàn)國時期的方格紋硬陶、原始青瓷豆;東晉時期的青釉點彩四系盤口壺;唐代的缽、罐、碗、盤、壺;五代的罐、碗;宋代的青瓷瓶;元代燒窯墊具等大量遺物。出土數量最多的則是夾砂陶支座,形制有圓柱體、方柱體、錐形體、圓餅體、束腰喇叭形,均系實心,質地粗疏堅硬。該遺址文化層結構復雜,上層是……[詳細] |
![]() | 岱石山石棚墓群遺址位于瑞安市莘塍鎮(zhèn)和汀田鎮(zhèn)分界處的岱石山上,共計34座。大多分布在山脊兩側和山坪上。其范圍東西約400米,南北約80米。另外兩座分布在鳳凰山上。在一墓中曾出土原始瓷折腹罇一件,時代約屬西周。1993年,經省考古所正式進行發(fā)掘,出土近百件石器、陶器、原始瓷器、青銅器等文物,F確定28座作為遺址保護,設置保護標志碑,對其中保存較好的三座砌筑石欄桿加以保護。石棚墓屬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鐵器時代早期的一種墓葬形式,其結構特征:中空,……[詳細] |
![]() | 大團山青瓷窯址位于瑞安市陶山鎮(zhèn)榮垟村,分布面積約5000平方米,堆積層最厚處達4米,保存比較完整。屬甌窯青瓷系統(tǒng),生產年代為北宋。產品有碗、盤、罐、瓶等,碗類數量較大。胎質堅細,呈灰白色。施滿釉,呈青灰、青黃色,大都開冰裂紋。紋飾:碗類內底劃團花,內壁篦劃花卉圖案。罐類外壁劃蓮瓣紋,蓮瓣肥碩。瓶類肩頸部設有雙系,腹部劃瓜棱紋。窯具有墊圈、支座、匣缽。匣缽皆扁圓形,內呈漏斗狀。器物均用匣缽正裝疊燒![詳細] |
![]() | 隆山塔位于瑞安市城關鎮(zhèn)隆山。始建于北宋大觀年間(1107—1110),后毀,明洪武十二年(1379)重建。塔原為磚木結構,樓閣式,須彌座式臺基,六面七層,底層有副階。每層每面隱出槏柱和倚柱,分成三間,每層明間辟為壸門或佛龕,內設石雕或泥塑佛像。底層西面辟門,內置木梯,可拾級登臨遠眺。外施回欄,木構腰檐,翼角飛翹,風鐸叮咚,聲聞十里?箲(zhàn)期間,塔剎、腰檐、副階全部坍毀,殘存五層。1988年,瑞安市政府撥款按原貌復原。今塔高38.5米,與飛……[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