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黃河故道,位于縣境南部,黃河過境,在縣境造成三條故道,自西向東貫穿莊寨、桃源集等15處鄉鎮,總面積27533.3公頃。故道區內有水庫7座,大堤75公里,水面2000余公頃、森林面積13767公頃等自然景觀,故道區內大堤、灘涂,地域寬廣,適宜種植多種果樹、速生豐產林、植藕養魚等。故道東段的野鴨湖是平原地區少有的萬畝天然湖泊;中段的界牌集水庫,碧波萬頃,魚蝦肥美,萬畝蘆葦,千畝桃花,景色宜人;西段的萬畝荷塘、萬畝稻田、萬畝花海、萬畝森林,是故道的三大美景,被譽為黃河故道休閑旅游的三顆明珠。現在整個故道區已形成了一條綠色長廊,其中,初具規模的魏灣萬畝荷塘風景區正以其獨特的開發優勢和無窮的自然魅力吸引……[詳細] |
![]() | 湯王陵座落在曹縣城南10公里的閻店樓鎮土山集村西,東距菏商公路約3公里。現存封土南北長70米,東西寬50米,高1.5米。陵前現存有明、清兩代的“重修湯陵碑”。商湯,子姓名湯、名履,又名天乙、大乙、武湯、武唐、天一場等,史稱“湯有七名”,他是商朝的建立者。商湯是仁者之君,如《史記·殷本記》載,一次成湯外出游獵,見有人張網捕鳥,那人還祝禱說:“原從天上飛的,地下跑的,從四面八方來的都進入我的網中。”成湯聽后認為太殘忍了,便讓那人撤出三面之網,并祝禱說:“想往左就往左,想往右就往右,不聽話的就進入羅網。”這就是“網天三面”成語的由來。商湯因仁慈而贏得天下之心,孟軻說:“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商……[詳細] |
![]() | 景山 又名楚丘、桑臺、邳(丕)山。在今曹縣城東20公里,侯集鎮梁堌堆村。是楚人早期的居住地,商湯都亳后,楚人南遷,但仍把楚丘當作宗廟之地。秦時在此設武城縣,項羽為西楚霸王時,改稱楚丘縣。劉邦伐英布后過此,因感天下底定,乃改楚丘縣為成武縣。東漢后縣城北遷,山稱楚丘亭、楚丘。隋代,楚丘因屬己氏縣(縣治在楚丘南15公里),乃改己氏縣為楚丘縣。 景山因處于桑林之中,舜帝時又稱桑臺,夏禹與涂山氏女在此成婚,《楚辭·天問》有:“焉得彼涂山女,通之于臺桑”的記載。 景山又名邳山,在商時是象征興盛的著名大山,《國語·周語》有“商之興也,梼杌次于丕山”的記載,商湯之都亳,因有景山而名景亳,商湯滅夏前,曾在景……[詳細] |
![]() | 涂山 古稱塗山,今稱土山,在今曹縣閻店樓鎮土山集村北,山南有商湯陵廟。新中國成立初期,山比周圍尚高五米以上,由于居民取土,雨水沖刷,現在僅高于平地約一兩米。 涂山歷史悠久,是涂山氏族的發源地。大禹治水時,往來于涂山一帶,在路上遇到涂山氏女,兩人一見鐘情,禹想到自己三十歲還沒成婚,治水回來一定要娶此女子為妻。禹治水回來又見到在此等待的涂山氏女,于是與其在桑臺成婚。婚后四日,禹即受命外出繼續治水。《呂氏春秋·音初》記曰:“禹行功,見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命其妾候于涂山之陽,女乃作歌,曰:‘候人兮猗!’又:“禹三十未娶也,行到涂山,恐時之暮,失其度制,乃辭曰;‘吾娶也,必有應矣……[詳細] |
![]() | 莘冢集是新石器時代至周代的村落遺址。位于曹縣普連集鎮莘冢集行政村內東端。1992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57年,由菏澤地區文物普查時發現。1973年,菏澤地區文物工作隊對該遺址進行了第二次普查。遺址出土有單孔兩面對鉆,通體磨光,刃部有使用痕跡的扁平石鏟,磨制精美略成弧形的石鐮,有明顯使用痕跡的骨鑿、骨匕,尖銳鋒利的骨鏢、骨錐、骨鏃,造型規范的陶盆、碗、罐、鬲、壺、甗、盂、甕、器蓋,另外還有卜骨、骨簪、有孔骨片和陶環等大批文化遺物。這是菏澤市一處最有代表性的聚落遺址,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研究價值和獨特的地方性文化藝術價值:發現的大量魚刺、螺殼、蚌殼、少量的獸骨以及……[詳細] |
![]() | 戰國時楚國令尹春申君的墓地,位于曹縣城西北10公里,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春申君,姓黃名歇,楚國令尹,與齊孟嘗君、魏信陵君、趙平原君并稱戰國四公子。黃歇多才多藝、能言善辯。任左徒時奉命出使秦國,唆使秦昭王打消攻楚念頭,并與楚國結盟。公元前272年,他隨太子熊完入秦為人質,在咸陽居住九年;楚頃襄王病重,為使太子歸國繼位,黃歇將太子裝扮成楚國使者的車夫,回到楚國,他只身留在秦國,后在秦應侯范睢幫助下回到楚國。公元前262年,太子熊完即位,任命他為令尹,封為春申君,領淮北十二縣(今山東西部皆屬之,曹縣時為蒙縣也在其中)。從此,黃歇在楚國擔任令尹二十余年,為楚國的政權鞏固和繁榮富強作出很大貢獻……[詳細] |
![]() | 安蔡樓鎮高集遺址,位于山東曹縣東南50里的安才樓鎮高集村。高集村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東岳天齊廟,是道教圣地。2013年農歷10月,東岳天齊廟重新恢復古廟會活動,舉辦了首屆東岳天齊廟菊花會活動。廟會活動一時成為一方盛景,市縣領導頻頻光臨,四方百姓蜂擁而至。近日,筆者慕名拜訪高集遺址,只見東岳天齊廟內水泥、沙子、木材等建筑材料比比皆是,而工人師傅在烈日下汗流浹背、一絲不茍的工作,活水泥的認真攪拌,運送磚瓦的快速遞傳,壘磚砌瓦的仔細觀看。一邊指揮的花白頭發的穩重老人看到筆者的到來,忙過來招呼,聽建筑師傅介紹,我才知道他就是東岳天齊廟負責人、72歲的鄭士倫老人。據鄭士倫老人講,東岳廟又名天齊廟,是為了紀念……[詳細] |
![]() | 郜堌堆系新石器時代至漢的村落遺址。位于曹縣普連集鎮郜堌堆村西北約。1992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57年,由菏澤地區文物普查時發現。1973年菏澤地區文物工作隊對該遺址進行了第二次普查。現堌堆南北長68米,東西寬66米,總面積4488平方米。20世紀70年代,當地農民在此開荒,造成堌堆呈五層臺階式梯田。現地面之上堌堆東西、南北各48米,高約5米,平面為圓形。堌堆突起,遠遠即可望見,堌堆遺址保存基本完好。該堌堆包含龍山文化、商代時期的文化遺存,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從采集的標本看,龍山文化時期的有泥質灰陶方格紋陶片和夾粗砂藍紋罐和石刀、石斧、石鐮、骨錐等遺物;商代的有夾砂……[詳細] |
![]() | 八里灣民族風情園,位于商都古城曹縣八里灣風景區內,占地180畝,投資8000萬元。小鎮建設由省旅游局規劃設計,東臨百果園,西鄰百花園,南靠南環路,北邊湖水蕩漾,島嶼分布有間,充分體現曹縣多民俗、多民族特色。該項目內建有24個不同建筑特色的村落一處,擁有標準客房100套。鄉村記憶館、養生館、斗秀吧、跑馬場、水上娛樂已對外開放,另有大型汽車露營基地、綠色生態采摘園、鄉村旅游培訓中心均以正常投入運營。尤其多功能大舞臺和主題婚禮酒店,于2014年10月開始營業,已接待各方游客40萬人次。小鎮現已成為帶動鄉村旅游的示范點。它的不斷發展完善,將會逐漸成為曹縣、菏澤、魯西南及周邊地區鄉村旅游的最佳去處。地址……[詳細] |
![]() | 伊尹墓位于山東省菏澤市曹縣大集鎮殷廟村。史書記載,伊尹歷事商朝商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沃丁八年,伊尹逝世,沃丁以天子之禮把伊尹安葬在都城亳附近。1994年,曹縣民眾募資在當地修建元圣祠墓,成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地人稱伊尹生日為陰歷二月二十一日,每年的這一天都會在此舉行廟會。傳說伊尹曾為有莘國的奴隸,當地人為了紀念元圣伊尹,在有莘國舊址(今曹縣莘冢集村)建立了阿衡祠。明代,曹縣知縣范希正在伊尹墓前修伊尹祠,祠為三進院落,歷代立碑碣數十通。明代宣德間,曹縣知縣范希正在伊尹墓前修建伊尹祠,祠為三進院落,歷代立碑碣數十通。后稱伊尹祠為殷廟,尊伊尹為殷爺。明代陳策感而作《謁伊尹祠》:“路……[詳細] |
![]() | 萬畝荷塘旅游風景區,位于縣城西魏灣鎮境內。景區依托萬畝水面、荷塘、森林,有濕地、灘涂、田園農舍等景觀,設有水上游樂、生態農業、民俗風情、餐館娛樂等新型生態旅游項目。2008年,完成縣城至萬畝荷塘風景區10公里的景觀大道硬化工程,栽植2公里長的觀賞樹木。2009年,開通萬畝荷塘生態旅游專線。……[詳細] |
![]() | 魯西南烈士陵園革命勝地,位于縣城西-集鎮孫莊村東北200米處。陵園分北、東兩處墓區,安葬革命烈士261人。東墓區葬有八路軍冀魯豫軍區豫東縱隊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魏克仁、冀魯豫軍區第五軍分區副司令員周柱安、曹縣縣長王雪靜、中共齊濱縣委副書記向奉之、湖西專署稅務局長毛宜軒等革命烈士。北墓區除葬有抗日戰爭中反掃蕩死難烈士外,又陸續接納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為國捐軀的烈士,共253人。1988年1月,被批準為山東省革命紀念地重點保護單位。2006年,被批準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詳細] |
![]() | 王廠戰斗遺址。曹縣城西南十余公里,有一高十余米的大堤。1943年9月,日偽軍調集3萬余人,對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進行“秋季大掃蕩”。我魯西南軍分區司令員朱程、魯西南專署專員袁復榮等-率軍分區指揮所、專署機關、民軍第一團、軍分區騎兵連等,撤至鄭莊村中土圍子,但終因眾寡懸殊,朱程司令員、袁復榮專員等將士壯烈殉國。……[詳細] |
![]() | 紅三村抗日聯防遺址位于曹縣韓集鎮,有三個相距不過兩三里、且成鼎足之勢的村莊,名叫劉崗、曹樓、伊莊。在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魯西南抗日根據地的首府。日本侵略軍在地圖上用紅筆把三村圈在一起,并寫了一個大大的“赤”字,由此,人們稱之為“紅三村”。1977年,紅三村抗日聯防遺址被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曹州武術館是國家教委、體委批準認可的一所大型規范化、軍事化教武育人的訓練基地。本館指導思想是:“以文保武”,“以武促文”、“以質量求生存”,“以信譽求發展”以法治館,以德育人,培養“四有”人才,以傳授和發揚中華武術為已任。山東菏澤市……[詳細] |
![]() | 郗堌堆遺址位于曹縣普連集鎮郗莊村東南,該遺址南北250米,東西150米,面積37500平方米。是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商周遺址,兼有漢代遺存。1977年被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安陵堌堆遺址位于曹縣劉崗鄉孫莊村東北300米處,為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和商代文化的遺存(以商代為主),山東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陵堌堆遺址1977年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南北長225米,東西寬150米,最高處高出地表8米。遺址保存較好,遺跡遺物暴露較少,僅采集到少量龍山文化時期的方格紋、繩紋殘陶片,商代的殘鬲足、陶片及石鏃等。……[詳細] |
![]() | 梁堌堆遺址位于曹縣侯集鎮梁堌堆村北,西距曹縣約17公里,遺址東南部被供銷社門部占壓,東緊靠南北向大路。經鉆探的知,遺址范圍南北92米,東西124米,平面呈一東南—西北略長的橢圓形。由于群眾多年來取土,使地面以上堌堆大大縮小,形狀極不規則。現堌堆南北約33米,東西約39米,總面積1287平方米,高約5米,土色黑灰,上植有柏樹數株。保存基本完好。1976年春,菏澤地區文物工作隊曾在遺址的西側試掘,開了一個25平方米的探方,出土了大量的各時期陶器殘片。從這些標本看,龍山時期的遺物有泥質方格紋灰陶罐、鑿形鼎足、器蓋、釜、罍、陶紡輪、石鐮;商周有夾砂粗繩紋袋狀鬲足、夾砂細砂紅陶罐、夾砂細砂灰陶缶、甗、罐……[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