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山東省 > 聊城市 > 臨清市旅游

臨清市旅游景點介紹

  貝丘故城年代為漢,位于臨清市大辛莊街道辦事處近古村西南550米。1986年10月27日,貝丘故城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汪廣洋家族墓位于臨清市八岔路鎮。年代為明、清。2013年,汪廣洋家族墓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臨清箍桶巷位于臨清市老城區古運河畔的老街巷中,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箍桶巷現長500余米,寬3米左右。臨清素有三十二趟街、七十二條巷子之說,這與《-》一書所寫“臨清是個熱鬧大碼頭去處,商賈往來之所,車輛輻輳之地,有三十二條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樓……”恰成數字的巧合。這是一件耐人尋味的事,有待人們去尋古探幽,揭開一層層……[詳細]
  陳公堤遺址位于臨清市先鋒街道。年代為宋。 2013年,陳公堤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臨清民居位于臨清市城區運河沿岸。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臨清民居包括冀家大院、朱家大院、汪家大院、趙家大院等眾多民居。大部分為明、清時期建筑。冀家大院位于臨清市青年街道辦事處前關街77、78、86號。明洪武十五年(1382)冀天儀遷調山東兗州護衛,二十一年(1388)改調平山衛臨清千戶所,舉家由山西平陽府岳陽縣遷居臨清居……[詳細]
  臨清大寧寺,坐落在臨清商場街,衛運河東岸,始建于宋朝,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毀于火,后重建。明嘉靖、萬歷,清乾隆,民國多次增建、續修。全寺原占地一萬多平方米,殿、堂、室百余間,寺院平面呈縱長方形,坐北朝南,三進院落,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為山門、佛殿、戲樓、大雄寶殿、伽藍殿,東西兩側輔以對稱禪堂、齋堂,是壯麗于諸剎的……[詳細]
  東寺,與北寺遙相呼應,是著名的臨清三大寺之一。始建于明代成化元年(1465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占地面積2萬余平方米。建筑有大門、二門、穿廳,正殿、對廳、南、北講經堂、沐浴室等組成。正殿為宮殿式造型,殿頂呈凸字形四角飛檐,門為落地格扇。殿內松木地板,懸阿文經字匾六塊,水彩各形阿文通天木柱八根。尤為珍貴的是殿內……[詳細]
  臨清河隈張莊明清磚窯遺址位于臨清市代灣鄉河隈張莊村。年代為明、清。2006年12月7日,臨清河隈張莊明清磚窯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張彥青,曾用名張煥,字劍進,號無慍齋主人。1918年12月出生于臨清市大辛莊辦事處近古村,1943年畢業于北平輔仁大學美術系,1946年又畢業于重慶中央大學藝術系國畫專業,先后師從于臧克家、陳少梅、傅雪齋、汪慎生、啟功、徐悲鴻、黃君壁、傅抱石、謝稚柳等大師。張彥青先生現任山東省藝術學院教授,是我國著名的國畫家和美術教育……[詳細]
  公元前602年,黃河在淇河、衛河合流處決口,自南向北暢流,行水613年。春秋時代謂之大河,亦謂老黃河。黃河故道即為老黃河之遺跡。臨清市境內的黃河故道長約70公里,總面積約13萬畝。黃河故道地質森林公園主要集中在先鋒辦事處境內,面積1萬余畝,一期開發2000木,北依邢臨高高速,南靠省道322線,西鄰京九鐵路,東有德商高速……[詳細]
  宛園,位于山東省臨清市西北隅,占地100畝,建筑面積19000平方米,水面面積15000平方米,是一處由蘇州園林設計院設計,集園林、展覽、游覽休閑為一體的社會文化設施。宛園的設計理念為:“山水詩、山水畫、山水園”。采用曲折幽深,小中見大、以少勝多、引人入勝,縮千里江山于方寸間等多種建園造林手法,創造了具有江南蘇州園林文……[詳細]
  臨清文化中心位于山東臨清溫泉路以南,大劇院以東,曙光路以西,濟津河以北,規劃占地面積8.71公頃,總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臨清文化中心由規劃展覽館、文化館、博物館、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季羨林先生紀念館、張彥青藝術館六館組成,是集場館、園林綠化、水體景觀、運河公園、迎賓道路等多種景觀元素為一體的大型景觀建筑群。臨清文化中……[詳細]
  公園規劃范圍包括臨清銀杏大觀園及周邊營子、瑤坡、薛店三村的古梨園、古杏園、老蘋果等,為臨清市黃河故道集體林集中分布區。公園位于臨清市城區西南10公里處,界于臨冠公路(S260)和臨館公路(S315)之間,涉及面積3000多公頃,規劃精品園區面積800公頃,該區域森林覆蓋率達到82%。精品園內自駕觀光旅游線長達21公里,……[詳細]
  葡香園園內有30余畝湖面,10個果園,三處葡萄園,有竹林、楊樹林、葡萄長廊,假山、榕樹形象逼真,可謂園中有園,水中有船、魚翔淺底、仙境人間。臨清市葡香園環境優雅,空氣清新,交通便利,來去方便,布局合理,功能齊全,風格獨特,園內果實可無償品嘗。臨清市葡香園設施完善,華型龍、碰碰車、卡丁車、游艇,唯有人參與游樂提供方便,睡……[詳細]
  景區位于臨清魏灣鎮,始建于1998年,占地面積1020畝,是一家集種植、銷售、觀賞、休閑、餐飲為一體的旅游景區。中華海棠園是江北最大海棠園,經過多年的適應性試種和篩選,精心選育出了一批適應我國北方地區土壤和氣候條件,花、葉、果俱佳的彩葉觀賞樹種180多個。主要以北美海棠為主,另有碧桃、楸(qiu)樹、梓樹、丁香灌木、紅……[詳細]
  龍山系魯西北千里廣袤平原上唯一的一座人造土山,為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開鑿會通河的泥土及以后疏浚河道的淤土堆積而成。此后,運河每年疏浚,清出的泥土便累積在土山上,經400多年的堆積,終于形成了魯西平原上最大的人造土山。原來山上建有六角單檐式小亭,名觀化亭。舊志稱“南亭觀化”,為臨清10景之一。解放后,人民政府在此土……[詳細]
  京杭大運河象綠色的飄帶將臨清城纏繞起來。在這條飄帶的彎曲處,有一座人工堆積的綠色小丘,綿延數里。當年,乾隆皇帝沿運河七下江南,路過臨清,曾在此題榜作聯,賦詩弄墨。此處原有一座建筑稱‘無為觀”。乾隆三十年(1765年),他給無為觀題“福佑津途”作榜,題“雙閘節宣資利濟,三元調燮協寧居”作聯。三十五年(1770年),乾隆南……[詳細]
  東郊陳墳村北,有1株古樹松柏,為明永樂年間所植,因葉狀有竹篾、米粒、喇叭、針、剌5樣,故俗稱“五樣松”。此檜柏高16米,樹圍2米,樹干中腰凸結疊出,樹冠綠蔭如傘,其枝曲彎蜿伸,似虬龍騰旋。每年春來,枝吐青翠,葉搖婆娑,姿態萬千,游人紛至,憑欄觀賞。臨清縣志中載有邑人張樹梅以“東郊孤松”賦詩:“中有長松高百尺,枝柯蜿蜒如……[詳細]
  清真寺,阿拉伯稱為“麥斯吉德”,意為“禮拜的場所”,臨清俗稱“禮拜寺”。臨清原有三座清真寺。現保存完整的是北寺和東寺,均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所見到的北寺位于元代會通河與衛河交匯處,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間。此時正是臨清最興旺的時期,臨清由縣治升為州治。寺內碑刻記載,至今已有400余年的歷史了。此寺占地面積約2萬余平方……[詳細]
  臨清運河鈔關(收取關稅之所)在鰲頭磯南300米處大運河西岸。始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延存至今已有570余年的歷史。現存有鈔關儀門,南、北穿廳,公堂、巡攔房、船料房、官屬合房等80余間古建筑,院內存有明代和清代碑刻。在運河槽運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一處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并且是全國唯一的一處鈔關舊址。2001……[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又色又爽又高潮的视频日本 |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二区 | 亚洲一级中文理论 | 中文字幕不卡一区精品视频 | 午夜一区二区免费福利麻豆 | 亚洲色精品V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