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河北省旅游

河北省旅游景點介紹

  定興縣釋迦牟尼塔 位于定興縣楊村鄉房家莊村,又稱釋迦牟尼塔,為永泰寺僧人所立。建于金崇慶元年(1212年)。原通高3米。《定興縣志·金石》記載:“舍利塔在房家莊永泰寺前,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永泰寺早期毀于戰亂,塔亦倒塌。現存部分是石塔底座,為八棱形柱體,各面刻有吹、拉、彈、奏各種人物造型,漢白玉石質,已倒塌,埋于地下。1987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定興縣廣明石塔 位于定興縣北南蔡鄉大留村,建于金泰和三年(1203年)。現塔高2.7米,基石上為八角形實柱體,下方正南面刻有拱形佛龕,龕內刻有佛像,結跏趺坐于蓮花座上。為十三層八角形石塔,每層相接部位都用蓮花石座相隔,給人以高大壯觀之感。1984年8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定興縣石橋 位于定興縣城東南西石橋村。始建于隋代。據《定興縣志》記載:“石橋村舊有石橋,日久而毀,明時張景芳易木,其孫從古復建以后,康熙五年重修為記。”橋面用8塊長方形條石相接平鋪而成,橋柱系以圓形柱石并排而立,堅固壯觀。2000年10月,西石橋村投資1.5萬元重修該橋,在建筑形式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將橋面用水泥鋪就,并做欄桿。1984年8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定興縣長安城墓群 位于定興縣高里鄉長安城村東北,面積約2100平方米。群眾用土時發現,臺地東部斷面殘存漢墓5座及大量被挖出的墓磚,采集出土陶罐、陶托盤、五銖銅錢等器物。北京大學考古學家徐天進1987年4月對墓地進行過勘查。1987年8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定興縣姚村漢墓 位于定興縣姚村鄉姚村村西。面積約500平方米。1984年4月,村民使土時發現墓區,發掘出土陶片,經修復后有燈、盞、盆、豆、漏、碗、倉、酒壺、牌樓、瓶、灶、男俑等10余件。1997年村民挖土時又暴露墓區,經市文保所清理發掘漢墓5座,清理部分車馬飾件和畫像石門一對、銅鏡一面、陶倉一個。1987年8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定興縣巽閣遺址 位于定興縣城東南500米處,東西長240米,寬61米,占地14640平方米。巽閣又稱文昌閣,據《定興縣志》記載:“巽閣在城東南,奉文昌神,明崇禎年間范文源倡建,邑文士多集其上,會課賦詩。”因其風景秀麗,當時被列為定興八景之一,后也曾做過定興縣文化活動場所。現僅存高臺部分及清代碑刻一通。1987年8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定興縣黃金臺故址 位于定興縣高里鄉金臺陳村。黃金臺又名金臺、燕臺,相傳是戰國時期燕昭王為招募人才而建。此臺原為一方形土臺,高10米,面積約6600多平方米。上有寺廟建筑,名為隆興寺。現存臺基已成為村中宅基地,其原土臺夯土遺跡皆無。其他建筑已被毀。在未擾動的填土中曾發現繩紋陶片,陶質為灰陶、紅陶和夾砂陶。現存明代《重修隆興寺碑》一通。1987年8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定興縣北章建筑臺基遺址 位于定興縣高里鄉,西距燕下都10公里,西北1.5公里為金臺陳村。建筑臺基高15米,東西長70米,南北寬50米,面積3500平方米,現存約三分之一,破壞較嚴重。相傳為戰國時期燕國名將樂毅在此點將時筑,與黃金臺并稱姐妹臺。昔日臺上曾建有城隍廟,設有前殿、正殿和配殿,周圍有圍墻,規模可觀,清末毀于火,臺基部斷層中曾發現少量戰國瓦片,因此定為戰國時代遺址。1984年12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定興縣石柱村建筑遺址 位于定興縣高里鄉石柱村,為戰國時期遺址,東側700米是北易水河,西南8公里是燕下都。建筑臺基高約7~8米。長30米,寬30米,面積900平方米,為土臺,北面基部斷層有零星戰國殘瓦,有夯層10厘米,傳說為虛糧冢,與燕下都等地的建筑有一定聯系。1984年12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定興縣大溝遺址 位于定興縣定興鎮大溝村南。遺址面積5萬平方米,文化層深1米左右,土質為褐土,1987年防洪清障工程中發現,初步鑒定為商代中晚期遺址。1987年8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大龍門長城:位于金華山北側,西連馬水口,東接小龍門。該段長城共有敵樓7座,戰臺5座,烽火臺4座,城堡1座,經大龍門、蔡樹庵、柏林城、嶺南臺等地,統稱大龍門長城。分東、中、西三段。東西兩段峰巒疊嶂,峭壁懸崖,形成天然屏障。故多以山代墻,只在少數山凹或易行人馬處筑墻。中段地處金華山腳下,山勢較平緩,故多以筑墻為主,形成一道人工修筑的防御屏障。城墻依山而筑,高低不一,均以不規則的石塊砌成,內填石砟和黃土。墻頂用片石鋪砌,墻壁內外齊整。墻高一般為5米~10米,墻腳寬4.5米,頂寬4米。城上靠外側置1.6米高的垛口。每個垛口設有一個瞭望孔和射擊孔,內側筑有高1.1米、厚0.4米的女兒墻。敵樓一般高12米~13米,長寬各11米~12米。多為一樓二門,箭窗12個,分上中下三層。上層有守望用的垛口,中層有磚……[詳細]
  馬水口城堡:位于大龍門、金水口兩城之間,西距金水口40公里,東距大龍門30公里。明景泰二年(1451)建北門正城,后又建圈城,周長2000余米,垛口840個,邊城6處(長1200米,敵臺20座),轄定樂安口、道水口、柏蓮澗口,帶管邊城11處,共長1500多米,敵臺5座。明、清設馬水營都司廨、千總廨、把總廨。先后設參將、守備、都司、千總、把總。……[詳細]
  金水口城堡:位于其中口鄉金水口村,城墻以條石壘砌,垛口以磚砌,周長800米,邊城5處,共長300余米。設金水口把總戍守。轄赭羅溝口、北齊仲口、新龍潭口。管帶邊城8處,共長350多米,敵臺一座。據傳金水口城堡始建于戰國,北齊天保六年(555)、明萬歷年間重修。背山面谷,三面為城,周長1公里,有東、西、南3門。東西城門尚在,城內有衙門一座,城西南有校場一處。城東北有10公里峽谷一條,直通淶源箭桿河。峽谷兩側,陡壁險峻,林木茂密。金水口長城自西門沿山谷蜿蜒而上……[詳細]
  質莊親王永瑢墓:位于永陽鎮北洛平村北,稱北宮。俗稱六王墳。永瑢,乾隆第六子。生于乾隆八年(1743),卒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謚曰“莊”,乾隆二十三年(1758),慎郡王允禧卒后,永瑢奉旨嗣允禧為孫,襲貝勒。三十七年(1772),封質郡王,五十四年(1789),晉封質親王。曾管理內務府事務,充任四庫全書總裁,和紀曉嵐編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亦曾兼管欽天監事務。永瑢善詩書畫,號西園主人。其陵墓位于柏坡山之龍王坡,占地300畝,建有碑樓、宮門、宮墻、朝房、月臺、享殿、寶頂。陵區東臨溪水,綠瓦紅墻,古柏參天。陵墓由守陵戶守護。地表建筑現已平毀。……[詳細]
  慎靖郡王允禧園寢:位于永陽鎮幸福莊西福地,稱西宮。允禧,康熙第二十一子,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謚曰“靖”。雍正八年(1730),先后封貝子、貝勒。乾隆即位后,封慎郡王。歷任鑲黃旗滿洲都統,宗人府左宗正,正黃旗漢軍都統。乾隆三年(1738),擢任議政,授正白旗滿洲都統,充玉牒館總裁。允禧能歌善賦,自署“春浮居士”、“紫瓊道人”,多與文人詩酒往還,所交文人有塞爾赫、李鍇、鄭板橋等。允禧園寢北靠龍宮山,山清水秀,聯峰似障,嶺抱如城。坐北朝南,東西兩側為大道,南端是月牙河和神橋,過橋百米為碑樓一座,內為6米高的馱龍碑。向北依次為東西朝房,東門三間,宮門以里環以紅墻,紅墻以內占地五畝,中為月臺,月臺之上享殿五間,后為寶頂,高6米,地宮為磚券,青石門,地宮內停靈三口,……[詳細]
  怡親王載垣墓:位于福山營村南,稱南宮。載垣,怡親王奕勛次子,載坊異母弟。生于嘉慶二十一年(1816)。道光五年(1825),襲怡親王爵。歷任正藍旗漢軍都統,鑲白旗漢軍都統,鑲藍旗蒙古都統,鑲紅旗滿洲都統,御前大臣,閱兵大臣,十五善射大臣,鑲黃旗領侍衛內大臣,正藍旗總族長,宗人府右宗正,宗人府宗令,玉牒館總裁,管理過鑲藍旗覺羅學、太廟祫祭和近支結婚、鑾儀衛、崇文門正監督。咸豐十年(1860)七月,任欽差大臣,與英法聯軍談判。英法聯軍攻入北京,隨咸豐皇帝逃到承德。十一年(1861)七月咸豐皇帝駕崩,載垣、肅順、端華等八人再受顧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由于阻止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在慈禧和恭親王奕訢發動的“辛酉政變”中,載垣和肅順、端華一起被革職、奪爵,賜自盡而死。葬于怡親王府祖塋——淶水福山營村之……[詳細]
  怡僖親王弘曉墓:位于婁村滿族鄉福山營村南側,稱東宮。弘曉,允祥第七子,第二代怡親王,生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卒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謚為“僖”,曾管理理藩院事務,任正白旗漢軍都統。號冰玉主人、道人,善詩文,尤喜通俗小說,弘曉曾與家人抄錄過曹雪芹《石頭記》。其陵墓坐西朝東。由東向西,依次為月河、神橋、碑樓、宮門、朝房、守護班房,紅墻內為五間享殿,享殿后邊為琉璃門和紫墻,里邊是紅寶頂。清朝時設護衛章京、副章京和守陵戶守護,朝房住護衛人員看守。地表建筑現已平毀。……[詳細]
  怡賢親王允祥園寢:位于石亭鎮東營房村西南,為清代最大王爺墓之一。怡賢親王愛新覺羅·允祥,康熙十三子,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卒于雍正八年(1730)。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二月,雍正即位后,封怡親王,管理宗人府事務,總理戶部,總管圓明園八旗兵丁,管理四譯館和漢軍侍衛。雍正三年(1725),擢任議政,總理京畿水利,辦理西北兩路軍機。雍正八年(1730),任統領軍機大臣。允祥精于騎射,擅長詩文。其園寢處于丘陵地帶,三面環山,依山近水,地稱云溪水峪,自然環境十分優美。園寢坐西面東,周長20公里,自東向西建有神道碑、火焰牌坊、五孔石橋、四柱七樓石牌坊、石平橋、華表、羅佝橋、三孔石橋、神廚庫、功德碑樓、朝房、儀門、焚帛爐、太廟、明樓、寶頂等,這些建筑由一條寬10米、長1.5公里的神道貫穿起來……[詳細]
  嶺南臺古民居嶺南臺村位于九龍鎮西北15公里左右,黃潭嶺南山腰的高臺上。全村160余戶,600余人。據該村吳家墳古墓碑考(碑立于元泰定三年,即1326年十一月十三日),該村應建于金末元初以前。村內現存幾處明清宅院,雖有殘損,但風格猶存。以四合院為主,由宅門、倒座、院落、廂房、正房等幾部分構成。垂花門樓大門兩側的墻中央設有奉祀土地的小龕。進門后,有靠山影壁,影壁中心鑲磨磚對縫的方磚,四面飾有精美的磚雕。四合院內的柱石、樨頭、門楣都有木、石、磚雕藝術品,做裝飾和點綴,使整座院落古樸雅典,絢麗多姿。雕飾作品分布有以下特點:以門樓和正房門楣為主,主要作品有福祿壽門楣,牡丹、荷、菊、梅四季花卉門楣,及牛馬年好種田、三羊開泰、鶴鹿同春等。磚雕以樨頭、飛檐斗拱、中脊平草、影壁檐為主,主要作品有西牛望月、天馬……[詳細]
  聶村戲樓位于義安鎮聶村西部,坐東朝西,面對藥王廟三間,樓分前后兩臺,前臺面闊三間,明間寬3.4米,次間寬1.85米,臺高1.86米,前臺面寬8.16米,進深5米,有明柱4根,下有腹盆式石柱礎,上置三幅云雀替支撐額枋,額承大梁(梁頭伸出闌額以外)和一斗三升斗拱六朵(其中明間4朵,次間各一朵),再上撐以檐枋和檐檁。后臺面寬10.22米,進深3.35米,用暗柱14根,撐以梁架。前臺大梁承6檁,后臺小梁承3檁,并低于大梁之下約40厘米。屋脊呈圓山卷棚式(即在正脊的位置上只用瓦連接成過壟脊),屋頂布筒瓦,檐飾獸面勾頭和花紋滴子,兩山各飾“銀錠”玲瓏垂脊。兩山墻各辟磚券圓窗(直徑80厘米)一個,作采光用,后檐墻中間開一后門,前臺兩側置南北二門可出入后臺,通高約7.8米。建筑造型結構合理對稱,雕工精細,始……[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在线国内99精品 | 夜夜38亚洲综合网 |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 亚洲一区二区中文欧美 |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精品 | 中文字幕欧美精品另类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