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旅游

江蘇省旅游景點介紹

  周氏鹽商住宅位于揚州市廣陵區青蓮巷19號,系鹽商周扶九宅第,建于清代晚期。周扶久(1834—1921),名鯤,譜名澤鵬,江西吉安縣人,近代中國金融家、上海灘地皮大王、上海灘黃金巨子、近代中國實業家。清末曾在揚州經營鹽業,有“江南鹽業領袖”之稱。當年揚州曾流行一句話:“周家的錢,蕭家的鹽”,“周”指的是民國時期的巨賈周扶九,“蕭”指的是與周扶九同時代的揚州鹽商蕭云甫。辛亥革命后,周扶久遷居上海,他反對滿清,擁護民主共和,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時,他曾捐助軍響30萬兩。周扶九花甲之年,除在上海拼搏地產、黃金生意之外,還與清朝狀元張騫合資創辦了當時中國最大的南通紗廠,與張勛合作創辦了江西首家“九江華豐紗廠”,后改為“久興紗廠”。到了暮年,還與民國初的江西省省長陶家瑤合股投資興建南昌至九江的南潯鐵路……[詳細]
  廖氏鹽商住宅位于揚州市廣陵區南河下118號,為鹽商廖可亭住宅。清光緒三十一年,廖購原山西人所建的余慶堂、慎德堂改建為住宅。光緒三十四年廖又購此宅后嚴姓空地及部分房屋,予以擴建。日寇侵華期間,此宅曾為日商洋行。解放前,國民黨二十五軍部駐軍于此。廖可亭,江西臨江人,太平天國運動期,經營糧草軍需商務,并因與太平天國作戰有功而受到清廷嘉獎。曾任曾國藩幕僚,在政商之間游刃有余。其后,廖可亭辭官從商,投身鹽致富。廖氏鹽商住宅房坐北朝南,占地面積3000余平方米,東、西兩條軸線并列,宅后為花園。東軸線建筑前后七進,第一進為南向二層門樓,面闊六間,大門對面一字形照壁依稀可辨。門內迎面磚雕福祠,今存殘跡。第二進照廳面闊五間,福祠左為儀門,磨磚門樓,其上匾墻框邊,六角錦磨磚對縫貼面,兩旁墻面全為斜角錦磨磚對縫貼……[詳細]
京杭大運河·茱萸灣石閘
  位于揚州市廣陵區灣頭鎮茱萸灣村薛家組灣頭老街西街、北街交接處。建于清代,光緒二十八年(1901)重建。閘平面呈銀錠形,南北長17米,閘體高5.6米,磯心寬2.3米。兩岸尚存石岸長200米,青石砌成,每塊青石之間均用銀錠形鐵件榫鉚。閘東西兩岸建有磚砌券門,券門上石額分別刻有阮元題“古茱萸灣”及“保障生靈”。閘區有老街一條,基本保持了原有風貌。閘南岸存有傳為太平天國遵王賴文光扣馬石,閘東為避風塘,為舊時船舶避風、停靠的港口。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遺產點。……[詳細]
兩淮鹽運使司衙署門廳
  兩淮鹽運使司衙署門廳位于揚州市廣陵區國慶北路251號。此地原為明清時兩淮都轉運使司衙署,長官為鹽運使。衙署門前舊為運司街(今國慶路),八字門前有東西轅門,南北原建有牌樓,對面有照壁,另有東圈門、南圈門、北圈門,如三星拱衛。門廳內建儀門、大堂、二堂、三堂、景賢樓、清燕堂以及銀庫、內宅(公廨)等,清增建題襟館、蘇亭、儀董軒。現僅存門廳,清代建筑,占地面積805平方米,建筑面積100平方米,懸山結構,蓋筒瓦,面闊三間,進深五檁,門廳兩側筑有八字墻,門前有石獅一對,保存完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遺產點。鹽運使始置于元代,稱為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簡稱“運司”,主要設于產鹽區,有兩淮、兩浙、福建等地區都轉鹽運使司。明清時兩淮都轉鹽運使司管轄兩淮(淮南、淮北)鹽務,具體掌管食鹽運銷、……[詳細]
常州廣濟橋
  廣濟橋位于常州市東坡公園御碼頭和半月島之間的大運河上。俗名“西倉橋”。據光緒《武進陽湖縣志》載,該橋始建于明代正統十二年(1447),由江南巡撫周忱倡建,距今已有560年歷史。西倉是常州府武進縣漕糧儲存地,每年新糧離田、賦稅上征,四鄉農民紛紛來到此地完糧納稅。起先是一座木橋,方便南北鄉民和客商往來,后稱為交通要道,由于河闊行人較多,于是又改成三孔石拱橋。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由南京兵部尚書、應天巡撫王恕,常州知府孫仁倡議改建為三孔石拱橋,廣濟橋系縱聯分節并列式鑲邊三孔連拱橋,原南北走向。1986年,因拓寬運河之故,該橋移建于此。移建后的廣濟橋為三孔石拱橋成東西走向,外形基本不變,橋面兩側仍是厚重素面石欄板,橋頂兩側嵌置柱頭浮雕蓮瓣紋的望柱4根,橋堍部各增加一對望柱,望柱前增置一對石獅,……[詳細]
  徐氏宗祠位于天寧區泰興里2號,形制獨特,屋宇高敞,是常州繁華鬧市中的瑰寶,鬧中取靜,建制完備。徐氏宗祠所在的泰興里是典型的江南小巷。徐氏宗祠建于1913年前后,地理位置十分優越,祠堂東有常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洪亮吉故居和游擊府大殿,南為常州東、西主干道延陵東路,西為常州市圖書館和解放路小學,北為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經過百年滄桑的徐氏宗祠現存硬山式磚木結構房兩進三開間,占地面積為272平方米。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徐氏宗祠坐東朝西,這種布局在常州極為罕見。因祠堂建于清朝統治結束、民國肇始之初,受“西風東漸”的影響,祠堂已帶有明顯的民國風格。據說,第一進正門原有四扇栗殼色長窗排門,長窗后有一對雕刻非常精美的麒麟門墩石,今門墩石依然保存完好。麒麟作戲繡球狀,……[詳細]
芙蓉奚氏宗祠
  芙蓉奚氏宗祠位于武進、無錫、江陰三地交界之處的武進區橫山橋鎮雙廟村委塘灣村,這里曾是古芙蓉湖的中心,奚氏宗祠立于一塊風水寶地之上:“前釣鉤月,后野耕云;高隴荒坡,小橋煙柳”,前面是一泓連綿的清水,后面距京滬高鐵不遠,占地面積642.4平方米,建筑面積544.4平方米,廣場面積150平方米。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芙蓉奚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其形制為硬山造一進三開間,隨著人丁興旺和財力的增加,芙蓉奚氏在乾隆十年(1745)和嘉慶九年(1804)分別擴建了前后二進,經過一百三十年的營建,終于形成三進九間的祠堂規模。立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的《奚氏宗祠碑記》碑,現已成為祠堂的鎮祠之寶,它記載了奚氏修建祠堂的艱難歷程。咸豐年間,太平天國席……[詳細]
盧莊徐氏宗祠
  郡南十余里,江南沃野,有村盧莊,村落隱隱,喬木森森,河川環其前后,康莊通其往來。盧莊徐氏宗祠位于武進區湖塘鎮龍潭村盧西小組。宗祠始建于明正德戊辰(1508),后屢經廢興,清乾隆壬子(1792)、民國丁亥(1947)兩次再修。現存建筑為磚木結構,呈五開間三進式一轎廳四側廂布局,占地約1200平方米,建筑面積728平方米,建筑規模列常武地區現存祠堂前列。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徐氏宗祠的建筑形制,無論是規劃布局,建筑結構,還是立面造型、磚木紋飾,均彰顯了明清時期江南祠堂建筑的基本特征。這座外簡內秀、表樸里繁的徐氏宗祠,內有匾額15塊,抱柱楹聯18副,其中20余只大紅燈籠高掛于堂檐、廳殿、穿廊,給清寂的宗祠平添了一抹吉祥和喜氣。盤桓其間,吟詠其句,猶如置身……[詳細]
大成二廠競園、老廠房
  大成二廠競園、老廠房(民國建筑),位于常州市天寧區延陵中路268 號,大運河北岸,與“大成三廠舊址”隔河相望,是中國現代杰出實業家、著名愛國民族工商業者劉國鈞在常州的紡織工業遺存。現保存有園林、老廠房各一處,占地面積3484 平方米。競園坐北朝南,東西長47.25 米,南北長55.8 米,占地面積約2700平方米。圍墻高2.5 米,設有各式花窗。南墻中部有精美磚雕門樓,寬2.05米,高3.5 米,門兩側置石獅一對,高1.5 米。園內有三開間房屋兩進,面寬11 米,東西山墻均為觀音兜形制。第一進進深9.4 米,檐高4.7 米,脊高6.5 米,前后有軒。第二進進深7 米,檐高3.6 米,脊高7 米。一、二進間有天井,進深5.2 米,周有圍廊。除主體建筑房屋外,園內配設有水榭、曲橋、涼亭、假山、瀑……[詳細]
材罩屋舊址
  材罩屋舊址位于常州市天寧區前后北岸歷史文化街區東北角,又名四方樓,始建于清末至民國初年。現存建筑為民國時期,坐北朝南,磚木結構,共兩進,內有院落和天井,總占地面積304.08 平方米。大門用青磚砌成半圓券,兩側為馬牙槎, 形似羅馬式拱形門。第一進為硬山式,磚木架構,三層樓房,一、二層三開間,總長11.26 米,進深13.78 米。閣樓寬3.5 米,進深5.5 米。四面坡瓦屋面,黃瓜環脊,為瞭望方便,日軍在屋頂四面開有老虎窗,東、西老虎窗上方塑有象征日本的菊花圖案。第二進為門房,磚木混合建筑,上下二層,面闊三開間,寬10.5 米,進深5.2 米。房屋采用立貼式杉木構架,柱徑0.16 米。第一層沿街進門設有金山石門券,內院門券用磚砌成西洋花式。小青瓦屋面,黃瓜環脊,檐口下采用冰盤式檐花。材罩屋房……[詳細]
常州萬安橋
  萬安橋位于常州市武進區戚墅堰東街,跨老三山港,在京杭大運河北岸,是一座單孔石拱橋。萬安橋是街東和街西的重要連接,站在橋上可以一覽古運河的壯麗景色,橋西的東街自明朝以來就是戚墅堰重要的街道之一。萬安橋東西走向 ,始建年代失考(有一說是明正統五年(1440)始建),明成化十四年(1478)同知吳桓修建,取名戚墅堰橋,又名萬安橋,取萬民安樂之意。明弘治八年(1495)及清同治十三年(1874)重修。民國二十六年(1937),萬安橋遭日機轟炸,橋西北部被炸去一大片。抗戰勝利后,由地方人士集資修繕,1954年經大修后恢復原樣。萬安橋條石拱圈,條石條臺,單孔拱形花崗石結構,間有青石,縱聯分節并列式,橋呈東西向,橋長 37.9米,寬 4.15米,梁底標高 5.62米,橋面標高 6.34米,單孔跨6.2米。……[詳細]
  蔣氏宗祠位于常州市天寧區天寧街道古村社區青果巷62號蔣氏宗祠,建于清代,為古建筑的壇廟祠堂,房屬保存一般,現仍使用,為居住場所,隸屬天寧區天寧街道古村社區,房屋坐北朝南,屋脊高敞,宗祠存房屋四進院落,第一進單層四開間,面寬15.3米,進深7.2米,后檐高3.8米,脊高5.8米。第一進西邊兩間已改建為現代樓房。一、二進間天井進深3.8米。第二進單層,前檐高4.4米,走廊1.3米,脊高6.5米,中間二間為廳,有翻軒。中間大廳進深7.4米(不含走廊2.4米),東西廂房進深8.8米(不含挑廊1米)。廂房上方有磚雕,清代屋脊保存完好。二、三進間天井進深6米。第三進單層四開間,面寬14.6米,進深8.2米(不含檐伸出0.5米),后檐高4.3米,脊高6米。三、四進間天井進深4.2米。第四進面寬14.6米,……[詳細]
芙蓉西柳塘村劉氏宗祠
  芙蓉西柳塘村劉氏宗祠,號守三堂,位于武進區橫山橋鎮芙蓉柳蕩村,劉氏宗祠坐北朝南,氣勢宏大,為五開間二進布局,祠堂的東、南、西三面臨水,堂前有一大廣場,祠堂處于山環水抱之中,風景絕佳。劉氏宗祠古色古香,文化內涵豐富,祠堂占地面積3.8畝,建筑面積588平方米,2011年5月竣工。2013年4月15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芙蓉西柳塘村劉氏宗祠是新安劉氏宗祠的分祠,新安劉氏宗祠原名“先賢劉屏山祠”,曾是常州“城東第一大祠堂”。元初劉氏始建家廟,至明弘治年間,經縣、府、省、部院、朝廷逐級上報審批,列為專祠,自明至清,每年春、秋兩季,常州知府和武進知縣親臨致祭,祭祀費用列入府、縣財政預算,劉氏家譜都有記載。因劉屏山是朱熹之師,是南宋著名理學家,因此“先賢劉屏山祠”的規格很高,有……[詳細]
橫林江村周氏宗祠
  江村周氏宗祠位于武進區橫林鎮江村行政東村自然村,宗祠坐北朝南,兩進兩側廂,硬山式磚木結構,占地1650平方米,堂號“愛蓮堂”,尊北宋周敦頤為始祖,周敦頤的第六世嫡長孫周應高于咸淳五年(1269)年隨宋度宗南巡,后辭官隱居于張塘里,為周姓人遷錫始祖。周氏子孫興旺,發展為八個支系,其中五牧支的十世孫周彥貞的三世孫周騫,遷居武進橫林江頭村,是這里周氏的始遷祖。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1919年重修,抗戰時期毀于戰火,1947年重修,1958年后用作工廠車間和倉庫,2011年再次重修。2013年4月15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惠山古鎮光霽祠,是宋解元周應高十八代孫、清候選州判周汝遠聚集族眾于乾隆七年(1742)捐造的祠宇。乾隆十六年(1751)暮春,乾隆南巡順道幸臨……[詳細]
崔橋朱家村朱氏宗祠
  崔橋朱氏宗祠,號承德堂,位于武進區橫林鎮崔橋朱家村,二進三楹,占地面積630平方米,建筑面積550平方米。2013年4月15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據《朱氏宗譜》記載,崔橋朱氏族人于明宣德二年(1427)從安徽歙縣遷徙到此,已有580多年了。在清乾隆年間,朱氏族人始建朱氏宗祠,后經過數次改建和修繕,終于成了一座二進三楹,極富民族特色的建筑。解放后,朱氏宗祠作過人民公社的食堂、育蠶室和倉庫。“文革”期間,祠堂也遭到破壞,磚雕、木雕都有損壞。所幸,大體上保存完好。上世紀80年代,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祠堂又分給族人堆放柴草雜物。但是由于年久失修,進入21世紀,祠堂已破敗不堪。2010年朱氏族人續修宗譜,同時進行祠堂修復,并且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拆除重建。2010年10月……[詳細]
常州劉氏宗祠
  劉氏宗祠位于天寧區老運河南岸的東下塘20號和22號,與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隔河相望,根據祠內梅樁石刻干支乙丑推算,宗祠建造年代應為清同治四年(1865),這也與當時的歷史背景符合。1864年太平天國失敗,清軍收復江南諸城,被戰爭破壞的江南百廢待興,劉氏宗祠在笫二年開始修復。劉氏大宗祠舊在常州府學前鳴珂巷,是清乾隆大學士劉於義以三百金買下宅地后改建,1860年太平天國軍隊占領常州時,劉氏宗祠被毀,1867年福建按察使劉翊宸在青果巷繡衣坊重建劉氏大宗祠。常州解放后,因青果巷拓寬,劉氏大宗祠才被拆去門屋,余屋為常州市公安局使用,東下塘20號劉氏宗祠實為西營劉氏分祠,今東下塘、青果巷、西瀛里劉姓人士仍多。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劉氏宗祠坐南朝北,面朝京杭大運河……[詳細]
晉陵白氏宗祠遺址
  晉陵白氏宗祠,號仁榮堂,位于天寧區白家橋(政成橋)西南側,天寧區紅梅街道采菱村北端,它東臨采菱河,北靠京杭大運河。1985年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常文管(建)字第1號“關于建立市、區兩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意見”中,郊區白康敏祠(即白氏宗祠)曾列為郊區文保單位,2006年6月15日,常州市規劃局批準在原址修復晉陵白氏宗祠,占地面積775平方米,建筑面積500平方米。2007年常州白氏族人在原址改建了晉陵白氏宗祠。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晉陵白氏宗祠原為明朝刑部尚書白昂專祠。白昂當年為朝廷剿匪平寇,治水功績顯赫,弘治皇帝為表彰其功績而特建祠堂。白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間,由其長子鎮國將軍錦衣衛都指揮使白埈主持建造。500多年來,白氏宗祠歷經數次修繕,其中有據可……[詳細]
道臺府(將軍樓)
  道臺府(將軍樓)位于常州市區前后北岸歷史文化街區東首,原縣學街5-5(原13-1)號。2008年2月,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道臺府最初為清順治、康熙年間副都御使徐元珙宅邸。道光年間徐氏后裔為道臺,并建造府第,故稱道臺府。后房屋易主,清末被售與清光緒浙江兵備道惲祖貽,民國年間其孫惲公樾(安慶知府惲毓齡之子)又將其售與蔣超雄。蔣曾任國民黨浙江省軍管區副司令兼浙東師管區司令,中將軍銜,故又稱將軍樓。道臺府為晚清建筑,硬山式磚木結構,主建筑坐北朝南,建在一條中軸線上,現存磚木結構清代建筑正屋三進及一些附屬建筑。樓后(北向)曾建有大花園,種植名貴花木。徐元珙,字輯五,江蘇武進人,清朝官吏。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授刑部主事,遷員外郎。典廣西試,遷郎中。出為福建建寧道僉事,善于治盜。……[詳細]
東坡公園飛虹橋
  飛虹橋位于常州市東坡公園門口西首古運河與市河交匯處。橋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重修。時稱水平橋,亦稱西龍橋。每當夕陽西下,橋身像彩虹一般倒影水中,故民間俗稱“飛虹橋”。飛虹橋條石拱圈、條石橋臺,橋長38 米,寬5 米,單孔跨徑11.9米。飛虹橋呈縱聯分布并列式拱形石結構,橋梁以花崗巖條石為拱,有圈無眉,墻體以大小不一的青石疊砌,橋身的欄桿由金山石、護欄板由麻石鑿成,制作工藝精巧。兩面各間置方頭素面望柱8 根,落坡處設抱鼓。橋兩邊居中欄石內外各以篆體刻“飛虹橋”三字,無聯柱,橋兩側橋耳各一對。橋面由平行的麻石組成,中間有一甬道,麻石之間再鋪以碎石。橋面兩坡平緩無階,中間有二道車轍,橋心無案,以塊石方正排列。1954 年修建東郊艤舟亭公園時,橋欄桿同時整修,1983 年因原磚砌欄桿年久失修,改……[詳細]
  遙觀鎮白塔位于常州市武進區遙觀鎮塘橋村采菱港畔、塘橋老街的南端,原來豎立于塘橋(現已拆除)的北邊東側,俗稱“塘橋白塔”,曾為遙觀勝景。白塔由青石雕鑿疊筑而成,仿木檐樓閣式磚塔式樣,六面七級,現存高度3.4米。底部平面呈正六邊形,每邊寬0.25米,每級塔身周長1.8米。塔身每面有精工雕琢的佛龕以及形態各異的佛像,線條流暢,栩栩如生;南立面中部陽文鐫刻楷書“白塔塘橋”四字,自塔身第六級起向下至第三級,每級一字,每字外飾一圓環,下部有1919年蔣宗齡所撰陰刻楷書跋文。關于白塔的始建年代,今已無法詳考。塔身跋文記載“吾鎮白塔不知始于何時,但考之志乘,稽之父老,皆謂有明以來即有此塔,相傳謂白塔塘橋云”,認為最晚始建于明代。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童馀九曾重修白塔,“后下段傾頹,合鎮人等又公同捐修……[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欧美日韩一区日本道 | 婷婷5月色综合色综合 | 日韩欧美中文日韩欧美色 | 曰韩欧美中文字幕精品区 | 亚洲人成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 尤物国产区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