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梁家坡遺址在羌白鎮梁家村東北1公里處,距縣城西南12.5公里,屬洛河南岸二級階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1980年10月,西博和縣館作過初步調查。1981年秋,試掘224平方米。文化層分上、下兩層,晚、早兩期:晚期,發現半地下室結構的房屋遺址2座,橢圓形灶坑3個,圓形袋狀、桶狀和橢圓形袋狀窖穴6個,硬土圈結構的柱洞lo個。……[詳細] |
![]() | 金龍寺塔建于明代。位于大荔縣城東17.5公里處的朝邑鎮大寨子村東古黃河西岸上,地理坐標為東徑110°06′,北緯34°47′。塔,原為朝邑縣十二景觀之一,亦是金龍寺內的主要建筑之一。西與岱祠相臨,后因寺毀唯留其塔孤立曠野。為了保護方便,于1962年擴入岱祠內。該塔始建于唐貞觀元年(627年),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詳細] |
![]() | 豐圖義倉AAAA ![]() 豐圖義倉位于在陜西省大荔縣城正東17公里處朝邑糧站大院內。豐圖義倉是建于清光緒八年(1882)的一座民辦倉庫,是我國目前所存無幾的清代大型糧倉之一。該倉由晚清朝邑趙渡人,清朝著名理財家“救時宰相”閹敬銘倡議修建,歷時四年建成,于光緒九年(1886)正式投入使用,開始存糧。當時被慈禧太后朱批為“天下第一倉”。解放后一直由……[詳細] |
![]() | 三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地處渭南市關中平原的東端,是黃河、渭河、洛河的交匯區。北起大荔縣華原鄉,南到老西臨公路,東以黃河為界,與山西、河南相臨,西沿渭河至華陰、潼關三縣。南北長約40公里,東西約寬15公里,總面積4.67萬公頃。 三河濕地境內地勢平坦寬闊,河漫灘地和一級階地被渭河和洛河切割為三大塊。沿黃河呈南北帶狀,沿渭河又……[詳細] |
![]() | 岱祠岑樓位于大荔縣城東17.5公里處的朝邑鎮大寨子村東。東西寬119米,南北長169米,占地總面積20311平方米(包括原金龍寺部分面積)。地理坐標為北緯34°47′,東經110°06′。岱祠,亦名東岳行祠,又名岱祠行宮、崇佑觀、東岳廟。相傳為春秋時期魯班所建,確鑿史料為《朝邑縣志》和清乾隆六年碑石《東岳廟重修漢關夫子……[詳細] |
![]() | 甜水溝遺址位于陜西省大荔縣段家鄉解放村東的甜水溝內,為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30萬年~50萬年。遺址發現有早期人類頭骨化石,命名為“大荔人”。大荔人頭骨化石粗壯,眉脊發達,前額后傾,帶有明顯的從直立人向早期智人過渡的體質特征,與北京猿人接近。但是其頂骨較大,枕骨隆凸前面呈凹陷狀,鼻骨窄長,眼眶近乎方形,雖然顴骨較為朝前,……[詳細] |
![]() | 王仁皎墓王仁皎墓為陜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寶貴價值主要體現在墓的形制和墓前的文物上。作為特許一品-陪葬皇陵,此墓起始墳高在三丈以上,碩大的圓土丘在平坦的田野上很是顯眼。墳墓坐北朝南,有著寬而長的神道,兩旁對立石人、石獸若干,最氣派的還數東西兩側頂端的巨大方形土柱,似人工、更似天成,高約丈許,足可與乾陵的“雙乳峰……[詳細] |
![]() | 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一)梁家坡遺址在羌白鎮梁家村東北1公里處,距縣城西南12.5公里,屬洛河南岸二級階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1980年10月,西博和縣館作過初步調查。1981年秋,試掘224平方米。文化層分上、下兩層,晚、早兩期:晚期,發現半地下室結構的房屋遺址2座,橢圓形灶坑3個,圓形袋狀、桶狀和橢圓形袋狀窖穴6個,……[詳細] |
![]() | 沙苑文化遺址沙苑文化是中國科學院組織的三門峽水庫區考古工作隊于1955年冬在本縣南部的沙丘地帶發現的,當時僅發現了石器。1973年,縣館組織的調查組在沙苑地區調查時在s19地點發現了人頭頂骨化石。以后又與陜西省考古所相繼進行了四次調查和普查。在沙面上發現了大量石器。但未見地層關系。石器遺物分布面廣,先后在官池、沙底、張……[詳細] |
![]() | “大荔人”遺址1978年3月21日,陜西省水利局劉順堂在段家鄉解放村(原名王家村)甜水溝東崖洛河三級階地的礫石層(第三層)中,發現了一個較完整的古人頭骨化石。經國家古人類學者多方考證,確定其為早期智人中的較早類型,時代為中更新世末期,具體時間約在20萬年左右。是我國舊石器時代從猿人到古人過渡的一個代表,因發現在大荔境內……[詳細] |
![]() | 大荔魏長城位于今大荔縣西北,距今大荔縣城約15公里,靠近洛河東岸。勘探表明,自大荔縣西北黨川村至長城村,即由南向北由黨川村、黨家窯、東高恒村至長城村南北長達7公里,均發現有魏長城的遺跡。大荔境內的魏長城大部份保留在地面上,現在保存在地面的計有12處,其中保存最長的為長城村至東高恒西北一段長城,計長2100米,墻的寬度1……[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