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嘴子遺址位于甘井子大連灣鎮東南一座瀕海的土丘上,向北走沿振興路的右側即可找到。年代為公元前2000至1000年,屬青銅時代的聚落遺址。占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依其文化內涵分為三期。1987年大連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對遺址進行發掘,發現房址41座,出土陶、石器等各類器物總計1611件,其中有陶罐、陶壺、陶缽、石刀、石斧、石錛、--等。遺址中發現有用于軍事防御性質的石圍墻,出土銅戈、銅鏃;房址中有炭化粳稻和高粱,是大連地區農業考古的重要收獲……[詳細] |
![]() | 龍引泉遺址位于旅順口區水師營街道三八里。旅順自古以來就是軍事重鎮。它地處遼東半島南端,與山東半島的蓬萊、煙臺等地隔海相望,其海防形勢“出可截剿敵船,退可扼險自守”,是京津的天然“門戶”。清朝末年,來自海上的侵略狼煙四起,為加強防衛,清政府被迫籌建水師。在向國外大批購置艦船的同時,在沿海重鎮大力修建軍港、炮壘等防御設施。于是,一位歷史人物從此與旅順結下了不解之緣。光緒五年,也就是1879年,北洋大臣李鴻章受命在旅順建設北洋水師基地,曾是寂……[詳細] |
![]() | 金州小關屯小石棚位于大連市金州新區向應街道辦事處小關家屯村的東山上。向應小關屯小石棚屬于青銅時代,距今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是金州地區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原來在小石棚南邊大約250米的小丘陵土包上還有一座比小石棚要大了許多的石棚,故被稱為大石棚,可惜在1950年代初期被毀,據當地老百姓說是當時的蘇聯駐軍給炸毀的,但未見資料有此說明。如今大石棚的石板已經不知去向,在石棚東邊不遠的一個村莊名字就叫“大石棚村”,也算是對消失的大石棚的一個紀……[詳細] |
![]() | 郭家村遺址位于大連市旅順口區鐵山街道郭家村。郭家村文化遺址,這里距村委會只有100多米。文化遺址是這座村莊的驕傲。大連是一座年輕的城市,但城下這片土地卻古老而深沉。從長海縣的小珠山遺址,到營城子漢墓群,這些珍貴的考古發現,證明了大連這片土地上的先民,曾創造出很多燦爛悠久的文化與繁華一時的城郭。1976年,由遼寧省博物館和旅順博物館共同考查發掘了旅順口鐵山鎮郭家村文化遺址。這里位于郭家村北面,東南是老鐵山,西北距海1000米,遺址長152……[詳細] |
![]() | 老鐵山-將軍山積石墓年代為青銅時代,位于大連市旅順口區鐵山街道老鐵山、將軍山。老鐵山位于旅大市旅順口區鐵山公社郭家村東,韭菜房村南,西距渤海岸約5公里。從老鐵山北部第一峰向西北與將軍山,刁家村北山相連,大約有3公里的起伏山脊上有積石墓40余座。(1)老鐵山。保護范圍:以老鐵山北峰南端M3中心(東經121°10′116″,北緯38°44′544″)為基點,東、西各30米,南、北各50米以內;以老鐵山二月牙口北坡M5中心(東經121°1……[詳細] |
![]() | 文家屯遺址位于甘井子區營城子鎮,是大連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已被列入大連市第一批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名錄。……[詳細] |
![]() | 元寶溝北山遺址位于大連市金州區擁政街道九里村元寶溝屯北山坡。元寶溝北山位于北平山東部,東南距遲家溝臺山約3000米,西南距大榆山約1500米,南距三榆山約1500米,北距北平山主峰約600米。該遺址分布在南坡自山頂至山腳約30000平方米的范圍內。據金州博物館工作人員說,元寶溝屯北山遺址是新石器晚期到青銅器時代的一個生活居落址,它的分布面積很大,從山腳下到山的半坡,基本涵蓋了整個山的南坡。我們從遺址地表采集到石球、石斧、紅燒土,尤其重要……[詳細] |
![]() | 于家砣頭墓地為獨立的積石冢,內有58座墓室,流行叢葬習俗,墓室叢葬人數多達21人。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銅器等200余件(套),為于家村遺址上層人們的公共墓地,屬于雙砣子三期文化,距今約3000年![詳細] |
![]() | 唐屯塔位于普蘭店市雙塔鎮唐屯村西山上,為金代石塔。公元1115年,金取代遼統治今大連地區,今普蘭店市當時隸屬復州。塔周圍四面環山,東臨塔底屯,西臨排子溝,南臨小滕屯,北臨周家溝。該塔為花崗巖建筑。高約7米,分塔座、塔身、塔頂三部分。塔座似大磨盤,由第二層起,每層都雕成蓮花座,座中間的小龕中雕有坐佛,共10尊。塔身為八角形,逐層上收,每層上蓋均有檐。1979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藤屯塔位于普蘭店市墨盤鄉滕屯村滕屯塔山上。此塔距唐屯石塔約5公里,因此稱雙塔,雙塔鎮名稱始此。二塔為金代石塔。該塔為花崗巖建筑,由16塊圓形花崗巖堆成5層,高約5.6米,分塔座、塔身、塔頂三部分。底座寬1.6米,長1.25米,厚0.3米,塔身為八角形,逐層上收,每層都雕有蓮花。頂部有浮雕坐佛。……[詳細] |
![]() | 長隆德莊園,始建于1860年(清咸豐十年),是東北地區較大的,保存較為完好的地主莊園。占地約70畝,房屋220間(現存68間)。是東北地區較大的,保存較為完好的地主莊園。1993年被大連市人民政府正式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隱居在莊河蓉花山150年的長隆德莊園,鼎盛時有300家丁、40護院,最早從山西移民大連的李氏家族顯赫一時,曾被慈禧太后稱為“東北第二大財主”。一個龐大的商業集團,遠離喧囂,偏居一隅,以小山村為總部,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商業……[詳細] |
![]() | 遼寧大連安波名剎報恩寺位于普蘭店市安波鎮宮家村聶屯西北、茨榆溝二龍山南坡,西與同益鄉相鄰。山上林木茂密,有小溪從北向南流過,寺廟即坐落在密林之中,三面環山,復州河在南1千米處。寺坐北向南,南北長53米、東西寬38米。,坐落著建于明代正統年間的報恩寺,取報達佛恩之意。報恩寺建于明代正統元年(1436),相傳二龍山是通往三江(黑龍江、松花江、牡丹江)的老龍崗山脈![詳細] |
![]() | 金州副都統衙署舊址位于金州區民主街255號,建于明末清初,為我國明清時期北方典型官衙建筑。磚木結構,坐北朝南,共4進院13棟,60余間房屋,西北角設箭亭。……[詳細] |
![]() | 復州衙署舊址位于瓦房店市復州城南街東衙署弄,為清代中國北方傳統封建衙署建筑。衙署坐北朝南,磚木結構,由正門、前堂、后堂、東西院廳舍組成,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雍正五年(1727年),清政府設復州通判,領金州巡檢司,轄金州、復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政府設知州,隸屬奉天府,是清政府在遼南設置的最高行政官之一,衙署設在復州城南,同年金州巡檢司撤銷,設寧海縣![詳細] |
![]() | 牧城驛遺址是大連地區明代軍事設施遺存是的一處,對了解明代大連地區軍事設施的發布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價值。牧城驛古城區域,東西寬182米,南北長近600米,城墻高一丈有余,寬3.6米,有南、北兩城門高2丈,城門上有個洞,城門的建筑風格與遼陽東京城形式一樣;城的東西兩側被山丘相夾,東丘上有三個、西丘上有兩個烽火臺(瞭望臺);牧城驛古城以大青石地基為主,上層是青磚(明代青磚居多,摻和少數漢代方磚砌成)用黃土和白膏泥(現有樣品)填充砌成,因地勢……[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