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旅游

江蘇省旅游景點介紹

高谷故居
  高谷故居位于市區昭陽街道儒學社區興化市第一中學旁,東經119°50′18.1″、北緯32°56′13.7″。主要由門樓、火巷、三個內宅院構成,低檐小瓦,簡樸無華,門前“益恭”牌坊(毀于“文革”)跨街而立。高谷故居占地面積450平方米,建筑面積320平方米,門樓東向,懸“忠結主知”額,入門有照壁,南北間有火巷。火巷西為三進兩天井,布有正廳、照廳、廈屋、轎房、書齋、花壇、水井等,均基本以明代早中期規制復建。高谷(1391-1460),字世用,又字育齋,明初興化人。永樂十三年(1415)進士,景泰元年(1450)入閣,官至謹身殿大學士兼東閣大學士,系興化籍明代三相國第一人。高谷一生正直清廉,歷經“土木之變”和“奪門之變”,后稱“五朝元老”。所著《育齋文集》入《明史·藝文志》。高谷故居是明代早中期歷……[詳細]
62、元老府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元老府
  元老府(局部)位于市區昭陽街道牌樓社區元老府巷3號,東經119°50′18.1″、北緯32°56′13.7″。現存三進宅院和北院各一處。門樓朝東,為元老府府內宅院。李春芳(1511-1585),字子實,一字石鹿,別號華陽洞天主人,明代興化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狀元,四十四年(1565)入閣為次輔,隆慶二年(1568)升任首輔,興化籍“明代三相國”之一,后人為旌表李春芳,制匾“狀元宰相”懸掛在四牌樓上。嘉靖四十四年(1565),李春芳入閣,俗稱“閣老”或“元老”,故在城內東大街另建元老府(相府)。其時府門朝南,懸“元老府”黑底金字匾額,入門為火巷,巷兩側多為府內宅院。庭院深深,廳堂成群。由于時代變遷,到2008年修繕前,元老府僅有兩處庭院尚保留原狀。現存元老府內宅院,不僅是明代狀元宰相李……[詳細]
李詳故居
  李詳故居位于市區昭陽街道牌樓南路范公祠巷2號,東經119°50′28.2″、北緯32°56′07.6″。李詳(1859-1931),字審言,晚號齳叟。清末民初興化人,國學大師,揚州學派后期代表人物。曾任東南大學教授,1927年與胡適、魯迅等同時聘為中央研究院特約撰述員。一生著作豐厚,著有《愧生叢錄》、《選學拾沉》、《學制齋文集》等18種,建國后出版《李審言文集》。李詳故居,俗稱李家大院,明建清修,大門朝東,坐北朝南,前后兩進,坐北朝南,計十九間,硬山頂,前進中間三間為正屋,西側兩間為書房。占地面積575平方米,建筑面積239平方米。后又開門朝南,即牌樓南路范公祠2號。2005年因舊城改造,在原址整合重修。正南門上嵌有李詳生前文友胡啟東先生之子胡喬木先生親書“李審言故居”石額。入門后為兩進兩天……[詳細]
魏氏民居
  魏氏民居位于市區昭陽街道新義社區北上河邊6號,東經119°50′23.5″、北緯32°56′51.7″,明代建筑。現存門樓和前后三進廳屋(照廳、大廳、花廳),廳屋東側有一條長約60多米的火巷。房屋梁架用料粗大,制作精致,古樸大方,木雕工藝精湛,保持了明代建筑風格。魏氏民居為明晚期魏應春(字茂枝,號育吾,明天啟兵部左侍郎魏應嘉從弟)所建。清末民初,其八世孫魏晉卿曾加以修繕。魏晉卿(1844-1926年),字小竹,號亞韓,晚號闇然居士,清廩貢生,例授修職佐郎,候補儒學訓導。擅長詩詞書法,晚年潛心佛學,為民國時期興化著名居士。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魏晉卿任職北普濟堂,主管慈善工作。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魏晉卿被推舉為興化臨時縣議會會長,主持興化政務。著有《閱藏詩百首》等。魏氏民居是興化梁……[詳細]
興化羅家大院
  羅家大院位于市區昭陽街道新義社區北城外王府巷南,東經119°50′22.9″、北緯32°56′43.9″,清代民居建筑,由東、西兩組建筑構成,其主體部分前后三進,保存較為完好。羅家大院主人原以經營糖坊、糟坊起家,后兼事教育,設經學館教授生徒。羅氏家族人才輩出,先后涌現出羅荔枝、羅筱荔、羅文卿、羅聘卿等名流。其中羅聘卿清末民初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回國后任上海吳淞水產學院教授,晚年在興化中學任教師。日寇占領興化期間,保持民族氣節,拒任偽職。羅家大院布局規整,梁架結構等保存完好,對研究興化地區清代民居的建筑布局、工藝具有重要價值。2009年,興化市人民政府公布羅家大院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王府大廳
  王府大廳位于市區昭陽街道新義社區北城外王府小巷,東經119°50′23.7″、北緯32°56′44.2″,清代建筑。建筑面積170多平方米,高大寬敞,用料多為柏木,部分為楠木,前有卷棚,整體梁架結構完好。其雕花門窗簡潔明快,牡丹木雕精致美觀,基本保持當年風貌。王府大廳始建于清乾隆年間。主人王志廣(約1701-1771年),字方永,號秋浦,清代興化人。乾隆年間以例仕授南漕運同知,遷任廣西梧州、柳州知府,升至管轄梧州、柳州二府的蒼梧道守(正四品),誥授中憲大夫。歸里后,創辦萬興大典。大廳建筑高敞寬大,特點鮮明,對研究興化歷史和清代府第建筑有一定的價值。2009年, 興化市人民政府公布王府大廳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家舒巷西側古建筑群
  家舒巷西側古建筑群位于市區東城外家舒巷中,東經119°50′42.6″、北緯32°56′06.3″。原為明代御史舒楚后代所建府第,為區別城南舒家大巷而命名家舒巷。清代以來或售或修而成民居。門樓朝東,上下二層,大門上方有磚雕,進門有方磚貼面的照壁。二門內有天井,主體建筑坐北朝南,南北二進各三間,均為七檁。10號稍矮,結構也簡單些,8號二門左側有角門,上有“傲亭”石額,房屋梁架有明代風格。巷東側主要為清代名醫趙海仙(履鰲,1830-1904)故居,西側北部門樓高大,水磨磚砌,雕飾精美,多布有正廳、軒廊、書齋,橫跨東西。南去為清代名醫魏蔭塘(1866-1932)之鶴山堂,東西兩院,南北五進。魏、趙兩門為清末“興化醫派”的主要代表,數代名醫,名播天下。建國初期,居住在鶴山堂古宅中的魏氏第四代傳人魏駕……[詳細]
宗臣故居
  宗臣故居位于市區昭陽街道新陽社區西門大街侯家垛46號,東經119°49′33.0″、北緯32°56′06.8″,又名“宗府”。是一座由門樓、大廳、正廳、花廳、照廳、蝴蝶廳等前后三進、附屬用房及戲樓、甬道等組成的明代府第建筑群。歷史上的“宗府”體量龐大。宗臣故居門樓朝東,系二層樓建筑,南北長約三十米,門樓上原有“世科第”匾額,大門兩側墻上有系馬環。進門是深巷,原為長廊,長廊南側有馬廄。經過四道門后折轉向北為第五道門,門朝東。第五道門外北側,有一座二層的戲樓,磚木結構,屋脊兩端有獅子頭磚雕,樓高4.5米,面闊4.2米,進深6米。樓上為戲臺,面積約25平方米,西山墻與西側的大廳相通,南有格窗,可以裝卸。樓下為化妝室,向北有門通內室。每遇喜慶、宴客之時,常邀戲班演戲。由第五道入內為天井,南為照廳,北……[詳細]
丁西林故居
  丁西林自幼喜愛文藝,留學期間閱讀了大量歐洲戲劇、小說名著,歸國后從事業余戲劇創作,成為“五四”以來致力于喜劇創作的有影響的劇作家之一,是中國現代戲劇史上唯一專門寫喜劇的劇作家。在文學上有很高成就的丁西林,他的正業其實一名頗有建樹的物理學家。1914年,丁西林入英國伯明翰大學攻讀物理學和數學,1920年歸國,歷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國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長。他在研究聲學時,他對中國傳統樂器——笛進行了改進,開發出符合12平均律的“11孔新笛”,又可說是一位樂器工藝家。丁西林抱有教育救國思想,歷來十分重視教育工作,建設物理實驗室,親自編寫講義,整理和訂正物理學名詞術語的中文譯法……,對我國中學物理教學工作的充實和提高起了重要作用。丁西林還是一位社會活動家,新中國成立后的20多年間,丁西林多次……[詳細]
夾港戰斗紀念碑
  紀念碑碑高1.4米,寬2.4米,上 書-“夾港戰斗紀念碑”。1947年1月19日,靖江獨立團在夾港殲滅國民黨102旅306團一個加強連,我獨立團無一傷亡,延安電臺和莫斯科電臺連續廣播這一喜訊。1986年,市政府撥款在舊址建碑紀念。周圍設有水泥結構圓圈保護。1983年經靖江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靖江青龍寺
  青龍寺始建于明代,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青龍寺損壞嚴重。新中國解放后,黨和政府非常關心宗教事業。在一九九五年后,政府將原來遺留的石刻,在原遺址進行了維修。現青龍寺為仿明代斗拱建筑,飛檐戧角英姿挺拔。2010年經靖江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郁建興墓
  郁建興,中國化學武器檢查專家,聯合國對伊武器檢查員,有“和平衛士”之稱,1964年9月出生于江蘇靖江,1980年9月考入解放軍防化指揮工程學院。1984年畢業后,直接入本院工程系攻讀碩士學位。1989年考入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生前是解放軍防化指揮工程學院三系主任、教授、上校軍銜。2003年3月13日,聯合國武器核查人員駕駛四輛“通用”越野車前往巴格達南郊一個可疑地點執行核查任務時因車禍犧牲。這是一個令世界所有關心和熱愛和平的人們為之惋惜和心痛的日子。這一天,一個鮮為人知的名字——郁建興,永遠地鐫刻在了人類維護和平事業的歷史豐碑上。2010年經靖江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73、西來寺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來寺
  西來寺位于靖江市西來鎮西來村,現有占地面積10283平方米。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地藏殿、齋堂等組成。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原址在舊時西來鎮城隍廟東側,毀于抗戰時期。2007年,搜集舊寺部分木料磚瓦,揚州大明寺監院仁決重建于西來鎮西來村,建成為西來鎮內最大的寺廟。2010年經靖江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陳毅題詞
  1958年,靖江最大的水閘——夏仕港閘建成投用。同年6月29日,中共靖江縣委寫信給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外交部長陳毅元帥,請其為夏仕港閘建成題字。陳毅曾主持1940年的黃橋戰役,是以少勝多的戰役經典案例,更奠定了黨中央提出的“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堅實基礎。12月22日,陳毅收信后親筆作了批示并回寄題詞。其后,靖江縣委將陳毅題詞刻石為記,矗立于夏仕港節制閘區西路南側,豎嵌在六級圓形臺基上,色澤淺黃,形似一葉風帆,上面豎行鐫刻著陳毅元帥題寫的六行大字。題詞從右向左排列,內容為“跨上時代的駿馬,勇往直前,奔向社會主義!”,其后為落款“陳毅題”、“為夏仕港閘建成志慶,一九五八年十二月”,題詞為行草繁體。陳毅題詞手跡現保存在靖江檔案館。2010年經靖江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舊志五橋
  該橋正名為“舊志五橋”,整座橋體由石板、石柱構成,長20.5米,寬2.1米。村民俗稱“黑橋”,里人袁恒之捐資建造,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橋體南北橫梁上分別刻有“舊誌五橋”四個大字,橋南兩柱上依稀可見橋聯“有如此橋歲月迭更仍誌五,伊誰之力東西相望忽成雙”。北側兩柱可見橋聯“一條斷港潮流十里便回頭,四海為家船掛半帆初出口”。走上石板橋,四周綠樹掩映,橋下河水流淌,一種質樸而厚重的歷史感油然而生。2010年經靖江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76、關圣寺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圣寺
  關圣寺始建于清道光年間,共有房屋15間,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距今180余年歷史,關圣寺現有三圣殿,關公殿,觀音殿及廂房。關圣寺里的建筑大多毀于戰爭年代和文革-,八十年代末,群眾捐資在原址上重新修繕,現保存一般。2010年經靖江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經綸庵烈士陵園
  經綸庵烈士陵園位于靖江市馬橋鎮經綸村,墓碑高2.78米,寬1.28米,厚0.25米,上 書-:“靖江抗日烈士公墓”,背面刻155名烈士的姓名。墓冢水泥粉飾,高1.6米,底邊圍徑6.2米。建于1945年3月,為紀念1940-1945年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部分靖江戰士而建。1983年經靖江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孤山廟遺址有六塊石刻砌在了孤山寺的一面墻上,石刻已有些風化,但上面的圖案仍清晰可見,最上面的兩塊分別描繪了一匹馬和一頭牛在水中奔跑,中間兩塊是仙鶴,最下面的兩塊是兩只纏繞在一起的如意。據介紹,這些墻磚和石刻是1999年修建大雄寶殿時挖掘出來的,孤山寺將石塊和墻磚鑲嵌在大雄寶殿后面的墻壁上。據說靖江是白馬馱負而來,故名“馬馱沙”,這組石刻,反映的可能就是這個故事。2010年經靖江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孤山摩崖石刻
  刻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高1.1米,寬0.8米,在山路左側石壁之上,殘存“夏之南”、“嘉靖”、“丙寅”、“道人”等字,楷書,其它字漫漶不清。2006年,對銘文進行摹印,顯示銘文全文“嘉靖丙戌年夏湖南三紫道人易子伯貞禱雨于此”,該碑刻記錄了明嘉靖五年(1526)知縣易干曾在此禱雨,以緩解旱情。1983年經靖江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80、躡云坊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躡云坊
  建于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高3.6米,寬2.8米,花崗巖砌成,兩柱單門,上有石額,刻“躡云”二字,為孤山寺的山門,明代知縣趙應旟題聯并額,聯文為:“對此長江,左蠡煙波今宛在;位當絕頂,西湖風物定何如”。上下雕有松鶴鹿樹圖案,兩柱方形,正背面均刻有紋飾。2006年,靖江市文化局出資進行局部修繕。1983年經靖江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本欧美在线α免费 | 亚洲午夜主播在线网址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aⅴ手机版 | 偷拍久久肏屄aⅴ | 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另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