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江門市 > 新會區旅游

新會區旅游景點介紹

  田金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江門市新會區大澤鎮田金村,年代為1978年。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020年3月,被公布為江門市第八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22、康王廟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康王廟位于江門市新會區崖門鎮京梅村北部,年代為清光緒年。類別為古建筑。2020年3月,被公布為江門市第八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林鏘云故居
  林鏘云故居及故居展覽室位于江門市新會區羅坑鎮下沙村委會大來里。林鏘云故居一房一廳30多平方米,是清朝時期的大合園建筑民居群,共用屋內的大廳,住所分戶居住。2010年,羅坑鎮黨委、鎮政府、下沙村黨群服務中心對林鏘云故居進行全面修繕。林鏘云故居廳堂室內陳列著關于林鏘云同志簡介、生平事跡、廉潔故事等圖片介紹,以及曾經工作的部分珍貴照片。2014年,下沙村黨群服務中心經多方集資,把原下沙村大來里生產隊隊址改建為林鏘云故居展覽室。林鏘云故居及故居展覽室于2014年12月被中共新會區委宣傳部公布為新會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6年8月被中共新會區紀委公布為反腐倡廉教育基地;2016年12月被中共江門市委黨史研究室公布為江門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7年1月29日被江門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江門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景堂圖書館舊址
  景堂圖書館始建于1922年,由愛國僑胞馮平山先生全額捐資興辦,為紀念其父馮景堂先生而命名。1925年館舍落成,正式向公共免費開放,1967年交由新會人民政府管理,是國內僅有的僑資捐建、政府管理開放上百年的圖書館。也是新會中華民國時期代表建筑之一,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百年景堂,歷經滄桑變遷,景堂人一脈相承、艱苦奮斗、愛書如命,一路陪伴一代又一代的新會人成長,共同打造了新會人民心目中的文化殿堂。……[詳細]
新會書院
  坐落于新會一中校園東側的新會書院有著近百年的歷史,記錄著新會的文化脈絡,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新會書院又名“闔邑書院”,是新會闔邑族群于民國初年籌建的合族祠堂。走進書院可以看到,書院的建筑風格是中西合璧,而且雕塑工藝十分精致,據說,其建筑規模之大,做工之精細,為當時全縣建筑之冠。新會書院的裝飾圖案寓意吉慶,有歷史人物、祥禽瑞獸、花卉果木、器物組合、幾何紋飾等,題材取自普通百姓所喜聞樂見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民間戲曲、風俗民情等,其中多以“獨占鰲頭”“連年有余”“魚躍龍門”“雙蝠捧壽”等吉祥圖案為主。整座建筑外表宏偉壯觀,細部則精雕細琢、裝飾華麗,帶有明顯的晚清嶺南建筑遺風。……[詳細]
  天祿抗戰紀念塔建設于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1939年9月17日,日偽軍數百人侵入天祿境內,肆意焚燒劫掠,村民在葉橋煥、葉渠均等率領下,以土炮、-槍、機關槍等奮力抵抗,消滅侵略者百多人,俘獲二十多人。隨后,日本侵略者再次進攻天祿,鄉政府組織自衛隊拼命抵抗,直至彈盡糧絕。侵略者攻入天祿殺人放火,天祿頓成廢墟。抗日戰爭勝利后,村民為紀念這場痛擊日軍戰事興建天祿抗戰紀念塔。1995年4月7日,江門天祿抗戰紀念塔被定為新會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羅山咀貝丘遺址在新會環城都會村羅山南面的山坡上。占地約132平方米,距縣城5公里。1957年夏,經省文物普查隊探掘。1959-1963年前后,再經3次探掘和清理,出土文物有石器、骨、蚌器和陶(片),還發現墓葬1座。后因筑路,遺址已破壞無存。出土石器有石斧、石、砍硒器、石網墜、礪石,都是半磨制的,器物上留有很明顯的打制痕跡。石質為板巖和砂巖兩種。出土骨、蚌器有骨奔、骨針、骨飾、龜牌、圓骨飾、蛤殼雕刻,用魚骨、獸骨和龜殼做成,一般都磨得較好。出土陶器、陶片多為罐和缸之類,也有珠式陶紡輪、穿孔陶網墜、陶簪和3件圓底小陶罐。全部是夾砂粗陶,以黑色最多,少量是紅色的。紋飾多為繩紋、藍紋、斜方格劃紋和素面陶。墓葬葬具為一粗黑大陶圓底大陶缸,死者是個年長的女姓,是廣東省最早發現的甕棺葬。擾考古分析,羅山咀……[詳細]
  下沙遺址,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古井鎮三崖村下沙里。是距今3000-4000年以前的沙丘遺址,年代在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時期,于1998年發現。該遺址分布近3萬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石器時代文物,石器有石錛、礪石、網墜等器型,陶器有罐、釜等器型,多為夾砂灰褐陶,紡飾有繩紋、水波紋等。還夾雜有戰國、秦漢、唐代等陶瓷。該遺址分布廣,延續時間數千年,是新會僅存的幾處石器遺址之一,與附近炮臺山沙丘遺址相類似,具有較重要的考古價值。2004年公布為新會第五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慧龍寺遺址
  慧龍寺遺址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司前鎮昆侖村鳳崗里的一處土墩上,具體位置在鳳崗村東面的一處山崗,三面環水。慧龍寺原稱月華寺,始建于唐元和年間(806\~820年),唐憲宗曾賜“月華寺”匾額。宋景祐年間(1034\~1038年),僧行宣重興,后坐化于此,因而被稱作“慧龍寺”。元至正年間(1335\~1340年),僧慧濟重修。慧龍寺曾是新會第二大寺院,毀于20世紀60年代。慧龍寺遺址寬65.9米,深96.2米,分布面積約6300平方米。遍布砂巖佛像、石柱、蓮花柱礎、石碑、瓷片及地基等寺廟遺存物。遺址中最為顯眼的是兩棵高大的菩提樹,據說是一位翰林從印度帶回樹苗種下的,已經100多歲,是國家二級古樹名木。這兩棵菩提樹成為了慧龍寺遺址的標志。慧龍寺遺址歷史明晰,遺存豐富,對研究古代新會寺廟建筑有較重要……[詳細]
  黃道娘墓位于都會村“螺山”(土名),因山像形螺而稱,今多寫作“羅山”,可能是“羅”、“螺”同音之故。此山古名“莊山”,大概因“圓明莊”而得名。道娘墓于2004年公布為新會區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墓旁有新會區人民政府豎立的文物保護標志石,其碑文如下:“黃道娘是都會村人,生于北宋,樂善好施。墓位于新會區會城鎮都會村羅山,建于宋紹興元年,全石砌筑,保存著宋式墓葬形制,是新會僅存的幾座宋代墓葬之一。保護范圍:從墓葬邊緣起向外延伸10米。建設控制地帶:從保護范圍外緣起向外延伸30米。”……[詳細]
  林玄輔墓,位于中國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睦洲鎮充美村。該墓是南宋瓊州太守林玄輔及其兩位夫人的合葬墓,始建于元代,明、清兩代重修。林玄輔墓長約7米,寬約4米,是新會僅有的幾座元代墓葬之一。林玄輔曾受宋室皇族趙必次托孤而隱居新會。為答謝林玄輔之恩,趙氏多有祭祀林墓。2004年,林玄輔墓被列入第五批新會區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建安郡王祠
  坐落在三江鎮新江村土名爛面虎小山南麓的“趙建安郡王祠”,是三江新江、聯和等村趙氏紀念始祖的祠堂,也是新會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它列入新會區公布的9個“祠堂文化示范工程”的古祠名單。“建安郡王祠”是趙氏子孫興建的始祖(又俗稱太祖)祠,正是反映這段獨特歷史的標志物,是宋元崖門海戰歷史的延伸,除作為氏族祖祠外,可展示崖門海戰歷史文化,供游客游覽、懷古。……[詳細]
  見龍橋,位于新會區雙水鎮富美村,橫跨沙富河。為沙富村通往邦龍貴美村的一座橋梁。始建于明代,原為木橋,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由邑人張鐘沛等人倡議改成石橋,橋寬四尺五寸,長二十五丈。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坍塌。翌年,監生張元、張仰齡等修復。乾隆四十年(1775年)再塌。由于石橋長達70多米,原來選擇建橋的位置水流很急,以至一塌再塌。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舉人張元進、監生張挺立捐資重建時,移建下游水勢稍緩的地方,即今天的位置,但橋的規模、形制照舊。1933年作過重修。石橋為懸臂式全石結構,九孔十墩,長73米,跨長64米,寬2米。10個橋墩狀似船形,上下游均作尖三角形以減輕河水對橋墩的沖擊。橋兩端設有臺階及引橋,橋兩面側置有望柱欄板。橋中央兩邊欄板均刻有“見龍橋”字樣。1995年公布……[詳細]
宋宗室親臣趙公祠(耿光堂)
  宋宗室親臣趙公祠(耿光堂)坐落在新會古井鎮霞路村,是一座建于明末清初,具有皇族風范的典型的嶺南廳堂式建筑,建成起,逾360多年歷史。耿光堂占地面積約3100平方米,建筑面積1576平方米,原為四進三天井,現存三進兩天井,梁架及石構件雕刻工藝精湛,是現今保存得較為完好,是一座頗具特色的典型嶺南廳堂式古祠堂建筑。耿光堂正門前的階梯兩邊有圓形抱鼓石,大門口有方形門墩石,花崗巖門匾上刻有“宋宗室親臣趙公祠”八個剛勁有力的大字,大門兩邊的墻壁上還繪有七幅色彩斑斕的瓷彩壁畫,其中的雙龍戲水圖,畫工精細,栩栩如生,大有呼之欲出之勢。耿光堂后座,正面供奉祖宗,兩側懸掛宋朝歷代皇帝肖像,末代皇帝是趙昺。1279年,南宋在新會崖山--,陸秀夫背少帝趙昺投海殉國。宋太宗趙匡義的第十一世孫、上柱國大夫趙遜崖投海殉國……[詳細]
新會岡州文化旅游商業步行街區
  新會步行街,升級打造新會的“葵城印象、城市名片”,人文氣息濃郁的葵城文化街區。新會步行街由大新路和仁壽路組成,全長約453米,現有商鋪約130間。商圈成熟,人流鼎盛,與周邊商業相輔相成,形成智慧商圈、文化展示等體驗式商業優勢。新會步行街正煥發出新的時代風采,新的時尚與歷史文化相互交融,一步一景,皆是源源不斷的驚喜,其中匯聚休閑購物、特色美食、多場景網紅打卡、娛樂設施等--度提升街區魅力,努力打造促進消費升級的新街區。領略新會步行街百年建筑風韻,每一個角落都藏著人們精于生活、潮玩生活的意趣,體驗葵城文化和城市生活煙火氣。新會岡州文化旅游商業步行街區有星匯廣場、華僑大廈、金田酒店等設施,人流量最多,最繁華。……[詳細]
啟超故里·小鳥天堂文化旅游區
  新會啟超故里·小鳥天堂文化旅游區位于江門市新會區中心城區南部,是一個集休閑觀光、歷史人文、生態保育、科普研學為一體的文化旅游景區。景區由梁啟超故居紀念館和小鳥天堂兩大部分組成,梁啟超故居紀念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鳥天堂為國家濕地公園,擁有不可多得的人文和生態資源,文化底蘊深厚。景區策劃源于1933年巴金先生到梁啟超故居參觀,劃船途經古榕樹發現“百鳥歸巢”的壯美景觀,突發奇想寫下著名散文《鳥的天堂》傳讀至今,家喻戶曉,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來。為此,新會區人民政府高度重視景區的保護與開發,于1983年開始對梁啟超故居進行修葺并出資建設小鳥天堂,于1984年由巴金先生親筆撰文題字。發展至今,新會啟超故里·小鳥天堂文化旅游區已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文旅融合典范之一,為助力建設人文灣區、生態灣……[詳細]
仙涌寺碑刻
  仙涌寺碑刻,即“仙涌寺地藏院碑”,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羅坑鎮羅坑醫院仙涌寺遺址。仙涌寺始建于唐咸通十二年(871),僧法迎建,宋慶歷年間重修,明成化十五年(1479)僧真光重建,毀于20世紀50年代,僅存此碑。北宋慶歷年間重修該寺地藏院時刻下《仙涌山地藏院碑記》,現立于仙涌寺遺址,建有碑亭保護。碑高1.95米,寬1.05米,厚18厘米,碑面面積2平方米。正面碑額刻篆書“仙涌山地藏院碑記”,正文為楷書,約900多字,記錄重修仙涌寺內的地藏院經過。背面碑額刻“開山主持先師迎大德用衣缽錢壹百貫文求記并置石”,正文刻各捐款人芳名及數量。該碑是研究佛教在新會發展和當時經濟、姓氏分布的重要文物,具有重要文物價值。1979年新會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奇石遺址
  奇石遺址,又稱“奇石”、“宋帝昺與陸秀夫殉國遺址”,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古井鎮官沖村海軍基地。南宋末年,宋元崖門海戰中宋軍失敗,祥興帝趙昺與丞相陸秀夫在崖海邊奇石附近跳船投海殉國,元將張弘范書“鎮國大將軍張弘范滅宋于此”刻于其中一塊巨石,成為宋元崖門海戰的標志物。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御史徐瑁命人鏟去奇石上的刻字,但因意見不一未能重新刻字。1956年建軍港疏浚航道時炸毀了這塊奇石。1962年,著名詩人田漢游崖門,書“宋少帝與丞相陸秀夫殉國于此”,鐫刻于旁邊的另一巨石上,即現存的奇石。這塊奇石占地面積52平方米,突出海面約9米,西壁刻“宋少帝與丞相陸秀夫殉國于此”等直書三行13字,落款為“田漢一九六二年”。從地面可沿背面的石級上奇石的頂部。南側立有兩座文物標志碑。奇石遺址是宋元崖門海戰……[詳細]
楊太后陵
  楊太后陵,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古井鎮官沖村永安里。葬于宋末,為楊太后的陵墓。楊太后(1244-2279),名巨良,宋度宗的皇妃、宋端宗的生母,宋端宗即時尊為皇太后,被后世譽為國母。南宋行朝在新會崖山建行朝草市、行宮30間,楊太后在慈元殿主持政事。宋元崖門決戰中宋朝滅亡,楊太后赴海殉國,太傅張世杰倉促之間將其葬此。坐西北向東南,寬7.98米,深11.9米,占地面積74平方米。享堂為圓形,直徑6.9米。墳頭以鴨屎石雕刻,六角形,高0.6米,寬1.2米,形如竹笠。二級拜臺,直角踢靴,護墻和山手以蠔殼夯土砌筑,高0.8米。1986年重修時墓面鋪混凝土。楊太后陵是宋元崖門史跡的重要文物,是新會現存身份最高的著名墓葬,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1979年新會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慈元廟碑刻
  慈元廟碑刻,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古井鎮官沖村崖山祠。刻于明、清時期,記述南宋覆滅經過和歷代重修的歷史、贊頌宋末民族英雄,現供人參觀。古碑共有12塊,分別有明湛若水撰的“修復崖山慈元殿大忠祠記碑”、明成化羅倫撰的“大忠祠記碑”、明嘉靖的“重修崖山全節廟大忠祠碑”、明弘治張詡撰的“全節廟碑”、明弘治陳獻章撰的“慈元廟碑”、明嘉靖楊以誠書的“正氣歌碑”、清光緒的“重修慈元廟碑”、明區大相撰的“崖山覽古詩碑”、“題全節廟大忠祠詩碑”、明魯能撰的“白沙先生付麟詩碑”、明萬歷的“時萬歷戊申歲孟谷旦立詩碑”、明嘉靖何廷仁撰的“重修崖山大忠全節二祠碑”等。其中有明代陳獻章所撰的《慈元廟碑》最著名,書法藝術價值較高。該碑刻是慈元廟古建筑群損毀后僅存的實物資料,其碑文記錄了南宋崖山行朝、宋元崖門海戰以及明代興……[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韩精品日韩字幕亚洲区 | 一级国产片在线观看免费 | 日本精品一级少妇一级 | 自拍偷自拍亚洲一区 | 亚洲欧美黄大片免 | 天天爽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