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旅游

江蘇省旅游景點介紹

  蘇中公學舊址位于沙溝鎮鎮區虹橋巷2號院內,東經119°50′25.8″、北緯32°56′06.4″,原為三元宮。1945年8月-11月,蘇中公學領導機關曾在此辦公。1944年3月車橋戰役勝利后,蘇中區領導機關從東臺遷往寶應,并決定在抗日軍政大學第九分校基礎上組建蘇中公學,粟裕、管文蔚任正副校長,張藩任專職副校長,夏征農任教育長(后出任校長),為我黨我軍培養人才。1945年8月,校長夏征農率千余學員入駐沙溝,領導機關住在三元宮,學員按編制散居周圍基本群眾家中。除集中學習外,學員組織群眾、宣傳群眾,為房東挑水、打掃,堅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與駐地群眾建立了軍民魚水關系。1945年11月,蘇中公學奉命遷往臺北(今大豐),撤離沙溝。蘇中公學舊址是近現代革命史跡,是我黨我軍革命斗爭歷史的物質見證,具有重……[詳細]
興化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
  興化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位于大營鎮大營村東北,東經120°13′24.1″、北緯33°03′45.4″,始建于1943年,1987年重修。塔園占地面積2000余平方米,塔身為水泥結構,高19.43米(寓意1943年立),呈方錐形。正方形塔座,分為兩層,底層寬12米,高0.55米;上層寬7米,高0.32米。塔身正面刻有“興化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右上方書“中華民國三十二年三月建,公元一九八七年冬遷建”,左下方書“興化縣長蔡公杰題”。紀念塔背面鐫刻著嚴昌榮團長、朱廉貽縣長等92位烈士英名。紀念塔頂端為“四星朝天”(寓意新四軍)。中央是一桿高1.76米的步槍,刺刀直指藍天。紀念塔前建有一座三門牌坊,正門上方書有“浩氣長存”,左、右門上方分別書“生的偉大”和“死的光榮”。 坊、塔之間有長36米、寬4米……[詳細]
姜戴戴氏宗祠
  姜戴戴氏宗祠位于千垛鎮姜戴村,東經119°44′23.9″、北緯32°56′21.9″。姜戴戴氏宗祠始建于清,民國五年重修,現由正屋、東西廂房各一間及門樓組成,占地面積120平方米,建筑面積93平方米。正屋面闊四間,13.5米,進深4.86米,檐高2.45米,抬梁式,七檁,有廊。東西廂房長3.78米,寬3.1米。門樓長1.5米,寬1米,飛檐翹角。門樓上嵌一石額,長約0.65米,寬約0.3米。石額中間從右向左鐫刻“戴氏宗祠”四個大字,石額的右邊和左邊從上到下分別鐫刻“民國五年榴月重修”和“注禮堂公立”。姜戴戴氏宗祠內還有一塊白礬玉石石刻,長約0.75米,寬約0.25米,從右至左橫鐫“文昌行宮”四個正楷大字。姜戴戴氏宗祠建筑具有較高的建筑特色和文物價值,對于研究姜戴村戴氏和興化及里下河地區的祠堂……[詳細]
  缸顧顧氏宗祠位于興化市缸顧鄉缸顧村中心,東經119°47′42.7″、北緯33°04′47.9″,是為了紀念缸顧顧姓第一代祖宗而建,記載了缸顧第一代祖宗坐在缸里漂浮到此,缸顧村由此而得名。缸顧顧氏宗祠始建于明,原前后四進,由門廳、前廳、中廳及后五間饗堂組成,F僅存一進三間,后有修繕,雕刻精美。宗祠內有一口古井、兩塊老匾,老匾上面分別寫著“開科第一” “寵錫”。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重建建缸亭一座,缸高1.3米,直徑1.4米,石碑一塊。據顧氏族譜記載,歷史上李春芳、解縉、顧梓河、黃仲則、顧碩、任大椿、宗臣等名人皆與顧氏后人有交往。顧姓為興化四大姓之一,興化缸顧顧氏宗祠為研究興化顧氏起源以及缸顧村的來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12年5月,缸顧顧氏宗祠被興化市文廣新局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詳細]
  唐莊石板街位于陳堡鎮唐莊村,東經119°50′43.1″、北緯32°47′38.2″。唐莊石板街鋪設于民國(1917)期間,東西走向,原長逾200米,石頭逾1700塊。現長約150米,約1000塊石頭鋪設,每塊石頭長約0.65米,寬約0.25米,厚約0.16米。俯首麻石街構成形似石凳,寓意穩穩實實。唐永達不惜重金從浙江湖州采購麻石2110塊,大木船從蘇南揚帆到泰州上下壩進入鹵汀河運回;氖鬟\回來之后,唐永達就招集四鄰八鄉的石匠洗成條塊,于1917年秋末動工,歷時半年,終于在1918年3月鋪成了一條街加一條巷道的麻石路。麻石街的鋪成,在里下河九寺十八堡引起了轟動效應,成為當時興化圩南地區繼周莊、穆家堡之外,第三個擁有麻石街的村莊。2012年5月,唐莊石板街被興化市文廣新局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詳細]
46、唐莊積善橋
  唐莊積善橋位于陳堡鎮唐莊村東首,東經119°50′43.1″、北緯32°47′38.2″。東西方向,原為唐莊村一名叫唐永達的地主所建,建于民國7年,單孔磚橋。長約11.8m,寬約2.84m,跨度為3.2m。1911年,唐永達發起重修唐氏族譜(十世永達公發起,永珠公襄贊,禮請維揚梓人張旭東等編印成牒。此一九一一年事也)的同時,召開董事會,當場拍板:造橋預估500擔稻,通莊人能出錢的出錢,出力的出力,最后不足的由我來,橋名就定積善橋。唐莊積善橋位于莊中心夾溝,原址上原為一座木頭橋。磚橋水下基礎用杉木打成排樁,根基非常牢固,是單孔拱形磚橋,孔寬3米,水面向上高4米。橋整體約用30萬塊西湖老火小青磚并以糯米石灰相舂拌粘砌而成。橋頭兩邊的西湖老火小青磚一檔一檔的拾級而上,橋中長方形石板上雕刻著盤龍圖案……[詳細]
  薛鵬石板街位于沈鎮薛鵬村,薛鵬原名穆家堡,清同治年間(1862~1874),穆家堡青龍庵住持朗潤和尚為造福桑梓,身穿袈裟,走街串巷,風餐露宿,寒來暑往,經過幾載募化,并得到當地紳士富戶的支持,從蘇南購買了1700多塊長約100厘米、寬約30厘米、厚約15厘米的花崗石麻條石,鋪成自青龍庵向西的長約500米的一條東西石板大街。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穆家堡人董寶琛對石板街進行修整和延伸,方便了村民生活。這條歷經150年左右的石板大街仍然完好地保存至今,可與周莊石板街、唐莊石板街、沙溝魚市口石板街相媲美。……[詳細]
  南柯福星橋位于南柯村南首,東經120°10′25.1″、北緯32°49′14.7″,南北向,四周均為民居。南柯福星橋據說始建于明代,是一座單孔磚橋,重修于清光緒二十二年,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歷史。橋寬2.88m,橋拱氣勢雄偉,橋面到水面距離3.5m,橋面長9m。東西拱券頂部各有一塊磚雕,上刻“福星橋”三字。此橋為小磚橋,保存較好,具有里下河水鄉特色,造型美觀,對于研究興化水鄉地區特色文化、研究興化地區的橋梁提供了實物依據,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2002年4月,立“福星橋”黑色大理石碑,由萬岳題鐫。2012年5月,南柯福星橋被興化市文廣新局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詳細]
興化八字橋遺址
  八字橋原址位于市區城內東大街原北市河南端,東經119°50′21.5″、北緯32°56′13.4″。一為東西向,石質;一為南北向,磚砌,皆為宋建明修。南宋寶慶元年(1225)興化建城,設四水關與城內市河及海子池、西隈潭(明代以后稱升仙蕩)相連。城內形成東西向及南北向市河,成“T”形相接,河上橋梁眾多。依東西向市河北側形成的城內東大街,因南北向市河而中斷,因而建橋以續,橋身與古街同寬,命名為“中和橋”。明代萬歷年間曾改名“登瀛橋”,在橋上構筑“凌霄亭”,懸“宰相里”額,橋西堍立貞節坊。隨著明代中后期資本主義萌芽、工商業逐步發展,街市及市民階層形成。入清后,拆除牌坊亭閣及護攔,并在橋身兩側建過河樓,形成與街市相連的店鋪,中和(登瀛)橋僅剩石板橋身。為方便街市行人,橋身逐漸放平。因拱形橋洞中立有神……[詳細]
  戴窯磚窯舊址位于戴窯鎮窯南村,東經119°52′53.1″、北緯32°56′44.5″。戴窯磚窯舊址原為古窯群,1973年在此建立戴窯磚瓦廠時曾出土五塊古城磚,磚身正面刻有陽文“揚州府提調官同知竹祥、司吏陶旭,高郵州提調官同知常松、司吏紀衡,興化提調官主簿樊弘道、司吏趙宗”等字樣,背面則刻有“年月日窯匠胡七一”,與南京中華門發現的明代城磚相同。反映了明初洪武年間(1368-1398)修筑南京城時官派制磚的歷史,證明了戴窯燒制磚瓦的歷史至少在明代以前,距今已有650年以上歷史。戴窯磚窯舊址為研究我國燒磚歷史和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墻——南京城建城歷史及建城制度提供了實物依據,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2009年,興化市人民政府公布戴窯磚窯舊址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耿家垛遺址
  耿家垛遺址位于垛田街道湖西口村耿家垛,東經119°52′53.1″、北緯32°56′44.5″,距城區直線距離約3公里。遺址發現于原始垛田地表以下約1米,占地達3萬平方米。布有大量碎陶片,也曾發現古井、古鏡、筒瓦殘片、規格較大的殘磚以及古街道遺跡。經專家鑒定,為我國春秋至西漢早期(約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160年)古文化遺址,距今約2800年至2200年。耿家垛遺址的發現,填補了我市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的歷史空白,同時對研究興化城區(昭陽街道)的遷徙演進具有重要價值。尤其是筒瓦(漢代官瓦)殘磚的發現,證明早在漢初此處已設有行政建制。耿家垛遺址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2009年,興化市人民政府公布耿家垛遺址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東古遺址
  東古遺址位于戴窯鎮古牛村東古莊自然村東北角,東經120°14′09.9″、北緯32°57′23.3″,系2008年10月當地農民取土時,在距地表以下約3米處發現,共出土石斧、石錛、石鉞等排列整齊的石器11件。石器造型優美、表面光潔、鏤孔精致,其中一件石鉞最為完整、精美,專家鑒定是距今約4500年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良渚文化屬于新石器時代江南太湖流域的南方文化。今興化境內東古遺址的發現,進一步佐證了古代南方部落向北遷徙、逐鹿中原的史實,印證了里下河地區為南北文化交匯之所的說法,同時也為江淮之間海岸線的形成和變遷提供了新的證據。東古遺址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2009年,興化市人民政府公布東古遺址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南蕩遺址
  南蕩遺址位于垛田街道戴家村東南約2.5公里的南蕩中,東經119°51′58.2″、北緯32°54′52.4″,面積約10萬平方米,為江淮東部地區新石器時期王油坊類型龍山文化遺址,距今約4200年。1989年和1991年,戴家村村民在開發湖蕩沼澤時先后發現大量動物骨骼亞化石和陶片。興化市博物館、揚州市博物館對此進行了多次實地調查。1992年10-12月間,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南京博物院會同揚州和興化博物館進行了考古發掘,共掘9個探方,175平方米。南蕩遺址的文化層呈小片零星分布。文化遺存主要有榫卯結構半地穴干欄式房屋遺址和室內鋪設的蘆席,陶器及石、角器。陶器主要有鼎、壺、罐、甕、豆、盆、缽、碗、杯等;石器有刀、錛、鏃、鑿等生產工具,皆為磨制;骨器有管、笄,磨制精細。另外還發現了糜鹿、牛、豬等陸生……[詳細]
54、韓貞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韓貞墓
  韓貞(1509-1585),號樂吾,明代興化人,窯工出身,師從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王襞父子。學成歸里,以教學化俗為任,嚴以律己,一生行善。王艮贊其“繼吾道者,韓子一人而已”。歿后建祠立匾,定例春秋二祭,有《韓樂吾先生遺集》傳世。韓貞墓位于戴窯鎮西、韓窯村正南,東經120°12′12.6″、北緯32°55′51.4″。磚砌墓基,以上為圓錐形封土,高約1.5米,底徑約3.5米。墓以南為四柱三門石牌坊,額鐫“東海賢人”,系明萬歷知縣凌登瀛親題(同時制匾懸掛四牌樓上)。柱聯為“陋巷簞瓢好學深思追復圣;泥涂軒冕高風大節接嚴陵”,乃清代雍正知縣汪芳藻題撰。1986年,興化縣人民政府公布韓貞墓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55、劉熙載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劉熙載墓
  劉熙載(1813-1881),字伯簡,又字融齋,晚號寤崖子,清代興化人。我國清代著名的文學家、經學家和文藝評論家。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進士后,任翰林院編修值上 書-房,咸豐皇帝十分看重,御書“性靜情逸”相賜。同治三年(1864)任廣東學政,兩年后(1866)辭歸受聘上海龍門書院。劉熙載著述豐厚,尤以《藝概》影響最大!端嚫拧贩治摹⒃、賦、詞曲、書、經義六部分,對各種藝文體裁的歷史演變和歷代名家名著的藝術特色,都作了獨到而又權威的分析和評價。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繼曹丕《典論·論文》和劉勰《文心雕龍》以后第三部力作。劉熙載因此被譽為我國古代文藝評論的集大成者,其中關于藝術美的辯證闡述開中國近代美學之先河,因而當代著名美學家王朝聞贊譽劉熙載為“東方黑格爾”。劉熙載墓位于興化市永豐鎮沙仁村一座高垛……[詳細]
56、高谷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谷墓
  高谷(1391-1460),字世用,又字育齋,明初興化人。永樂十三年(1415)進士,景泰元年(1450)入閣,官至謹身殿大學士兼東閣大學士,系興化籍明代三相國第一人。高谷一生正直清廉,歷經“土木之變”和“奪門之變”,后稱“五朝元老”。所著《育齋文集》入《明史·藝文志》。天順元年(1457)高谷乞歸后,仍居于“敝廬”故址,天順四年(1460)卒于興化。卒后與誥封夫人郭妙寧合葬于興化平望鋪東張家舍(今興東鎮張家村磚瓦廠),東經119°50′21.5″、北緯32°56′13.4″。其時墓園恢宏,布有牌坊、享堂,神道兩側立有石人石馬。后因戰爭和“文革”損毀,僅存墓址及部分石件。高谷墓是明代早中期歷史的實物見證,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1986年,興化縣人民政府公布高谷墓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57、昭陽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昭陽墓
  昭陽墓,又名陽山或昭陽山,戰國時期古墓葬,位于昭陽鎮山子村西北角,東經119°50′21.5″、北緯32°56′13.4″。昭陽,名云,字陽,戰國時期楚國人。出生貴族,官至楚國上柱國、令尹。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昭陽統兵伐越,吞越入楚,今興化一帶便并入楚國版圖。楚懷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昭陽率軍伐魏,取得“楚魏襄陵之戰”全勝,占領魏國襄陵(今河南睢縣一帶)等八座城池。楚國國威大振,確立了霸主地位。昭陽準備移師伐齊,《史記·楚世家》中記載,當時著名謀士陳軫以“畫蛇添足”的故事勸喻昭陽,昭陽急流勇退。楚平王為表彰昭陽,賞賜傳世國寶和氏璧,同時將今興化之地封為昭陽采邑。耿家垛遺址表明,今興化境內當時已逐漸成為楚國重鎮。昭陽歿后,葬于今興化。明代萬歷《興化縣新志》載為:“昭陽,楚將也,即……[詳細]
陳五房進士第
  陳五房進士第又名陳氏五進士第,位于市區儒學社區儒學街儒學廣場西側陳五房巷,東經119°50′12.9″、北緯32°56′07.0″。陳五房進士第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間曾經修葺,因明清兩代陳氏家族先后有陳常道(明嘉靖四川松潘兵備副使)、陳爰諏(明萬歷禮部主事)、陳履中(明崇禎吏部主事)、陳以恂(清順治平遙知縣)和陳廣德(清道光戶部主事)等五人榮登進士榜而得名。陳五房進士第有明顯的軸線,講究規制,五進相通,門樓、景門、格扇、敞檐、卷棚,青磚黛瓦,磚刻木雕精美,雀替龍紋清晰,布局既有層次又次第推進,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風格,且保存較為完整。2009年,興化市人民政府予以整合修繕,現有廳屋、書房、堂屋、門樓、轎房、廂房等25間,大小院落6個,占地面積達1200平方米,建筑面積近550平方米。2007年……[詳細]
興化城隍神廟
  城隍廟全稱興化城隍神廟,位于市區昭陽街道牌樓社區牌樓西路68號,東經119°49′57.9″、北緯32°56′09.7″,坐北朝南。明朝洪武二年(1369),神廟初建時較為簡陋,大殿進深淺窄。洪武二十四年(1387)增建正門如官廨,添設戲樓,兩側添建廡樓(二十四司)。嘉靖三十三年(1554)知縣陳時霖擴修并增建大殿前楹。文學家宗臣為之撰《城隍廟新建前楹記》。增建后的大殿由前后兩殿連成,較為深邃闊大。至建國初,廟宇頹廢。后為興化糧食局招待所。1987年在此恢復寶嚴古寺(佛教)。占地面積448.5平方米,建筑面積350平方米。正殿前殿后殿,由勾連搭連接,硬山頂,面闊三間6.4米,進深10.2米,高7.2米。興化市城隍廟是一座保存較好的清代寺廟,布局合理,用料考究,對于研究興化清代寺廟提供了實物依……[詳細]
60、吳甡故居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吳甡故居
  吳甡故居位于市區昭陽街道儒學社區儒學街儒學廣場北側,東經119°50′07.4″、北緯32°56′05.8″。明代建筑,又名“吳家大門樓”。原為前后八進、東西兩院。今存其中三進兩院,占地1000余平方米,布有正廳、穿堂、廈屋、書齋等。廳內梁柱雕刻精美生動,石礎牢固,保存完好。2009年,興化市人民政府對吳甡故居進行了修繕。吳甡(1589-1670),字鹿友,號耑愚,晚號柴庵,明代興化人。萬歷進士,崇禎年間官至戶部尚書兼兵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系興化籍明代“三相國”之一。明亡后,隱居故里,著有《柴庵詩文集》、《柴庵疏稿》、《安危注》等多種。清初,故居由其子、清康熙年間直隸巡道吳元萊居住。 “武林畫派”創始人藍瑛曾在此避居,并向禹之鼎(1647-1716)傳授技藝。2007年,興化市人民政府公布……[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欧美国产国产综合一区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 | 午夜福利理论片高清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综合一二三区在线 | 日韩精品一本中文在线 | 在线视频精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