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黃漢廷故居位于和平縣陽明鎮豐道村,年代為明代。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黃漢廷故居為第四批河源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岑江田龍渤海堂位于和平縣古寨鎮水西村,年代為清代。類別為古建筑。岑江田龍渤海堂為第四批河源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浰源鎮有和平縣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浰源水口九公廟(明代建筑物)。和平縣八境之一“李田仙巖”,還有白氏宗祠、文峰塔、陳萬大將紀念亭、九連山主峰“風吹蝴蝶”、“千擔壩”陳跡、農民起義領袖池仲容遺址以及浰源境內的九庵十三廟等多處歷史古跡景點有待開發。2017年新挖掘出粵贛古道浰源段,長約15公里。……[詳細] |
![]() | 彰洞古村落位于省道230線忠定公路旁邊的彰洞村,距粵贛高速合水路口約5公里,于2012年被列為河源18個省級古村之一。據史載,明朝萬歷年間,該村的落基祖黃謹從和平縣陽明鎮鐵潭村遷徙到此落居。彰洞村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清代嘉慶年間建造的古橋、同治年間建造的古塔,以及清代與民國年間建造的具有濃郁客家特色的圍龍屋10余座。這些……[詳細] |
![]() | 據文獻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書屋是明代由墩頭村落基祖曾孟榮興建,是一個以傳統紡織業、書院教學、居家三合一的綜合場館,是當地學子、黎民百姓及江西福建近鄰學子啟蒙勸學、研讀經典史集、治學習藝的地方,存有孔子學生宗圣公曾參后裔曾氏支系十數代人在教育、紡織、農耕文化的積淀。明朝中、末時期曾傳、曾繼武、曾官大、曾巽等數位賢達在此執……[詳細] |
![]() | 敦厚圍處于墩頭古村中軸線中心,是墩頭村的主體建筑,由曾氏孟榮公房系建于明朝中期,是曾氏族人主要住所和活動中心。梅園書屋就在敦厚圍里面。敦厚圍屋前有風水塘和千畝良田,圍屋內雙堂雙橫一前院布局,采用土木磚瓦構筑,石砌墻基,泥坯磚墻,壘瓦為脊,橫屋前砌鑊耳形封火山墻,中間為上下二廳,有天井連接兩廳之間,兩邊有橫屋。整座房屋面……[詳細] |
![]() | 長塘鎮境內有最高峰海拔803米的雪山嶂,山峰中有廟字1座,廟內有“神行太保”“祖徽大帝”等雕塑保存完好,有300多年歷史,系縣文物保護單位,成為粵贛兩三縣群眾觀光勝地。雪山嶂上有紫微大帝廟,建于清嘉慶年間,占地97平方米,坐北向南,土木磚瓦結構,建筑面積約200平方米,院前豎一木質牌坊,與兩邊分別立于嘉慶六年、九年的石……[詳細] |
![]() | 司馬是古代的中央官名相當于部長級,與中憲大夫、奉政大夫、朝議大夫一樣。這幢司馬第又叫九棟屋,是指司馬第、朝議第、上新屋三幢樓房依次連貫成九棟的總稱。始建于清嘉慶二年,距今200多年,是朝議大夫陳鴻銘興建的。司馬第地處古村風水寶地,當年屋挑著白銀鋪在地上排列,鋪多寬,買多寬,鑄成“白銀鋪地”奇觀。該樓為府邸式結構,廳廓屏……[詳細] |
![]() | 謙光樓坐落在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林寨鎮興井村,是河源林寨古村落的主要古建筑之一,由陳步衢(字云亭,桂軍將領)創建于民國6年(1920年),占地面積約2700平方米,土改運動前住有主仆100多人。1952年冬土改運動掀起,謙光樓被分給一批貧下中農居住;改革開放后,大部分當年的貧下中農搬往其它地方居住,現在只有5戶居民。謙光……[詳細] |
![]() | 潁川舊家坐落在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林寨鎮興井村,由陳履中(字正卿,民國二年任和平縣議會議員,七年任廣東省議會議員,九年任和平縣知事)于民國十八年(1929年)創建。正中陽刻“穎川舊家”四個楷字,落款是庚午年(1930年)譚澤闿書。整體平面呈正方形,高三層,擱瓦布檁式結構,平面布局為二進二橫式,依中軸線向兩邊平均布置,正中……[詳細] |
![]() | 江廣橋位于河源市和平縣下車鎮鎮山村,年代為清。2019年4月19日,江廣橋被公布為第九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福謙樓位于河源市和平縣林寨鎮興井村,年代為清。林寨陳姓第三位富紳陳瑞山是五福壽星,其新樓大夫第別稱福謙樓,此樓據說風水極佳,財丁兩盛,多育興國安邦賢才,長久不衰。2019年4月19日,福謙樓被公布為第九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中共和平縣第一個支部舊址位于和平縣熱水鎮中興村羅氏祠堂。1934年夏,羅響(方華)、張覺青在熱水創辦了東華小學,該校就設在羅氏祠堂內,羅響任校長,張覺青任教導主任,聘請羅鏡清、王守中等先進青年為教員。1938年初,中共廣東省委派遣麥任(麥文,東莞人)到東江上游恢復和發展黨組織。同年5月,麥任在老隆經黃用舒(建黨對象)介……[詳細] |
![]() | “工合”和平事務所舊址位于和平縣城金帶路119號和平縣印刷廠。抗日戰爭時期,為安置失業工人,解決解放區和抗日大后方的供給,國際友人斯諾夫婦和艾黎在黨的大力支持和協助下籌建了“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簡稱“工合”。1937年,共產黨員張石仁和從英國回來參加“工合”工作的工程師葉榮健,到和平籌建“工合”組織。1939年3月,張……[詳細] |
![]() | 中共和平縣委舊址位于和平縣陽明鎮縣城解放路考亭居。1939年1月,中共廣東省委委員林平(尹林平)到和平檢查工作,在考亭居傳達省委關于“黨組織應在(抗日)戰爭過程中,積極培植自己的力量,準備到抗戰最后階段,能在華南戰場起決定性作用”和建立地方縣委的指示。5月,中共和平縣委會成立,羅響任書記,隸屬中共東江特委領導,辦公地點……[詳細] |
![]() | 中共和東區第一個支部舊址位于和平縣東水鎮大壩村塘背自然村。1939年5月,根據形勢發展,建立了“中共和平縣委員會”,屬中共龍川中心縣委領導。縣委成立后,縣內黨組織有較大的發展,先后建立了上熱水、下熱水、東水、彭寨、縣城、大壩等6個區委,下轄29個支部。9月,中共和東區第一個支部在和平縣東水鎮大壩村成立,書記駱燦,共有黨……[詳細] |
![]() | 中共和平中學支部舊址位于和平縣陽明鎮中山路北樓崗和平中學。1939年11月,和平中學支部成立,書記黃定邦,組織委員莊克文,宣傳委員羅秋云。此后不到一年,和中師生已有33人加入共產黨。和中支部成立后,秘密組織地下讀書會,開展歌詠活動,經常利用晚會或節日的機會開展課余歌詠活動,吸引、團結進步同學,散發革命傳單,進行革命宣傳……[詳細] |
![]() | 中共石含支部舊址位于和平縣下車鎮石含村育成小學。1938年冬,時任“和平縣抗敵后援會”委員的中共黨員周寶時,經常到該校開展抗日宣傳活動。1939年春,徐子清由周寶時介紹入黨。同年冬,又發展了教師徐聲安、徐聲華參黨,并成立了中共石含支部,徐子清任支部書記。從此,石含小學便成了下車鎮革命活動的據點。他們以教書的合法身份為掩……[詳細] |
![]() | 中共和東縣委舊址位于和平縣東水鎮街鎮東水中心小學。1940年11月,黨組織派陳坤賢到東水小學以教書為掩護從事革命活動。1941年2月,中共后東特委決定從和平縣委分出和東縣委,由陳坤賢任縣委書記,組織部長駱維強,宣傳部長駱燦,--部長林鏡秋,青年部長劉奇。縣委設在東水中心小學,上屬后東特委領導,下轄和東片黨組織。該校始建……[詳細] |
![]() | 中共和平縣委舊址(大壩)位于和平縣大壩鎮高發村大壩中心小學。1939年春,中共和平縣工作委員會成立后,派曾源負責在大壩地區開展建黨工作。曾源先后發展了教師游書芬、丘漢榮和學校附近的進步青年王研池、曹廣盛等人加入黨組織,并成立了中共大壩小學支部,曾源兼任支部書記。1941年7月,黃華明調回大壩小學教書。8月,經中共和平縣……[詳細] |