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檀村石室墓位于固城鎮恒星村檀村西南,俗稱王墳山。墓門朝東,呈饅頭形,封土墩高約3米,直徑15-18米。近年挖土建房發現該墓為石室結構,用長條石構筑,根據周圍墓葬時代,結合石室風化程度,以及形制,初步判斷為漢代石室墓.未見墓碑,猶待發掘研究,它對研究漢代墓葬習俗具有一定的價值。……[詳細] |
![]() | 該墓位于古柏鎮鳳山后保村中,與溧水交界處。系北宋宣和進士,參政知事魏良臣之墓。后裔植槐樹,以映風水。墓平面呈橢圓形,土封,長約3.5米,寬約1.8米,高約1.2米。魏良臣:字道弼,高淳雙塔南塘人。宋宣和二年(1120)進士,初任壽昌縣令,迭升吏部郎中。宋紹興十年(1140)十一月,宋高宗派良臣出使金國與金兀商談。事后,……[詳細] |
![]() | 百歲坊遺址位于漆橋鎮油榨村牌坊巷口。據載清雍正十六年為百歲老人孔興友建。坊東南向,基長6.4米,寬3.1米。毀于建國初,遺存碑文、磚雕10塊。牌坊原為四柱三門五樓式,額枋飾磚雕,正間上 書--“瑞人平昇”,間石刻,其上額石豎向《圣旨》二字,左右鑲磚銘,有江寧府知府、高淳知縣、佛學教諭等銘字![詳細] |
![]() | 學山書院遺址位于淳溪鎮教師進修學校內,又稱“夫子廟”。據《學山書院記碑》記載:建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位于縣城通賢門外的學山。書院總面積約為4.82萬平方米。中軸線上有大成殿,明倫堂,文昌宮,尊經閣等各五間,均為重檐歇山頂,兩側建有亭、閣繞廊。欞星門為三間四柱的沖天式石坊。門外建有泮池、照壁,兩側宮墻開券門,左書……[詳細] |
![]() | 原為魏氏宗祠附屬建筑,后祠堂毀,現存抱鼓石一對,位于古柏鎮后保村東。該抱鼓石白云石質,基呈長方形,上承圓形鼓石,左右二只.后座連墻基,裝大門,鑿雕圓形門轉宕.鼓石面刻“丹鳳朝陽”、“犀牛望月”圖案,下壺門部位刻竹節、草花紋圖案,紋飾精美,風格簡樸。長1.29米,寬0.21米,厚1.65米。……[詳細] |
![]() | 墻圍村西南城遺址位于高淳縣漆橋鎮西墻屋村西約400米,與溧水交界處。據傳為岳飛抗金的營壘,史稱岳城。城址為一臺形高地,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城墻因地勢而作,三級階梯式;南和北側有護城壕痕跡,部分被淤塞。南護城壕寬10.8米,城墻殘高6米左右,頂寬18.5米![詳細] |
![]() | 富家山遺址位于富家山南坡,胥河南岸,地方俗稱“江湖墩”,面積約1000平方米。村民曾采集到的磨制石器有兩面刃石矛、石錛、石鉞、穿孔石刀、削刮器等50余件。屬北陰陽營文化遺存![詳細] |
![]() | 螺絲墩遺址東壩鎮中村西約1公里,胥河南岸。為一臺形土墩,面積約2160平方米,1987年進行考古調查時發現。從斷面觀察、文化層厚0.5-2米,曾發現大量印紋陶和紅陶的碎片,紋飾有編織紋、蓆紋、方格紋等,器形有罐、壇等。另有石錛和陶網墜等出土。屬湖熟文化遺存![詳細] |
![]() | 中村遺址位于南京市高淳區東壩鎮中村西約1.5公里處。商周遺址,面積約12500平方米,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250米。在黃土文化層,見磨制石器、灰坑、紅燒土、夾砂紅陶、灰陶等器物和遺跡。陶器紋飾以繩紋、刻劃方格紋居多。殘器形有夾砂陶三足鼎、鬲、壺、豆等。河道兩側采集到的石器有石鏃、石斧、石錛、石鑿、石刀等![詳細] |
![]() | 三圩位于固城鎮西北。始筑于宋紹興年間(1154-1155)。屬于固城湖水系?偯娣e6872畝,其中耕地面積2339畝;堤長2840米,其中一線圩堤2770米。由于臨近官溪河,歷史上多次破圩。圩堤經過歷年加高培寬,至2000年,頂高14.5-15米,頂寬10-12米,內坡比1:3,外坡比1:2![詳細] |
![]() | 南蕩圩位于陽江鎮東北。屬于丹陽湖水系。明弘治二年(1489),鄉坤劉鑒三同豐城府李謙等吁請,圍筑南蕩圩,墾糧田二萬余畝,五年報成,恩賜冠帶?偯娣e18.1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101畝,水面積5800畝,田面高程7米,一線堤防長10.28公里。隸屬陽江鎮,圩內有27個自然村,14359人。歷史上南蕩圩多次被洪水沖決。……[詳細] |
![]() | 高宣圩位于陽江鎮西南。屬于水陽江水系。始筑于1932年,因由高淳縣與安徽省宣城縣合筑,故名高宣圩。高淳占內面積5.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777畝,水面積2000畝,田面高程7.5米,一線堤長8.94公里。屬陽江鎮管轄,圩內有自然村14個,4228人。因臨近水陽江,歷史上多次破圩。至2000年,圩堤高程13~13.7米,……[詳細] |
![]() | 勝利圩位于陽江鎮西北。屬于丹陽湖水系。該地原是丹陽湖沼澤,因水陽江夾帶泥沙沉積,湖灘面積逐漸擴大。民國35~36年,安徽省華興和利民兩墾殖公司曾三次進行圍墾,引起湖利糾紛,經兩省交涉,停止圍墾。南端的莎草灘,是血吸蟲幼體(尾蚴)寄生釘螺孽生蔓延之地。1974年,墾藥結合滅螺,經過幾年努力,取得了根本性的勝利,故名勝利圩……[詳細] |
![]() | 聯合圩位于淳溪鎮西北。屬于石臼湖水系。相傳在宋紹熙年間開鑿官溪河時形成了“會昌”“永康”“小辛”和“珍珠”4小圩,以后在逐年加固圩堤的過程中,為減少土方和增強抗洪能力連成一體。直至建國后,正式定名為“聯合圩”?偯娣e8729畝,其中耕地面積5834畝,水面積895畝,村莊道路2000畝。耕地由長樂6個村及花犇、太安兩村……[詳細] |
![]() | 大豐圩位于淳溪鎮東北,亦名大葑圩、太興圩。屬于石臼湖水系。北宋嘉祐年間,國子監秘書邢炫倡筑此圩。時分東太興圩、中太興圩和西太興圩,明嘉年間將三圩聯成一體,統稱太興圩(后改大葑圩)?偯娣e8.6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900畝,水面積1700畝,村莊道路面積1799畝,,圩堤總長12.2公里。圩內有10個自然村,居民120……[詳細] |
![]() | 保勝圩位于磚墻鎮東南。屬于水陽江水系。據民國7年《重修高淳縣志》載:“保圣圩在宋紹興年間王小山倡筑,萬歷七年戴瑞等內筑均豐壩,分為上、下兩圩!笔贾䲡r,王小山為感皇恩,鈄圩取名保圣圩,民國時改稱保勝圩?偯娣e20000畝,耕地面積11648畝,水面積5500畝,圩堤總長16.7公里,其中一線堤防6.95公里。圩內有27……[詳細] |
![]() | 朝陽圩位于漆橋鎮西南。屬于固城湖水系。該圩原有12圩、9垾、1宕、2灘。1954年大水之后,為了縮短防洪戰線,圩區容易遭受洪澇危害的問題,決定聯圩并圩,開挖朝陽河,阻塞貫穿整個圩區的漆橋老河,把所有圩田連成一片,進一步縮短防洪戰線,集中力量加固一線堤防。使上述各圩連成一體,命名“朝陽圩”。 總面積11250畝,其中耕地……[詳細] |
![]() | 太安圩位于淳溪鎮西北。屬于固城湖水系。相傳在赤烏年間(約238年)建有太安壩,是高淳圩區最早的水利工程建設之一,以后逐漸圍成圩?偯娣e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591畝,水面160畝,村莊道路313畝。耕地除淳溪鎮所屬的107.3畝外,其余均屬花犇和太安兩村。官溪河沿岸堤高13.5米,全部塊石護坡。圩內機、電排灌配套齊……[詳細] |
![]() | 團結圩位于淳溪鎮東北。屬于石臼湖水系。圍墾前,東北部是湖宕,西南部為湖灘,歷來為沿湖群眾捕魚蝦之所。1970年,薛城、鳳山兩公社組織近萬民工聯合圍墾石臼湖南灣湖灘,4月底圍筑成功,共做土方122萬立方米,定名團結圩。總面積21.8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4144畝,水面積7400畝,田面高程4.6米,圩堤總長20.8公里……[詳細] |
![]() | 東壩三合圩位于東壩鎮西南。筑于清。屬于固城湖水系?偯娣e1350畝,其中耕地面積1000畝;堤長1720米,均為一線圩堤。由于臨近胥河,歷史上多次破圩。圩堤經過歷年加高培寬,至2000年,頂高14.5米,頂寬6米,內坡比1:3,外坡比1:1![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