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旅游

江蘇省旅游景點介紹

  雅浦陸氏宗祠位于常州市武進區雪堰鎮雅浦村。祠堂始建于明崇禎六年(1633),原有三進五楹,后來又在每進邊上各接出三間,建筑面積達900平方米,現僅存第二進。目前,陸氏宗祠座北朝南,一進,三開間,硬山式,磚木結構晚清建筑。宗祠面闊12米,進深9檁10米,脊高5.4米,檐高3.3米,建筑總面積120平方米。宗祠四周有圍墻,圍墻東西長24米,南北寬30米,宗祠位于東北角。祠堂臨河有石駁岸,并設有大小碼頭二座。古時陸氏后裔在外為官者,回家省親,必于祠堂前下船,拾級登岸,先拜祖廟,后回家。如今大碼頭仍在。上世紀50年代,時世變遷,陸氏宗祠移作他用,第三進為采石廠辦公室,前后二進作學校。2010年武進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把它列為普查點。2012年2月,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公布其為常州市不可移動文物。……[詳細]
342、慈航橋
  慈航橋位于常州市武進區雪堰鎮張家村,因此又被當地老百姓稱為“張家橋”。據當地史料記載,此橋原為木質結構橋梁,民國時期由常州富商楊文照在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將其改建為石橋。慈航橋長12.7米,高4米,以東西向橫跨于張家村外的扁擔河上,屬單孔平板石橋梁。橋面寬2米,有三塊狹長的條形麻石質石梁拼合而成。單條石梁長2.8米,厚0.32米。橋孔為方形,橋基由一條橫向、兩條豎向的麻石質石梁及石塊筑成,其中橫向石梁長2.8米,厚0.30米。橋面北側石梁上以淺浮雕方式雕刻有“□□慈航橋”五個大字,每字外邊加圓形外框。另刻有“民國二十二年建”等字樣,部分因風化已漫漶不清。橋梁東側橋堍旁有一棵高大的桷樹,將下覆蓋成蔭,襯托石橋更加質樸大氣,古意盎然。慈航橋位于張家村外,近年來由于道路改建,石橋已慢慢荒廢。……[詳細]
  青墩唐墓位于常州市武進區雪堰鎮繡衣行政村葉家旦自然村北50米。青墩塘墓又名前青墩,墩地處平原田間,高約1.5米,上種旱地農作物,占地平面大體呈一邊長為40米的正方形。據地方志《武陽合志》記載:青墩相傳為梁王沈法興之墓。其墓有二,即雪堰鎮的前青墩,另一在青龍鄉,為后青墩。究竟哪一個是衣冠冢,尚待發掘證實。吳梅鼎曾有《青墩賦》。沈法興(?—620),?隋末地方割據者。隋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縣,位杭州市西北)人。世為郡豪強,擁有宗族數千家。隋末任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郡守。618年(隋末恭帝楊侑義寧二年)以討宇文化及為名,起兵得精兵六萬,攻據余杭(今浙江省余杭縣,位杭州市東北)、毗陵(今江蘇省常州市)、丹陽(今江蘇省丹陽縣,位鎮江市東南)等十余郡,稱江南道大總管。次年,稱“天門公”,未幾稱“梁王……[詳細]
  董亦湘紀念碑位于位于常州市武進區雪堰鎮潘家曠達集團西南200米處。紀念碑立于小山丘上,碑高20米,碑身上寫“董亦湘紀念碑”。碑底座側面記載董亦湘的生平簡介,底座長3.4米,寬2.8米,高1.7米。董亦湘武進縣潘家橋董家旦村人,中共黨員。1924年,創建無錫第一個黨支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他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頻繁往來于上海、無錫、蘇州等地,傳播進步思想,宣傳革命道理。1925年10月,黨組織派他去蘇聯學習,與王明開展激烈斗爭,受到誣陷和打擊。1939年5月被迫害含冤而死。1984年5月,中共中央組織部決定為董亦湘平反昭雪,恢復名譽,武進人民為緬懷董亦湘光榮而偉大的一生,在其家鄉潘家建立紀念碑,并召開紀念座談會。陳云為紀念碑提名。1987年3月,經國家民政部批準為革命烈士。2012年2月,……[詳細]
  “張弓堤”石刻碑豎立于武進區橫山橋鎮芙蓉雙廟村。碑為金山石花崗巖制成,長1.83米,寬1米,厚0.28米。碑上正面中心刻有“張公隄”三字,其右側并排刻有“道光歲次丙午孟夏”一行小字,左側下方刻有“圩民敬立”四個小字,其中隄是堤的異體字。“張公”是清道光年間的一名陽湖知縣,叫張之杲,字東甫,是杭州人。光緒版《芙蓉湖修堤錄》中稱他“道光丙午間邑令張公始悉力規畫重復舊觀, 并輯修堤錄以垂久遠,圩民獲安,利樂蓋六十年于此矣。”2010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武進文物普查人員在雙廟禪寺的圍墻上找到了這塊已經砌進墻體的碑,原來的碑亭則早已無存,鑒于廟宇正在進行施工,張公堤碑有可能受到損壞,武進區文物管理部門迅速要求當地鎮村采取保護措施,防止文物被破壞。2014年開始的新溝河拓寬工程中,在武進區文廣新局和……[詳細]
  玉泉位于常州市武進區橫山橋鎮芳茂山東側芳茂村玉泉庵內。據史書載:“玉泉引水以圍始于宋,大旱不竭,味甘不減惠山泉。”清嘉慶二年(1797)用石駁圍護泉周成“玉泉池”,并為遮蔭護泉水,于其上建亭,是為“玉泉亭”。據傳玉泉命名于宋代,多年前泉面面積約2平方米,玉泉亭,磚木結構,硬山式,坐西朝東,面闊4.2米,進深2.5米,面積10余平方米,頂高4.5米。目前,玉泉亭已不存,僅存玉泉及玉泉庵大殿墻壁上,清嘉慶二年(1797)鐫刻的“玉泉”兩字。玉泉泉口周長4米,泉水仍甘甜清冽,四季常流,水質良好,遠近聞名。多年來,因開山采石,削坡筑路,泉脈受到影響,泉水漸枯,近年稍增,但終不如前。1988年11月,武進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文物保護控制單位。2012年2月,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公布其為常州市不可移動文物……[詳細]
347、待渡亭
  待渡亭顧名思義,待渡亭就是古人迎來送往或者小憩避雨等待擺渡的場所。這里介紹的待渡亭位于常州武進區橫山橋鎮新安原后渡橋東堍向南10余米、三山港東岸圩堤上。后渡橋又名新安后橋。橋被拆除后,曾用木船擺渡過往行人,為供等候渡河人,防暑避雨,休閑歇涼待渡而建此亭,故名“待渡亭”。《亭記》碑上刻有:“……當南北沖衢,位居東西咽喉,往來者,藉避風雨炎熱之苦。”待渡亭建于民國時期。亭為攢尖式鋼筋混凝土建筑,底面呈正方形,邊長3.6米,用6根水泥柱支撐六角形水泥亭頂,亭脊高4.8米。亭內柱上鐫刻對聯一副,謂“南北行人,不妨亭內觀山色;東西過客,也堪橋邊賞湖光”。目前的待渡亭早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亭邊雜亂的長著些草木,少有有光顧,留下最多的是文物保護者的身影。1988年11月,武進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文物保護控制……[詳細]
348、建圣庵
  建圣庵位于常州市武進區湟里鎮里墅村,建于唐代,歷經毀修。據《建圣庵重修碑記》載悉:建圣庵“創自有唐歷宋元而遞修于成化崇禎年間(1465-1644)……”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重修,原規模失考不詳。新中國成立后改為里墅小學校舍。1982年除大殿外,東西廂樓、前進、中進全部被拆除作為校園,僅存硬山式磚木結構大殿5間,通闊24.3米,進深9檁10.7米,脊高6.2米,面積約260平方米。前檐原有走廊,已拆除翻修成磚墻,其余三面墻體亦已多次翻修。《建圣庵廟碑》及《建圣庵重修碑記》兩碑石原置于里墅小學院內,學校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搬遷后,校舍已成為村辦廠用房,兩石碑也已散失無存。1988年11月,武進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文物保護控制單位。2012年2月,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公布其為常州市不可移動文……[詳細]
  盧家巷興隆橋位于牛塘鎮盧家巷寨里村北30米處,南北走向,是一座兩墩三孔的平板石橋。橋全長21.6米,橋面分三節,每節有兩塊條石,共有6塊條石搭成。橋梁中孔兩邊橋石長7.5米,寬一塊為0.7米,一塊為0.6米;橋梁兩端兩塊橋石長7.3米,寬一塊為0.7米、一塊為0.6米;橋梁北端兩塊橋石長7.2米,寬一塊為0.7米、一塊為0.6米;南北橋堍各長約2.3米。相傳該橋下曾有一條烏魚精作怪。每年汛期發大水,烏魚精興風作浪,船只不能過橋洞。有一個長沙人來此,將烏魚精降伏收走。從此,船只過橋,安然無恙。現在,在橋南堍下面的石頭上面,依稀可見一條烏魚印痕。2010年,武進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登記。2012年2月,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公布其為常州市不可移動文物。……[詳細]
350、三渦橋
三渦橋
  三渦橋位于常州市武進區牛塘與南夏墅交界處的孫家村黃家灣,東西走向,是一座三孔平板石橋,東西兩端各砌有石墩以加固岸邊橋堍。橋全長21米,橋寬2.1米,橋高3米。橋梁用三塊石梁鋪設鋪設,每塊石梁長4.3米。橋墩也均有三塊條石并立組成。為了便于車輛行走,在老橋面上澆上了水泥。三渦橋位于三條河流S形轉彎處,每遇流水湍急,形成“渦谷轉”的漩渦。橋旁原有三渦寺,現寺院被拆除。“先有三渦寺,后有天寧寺。”在民間,曾流傳著這樣的說法。據說,這三渦寺規模宏大、金碧輝煌,光殿堂就有一千零八十間,輔房更是不計其數。乾隆下江南時,也曾在此留下御筆。據說,三渦寺建于南北朝時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當時號稱江南第一寺。進入晚清后,三渦寺在戰亂中受到重創,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僅存寺房五六間。直至七十年代興修水利,三渦寺……[詳細]
  文革時期地下通訊工程基地舊址位于武進區牛塘鎮青云村青云山。這座地下建筑為磚混結構,約有600平方米,采光口31個,房頂厚度接近一米。西面、南面山下各有一個山洞形出入口,里面是“回”字形的結構,房頂上的柏油已經脫色。在后山有個出口,還留有兩根當年所造的電線桿。在山的南面還留有一排瓦房,整個房屋的設計與當時部隊軍營的設計類似。據牛塘鎮編史修志辦主任介紹,文革時期,林彪集團挖開了青云山,在地下建了相關設施,將其作為軍事用途的一個通訊中轉站。青云山一度不許附近村民接近,但文革后這里被廢棄,轉由地方使用。目前,這座地下密室由牛塘青云針織廠使用。《牛塘鎮志》記載,過去,在西林、牛塘之間有一片連綿不絕的丘陵群,統稱“牛塘谷”。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大大小小的丘阜逐漸消失,周邊的歷史遺跡也漸漸散失,附近土阜中……[詳細]
352、牛塘營
  牛塘營位于武進區牛塘鎮青云村施家巷,四周被“東塘河”環繞,具備“一城一河”的格局。牛塘營四周除個別地方已變成平地外,其它地方都還有高約3-4米的高崗,以東、南,西一帶的高崗最明顯。根據施家村村民反映,這個四面環水的地方有160畝地大,是“大明”常遇春將軍的營地,叫牛塘營。據明憲宗成化年間的《毗陵志》載:“游塘營在縣西南二十里延政鄉……鄂國公常遇春攻取常州時駐軍于此。”游塘,即牛塘之古稱。元末,朱元璋和張士誠軍隊曾在此激戰,當時名為“游塘營”。青云山是營地眾多土阜中較大的一個,“墩阜大小相錯,林木茂盛,蔚如山谷”。當時張士誠的主將張德,憑借這一片墩阜和茂林形成的谷地,蔭伏萬千兵馬,致使徐達被圍,常遇春三戰方勝,很傷了一把腦筋。《讀史方輿紀要》記載,游塘營,府西南二十里。明初徐達攻常州,敗張士誠……[詳細]
353、河口橋
  河口橋又叫河口青龍橋,位于南夏墅街道港橋村河口村民小組,以東西走向橫跨在永安河上。據當地史志記載,河口青龍橋修建于清光緒元年(1875),距今已有140年的歷史。河口青龍橋為一座獨拱石橋,全長18.5米,寬3.5米,跨徑5米。橋堍、橋面無臺階,呈緩坡狀。橋面中間橫鋪長方形麻石板作為主路面,兩側以不規則形狀的青石板、碎石塊等填鋪,橋面最外側以長條形石板嵌邊。橋面因年久失修,中間麻石板部分已缺失。橋洞為半圓形,內側以青石板砌筑,拱券采用分節并列平鋪的結構建成。橋基以青石為主要材料筑成,石塊鋪設規整,堅固耐用,雖經一百多年風雨仍屹立不倒。在我國古文化中,青龍亦稱“蒼龍”,系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東方之神,與白虎、朱雀、玄武合稱為四方神獸,為道教所信奉。民間一般將青龍作為吉神,主財喜。此橋以”青龍“命名反……[詳細]
  卞長卿墓位于武進區南夏墅街道勝西村東山墳。該墓解放后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土地改革后,為村人平毀。2008年,重新修繕。墓高1.5米,羅城呈圓形,直徑約4米,且有青磚砌筑的神道,神道兩邊各有一塊碑銘,總占地面積約91平方米。卞長卿,曾任兵部尚書,宋高宗時保駕南渡,與金兵戰斗于鎮江、常州間負傷,卒于常州,謚忠勇,賜葬于常州市永昇西里徐司徒巷(即今勝西村)。墓體經過三次平毀,墓一毀于元末兵亂,偽吳張士城裨將呂珍、張虬屯兵其中,原形盡失。徐氏筑室其上,久之不自安,遂歸于卞氏寶昌之族。以是先祖兆域,重筑以妥先靈。咸豐庚申(1860年),洪楊之亂,墓再毀。光緒十六年(1890年),五十二世孫卞博文在山東督府與蔣楷為同僚,楷應博文所請,撰有《重修忠勇公墓記》,述博文馳書寶昌,擴購徐氏地,重修墓門,繚……[詳細]
東富春橋
  東富春橋位于常州市武進區勝西村順龍河支流勝西浜東首,南北走向,是一座金山石質的單孔縱聯分節并列式石拱橋。橋身兩面拱圈外側嵌有鑲邊,上端有一對橋耳。原橋長15米,高4.3米,跨徑4.4米,橋面橋堍寬分別為2.7米和3.7米。后來橋面改鋪水泥路面,加寬了橋面,橋長變更為28米了。該橋據傳為當地卞氏望族鼎盛時所建,故該橋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卞當調建造,距今已有350余年的歷史。橋梁曾多次傾圮修葺,民國36年(1947)曾重修過,現基本上仍保持原貌。“富春歲月”曾為“勝西八景”之一,形似灣月,因其雅致,在“勝西八景”中留下了“富春”步月的美名。東富春橋連接卞家浜兩岸,原是步行橋,后為了便于車輛行駛,上世紀90年代在橋面上鋪路面平掉了石階,平均厚度為10-15厘米。1988年11月,武進縣……[詳細]
356、陶冶亭
陶冶亭
  陶冶亭位于常州市武進區南夏墅街道陶冶村張家漕河上太平橋堍西北數米處。太平橋又稱陶冶橋,始建年月不詳。該橋地處古驛道上,是歷史上溝通南北驛道常、宜之間的必經之橋,而“陶冶亭”則是驛道上太平橋(陶冶橋)的配套建筑歇涼亭,稱之為“驛亭”。陶冶亭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元年(1736)重建。陶冶亭由4根石柱支撐屋面。屋面為磚木結構的九脊歇山頂,飛檐翹角,柱上浮雕花卉,鐫刻蟹、蟾,形象栩栩如生,相傳為玉爪蟹、玉蟾鑲嵌在石柱內,夜間閃閃發光,照亮南來北往夜行人,后被盜。亭呈方形,邊長3.5米,脊高5米。亭內有古井一口,常有清泉滿溢,清香甘美,行人掬水解渴有美傳贊語:“古井一眼驛道旁,口渴掬水如瓊漿;路邊歇腳涼亭坐,心神陶冶永難忘。”目前,陶冶亭早已失去原有功能,當地村民把其用作土地廟用房。1988年11月,武……[詳細]
357、吉祥橋
吉祥橋
  吉祥橋又名河南象橋,跨草塘浜,位于天寧區鄭陸鎮東青塘下頭村與潞城水莊底村之間,處于楊家墳東南,是一座東西走向的五孔平板石橋。全橋長約24.3米,寬1.7 米。整座橋梁共用15塊花崗巖條石作橋面。分別架成五個橋孔。橋孔分別為3.3米、4米、6米、4米、3.3米,兩端橋堍分別長4.8米。每節橋基都由一橫三豎四塊條石組成,橋面架于橫置條石上。橫置條石長2.9米,南北兩側各超出橋面0.6米。該橋以前是東青到戚墅堰的必經之橋,據說是由塘下頭村楊家墳等村人集資建造于清嘉慶年間(1796—1820)。建成后,曾用塊石修補橋墩,此后沒經過大規模修繕。橋梁造型古樸大方,氣勢不凡。走在橋上給人一種穩固、堅實的感覺。一座橋梁造福一方,所以人們又叫它河南吉祥橋。2012年2月,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公布其為常州市不可……[詳細]
董墅楠木廳
  董墅楠木廳位于常州市天寧區鄭陸鎮董墅村。董墅村位于常州市武進區鄭陸鎮的中部,東鄰施家巷村、西鄰徐家村、南鄰新豐村、劉家村、北接鄭陸集鎮、屬于鄰街村委,還有京滬高鐵直接從村中貫穿而過。楠木廳坐南朝北,磚木結構。據說,楠木廳是清代乾隆年間江蘇巡撫潘石江所建宅地之一。原楠木廳高大宏敞,堅固結實。因4根金柱用紋理細密、光潔堅實的楠木制成,故名。前架原建有翻軒走廊,室內地面鋪設羅磚。廳屋前后原有石階三級,院內有條石鋪地。現今均已湮沒無見。廳前原有上馬石、拴馬石等石刻,今亦已四散無存。現存楠木廳3間,通闊12米,進深8檁9米,脊高5.5米。房屋為硬山式磚木結構,由清水小磚砌筑而成。因年久失修,房屋已較為破敗,內部陳設也雜亂不堪。楠木廳在當地名氣較大,平時不乏參觀者,慕名而來。現楠木廳內仍有人居住,有明火……[詳細]
  小前垛橋位于常州市武進區前黃鎮何家村,清光緒元年(1875)重建,為平板石梁橋,當地老百姓也稱“絲絲橋”。橋長13米,寬2.4米。此橋為民國35年(1946)改建。現橋已重新修繕,橋面兩邊加上了橋欄。站在絲絲橋上看河道的走向和景色,有個“Y”形的分道,樹深源長,村民說那是種難得的寶地,極佳的風水寶地。在小前垛橋東首的青石橋碑上,有一幅長25厘米,寬11厘米的白色圖案,傳說這是正在成長的一匹玉馬。某年冬天,一位樵莧棵的樵夫,上午在橋腳下曬太陽,好奇地將彎刀把玉馬啄了一下,剎時間玉馬出血,白色圖案0-現了紅斑,立即嗚呼哀哉。至今這匹玉馬的影形及血斑仍依稀可見。當地還流傳著這樣兩句話“錢垛橋有棵搖錢樹,西湖(指滆湖)有枝透天蘆”。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一位盜寶者站在大錢垛橋橋背上,看到滆湖中有枝高入云……[詳細]
360、土港橋
  土港橋位于常州市武進區前黃鎮楊橋村后朱村民小組后,南北走向,跨朱家浜。土港橋體量并不大,小巧古樸,橋長14.3米,寬1.5米,是一座三孔兩柱平板石橋梁,始建于清末民初。橋面分為三節,每節橋面有三塊條石鋪設而成,橋兩端的橋面保存完好,中央的一節橋面有條石缺損,出于安全考慮,現已經過重新修繕。目前仍然具備一定的交通功能,同時,為了便于行人、車輛的行走,橋面現已用水泥修整、鋪平,成為一座車行橋,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古橋的原始風貌。橋面下橋柱有一塊橫向的條石和兩塊豎向的條石組成,其石質和橋面都為金山石。為江南水鄉地區極富特色的傳統風貌建筑,具有一定的歷史人文價值。2009年,武進區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時發現。2012年2月,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公布其為常州市不可移動文物。……[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77 | 亚洲欧美换脸一区二区 | 亚洲欧洲日本精品专区 | 亚洲2021AV天堂国内精品久久久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专区 | 伊人久久综合网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