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絳縣博物館,是一座地方綜合性歷史博物館,位于國保單位新絳龍興寺內。新絳縣博物館始建于1950年,原名新絳縣文化館(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三位一體),1984年6月26日三館分家改為現名,館址位于新絳縣龍興廣場2號,內設辦公室、保衛科、財務室等機構,在編12人,隸屬新絳縣文物旅游局。龍興寺內的碧落碑是唐代總章三年韓王李元嘉的兒子為母親祈福而立,碑文由甲骨文、大篆、小篆、鐘鼎文、頡、籒六種文字刻成,對研究我國古代文字演變史具有珍貴的實物價……[詳細] |
![]() | 運城市民俗博物館于2006年9月成立。她的設立填補了運城市無國有民俗博物館的空白,其職責是:負責貫徹落實國家、省、市有關文物保護管理法律、法規;負責編制李家大院文物建筑整體保護規劃;負責李家大院的文物保護和文物執法監督;負責征集、典藏、陳列、保護、研究晉南民俗文物,組織協調博物館館際間協作交流。運城市民俗博物館以國保單位萬榮李家大院為館址。李家大院古民居建筑群始建于清道光年間,于民國初年建成,F有院落11組,房屋230間,另有祠堂、花園……[詳細] |
![]() | 鹽湖區博物館成立于1958年10月,是一座地方綜合性歷史博物館。原館址系明正德七年(1512)運司城修建的關王廟,2007年1月遷至市區北10公里的舜帝陵景區內。新館占地面積2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9600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占3000平方米,文物褲800平方米,館藏文物8586件套,珍貴文物200余件,以青銅器、陶器、瓷器、玉器等最為典型。館內設有基本陳列、專題陳列、臨時陳列、學述報告廳等;娟惲小胞}湖之光——歷史文物陳列”,通過……[詳細] |
![]() | 萬榮縣博物館始建于1978年9月,館址位于萬榮縣城西大街東岳廟內,2006年遷至東岳廟內獻殿與正殿的西側,坐西向東,為東岳廟廂房位置,占地面積400平方米,建筑面積330平方米,其中,文物庫房、展廳各占150平方米,總投資33萬元,博物館主體建筑為仿清建筑,磚混結構,單檐懸山頂,面闊九間。博物館隸屬萬榮縣文物旅游局,為全額事業單位,人員編制10人(其中:中級職稱2人),2009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國家三級博物館。博物館藏品主要通過考古發掘……[詳細] |
![]() | 平陸縣博物館成立于1983年1月1日,隸屬平陸縣文物局,位于平陸縣財貿路53號。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現共有辦公、文物庫房25間,建筑面積約900平方米。成立至今共征集、發掘、收藏文物10860件/套,其中一級文物15件,二級文物57件,三級文物1904件/套。館藏文物共分青銅、陶器、瓷器、木器、鐵器、書畫、化石、石刻、屏風、玉器等十五個類別。2004年對全部館藏文物進行統一造冊登記入網,納入全省館藏文物網絡數據系統管理。在2015年……[詳細] |
![]() | 絳縣博物館為絳縣唯一一座綜合性的歷史類博物館,隸屬于絳縣文物局。本館始建于1981年,原館址位于絳縣文化館院內,1989年遷至絳縣文廟內,占地面積4180㎡,建筑面積1304㎡,總投資130萬元。建館迄今歷任3任館長,分別是:趙樹錚(1981年-1992年),郭爾夫(1992年-2008年),蘇文芳(2008年至今)。博物館建有108平方米文物庫房,配備有監控,防盜等安全技術防范設備。文物庫房為新建,內設15個陳列柜,其中12個為普通木……[詳細] |
![]() | 河津市博物館成立于1984年,為全額事業單位。1990年遷至現址新耿南街63號,占地面積1044平方米。博物館有十間三層的東樓和四間二層的南樓,建筑面積486平方米。其中,庫房面積70余平方米,展廳面積410平方米。該館是河津市唯一一座綜合性歷史博物館,F有館藏文物1254件(套),其中一級文物5件,二級文物17件,三級文物103件,涵蓋陶器、瓷器、青銅器、錢幣、書畫、石刻等十五個類別。基本陳列有“河津歷代石刻造像展”“大河之津—不可移……[詳細] |
![]() | 河東鹽業博物館成立于1995年12月,隸屬于山西焦煤運城鹽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性質屬國有行業博物館。博物館位于河東鹽池神廟內,西展廳面積300平方米,主要展出歷史上產鹽工藝、工具、礦鹽、河東鹽文化歷史等。在三大殿內以圖片和文字形式,展示了千年的盬鹽文化。東展廳用場景還原的形式展示了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墾畦澆曬法。目前市政府籌資興建的鹽池禁墻中禁門已經竣工,中空的基座將作為河東鹽文化博物館館址。近幾年接待了來自英國皇家科學……[詳細] |
![]() | 1978年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搶修稷山縣馬村青龍寺,修繕工程完結后就地成立稷山縣博物館。1996年,因工作需要,館址遷移至縣城稷王廟內后院。2004年,因修繕擴建稷王廟,館藏大部分文物移至運城市文物保護研究所文物中心庫內,剩余文物存于馬村青龍寺內。2016年,因工作之需,在縣城稷王廟后院設置館址及庫房,并將青龍寺所存文物移至新庫房內。現稷山縣博物館館址位于縣城稷王廟內后院,設庫房2間,辦公室1間,安保設施齊全,晝夜值班。藏品總量為626……[詳細] |
![]() | 永濟市博物館新館建設、布展工程,是市委、市政府確定的重大文化建設項目,也是我市落實文化惠民工程重大舉措。市博物館歷史文化展廳位于市文化中心主樓北側,總投資2400余萬元,共上下兩層,展館建筑面積4072平方米,主要以永濟發展歷史脈絡為主線,通過大量珍貴文物展示,藝術場景復原、微縮景觀、多媒體視頻播放和幻影成像等高科技表現形式,全面展示永濟古老的歷史文明和浪漫的人文情懷。市博物館歷史文化展廳是征集、典藏、陳列以及研究地方遺產文化的實物場所……[詳細] |
![]() | 小善坡古生物化石點位于汾西縣邢家要鄉小善坡村,時代為舊石器時代,類別為石刻及其他。南北長約200米,東西寬約100米,面積2萬平方米。發現有樹桿化石一個,海生軟體動物化石2處。小善坡古生物化石點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文物本體為界,東、南、西、北各向外延伸100米。南北長約462米,東西長約272米,面積125714平方米。建控地帶:以保護范圍為界,東、南、西、北各向外延伸200米,南北長約863米,東西寬約673米,面積579……[詳細] |
![]() | 寺溝摩崖石刻位于汾西縣邢家要鄉寺溝村,時代為元大德元年(1297年),類別為石刻及其他。砂石質,東西寬0.45米,高0.7米,面積0.4平方米。中間刻一“佛”字,下刻蓮花,左側刻一元寶,右側刻一枚銅錢。并有“元大德元年”、“石中寶”等記載。寺溝摩崖石刻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文物本體底座為界,東、西、南、北各向外延伸100米。南北長約200米,東西長約200米,面積40283平方米。建控地帶:(因與寺頭遺址、邢家要遺址、寺溝遺址……[詳細] |
![]() | 要里石佛崖石窟位于汾西縣佃坪鄉要里村,時代為待定,類別為石刻及其他。坐北面南,自西向東排列共3窟,分布面積約7.8平方米。西窟平面長方形,三辟三龕,正辟像已風化,西壁塌落,東壁存供養菩薩1尊。中窟平面呈馬蹄形,正辟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其余壁面均風化不清。東窟殘,覆斗頂,正辟像頭部殘缺,東西壁存弟子像。要里石佛崖石窟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文物本體為界,東、南、西、北各向外延伸50米。南北長約129米,東西長約143米,面積184……[詳細] |
![]() | 汾西縣抗日游擊隊活動舊址位于汾西縣對竹鎮劉家莊村,時代為1937年——1946年,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筑。馬王廟、義和橋、賈在中等29個革命故居及民居院落,游擊支隊醫療駐地(野火臺28孔土窯洞),七溝八梁一面坡上零星分布的土窯洞67孔。汾西縣抗日游擊隊活動舊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劉家莊馬王廟文物本體外墻為界,北向外延伸600米;東向外延伸260米;南向外延伸270米;西向外延伸740米。南北長約929米,東西長約1……[詳細] |
![]() | 神符戰斗遺址位于汾西縣永安鎮神符村,時代為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筑。戰斗遺址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約200米,面積6萬平方米。神符戰斗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因與神符真武廟、神符任家宅院距離較近,合在一起劃定)以神符戰斗遺址文物本體為界,東、北各向外延伸100米,南向外延伸104米及道路中心。以神符真武廟文物本體外墻為界,西向外延伸45米,南北長約397米,東西長約550米,面積1991……[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